作者: admin

  • E193_吃益生菌是智商税吗_全面复盘肠道健康迷思(1)

    欢迎收听《硅谷101》
    我是Yushan
    我们这一期要讨论一个
    我个人非常关注
    也和每一个人的健康
    都息息相关的话题
    肠道微生物
    大家知道肠道里有数以几十万亿
    到百万亿级别的外来者
    肠道细菌 真菌 病毒
    等等各种微生物
    这些微生物在正常情况下
    与我们和平共处
    帮我们代谢食物残渣
    也可以对我们的身心健康
    有积极影响
    而在失衡的情况下
    也可能会导致疾病
    我们的生活方式
    包括饮食 运动 睡眠
    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肠道微生物
    也间接影响了我们的健康
    近年来越来越多出现在大众视野的
    益生菌保健品
    动辄几千块的肠道菌群检测
    也令消费者困惑
    这些维护肠道健康的产品
    到底是不是智商税
    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
    有哪些实操的方式
    改善肠道菌群和肠道健康
    这一期我们邀请到
    来自斯坦福大学的科学家
    史寒朵博士
    给大家做个尽量全面的科普
    今天和我一起主持的
    还有泓君
    泓君好
    哈喽 Yushan你好
    哈喽 大家好
    我们今天的嘉宾是一个返场嘉宾
    他之前上节目
    给我们科普过AlphaFold
    那期也非常精彩
    我们也请寒朵来给我们打个招呼
    哈喽 大家好
    因为寒朵是在做
    肠道微生物相关的研究
    我们也来请寒朵先介绍一下
    你大概的一个研究方向吧
    我现在是斯坦福大学的博士后
    自己的研究
    其实就是在肠道菌群这个方向
    我关注的重点是
    不同的化学物质
    是怎样在一个群体里
    影响不同的肠道菌群
    这个过程中就会涉及到
    很多肠道菌群之间的互相作用
    因为不同的细菌
    它们会有竞争关系
    但是它们有时候也会
    分泌不同的物质
    来帮助一些特定的细菌的生长
    所以如果一旦有外界的
    化学物质的影响
    这个过程就会跟单一的细菌相比
    变得非常复杂
    我目前的一个重点的工作
    就是研究在这样一个群体里面
    化学物质是怎么样
    去通过影响不同的个体
    导致群体的一个变化
    长期来看
    这些变化又会怎么样地
    影响人体的健康
    肠道微生物
    这是一个被各种
    卖益生菌保健品的营销号
    疯狂给大众兜售过的概念
    我们节目组讨论这个选题的时候
    一位同事直接说
    吃益生菌这不是智商税吗
    所以首先我就想请寒朵
    来给我们讲一讲
    肠道微生物到底是哪些生物
    为什么我们要关注它们
    好的 Yushan
    肠道微生物其实是一个
    很宽泛的概念
    它整体来说指的是
    在人体的肠道内定居的这些细菌
    还有一些真菌 病毒等等
    各类的单细胞生物
    它们其实是一个很庞大的群体
    如果我们用数字来具象化一下
    健康的成年人体内
    大概会有上千亿的细菌
    细菌细胞的数量
    和我们人体细胞的数量是相当
    甚至可能会更多的
    如果我们从基因的角度讲
    因为这些细菌
    它们都是不同的种类的细菌
    所以它们的基因复杂程度
    其实比整体的复杂程度要高很多
    如果数基因数的话
    人体大概是两万左右不同的基因
    这些细菌
    如果把它们的基因加起来的话
    可以有上百万个基因
    所以如果我们真的去看
    不同的基因成分的话
    行业内有一句话就是说
    我们其实更像是细菌
    而不是人类
    因为细菌的基因成分
    实际上在我们人体的整个组成中
    是占到了主要的部分
    具体来说
    大部分这些细菌
    都是定居在我们的大肠里
    小肠主要是
    人体能够吸收的食物营养
    大肠你可以理解为是
    我们人体大部分
    消化不了的食物残渣
    但是就是这些食物残渣
    滋养了很多不同的生物
    它们同时吸收这些食物残渣
    又能把很多它们的代谢产物
    再回馈给我们的人类
    所以说这个就是
    它们会对我们的身体
    主要造成的影响 对吗
    我们通常讲到它对健康的影响
    是哪些方面呢
    大体上来说
    我可以把它分为三个
    比较主要的方面
    第一个方面是营养
    第二个方面是免疫调节
    第三个方面是一些更加宽泛的
    现在上的证据
    相对来说不是那么充足的
    但是也有一些研究认为
    会对人的心理健康等等产生影响
    然后我们可以仔细地说一下
    这三个领域
    研究目前最清楚的就是营养这方面
    比如说大家讨论很火的
    益生菌的这个概念
    很多益生菌的产品就会打广告说
    能够帮助你变瘦
    帮助你提高肠道的营养吸收
    这些方面都是有一定的
    科学证据支持的
    尤其是对于人的胖瘦这个问题上
    现在有很多的研究都发现说
    各种不同的细菌
    组成不同的肠道菌群
    会影响人的代谢
    所以说如果
    两个人吃进去相同的食物
    有些人的肠道菌群
    就能从中榨取出更多的卡路里
    有些肠道菌群就没有那么高效
    所以说最后能够吸收到
    人体体内的热量也会不一样
    具体吸收的这些分子也会不一样
    这些区别有时候就导致了
    可能你会发现
    为什么我和他吃同样的食物
    但是我就是更容易长胖
    那个人的肠道菌群
    说不定就在这个过程中
    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这个大概是一个什么样的机制呢
    这个机制目前我们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也不是特别清楚
    大体上来说
    我们吃进去的东西
    容易消化的人体就直接消化了
    但是还有相当一部分
    是人体不能消化的
    比如说很多的膳食粗纤维
    这些也通常被称为益生元
    但是微生物本身
    它的基因复杂度比人体高很多
    所以它们有很多更大的能力
    来消化一些人体消化不了的东西
    它们把这些纤维
    给慢慢地消化分解之后
    它们也不是所有东西都吸收的
    还有很大一部分会留在肠道里
    最后是在我们的大肠里
    被人体重新吸收
    所以如果我们整体看这个过程
    人体给微生物的东西大致是一样的
    但是不同人体内的微生物不一样
    所以它们能够分解 消化
    吸收的也不一样
    它们最后能够继续留给人体的
    它们的这些代谢产物
    也是不一样
    这些代谢产物
    有些对人体的健康比较有利
    比如说能促进新陈代谢
    比如说能够提高你的
    能量运用的效率
    这些很可能就是
    会让人体更高效地消耗热量
    就可能变瘦
    另外一些可能就会产生一些
    相对来说更容易在人体内积累的
    或者我们也可以说
    不是那么健康的分子
    这些就可能会在另一方面
    就促进人体变胖
    这个很有意思
    因为你刚刚提到说
    有一些它消化出来的这个产物
    有一些分子它可以促进新陈代谢
    我不知道这个有一些研究中
    比如说比较共识的是什么样的
    它们的代谢产物可能会
    甚至就是影响人的胖瘦
    这个有一些相关研究吗
    有 这你可问到点子上了
    这个其实我自己
    现在就在参加相关的研究
    我们研究的一个重点是短链脂肪酸
    这其实是一类小分子的统称
    大家比较熟悉的
    就比如说有乳酸
    它其实是葡萄糖的一个代谢产物
    还有一些跟乳酸化学分子
    是比较接近
    而且现在研究上大家认为
    比较重要的
    还有一种叫丁酸
    具体的化学名字不重要
    大家只要知道
    它们说到底就是一系列
    比较小分子的碳水化合物
    很多的粗纤维的食物
    经过肠道菌群的代谢
    就会产生这样一系列的短链脂肪酸
    它们对人体有很多的作用
    一方面 很多的短链脂肪酸
    可以促进人体的能量消耗
    包括提高人体的基础代谢
    提高人体的肌肉运用水平
    所以很多顶尖运动员
    他们体内的脂肪酸的代谢能力
    往往是很强的
    他们的肌肉获取能量
    很大程度上也是从这些
    短链脂肪酸中获取
    像是我们这样的普通人
    可能更多的能量是从葡萄糖中获取
    这种能量获取的差异
    很多时候就会影响
    最后肌肉的运转能力
    消耗热量的能力
    以及我们更长期说的人体健康
    这个很有意思
    这个短链脂肪酸
    因为我们之前一期讨论的GLP-1
    它是不是可能也是类似
    它可能这个机制是
    会在人体的很多不同的部位发生
    共同影响能量代谢
    影响一些食物的吸取
    因为我还是想要理解一下
    它最后会怎样影响我们长胖
    或者是变瘦
    长胖可能是因为
    我们的能量都存储为脂肪
    或者是什么样的一个形式
    然后让大家变胖
    瘦可能是因为就是代谢掉了
    所以它大概是一个什么样的过程
    有相当一部分的短链脂肪酸
    是可以促进人体的新陈代谢率
    所以这个应该是一个比较明确的
    让我们可以知道
    短链脂肪酸对健康
    和体重管理的优势
    还有一些更多的是观察性的证据
    就比如说我们知道运动本身
    能够让人体整体的
    短链脂肪酸的水平提高
    也能促进我们肯定有很多其他的
    关于人体健康代谢的测量就是
    我们可以说是有相关性
    比如短链脂肪酸高
    通常来说人的血糖水平会更低
    胰岛素的耐受性会下降
    对胰岛素更敏感
    这些整体来说对人体的代谢健康
    都是有好处的
    非常有意思
    我再发散一下
    我们现在知道是什么样的菌群
    可能会消化食物残渣
    产生短链脂肪酸吗
    知道一些 但是不多
    具体来说就是大家知道一些
    大家了解最透彻的一些细菌
    比如说很经典的双歧杆菌
    这个可能很多人从小听到大
    酸奶里面就是双歧杆菌
    这是一个很经典的益生菌
    它们可以产生很大量的乳酸
    近些年研究的一个热点
    也是其实大家看周边的益生菌产品
    也是很多益生菌产品的卖点
    是丁酸梭菌
    它能产生相当多的丁酸
    但是这些其实说到底
    我们是在人体肠道菌群
    几百上千种的细菌中
    我们只是发现了这几种
    这几种的发现很多程度上也还是
    有很多机遇的成分
    所以具体到每个人的体内
    比如说我和你体内
    可能也有很多产这些
    短链脂肪酸的细菌
    但是我们目前的水平还很难说
    我看每一个人的测序
    比如说我测序每个人的肠道菌群
    然后我可以说
    你体内有这个这个这个细菌
    它们产生了XYZ的这些短链脂肪酸
    这个水平的紧缺程度还是很难达到
    理解
    其实我又有很多问题想问
    但是我们可以往后
    就比如说怎么样通过一些调节
    我们可以补充这些
    已经发现的有益的菌群
    包括你提到的益生菌问题
    接下来因为刚刚寒朵也提到
    说这个菌群对我们健康的影响
    还有免疫调节
    和其他一些更宽泛的影响
    也请寒朵讲一下免疫调节方向
    我们现在对于微生物的
    对肠道影响我们知道哪些
    免疫角度我还是想分两方面来讲
    第一就是肠道菌群本身对于免疫
    也就是说抵抗病原体
    就是有很大的作用
    比如说肠道菌群里面
    我们常提的一个非常可怕的疾病
    是艰难梭菌感染
    这个艰难梭菌是一种病菌
    但是它跟大家可能经常理解的
    其他一些病菌又不太一样
    艰难梭菌其实是在人体内
    非常常见的
    也就是说很可能咱们现在
    三个人坐在这个屋子里
    就有一个或者两个人体内
    是带着这个艰难梭菌的
    但是大部分情况下
    这个艰难梭菌其实是在人体体内
    一个非常少量的
    非常安静的一个状态存活着
    我不说潜伏
    因为潜伏可能会让大家想起
    就是说它总有一天会爆发
    并不是这样的
    在大部分的健康人的体内
    艰难梭菌会存在着
    然后会和你和平地度过
    你的一百岁的人生
    但是也有一些病人
    由于各种机遇的影响
    他们的肠道菌群
    相对来说不那么健康
    就没有办法抑制艰难梭菌
    这个病菌在得到了合适的机会之后
    它就会爆发
    然后会导致后续的肠道炎症 腹泻
    以及比较严重的一些疾病的症状
    所以在这个过程中
    一个健康人体的肠道菌群
    实际上直接就承担了
    这个免疫的作用
    来保护我们的身体
    不受艰难梭菌的感染
    另一方面
    肠道菌群在训练人体免疫系统上
    也有很大的作用
    大家说起免疫的时候
    如果还记得这些高中生物课的话
    可能想到就是我们的免疫系统
    淋巴 血液里的T细胞 B细胞
    但是还有一件事情
    是可能我们高中生物课不太讲的
    就是很多的免疫细胞
    实际上是位于我们的
    肠道上皮这一层的
    当然仔细想想也很自然
    因为我们每天要吃这么多东西
    消化这么多不同的食物
    这本身就是一个风险很高的事情
    我们要直接接触这些病原体和细菌
    所以这些
    肠道上皮细胞上的免疫细胞
    它是日常就跟
    这些肠道菌群在接触的
    它们在这个过程中
    它们和肠道菌群的接触
    就是一个过程
    在学习什么是正常的健康的细菌
    什么是有害的细菌
    在这个过程中
    有一个健康的肠道菌群
    对免疫系统的成熟和稳定
    就是非常重要的
    所以这也导致
    比如说剖腹产本身
    因为很多孩子剖腹产的时候
    他们接触到的细菌
    就会比顺产要更少一些
    有相当一部分剖腹产的孩子
    长期来看
    免疫系统就会更容易出问题
    所以也是有这些的证据让我们知道
    免疫本身和肠道菌群的健康发展
    也是分不开的
    你刚刚提到母婴这个
    其实我后面也是想展开的
    既然提到我们就再讲讲
    因为我听到的这个概念是说
    如果是剖腹产的话
    因为母亲的子宫
    是一个完全的无菌环境
    所以他出来的时候
    比如说母亲皮肤上有一些什么细菌
    这个婴儿剖腹出来
    可能就是母亲皮肤上的一些细菌
    但是如果他是自然生产的
    那个阴道口附近
    可能就已经是有一些细菌了
    他被挤出来的过程中
    可能身上也会沾一些细菌
    就进到他的这个体内了
    是这样的一个流程 对吧
    你刚刚提到说
    剖腹产可能会对免疫造成的影响
    这个是怎么来实现的呢
    对 Yushan你说得非常对
    其实整体来说就是这样
    他们初始接触到的菌群
    如果是顺产的话
    主要就是说产道相关的这些
    就乳酸菌为主的
    是孩子肠道接触到的
    最先的这些细菌
    剖腹产就是皮肤
    而且其实因为手术过程中
    其实都是一个无菌的环境
    所以剖腹产的孩子出生之后
    他们最初接触到的细菌
    其实来源非常杂
    就是医院里的空气 皮肤
    然后各种你可能想象到的
    孩子接触到的这些东西
    都是很少量
    很随机地进来
    所以如果你看出生头几天的
    孩子的肠道菌群来说
    顺产的孩子的肠道菌群
    大多都比较相似
    剖腹产的很可能就非常不一样
    充满了随机性
    完全看这个孩子
    最初接触到的哪一些细菌
    定植到了他的体内
    这个过程可能会持续一段时间
    初始的暴露
    其实就是在开始训练肠道菌群
    我们并不是说
    所有剖腹产的孩子
    最后都有免疫系统的问题
    但是现在有很多的证据认为说
    初期如果不让他有足够的
    比如说乳酸菌
    比如我们常见的
    这些细菌的定值的话
    长期来看
    他们免疫系统出问题的概率
    就会更大一点
    但我相信
    肯定剖腹产出来的小孩儿
    就在我们知道这一个科学现实以后
    可能就会用一些其他干预的方式
    比如说给他补一些菌
    或者在他的环境中怎么样增加菌
    也是可以极大地促进他们的健康
    达到跟顺产类似的效果 对吧
    是的 是的
    事实上我知道现在有一些医院
    包括有一些医生
    已经开始推荐做这件事情

  • E191_小而美的机会来了_聊聊这轮AI Agent进化新范式(5)

    但是都比较分散
    那芳波呢
    我觉得这两个月你们最大的变化
    应该是你们Second Me的这个产品launch了
    对 我最大的
    关于整个这个agent主题的感受啊
    我跟Kolento反而是有一点反着的
    因为2025年年初的时候
    大家觉得今年是the year of agent
    然后虽然Manus发布了
    虽然MCP也在变得越来越火
    但是我现在反而认为
    agent在2025年如果要破茧而出
    成为一个真的大众型的
    使用AI的一种方式
    还是有很多很多
    就是越做你会发现问题越多
    你比如说大语言模型
    今天你会认为就尤其在国内啊
    像豆包这种
    甚至我爸妈那样的人
    他们都会去用
    就它其实
    已经变成一个通用的产品形态了
    就基于大语言模型的聊天机器人
    但如果我们说agent
    无论它是由一堆垂直的agent组成
    还是说
    有那么一两个大的通用agent组成
    真的可以让普通人每天也去用agent
    我觉得距离还蛮大的
    而且很多问题的解决
    可能它是一个行业性的解决啊
    不是一个简单说
    哪家公司开发了一个什么技术
    它就可以解决
    我举两个例子
    第一个例子就是我们刚才提到的
    因为任何一个AI agent
    它其实本质上它是在
    桥接用户和环境中间的一个
    你可以理解为是一个转化器
    它把用户的需求不断地挖掘出来
    然后在环境当中不断地转化成行动
    然后它在不断地进行
    这个双向通道的沟通
    其实环境测虽然今天有MCP
    但其实MCP这个协议还非常的不完善
    包括它的整个渗透率也非常低
    它就像任何我们所谓的标准化协议
    要去渗透一样
    需要生态去配合的时候
    你可能对它的预期
    都是以年维度来计算的
    而不是以月或者以周维度来计算的
    那这是我的一个初步的判断
    所以我觉得
    这里面
    有很长时间的生态的建设要去做
    那么另外一个
    就是你们刚才一直在提到的
    关于AI到底怎么来问人
    来获得更好的对你对你需求的捕捉
    或对你偏好的捕捉
    我们虽然发布了开源项目
    现在大概一共有92K的star
    也有很多很多社区里面的人
    尝试在用我们这个东西
    但我们发现它也是一个很难的问题
    就是在未来的这个世界里面
    人如果真的要去用好agent这个工具
    它自己就有得有一个很好的
    输出的一个通道
    理解
    确实也是很根本的问题
    简单一句话跟听众解释一下
    这个MCP
    应该就是多智能体协作的一套协议
    对不对
    也不是
    MCP是一个AI的智能体
    一个agent怎么样去访问其他的信息源
    或者service的一个协议
    它不是AI和AI之间的
    是AI和一个服务之间的
    你刚刚提到有一个细节点
    就是你说MCP
    它可能也是以年为单位去进化的
    可不可以简单列举一下
    就是你觉得它现在待进化的一些点
    我觉得以年维度来进化
    第一个点
    还不是说
    这个协议
    到底有什么特别大的根本性的缺点
    当然它有很多待提升的地方
    最大的点是
    当你说
    我要这个行业愿意去拥抱这个协议
    把我的数据开放出来的时候
    其实很多很多的平台他是不乐意的
    因为这数据或者说这个接口
    本来在他们眼中
    是一个能够他们商业化
    整个依赖的一个基础
    那今天我让别的agent
    可以来通过一种MCP型的协议
    来使用我的接口和数据
    那里面的
    比如说authentication的问题怎么解决
    里面的数据隐私的问题怎么保护
    最核心的是我把数据给你
    我的商业化怎么保障
    那这些问题
    其实今天并没有一个行业的
    标准去解哈
    现在只是说我有了一个技术的通道
    那在这种情况下
    我觉得整个industry adoption
    是一个以年为单位去走的一个过程
    所以在我看来
    今天的MCP
    更多的
    还是一种对于API的AI化的一个封窗
    而没有到真正的AI native的
    让AI能够通过这个MCP那扇门
    进到对方的环境里面
    去做自由的操作这样一个阶段
    好的
    那我们就先这样 谢谢大家
    谢谢
    OK谢谢
    好的谢谢大家
    这就是我们今天的节目
    如果大家听到这里
    还觉得不过瘾
    可以持续的关注我们
    我们接下来呢
    还会推出一期AI agent使用体验的节目
    而这期节目也很有意思
    就是我们找了很多AI agent的资深用户
    和搭建者
    一边是用户的吐槽
    一边是搭建者的回应
    我们可以看一下
    大家在具体使用上有哪些问题
    好的如果大家喜欢我们的节目
    欢迎在你所收听的音频渠道
    来关注我们
    比如说你可以在苹果播客
    小宇宙 Spotify 喜马拉雅
    蜻蜓FM 网易云音乐
    QQ音乐上来订阅我们
    那如果你是在用视频的渠道来听播客
    可以在YouTube或者bilibili上
    搜索硅谷101播客
    来找到我们
    我是泓君
    感谢大家的收听

  • E191_小而美的机会来了_聊聊这轮AI Agent进化新范式(4)

    那至于Manus为什么当时没有用RFT呢
    是因为RFT的发布本身也没有多久
    而且RFT是要调背后的
    那个带有思维链的模型的
    如果他们选择了用Sonnet
    Sonnet是不允许你去微调它的
    所以他们所谓的用SFT调的
    其实并不是它
    中间做思维链过程的那个model
    它其实是用SFT
    我估计
    他们是在调
    比如说那个computer used model
    其实他是在调他们的手
    而不是在调他们的脑子
    泓君我还想再补充一个小点
    我其实觉得
    Manus有几个就是挺明显的困境
    我记得他们
    最早能爆
    除了一方面像陶哥讲到的
    他自己说到了可能Claude 3.7出来了
    然后模型变得更强
    他们做出来这么一个产品力
    很强的产品
    也被带动了
    但我觉得还有另外一方面
    就是他们把自己定位成了第一个
    就是world first general
    AI agent这样的一个定位
    他们要去抓用户的一个心智
    但是这个东西
    我觉得是一个非常双刃剑的事儿
    因为你抓了用户心智
    但其实generalist这样的一个定位
    其实是很悖论的
    就是你能做任何事情
    听起来很强
    但是用户永远不会想
    一个什么都能做的人
    来帮自己做这件事情
    就通用性
    它其实更等于没有第一的联想场景
    等于没有心智位置
    所以呢他们最开始抓这种心智
    更像是一种hype
    就是我抓到了那些early adopter
    他们觉得OK
    你挺酷的
    但是你后面该怎么做呢
    可能这是一个很强的双刃剑的问题
    就是定位上
    然后另外就是
    其实我觉得对于AI agent这样的产品
    你的认知启动成本其实是挺高的
    因为通用agent的学习和使用
    都需要用户来理解agent的能力
    边界是什么
    以及就是agent是怎么表达的
    就它比你单纯去摁几个按钮
    是更难学会的
    因为许多用户
    他根本不知道我该说什么
    这也是我觉得
    现在业内聊得很多的一个问题
    因为我现在用这种LUI的产品
    说实话我都不知道该怎么去提这个问
    然后我该怎么说
    让它能怎么做
    这也是为什么
    我之前讲到就是
    可能我会倾向于让它来问我
    来跟我澄清
    然后我再回答它的问题
    再来到我觉得最重要的一个弊端点
    就是网络效应
    我我觉得
    可能Manas的网络效应是断裂的
    因为通用agent是没有统一场景的
    也就是说你难以形成一个平台级的
    flywheel 它不像Notion Slack
    它是有组织单位
    它不像ins对吧
    它是有一个社交结构的
    现在Manus其实有很多的这种user gallery
    对吧
    用户上传的use case反馈和数据分散
    所以它难以构建一个正反馈的机制
    所以我觉得这三点
    可能是很大的一个问题
    然后我也对应的想了想
    一些比较有意思的策略
    因为其实通用的这种定位
    历史上其实有挺多人栽过跟头的
    比如说有一个产品挺老了
    就是在09年的时候
    它叫Google Wave
    它是一个集合体
    Google现在还有没有我不知道
    可能已经被删掉
    就它集成了邮件 IM 协作文档
    还有一些可发布东西的这个平台
    但它失败的点就是
    用户根本不知道它是啥
    也不知道拿它该干嘛
    现在我猜也没多少人知道这个产品了
    但是我在挖掘以前
    以前Google的一些产品时候
    Google有个坟墓
    那坟墓里面找还找到这个Google Wave
    但后来这些功能它被切分了
    切成了现在的Gmail
    然后Doc和现在的Chat
    其实我们能看到就是
    都是从通用的一个定位
    然后慢慢切成更加垂直
    现在我也能看到Manus有一些
    动作包括Cursor也有一些动作
    他们都在全球办了很多的活动
    我觉得这是他们的一个策略
    就是想通过community-led process(社区主导过程)的方式
    去更好地接触用户
    了解用户到底真正需要什么
    垂直场景的东西
    以沉淀更好的use case以及user scenarios
    最后为他们找到方向
    然后让Manus往这些垂直的领域去走
    避免Google Wave这样的产品的出现
    我觉得这可能是他们在通用上面
    怎么解决的问题
    你刚刚提到了AI agent如何表达
    比如说你提到了一个例子
    就是你让agent来问你一些问题
    这是一种他的表达方式
    在你现在试用过的这些agent当中
    你觉得有哪些agent
    他的表达是非常好的
    或者它的交互是非常好的
    我其实觉得还是Replit
    因为它能非常好地
    在我需要他来跟我澄清的环节
    来跟我进行澄清
    其实我还想再提另外一个产品
    就是它有可能是Manus的竞争对手
    它叫Fellou
    这个产品也是最近才新发的
    它是一个agented browser
    是谢扬做的
    它里面很符合我的一个预期
    就是它在执行任何的任务之前
    然后它会更可视化的给我对齐
    对齐完之后
    我就可以让它自己去运行了
    因为它是PC端
    所以它其实是有系统级权限的
    在每一次有高危的操作时
    它会过来找我
    它会系统级直接给我弹窗
    比如说OK这块需要你登录一下
    OK这块需要你输个密码
    但Manus经常会
    由于没有这样的对齐
    由于这样的高危操作场景
    它其实没有权限
    所以会直接卡在那
    一方面可能直接消耗干净了我的credits
    另一方面可能直接没有完成任务
    所以我觉得就是像Fellou和Replit
    他们都会在关键的场景让human in the loop
    我们来跟它进行对齐
    嗯 对
    因为其实我们今天聊AI agent
    也是一个比较大的话题啊
    就我想问一下
    你们觉得现在在你们用过的agent里面
    从整个的用户使用体验
    包括我们从商业判断
    这个产品商业前景的角度
    有哪些是你们特别看好的公司吗
    我个人认为
    今天这个市场上
    还并没有出现一个真正的说是全人群
    全通用场景的agent产品
    但是我觉得
    大家其实还是在找一个角度切进去
    我比较看好的一个实话实说还是Cursor
    它是从技术人员的角度切进去
    但是我觉得
    我们都低估了
    Cursor作为一个未来的通用agent的潜力
    很多人对Cursor的印象
    还是一个做Web coding的一个工具
    对吧
    或者说是来辅助编程的一个工具
    但随着MCP这样的基础的建设
    Cursor其实很积极的在拥抱
    把它由一个编程工具
    变成一个可以开放性的连接各种场景
    应用数据的一个平台
    我昨天想
    是不是有一天他这个界面都会改掉
    也许不是一个纯IDE的界面
    或者说会有一个模式
    一种是以IDE为中心
    我的目标还是做代码的产出
    对吧 另外一种
    可能是代码产出只是辅助的
    我的目标其实是为了完成任务
    美国公司其实做这些事情的时候
    就有一个特点
    就是它会先搭一个比较solid的底层
    然后一层一层往上layer的上面去建设
    我比较看好它
    为什么是Cursor不是Windsurf呢
    因为在我们今天录播客的时候
    外媒还传出一个消息是
    OpenAI打算30亿美元收购Windsurf
    然后Windsurf
    它也是一个很好的代码工具
    对 就是他们
    其实差不多吧

    你想表达的是这一类不独指这家公司

    但是Cursor
    它的整个市场渗透率还是更高一点
    它毕竟还是在Windsurf之前
    更早做出了这个形态
    所以我比较相信
    他们团队在探索上的那种进取心吧
    Windsurf被OpenAI收购也不代表它
    我不知道
    也许它OpenAI
    也会给他注入一个很强的意志
    让它变成一个通用agent
    但一个独立的团队
    我想他的自由空间会更大一点
    嗯 明白
    补充一句
    就是我觉得Manus还是有机会的
    它是从办公人群的一些办公场景
    去切入的
    也不只是做Deep Research了
    它也其实有蛮多做文件处理啊之类的
    能力它都有的
    但我觉得它也是从这个角度去切入
    正确的做法是
    慢慢的去拓展它上面的
    能力集
    其实通用agent的建设是一个很长期的
    持续积累的过程

    Kolento有吗
    可能我关注的agent产品
    我觉得非常非常有前景的
    都是那种特别垂的可能
    也不是大部分人知道
    但是它在他们那个领域
    应该是非常出名
    这种很好
    因为我自己是很喜欢用很垂的agent的
    因为我觉得
    它可以解决一个非常具体的
    细分的需求
    对我来说这就够了
    对我用过超级多很垂的
    然后我又觉得有几个非常的好
    极其有前景
    对比如说那个vental V A N T E L
    好像它前天还火了一下
    应该刚刚拿到YC的钱了
    就是它专门给那些商业保险经纪人
    做的一个人工智能软件
    就是因为很多那种做保险的人
    他们80%的时间都是那种重复性的工作
    比如说你要做很多保单分析
    然后你要手动录入很多数据
    所以他们专门帮insurance这类的user
    去做一个自动化流程
    这么一个AI agent
    他们自己讲
    能每周帮一个经纪人
    省10个多小时的时间
    然后他们的最开始的demo
    能够让一个经纪人在5分钟
    就能够比较什么
    长达几百页
    富含多少个什么factor的保单
    我觉得那个效果很好
    我看了他们demo
    然后看了很多user feedback
    就是这个产品
    挺有意思的
    另外还有一个是23年的时候我很关注
    他们现在做的也不错
    他们叫The Sweet Spot
    我一直觉得这个产品未来大有前途
    因为他们是做AI for granting的
    跟我自己之前的创业小项目非常像
    但他们虽然是做全球
    就他们帮助全球的business
    然后以及NPO NGO
    包括一些SMB申请grant 联邦补助金
    帮他们读contract
    然后还能帮他们做招投标的分析
    以及帮他们招投标
    这个做的非常好
    就是我当时为了不付钱
    我换了八九个邮箱
    因为他每次是只给你48小时
    限定时间用
    最后我联系了他们的CEO
    让他们能不能给我开一个会员
    因为真的很好用
    而他们里面的用户体验做的非常好
    就是前期帮你搜各种的contract
    搜出来之后呢
    能够帮你做很深的解读
    所以他们的UI在23年时候
    做的就不错了
    它叫The Sweet Spot
    就是甜蜜点
    The Sweet Spot 是一个粉色的
    我自己用过一个
    我觉得还挺不错的
    也是非常垂类场景的AI agent
    是叫Gemma G A M M A
    它是一个可以用AI
    去做PPT的设计软件
    之前大家可能比较习惯用Canva
    但是我用了它以后
    我觉得它可以秒杀Canva
    我只用给它一个大概的框架
    它所有的内容会用AI自动帮我生成
    然后排版
    假设我小朋友的学校
    给大家讲什么是Podcast
    让他给我做一个PPT
    5分钟完事
    而且如果你觉得哪个地方
    你稍微要修改一下
    你给它一个框架
    或者你给它一个主题
    它会直接去生成这样的一套PPT
    它输出的PPT你觉得哪里有错误
    你直接手动在里面改一下
    然后把它导出就好了
    我觉得非常方便
    它排版也很好看
    这个很巧
    就是我是Gamma的
    好像是前100个用户
    因为他们是2020年创始的
    我的那个账号到
    现在的cedits应该是用不完的
    就我一直用Gamma
    就很多人对Gamma有印象
    是像刚才您讲的这个
    就是可以用AI generate PPT
    但是我当年用Gamma
    是根本就没有AI的时候
    那个时候我觉得这个产品非常牛逼
    我现在所有的presentation
    还有我所有的PPT我只用Gamma做
    而且我觉得不是因为它的AI功能
    而是因为它的立体效果
    对 它的设计非常好
    对 它是模块化的PPT
    然后把不同的模块
    可以拖拽到不同的页面上去
    所以会有很炸裂的视觉效果
    当时我大概记得是疫情的时候
    应该是21年
    20年的时候
    看他们一个demo
    怎么就能够在那种静态的这个PPT上
    啪炸出来一个视频
    我觉得太帅了
    然后我就觉得
    一定要用这Gamma去做个PPT
    然后效果就非常炸裂
    所以我后面就一直用他们
    然后
    他们现在又出了各种AI生成的功能
    我觉得做的是非常完善的
    因为我知道Canva应该是刚announced
    他们出了AI功能
    但其实Gamma对用户的这种分析
    虽然他们现在如果不付费的话
    只能用10张
    但这10张
    已经是我觉得覆盖到大部分人
    非常常见的需求了
    然后
    包括他可以对每一页做很精细的微调
    提供基本上所有的组件
    是他能对你每一个加的图片上面区分
    你是不是可以商用
    还是说
    我可以去不同的这个图片库里面搜
    就是我觉得每一个细节
    他们都考虑到了
    对 它的能力就像你说的
    不仅仅是在AI
    而是在整个设计领域
    包括PPT的交互上
    整个都做的非常好
    我觉得
    它在这个垂直领域的积淀还是很深的
    是的
    还有一个是想问一下大家
    这两个月
    就比我们上次录AI agent
    你们觉得就是两个月过去了
    但是是发展非常快的两个月
    大家觉得你们在心态
    或者做事方式上有哪些变化吗
    我觉得有非常明显的变化
    尤其这几个月来讲
    Manua出来 然后各种产品都出来了
    其实我做事情的这个速度
    会变得更加的快了
    当我去横向看很多的竞争对手的时候
    我会觉得他们的速度非常非常快
    不管是开源还是
    闭源世界
    其实都会要求你对一个事情的执行
    甚至有些时候要大于你的planning
    因为之前
    可能我从产品经理角度来思考
    很多时候
    我们的第一想法是先去拆解很多东西
    所以你会把很多东西想的很细
    然后你就会长篇大论的写了一堆东西
    包括我们传统来讲我们应该写PRD
    但实际上
    现在我觉得很多公司
    可能也对PRD这个事情
    是没有那么的重视
    我们觉得应该打通更快的链路
    比如说从产品的需求
    然后到工程的实施
    所以不但是个人的方面
    包括在工作场景下
    我觉得所有的事情都在加速
    可能跟不管是行业内所有产品的浪潮
    还是跟这个时代的速度
    我觉得都是有一个同样的速率吧
    这是我最大的体验
    就变快了
    嗯对
    然后你上次说你自己断断续续
    的其实有做过200多个agent
    这200多个agent
    有什么你商业化比较成功的吗
    我觉得他们不能被称之为agent
    上次可能我说应该是chatbot
    我觉得agent还没有到那个程度
    因为我觉得它不够智能
    或者是它不够动态
    更像是个workflow
    然后我觉得里面比较好商业化的
    其实还是我23年做那个
    它是一个很长的pipeline
    我们当时服务的是
    东非的中大型的NGO和NPO
    帮他们去申请federal granting
    因为他们是非常缺这笔钱的
    所以帮他们从第一步就是做搜索
    那时候用的是AI搜索
    因为你以往去搜一个grant
    就你入口是非常深的
    而且你需要去抓取各种网页的东西
    所以我为什么不把他们搜索完之后
    直接展开一个答案给他们
    而不是给他们一个结果列表
    所以这个场景是很适合演搜索的
    所以第一步就是先展开这个结果
    然后用户可以去选择那些他们感兴趣
    看完结果的grant
    然后再跟那个grant上面的文件
    进行对话
    旁边就会有个Copilot
    第三步就是当你用户点击申请之后
    可能我会把你跳转到
    就是external的界面
    然后你也可以回来
    在我们的这个编辑器上面
    去编辑你的这些文书
    然后你写完之后
    我们当时没有做协同
    这么一个功能
    我们就是让用户自己download到本地
    然后再copy去external的网站上面
    帮他们去交申请
    大概是这样的一个pipeline
    我觉得那个时候还
    是人工需要看好每一步的
    但是后面我做了很多checkbot
    都是我在实习或者各种工作中
    就是在不同的场景里面做了一堆
    但是那些都没有对个人有商业化
    但对公司应该是有商业化的

  • E191_小而美的机会来了_聊聊这轮AI Agent进化新范式(3)

    因为之前有用过类似的产品
    比如说像Replit或者是Cursor Windsurf
    其实它们在某种层面上
    都有相同的这种用户路径
    但是跟Manus有不一样的用户体验
    因为我自己是一个比较重视觉的人
    所以我会觉得
    Manus的这个UI做的挺好看的
    有一种Notion的风格
    这是我最开始的第一印象
    后面我自己也有很长时间
    去用Manus做一些use case
    比如说用它做过很多的网站
    我记得前几个月
    它还不能把一些网站publish
    只能是单纯做一个网站
    然后呢
    不能发布到他们的user gallery里面去
    但是现在
    他们已经可以支持
    你把它变成一个永久的网站
    而不是一个暂时的网站
    然后可以发布到他们的社区里面去
    我可能用这些功能比较多
    我也挺喜欢他们的记忆功能的
    跟OpenAI的不太一样
    因为ChatGPT它也上了这个memory
    然后跟Gemini那个global memory也不太一样
    它更多的是给你两个条件
    一个条件是
    当用户执行某些指令的时候
    这是第一个语句
    然后第二个是Manus进行什么操作
    但是如果你看OpenAI的这个memory的话
    它更像是以RAG(检索增强生成)的形式
    存了一条属于用户的信息在那儿
    它并不是像Manus
    是指令队这样的存储方式
    所以在正常的交互上
    GPT不会有给我作为用户那么强的感知
    因为我给Manas存了一个指
    令也是
    我用在所有的AI产品中的一个指令
    就是我希望它
    能够在我给它下达任何命令之前
    一定要先问我尽可能多的澄清性问题
    要先跟我对齐
    因为我觉得
    AI跟人之间对齐的问题是非常重要的
    但是显然现在很多AI跟人是不对齐的
    Manus其实记住了我这个指令
    能一直不断地在执行任何任务之前
    都在跟我对齐
    但GPT他其实一直没有记住
    我觉得这是基本上两方面
    从UI和一些功能上面
    我对Manus使用的体验
    所以你觉得
    其实它打动你的
    主要还是在产品的设计上
    你用它的主要的场景就是写网页
    你觉得它能做出来的产品
    你用其他的AI agent的工具
    它可以做到相同的程度吗
    哪个更好
    我可能得澄清一下
    就是写网页是最后的一个载体
    我可能用它的比较多的场景
    是让它帮我上网大量的扒资料
    就是做研究
    但不是学术研究
    比如说有段时间
    我在思考一些关于比如说生物方面
    或者是一些脑科学方面的一些知识
    但是我懒得自己在所有渠道搜
    所以我就会让Manus变成我的助手
    然后让他帮我在所有的地方
    去搜索这些信息
    然后最后汇总过来一个报告给我们
    因为我最开始在用Manus的时候吧
    我总觉得它有一些信息的量非常大
    但里面的质却有点低
    所以我就在想OK
    也许Manus更适合做的不是深度的工作
    而是广度的工作
    什么场景需要广度工作呢
    可能我觉得是那些
    当我需要快速进入一个领域的时候
    这些scenario会是我比较常用的
    所以有些时候
    因为平时我会自己看很多产品
    我需要了解更多新的这种领域
    所以我会用Manas
    帮我做这么一个基础的
    广度的研究
    这些场景是我用的比较多
    然后最后
    把它变成了一个可交互的网站
    因为视觉也挺重要的
    很多时候一些表啊
    分析图啊
    尤其是市场的一些分析图
    呈现成网站的形式会更好看一点
    因为我想做这个case
    是因为当年我看了他们demo上
    有一个对特斯拉股票分析
    然后那个就是做成了一个网站
    然后我觉得还挺有意思
    所以我每次都会让他帮我把它生成
    成为一个可以被交互的网站
    你为什么用Manus
    不用Deep Research
    还是说
    这两个你的用的场景是不一样的
    因为你刚刚用的那个功能
    其实我觉得跟OpenAI
    他们推出的Deep Research是非常相似的
    首先有两方面吧
    第一方面
    我觉得Deep Research等的时间太长了
    而且等的时间其实我是非常焦虑的
    然后我也看不到它在干嘛
    但是Manus很好的做到这个处理
    就是它能展开告诉我每一步
    我现在调用网站了
    然后我现在在干什么东西
    包括我可以随时打断它
    但是Deep Research
    说实话我没有打断过它
    可能也是能被打断
    但是Manus我可以更灵活去打断他
    比如说很多时候他们有一个jump
    to live(实时交互跳转)的功能
    就是能够让你直接接管电脑
    然后你代替agent去浏览某些网页
    然后告诉它该看哪个地方
    就是这功能是我很喜欢的
    我会经常点这个jump to live
    包括中间我觉得哪做错了
    我可以打断它
    然后我也能知道它是这块
    现在在看网页
    现在在写代码
    它更白盒
    相比于OpenAI
    Deep Research
    然后对于research来说
    其实我需要更强的可溯源性
    所以这两个工具你更喜欢用哪一个
    从你个人来说
    我个人更喜欢Manus
    我也确实用Manus比Deep Research更多
    芳波呢
    我觉得他们做的有几件事情非常好的
    因为原来我们在做一些agent
    包括Deep Research
    其实它只是在调用一个搜索引擎嘛
    但是Manus找到了一个更通用的
    行动级的组合
    就是coding加GUI加上命令行
    他们相信这种中间的行动集合
    它是可以像八爪鱼一样的
    去渗透到各种各样的工具的
    所以你就不用一个一个去集成工具
    一个一个去集成网站
    然后他们在coding GUI和命令行上
    去做它的整个agent的
    行动的规划和行动的这个能力
    那目的肯定是为了通用
    但是真正你做的时候你就会发现
    第一大部分人在用
    Manus还是在比如说做网页
    做Deep Research
    或者说做一些简单的PPT的展示
    其实它还是属于人群里面
    比较狭窄的一个使用的部分
    所以其实他并没有破圈
    更多是一个比如白领人群
    在日常要做素
    材的过程当中
    或者说做一些信息研究的过程当中
    去做的但更泛的人群
    比如说它怎么来帮助人去比货
    或者在小红书上寻找信息
    其实这些都还没有破圈
    那我觉得这破圈里面
    一方面
    其实我觉得跟这个产品交互有关系啊
    包括这个AI的能力
    可能还没有那么通用
    但其实我们后来也在反思一个事情
    就是说所谓的这个通用agent
    他的限制到底是来自于模型还是工程
    还是来自于别的
    我觉得更大的限制
    可能是来自于这个数据的壁垒
    因为今天人本身作为一个通用agent
    他的行动范围很广
    但是
    他由于人本身作为一个验证的TOKEN
    他可以进入到任何环境里面去的
    但是AI可能就没有办法
    进到你的小红书
    进到你的各种各样的环境里
    所以当这些关键的人
    在使用了关键的节点
    已经被打断了之后呢
    其实它的能力范畴
    就会受到很大的限制
    嗯对
    刚刚其实你有提到三种能力
    一种是模型的能力工程的能力
    还有数据壁垒的能力
    然后你觉得
    未来可能在真实的用户的实验中
    数据壁垒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点
    更核心竞争力
    但其实我是听了Manus
    他们的创始人张涛分享
    他是怎么做出来的
    他觉得他们其实做出来
    他这个产品能引爆的一个核心点
    其实是Claude Sonnet 3.7这个模型的发布
    同步呢我也看了那个Cursor的创始人
    他们在Lex Fredman博客上的一个
    采访他其实也提到了这件事情
    就是他们觉得
    比如说这种自动写代码的AI agent能火
    Cursor能火
    也是因为整个大模型
    跟模型能力的提升
    为什么我们现在觉得Copilot
    它看上去
    是一个有一点点old的AI coding agent了
    是因为
    它其实没有根据这个模型的升级
    及时把他们的产品做升级
    但归根结底
    大家觉得所有agent的爆火
    它的突然出圈
    可能最重要的还是这个底层模型
    能力上的提升
    对 我非常同意
    一个是说大模型本身能力的提升
    带来了智力的提升
    对吧 那智力越高
    肯定对一件事情的理解力就越强
    但更重要的一个点
    为什么大家都在提Sonnet
    是因为coding
    你可以理解为是一种通用的
    行动的空间
    coding非常非常强
    我们的这个数字世界
    是为代码适配过的
    由于coding这么一个通用layer的存在
    使得你可以几乎写出任意的代码
    来操作任意背后的数据和环境
    那么Sonnet为什么厉害
    其实不只是它智力高
    而是它是
    第一个crack the coding problem的模型
    它让几乎所有的任务
    在用户的指令下
    可以通过coding这个中间层
    变成了操作背后数据
    和其他能力的八爪鱼
    然后这个对agent来讲
    是巨大的提升
    所以你刚才讲的Cursor
    或者说是Manus
    会非常appreciate这个能力
    但是我想说的就是说数据的问题
    因为毕竟我们这个环境里面
    哪怕只是数字环境里面
    你会发现很多平台
    很多数据壁垒
    是通过coding无法越过去的
    比如说我真的要去让他通过写代码
    来访问任何一个人的Facebook的情况
    那我就获得不了
    那么今天这个时间点来看
    我觉得Manus还是有很多事情
    包括任何agent还要成为通用
    凡是coding能接触到的东西
    他们都可以纳入进来
    但是如果coding都接触不到壁垒就不行
    对 所以你觉得像Cursor
    还有Windsurf这些AI coding的agent
    它可能最后反而是最容易杀出来的
    成为一个通用的AI agent
    甚至它可以成为一个应用非常广的
    巨型的agent吗
    今天已经有这么一个趋势了
    Cursor和Windsurf
    已经加了一些自定义的MCP的接口
    也就是说对于专业的人来讲
    虽然他看上去是个写代码的啊
    他甚至可以把你的Motion加进去
    甚至可以把你的各种各样的
    别的平台的MCP加进去
    让那个AI不只是在编程
    它甚至过程当中
    也在做类似于Manus这样的事情
    来编辑你的notion

    因为我最近特别喜欢用那个Claude Sonnet
    做图 它有一个很好用的功能
    我觉得很多人可能不知道
    你可以给一段你的话
    或者给一段你的逻辑关系
    它是可以帮你生成一张类似于PPT的
    一个非常漂亮的表格的
    然后它就是通过coding的方式完成的
    我一直想说就是Manus
    其实它有非常强的对模型的依赖
    我们是想发展出来一个很好的趋势
    就是模型越强反而我越强
    而不是模型越强
    然后我就没了
    因为之前不是有段时间GPT
    在疯狂更新
    很多YC的AI公司全都不行了
    因为他们构建的方法可能不太对
    我其实觉得Manus也有一些方面的依赖
    比如说 它的能力是外包的对吧
    他的智能能力
    基本上全部都是托管给大源模型
    比如Claude 3.7 Sonnet
    比如说你的任务理解 工具调用等等
    我猜测这是他们为什么要有limitation code
    因为有成本和不稳定性的问题
    比如说你的模型升级 API波动
    然后还有一些延迟的问题
    包括你的输出幻觉
    其实都会成为你在产品层的
    一个不可控的变量
    因为我自己的本质是做产品经理
    我也在想
    就是从产品侧
    该怎么更好去解决这个问题
    姚顺雨
    他写了一篇文章
    就RL(强化学习)有三个东西
    一个是算法
    一个是环境
    然后还有一个是先验的知识
    另外他觉得
    evaluation是比training更重要的
    我当时看到他说这句话的时候
    我是非常认同的
    然后包括我记得咱们3月份
    在录那期博客的时候
    然后我记得咱们聊到一个话题
    就是环境是不是优于数据的
    不过我现在可能更想探讨的是
    为什么evaluation那么重要
    在之前我去把很多AI产品做好
    我会过度聚焦在prompt工程
    或者是我在挑选什么最新大模型
    但其实我觉得真正决定产品质量的
    是对你系统
    效果的可衡量性的一种判断机制
    也就是evaluation
    就如果比喻一下的话
    就是prompt是那把武器
    但是evaluation是你的准心
    因为一个AI产品
    它不可能靠一次成功的Demo就火 对吧
    它是要靠持续的迭代的
    所以
    evaluation会是你唯一可以量化每次产品
    你变更后效果的一个工具
    但是它又跟传统测试不太一样
    你需要非常灵活和语义化的系统
    然后现在基本上就只有3种
    一种是human evaluation
    好处就是你与用户的偏好直接相关
    对吧 然后你有人的语义理解
    但是局限性也很明显
    现在有很多论文都在讲human evaluation
    就是你的反馈很稀疏
    很不精准
    而且你的成本很高
    所以就有人做出来了
    这个code-based evaluation
    它很快速
    然后又便宜
    它比较适用这种代码生成类的模型
    但是它局限就很明显
    很不适用于义很复杂
    或者是用户的交互很丰富的应用
    现在最新的论文在讲的点就是
    应该就是LLM-based的这个evaluation
    就是纯自动的
    也就是说让模型不但能够生成东西
    又能够评估自己的表现
    它自动化程度会变得更高
    所以就是我会在想
    如果说往后发展很多这种AI agent呢
    让他们活下来并具有一定的竞争力
    其实
    evaluation是非常必不可少的一个能力中心
    应该从一开始
    就建立一个系统性的evaluation框架
    Manus显然有很多模块 对吧
    你的意图识别
    你怎么调用工具
    调用API 然后
    怎么生成其实都需要单独定义
    一个evaluation的逻辑
    它不是一个附加测试
    它应该是整个agent框架的一部分
    因为类似于DevOps(开发运维一体化)
    就是AI agent
    应该有自己的这种evaluation operations
    就你的任何一次响应生成执行
    都应该过一次评估机制
    最终你可以发展出来一些
    比如通用的这种evaluation模板库
    然后你把它扩展到一些新任务上面
    就有点像是Phoenix这种开源框架对吧
    你可以抽象出evaluation的模块
    然后你复用到不同场景上
    比如说有summary
    然后有RAG
    然后有coding generation等等
    我觉得
    这个可能是后面一个很重要的部分
    嗯 对
    我觉得这个说的很对啊
    尤其是要面向于真实环境的evaluation
    未来的AI产品啊
    本质上可能都是agent产品
    agent产品
    首先我们上次提到的是先要关注环境
    在环境之上
    其实我就要关注
    怎么去evaluate它在这个环境下的表现
    但如果我们可以把这个evaluation
    上升到reward
    那么这个reward
    我们具有一个可重复生成的特点
    那么
    在这个环境上的evaluation是一个reward
    AI在自己
    在探索自己优化的空间的时候
    它就可以有一个可以随时参照的reward
    去对齐或者去学习
    那这个可能是接下来的agent产品
    更加重要的思考的一个路线
    对 evaluation确实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
    也让我想起另一个技术问题
    就是关于RFT强化学习微调
    与SFT监督微调
    这两种方式的区别
    在OpenAI发布RFT的技术以后
    我知道
    现在绝大部分的AI干预的创业者
    都会选RFT的方式去做
    因为效果更好
    但是其实我们跟一些更加老牌的
    做agent的创业者聊
    他们会觉得SFT
    它其实是更节省成本的一种方式
    因为RFT的效果可能会比SFT好
    一个25%左右啊
    就现在做出来大概是这样一个效果
    但是在成本上那可能是几倍的增加
    那我们需不需要为了一个25%的效果
    因为你的agent推出来
    你可能是有一个大规模的用户
    去使用的嘛
    来去付出更多的成本
    还是说先用SFT去节省成本
    大家怎么看
    我听说Manus他们团队内部
    是用的SFT的技术
    这是一个很好的问题
    就是supervised fine tuning
    还是reinforcement fine tuning
    我认为技术圈在慢慢的往RFT去迁移

  • E191_小而美的机会来了_聊聊这轮AI Agent进化新范式(2)

    或者直接拿原始的o1去做这个任务
    会好很多
    因为它的做法是
    比如说我把操作电脑这件事情
    分成几个简单的行为
    比如点击鼠标
    然后键盘输入
    然后打开浏览器的一个新的tab
    或者搜索谷歌
    它把这些基本的行为定义起来
    其实我们人使用电脑完成一个任务
    尤其使用浏览器完成一个任务的时候
    基本上是这些序列的一个动态组合
    那么它就把这些序列的使用
    作为思考过程的一部分
    因为o1模型不是能思考吗
    它就用强化学习的微调的方法
    去微调这个思考的过程
    使得它思考过程当中
    不只是在大脑内部想一个步骤
    而是真的把这些动作
    也作为一个思考过程的
    输出
    然后一旦有一个动作发现了
    它就会停止这个思考过程
    然后去操作这个动作
    然后看这个动作之后
    返回的信息是什么
    比如说网页呈现了什么信息
    然后再拿回到它的这个思考过程来
    然后继续思考
    所以它相当于是把思考 执行 反馈
    继续思考 这个环节
    做成了一个连续的环节
    而这个环节
    以前在上一代
    我说的基于大模型的agent里面
    是只能通过人的workflow的定义
    就是人对于工作流的定义
    但是人定义出来的工作流
    绝对是不灵活的
    因为它没有办法假想
    这个AI在做这个事情时候
    环境会给它什么反馈
    所以它往往是死板的不灵活的
    那其实它是不智能的
    从某种程度上来讲
    所以这个是一个很大的变化
    包括Deep Research也是这样的
    就是你会看到它会先去检索
    检索完了之后发现
    有些东西回来跟我的信息假设不一样
    那我可能要再去检索
    或者说我要做一些冲突的解决
    因为信息源之间
    可能它的描述是冲突的
    所以这个其实是把它的思考过程
    和它在环境里面的行动的能力
    再把从环境当中的反馈拿回来
    继续思考的能力结合在一起
    我觉得这是非常让人兴奋的

    你刚刚提到的OpenAI的o1用电商订菜
    应该是它是跟Instacart合作的对不对

    我刚用的就是Instacart

    Instacart
    是有集成在OpenAI的Operator里面的
    比如说你让它去
    做一些订票的行为
    它是把整个步骤分解成四步
    比如说搜索 比价 选择 支付四个阶段
    它其实也会分解
    包括比如说
    你真的要到信用卡的弹出环节了
    它还是会有一个人工验证的环节
    就是你觉得它这个agent的智能性
    跟还是在做一个workflow
    它的核心的区别点在哪里呢
    这个是一个很好的问题
    我觉得人类在做任何事情的时候
    其实都有一定的workflow
    比方说点餐
    就是先要打开网页
    然后看 然后比较
    但是和我们上一代
    我指的是说像我们之前做的那种agents
    或者说是像Coze这样的agents
    里面的一个巨大的差别是
    上一代的agent
    需要你把每一步都告诉它
    而且是它的步骤其实是跟环境
    甚至有的时候是无关的
    就比方说我告诉它
    你这一步就是要打开三个网站
    就是要找到最低的价格
    就是要在里面找完价格之后
    一定要点击那个按钮
    其实有点手把手教的意思
    但现在的agent它在强化学习
    学习的过程当中
    学到的是一个大的
    完成任务的框架
    而非很细节的一步一步的操作指南
    它只是学会说OK
    我大概需要去找几个网站
    尤其是当你告诉我我需要比价的时候
    我大概需要去找几个网站
    但事实上它都是生成
    背后并没有一个真正的workflow
    它相当于把这种workflow
    用一种更灵活的方式
    学到了整个模型的参数里面去
    那么它整体上
    就会有专业性的一个使用的操作
    但是它对于这种动态变化的灵活性
    又会高很多
    如我真的发现
    比如说一个网站失败了
    举个例子
    它打不开了
    可能就会发现
    这个网站可能下线了
    或者说是有故障了
    那我再试一个别的网站
    那像这样的能力
    在以前的workflow是不太可能出现的
    只有通过一个参数化的智能
    才可以临场去做反应
    给予反馈去调整他的策略
    那这其实是人本身很自然的一个能力
    对不对但是上一代基于大模型的agent
    其实是做不到的
    嗯对
    那Deep Research跟Operator
    它相当于是不同方向上的AI agent
    它的底层技术会有什么不一样呢
    它训练的数据集
    和它的能操作的工具集不一样
    就比如说Operator
    它的操作集
    是我使用电脑的那些基础操作
    对吧比如点开一个Google搜索
    然后去搜索一个关键词
    或者是用手鼠标点击一个按钮
    或者在一个框里面输入一段文字
    它应该是定义的一组最基本的操作集
    所以它是基于这组操作集上的数据
    来进行微调的
    Deep Research
    它的操作集
    其实是各种各样公开信息的检索库
    里面的一些检索能力
    它是把各种不同的检索能力
    组合在一起
    但是背后的目标定义会不一样
    然后它的使用的工具集又会不一样
    但是它训练的过程是一样的
    都是用一种叫做RFT
    就是强化学习的fine tuning的技术
    来做的

    简单说一下RFT
    它是在2024年12月底
    OpenAI当时在一系列的直播活动中
    也就是他们当时
    搞各种圣诞大礼包的时候
    第一次去公开了RFT的训练流程
    还有技术细节
    那我看从今年开始
    就已经有很多的公司
    他们把这个RFT技术
    强化学习
    微调技术用在AI agent的训练里了
    我刚才突然想到
    我用过一个agent
    但它有点不太像一个agent
    它有点像是一个环境
    它叫Scrapybara应该是
    怎么拼
    SCRAPYBARA 我非常喜欢它
    它的slogan我有点忘记
    类似于a computer for your agent
    它给你的agent做了一个computer
    因为他们发现一个问题
    就是比如说现在agent可以编代码
    可以分析数据
    可以执行各种复杂任务
    但是这个能力虽然在增强
    但是你缺少一个关键要素
    就是你需要一个安全的
    你也需要一个可拓展的环境
    能够让这些agent
    能够真正采取非常concrete的这些行动
    但是现在的解决方案
    就需要让很多学界的人
    或者是让一些工程界的人去选择
    比如说第一种选择是你使用API
    但API是有限的
    且不灵活
    那第二种情况是你使用浏览器对吧
    浏览器是不是很稳定的
    但这个Scrapybara
    他们认为
    你不要在自己的计算机上运行agent
    他们应该给你创造一种
    类似于虚拟环境
    他们为你的agent
    打造一款适用agent的计算机
    他们应该是通过API
    去提供一种及时安
    全的虚拟环境
    你可以几秒钟内就启动
    有点像是那个Operator
    我当时用它帮我买过秋裤
    在Amazon上
    它就很快能创造环境

    你刚刚提到了买秋裤是一个应用场景
    它的agent
    主要是服务于什么应用场景的
    他们官网上之前应该有写过
    比如说他们给这些销售开发代表
    你可以用agent来查找这些潜在客户
    信息应该是可以跟这个Salesforce集成
    你可以所有操作都在Scrapybara上完成
    所以这是一款硬件吗
    还是一款软件
    一款软件
    它们是YC去年刚投的
    OK 但是它里面是有环境的
    就是它给agent创造一个虚拟桌面
    你可以在那个虚拟桌面上
    去执行所有东西
    就开头就是一个输入框
    你进去之后
    你可以直接输入你想让它干的事情
    它就会基于这个截屏
    他们后面应该也接了云计算
    对 我了解
    市场上其实大家想做这种编程的工具
    跟编程的agent
    可以说几十家都是有的
    比如说最早的
    从大家直接用大模型来编程
    到微软的这个Cpilot
    到Cursor到Devin
    是在一直迭代的
    那为什么是Cursor跟Devin
    这两家公司做出来了
    它们比其他人好在哪
    是因为更深度理解了这个环境吗
    还是因为只是做的早
    然后很快的占有了市场
    对因为我是几乎每天都会用Windsurf
    或者说是Cursor的平替吧
    类似的
    因为Cursors现在也在快速迭代
    但在我使用的过程当中
    Windsurf会更好用一点
    我觉得你刚才提的那个问题
    非常非常的精准
    就我认为
    Windsurf Cursor
    或者说是更进一步的Devin
    本质上就是对于环境这件事情的理解
    比别人要到位
    比如我举一个Windsurf里面的例子
    Windsurf并不只是一个简单的
    对代码的插件
    它特别理解环境里面
    我要怎么样去获得上下文
    我的行动空间是什么
    所以在Windsurf刚推出来的时候
    它自己内部就有一个帖子
    一个它内部的引擎说
    他们公司最擅长的
    第一是做了一个context engine
    它非常知道它所操作的代码空间里面
    数据在哪里
    测试在哪里
    文件在哪里
    配置在哪里
    它对这个环境
    是有一个很清晰的认知的
    第二
    是因为以前我们最早用Cursor写的时候
    它只会写代码
    但它不会帮你跑命令行
    不会帮你去互联网上搜索
    但是Windsurf
    在过去几个月的版本里面
    是有这个功能的
    也就是它也知道
    我的这个环境里面不仅仅是在写代码
    我还要去作为命令行里面
    去执行一些文件操作
    我这个环境里面可能还有一个面向
    是可以
    去互联网上找到相关的技术文档
    拿回来做参考
    你看它
    把针对于Copilot这类的编程工具的
    环境边界
    就扩大了很多
    Devin的野心更大
    从第一天开始的时候就说
    我要直接把IDE去掉
    我根本不在IDE里面去考虑环境的问题
    它上来就做了一个
    大概有4个子界面的一
    个窗口左边开着一个浏览器
    下面开着一个IDE
    上面开着一个和用户交流的空间
    然后在底下
    可能开着一个类似于测试环境
    然后它不仅做了这几个
    它说我的环境是要比IDE大的多
    并且也细致的多
    同时还有一个功能
    我当时觉得特别好玩
    就是因为它的目标
    是让一个AI
    可以更完整的
    完成一个软件工程的闭环
    所以它的时间会很长
    时间特别长了之后呢
    大模型它就理解不了
    所有过程当中所有的行为
    然后它就有一个区域
    就有点像人一样
    比如说我开发一个比较长的事情
    我要记笔记
    而且我这个笔记要不断的修正
    所以它还在自己的环境里面
    专门加了一个笔记环境
    那么这个笔记环境
    就好像有点是一个策略室
    作战室 它有什么新的思考
    就丢进去
    然后过了一会儿
    它可能有一段时间
    不是在写代码或者在检索
    它可能在修改他自己的笔记
    来优化这个笔记当中的一些问题
    或者优化这个笔记里面
    对于这个系统设计的一个架构
    我觉得就非常非常吓人了
    就人会自主创造一些环境
    让自己来学会
    怎么在这些环境里面去迭代
    这个其实也是很有意思
    他们给了一个范例
    也可以加入到
    整个agent的一个武器库当中来
    就是我的环境里面
    可以加入到一个自己思维的一个空间
    那他们就是因为做了这个
    所以大家就觉得这个市场本身足够大
    因为全世
    界每年的软件工程
    好像
    我记得是4.2万亿美金的一个市场吧
    同时他们又对于context
    对于environment的理解更好
    所以他们就跑在了前面
    然后就那么多的热度
    这个分析挺有意思的
    我问一个可能普通人更关心的问题
    刚刚其实大家有提到说
    现在如果大家要去做一个AI agent的话
    其实环境已经比数据更重要了
    我可不可以理解成
    只要你对一个方向有非常深度的理解
    任何人都可以去构建自己的AI agent
    它可能已经成为了一种创业门槛
    没有那么高的一个创业项目
    之前可能是大厂的机会
    但是现在它的门槛降了很多
    它其实具有两面性
    它的一面是因为我们要做一个AI agent
    去做好它
    我们要用这种RFT的方式
    可以去大大减少对数据的依赖
    所以我的可能资本的投入
    各种各样的算力的投入
    相对来讲就会少一些
    那么这的确是对的
    但是
    我其实最近一直也在思考一个问题
    就是我对于agent创业
    不是特别乐观的一个点
    是在于说
    如果那么多人都可以来做agent
    如果做的还是服务型agent
    到底有多少agents是值得被重新做的
    就尤其是消费者端
    就C端的
    举个例子
    就Deep Research出来
    像以前我们可能做学术的
    有很多学术的工具
    然后做市场调研的
    有很多市场调研的工具
    但是Deep Research这种通用的agent
    至少把做信息的调研和研究这件事情
    似乎可以通过一个AI agent完全覆盖住
    那么因为人的需求本身
    是分几个大块儿的
    那也许
    就说operator
    它也不只是帮你买菜和订餐
    帮你制定旅行的plan
    它也许可以覆盖到100个场景
    但是你想
    这以前就意味着100个不同的创业项目
    现在就变成了一个agent就可以解决了
    所以在消费者端
    agent创业到底有多少的机会
    我其实是有一点点怀疑的
    你觉得它会被模型冲击到吗
    就是大模型
    或者说它会被大厂和大模型公司
    在一些非常大的领域上
    给占住他们的位置
    然后剩下的一些很小很小的机会
    创业的机会
    会比原来的移动互联网时代
    创业机会要小很多
    所以
    这个时代其实是更适合做小而美的
    因为大的机会巨头会去做
    对 而且每一个机会的边界
    会比原来的边界
    比如一个软件产品
    或者一个APP的边界
    更容易变得更大
    所以每一个被大厂占住的机会
    它其实可以覆盖住人的需求
    和注意力的空间
    会更大
    我现在其实在想说
    就普通人在参与到这个新的时代里面
    它的机会到底在哪里
    后来
    我就想到一个很有意思的一个案例
    就是微信和抖音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
    分别推出了公众号平台
    和抖音视频的平台
    对不对 那其实平台级的机会
    这两家完全已经拿住了
    就创业公司可能要去做
    这种平台级的机会很少
    那普通人为什么在这样的时代里面
    依然还能
    赚到钱呢
    你是发现这些平台上
    你也得想办法去表达自己的个体性
    所以就会有很多自媒体网红
    他就可以利用这些平台
    去做一些新的东西
    所以我还是认为
    我们如果只考虑AI
    它的工具的生产力的提升
    其实它对于很多人来讲
    的确是剥夺了它原来的那些价值的
    我没有想清楚这个形态哦
    但我觉得就是说当AI形成网络之后
    可能会有一波新的个体
    被释放的机会出来
    然后那个时候可能会有新的创业
    就好像现在其实很多做influencer的
    其实自己也可以是一个小的创业嘛
    对吧 然后他自己做的这个agent
    比如说
    他做的是一个表达自己的一个agent
    那么他有他自己独特的市场
    但你说
    我要做一个服务于很多人的agent
    我觉得机会是很小的
    我们的第二次录音
    行业在快速上升
    融资也在快速发生
    但是我发现
    嘉宾的心态却发生了很多的变化
    真正在做agent的人
    发现问题也越来越多
    我们下面来听一下第二次的声音
    这次我们在补录的时候
    是硅谷时间的5月6号的晚上
    然后Manus他已经发布了
    应该是有一个多月了
    它在硅谷
    也是从Benchmark
    那里拿到了好大一笔融资
    估值有5亿美元
    我不知道芳波跟Kolento
    你们是不是有试用过Manus的AI agent
    你们的感受是什么
    我记得是有一天早上
    然后我看到了Manus发布
    然后我当时有invention code
    基本上我可以算他们第一
    批试用的用户
    我自己去用的时候
    我是有很强的aha moment

  • E191_小而美的机会来了_聊聊这轮AI Agent进化新范式(1)

    Hi 大家好
    欢迎收听硅谷101
    我是泓君
    进入2025年以来
    AI agent可以说进展很快
    我来给大家简单复盘一下
    今年上半年的一些进展
    一月份OpenAI推出了
    能够自主使用浏览器的AI agent Operator
    二月份推出了研究复杂任务的Deep Research
    我相信很多人到现在
    可能已经是这个产品的深度用户了
    三月份
    中国第一个号称通用AI agent的Manus
    爆火出圈
    5月份Manus拿到了
    硅谷老牌风险投资公司Benchmark
    领投的7500万美元的融资
    除此之外
    就在我们第二次播客录制的当天
    也就是5月6号
    OpenAI宣布以30亿美元的价格收购Windsurf
    另一款编程工具Cursor的母公司Anysphere
    也获得了9亿美元的融资
    估值高达90亿美元
    为什么我们说AI agent在2025年一开始
    就好像被按上了加速键
    最近
    我也跟业内数十位从业者聊天
    发现了三点原因
    第一是模型写代码能力的提升
    比如说Anthropic去年年中发布的Sonnet 3.5
    在代码生成方向有质的提升
    由此 它是带动了
    一批写代码的AI agent的快速发展
    像我们上面提到的Windsurf
    还有Cursor的这些公司
    第二点
    是RFT强化学习微调技术的出现
    这项技术
    让即使训练数据在有限的情况下
    也可以提升模型在特定任务中的表现
    这也给agent的发展按下了加速键
    另外 2024年11月底
    Anthropic还提出了一套
    把传统的信息化服务转变成可以和AI
    交流的一套MCP协议
    越来越多的网站与服务开始接入MCP
    行业底层基础设施也开始搭建
    我们今天这期播客的第一次录制
    是在三月初
    那个时候Manus还没有推出
    我们尝试从技术的角度去理解
    大家在2025年提到AI agent的时候
    跟我们之前所说的AI agent
    有哪些不一样
    我们也尝试着盘点一下
    我们刚刚提到的
    这些明星agent崛起的核心关键点
    那今天跟我们在一起的两位
    都是大家的老朋友
    一位是MindVerse 心识宇宙的创始人 陶芳波
    hello 芳波你好
    hi 泓君

    还有一位是在大学生聊AI那一期里面
    非常非常火的
    还被很多的听友认为是机器人的
    Kolento hello
    Kolento 你好
    hello 大家好
    Kolento的中文名字是侯泰羽
    他现在是在纽约大学本科
    念应用心理学
    同时也是一位AI的创业者
    Kolento
    你最近是花了多少时间在AI agent上
    最近可能每天都在用各种各样的agent
    自己因为会开发一些小的产品
    所以我会在用这个Replit Agent
    也可能会用一些Cursor这样的coding agent
    然后我自己
    平时也会去研究很多不同的agent
    但可能我研究的类型更多偏向于agent builder
    就是那些造agent的地方
    比如说像微软的Copilot Studio
    像字节的Coze等等的
    这种
    能够帮助你制造出来更多agent的平台
    对 然后
    我记得之前其实我们也一起讨论了
    怎么一起去造一个
    写博客show notes的AI agent
    所以你自己是造了多少个AI agent
    已经太多了
    可能200个得有
    如果说算上不同平台上的
    因为我自己平时可能会用很多
    不同的IDE(集成开发环境)
    来在不同的场景
    比如说之前有跟泓君姐分享
    我们那天录完播客之后
    其实突发奇想
    想做一个AI生成博客的东西
    而且当时也发现
    在平时生成shownotes的过程中很复杂
    有没有可能
    能够用AI来帮忙做一个提取
    所以基本上你是遇到了一个场景
    然后你就会去尝试
    对 因为我感觉
    今天我还在跟我的朋友讲
    时代变了
    尤其是如果你知道怎么做产品
    你开发一个产品的成本变得越来越低
    甚至有点恐怖了
    OK
    那芳波呢
    一方面我自己用很多agent
    尤其是coding agent
    我每天都在用
    但同时呢
    我可能没有造过那么多agent
    但是我是做agent平台创业的
    所以我造过
    造agent的平台
    是之前那个平台呢
    最早是做一个平台叫MindOS
    还是蛮多人用过的
    它就是造那种通用的专业型的agent
    但是现在呢
    我们更多的focus
    专注在一个新的造agent的平台
    叫做Second Me
    第二自我
    它其实是一个开源的平台
    而且也会马上就发布了
    大家可以下载到自己的本地
    就可以把能够代表你自己的agent
    给造出来
    我觉得agent真的时代来了
    我们的整个agent
    各种各样的基础设
    施的组件在慢慢的ready
    马上就要组合成新的一个世界了
    你觉得什么是agent
    我的视角
    更多偏向于是机器学习的视角
    它的确和大众语境下的agent
    是有一定的差别的
    就机器学习里面的agent
    其实在我的学习和研究的过程当中
    我们最早接触的是
    在强化学习里面的一个概念
    就是在一个强化学习的环境里面
    一个agent可以基于环境的反馈
    自主地学习出一个行动的策略
    从而完成它的一个目标
    比方说我们知道下围棋的AlphaGo
    在强化学习的语境里面
    它就是一个典型的agent
    但我感觉大语言模型来了之后呢
    agent这个词的意义的确是
    它有点被泛化到那种偏大众语境去了
    现在我们对于agent的概念就是它
    第一是更像是一个人
    可以独立的完成任务
    第二是
    他背后是由一个基础的大语言模型
    或者带有思考能力的
    像最新的这种推理模型来驱动的
    第三是
    它可能有一个他自己的记忆的体系
    第四是他有跟用户的一个交互的界面
    比方说我们刚才看到的Windsurf和Devin
    两个都是典型的coding agent 或者Replit
    但是其实他们都有各自的交互界面
    有的
    可能直接是在编程的这个环境里面
    给开发者用的
    有的可能是更像是给老板用的
    它可能会直接完成网络的搜索
    或者说完成了一个测试的过程
    但我觉得过去三个月吧
    再发生一个很有意思的融合
    最早的我们说
    的强化学习的agent
    第一是
    它的技术肯定是偏向于强化学习的
    第二是它真的会在环境当中去学习
    那么我刚刚提到的大语言模型下
    绝大部分agent
    是没有这个学习的能力的
    其实它对于行业的认知
    对于任务的认知
    是由创造这个agent的人来配置的
    比方说我给它配知识库
    给它配workflow
    但是现在呢
    越来越多的agent
    尤其是思考模型啊
    我们说的那个reasoning model出来了之后
    很多人开始用一种新的叫做强化学习
    微调的技术
    去让这个agent
    在大语言模型作为基础的情况下
    也可以在环境当中探索实现的路径
    去学习在一个特定的比如领域
    比方说法律
    或者说是操作电脑这些特定的领域下
    它也有一个自主学习的过程
    所以我觉得
    这是一个非常非常好的一个现象
    就是相当于我们对于agent的发展
    又到了一个新的定义
    它其实结合了传统的强化学习里面
    对于agent这种自主学习
    自主探索的能力
    加上他在大众语境当中
    觉得他可以完成通用的任务
    可以跟人交互
    可以帮你独立的解决复杂问题的
    这种目标
    这就是为什么2025年以来
    大家对于agent就非常的兴奋
    23年 24年其实agent这概念就出来了
    就像我们也做过
    像MindOS这样的agent平台
    但它更像是一个脚手架
    现在真的觉得agent有智能了
    尤其是通过强化学习
    通过思考能力的注入
    觉得它达到了我们想
    要的技术范式的状态
    你能不能举个例子
    你怎么觉得agent有智能了
    我不知道大家理解中的agent是怎么样
    就是最早你说的那种
    强化学习中的agent
    就跟我理解的
    大家在训练一个游戏场景的agent
    比如说让两个小人推方块
    然后他们怎么样去设计
    能把自己围起来
    不让外界的这个东西打到他们
    你会发现他们慢慢会涌现出智能
    就是他们能有各种
    可能我们人都没有想到的方法
    去做这样的一些题
    我印象中
    其实早期在23 24年的时候
    大家其实都是在一个游戏的场景里
    让这些agent互相配合
    来看他们的表现怎么样
    那现在你说2025年
    因为强化学习加上跟操作电脑的结合
    就感觉可能会有更多领域的agent了
    就是我理解的agent
    就比如说我告诉一个语言模型
    说我现在要回北京
    然后帮我订一张机票
    它能从头到尾把这一套执行完
    我可能会限制
    比如说给一个时间跟地点
    它会偏向于早上的时间段直飞
    就它能把这一套动作做完
    我可能就称之为
    一个很好的agent了
    就你觉得你提到的这个25年的agent
    跟之前的这些有什么不一样呢
    你刚才两个比方都打的特别好
    其实你提到的agent
    本质上都还是带有环境的
    我指的它那个变化
    会让大家兴奋的原因
    还是因为一个底层能力的变化
    原来大语言模型
    其实它是有一个很大的限制的
    就是它的训练啊
    无论是我们
    用了预训练还是就post training
    就后面的那些训练
    包括我们还会用RLHF
    这种所谓的具有强化学习
    来帮它去做人类对齐的能力
    但事实上
    原来的语言模型训练的环节当中
    是不带有和环境互动的
    这就导致了一个现象
    就是
    它本身训练的目的就是为了跟人对话
    而不是为了跟环境互动
    虽然我可以强行让它作为一个脑子
    然后去跟环境互动
    但是原来23年 24年的那种agent
    我们是尝试给它一些工具使用的能力
    给它增加一个记忆库
    让它去在环境当中完成任务
    但由于它在训练的过程当中
    没有跟环境互动
    所以它是非常机械的
    并没有办法在环境里面
    真的学会怎么样去应对这个环境
    你刚才提到的两个例子呢
    比方说
    两个小人在一个比赛场里面互相对打
    看怎么样能打得更好
    它就是一个典型的
    在环境当中学习的一个agent
    这就是传统意义上的强化学习的agent
    原来我们23年24年为什么agent概念很火
    但是一直没有很好的落地
    就是因为环境的缺失导致的
    那现在回过头来呢
    从技术上讲
    我们拥有了一种新的能力
    比方说你去看DeepSeek R1的文章
    你会发现
    它最后的那个推理能力的训练
    本质上是它自己
    和一个问题环境的自主学习的过程
    并不是像以前我们通过SFT
    给它一个死记硬背的知识库
    给了一个问题集
    和最终的结果
    但是它怎么去解决这些问题
    是AI像人一样
    自己通过思考训练的过程完成的
    自己不断在调整自己的策略
    调整自己的思考路径
    然后学会了
    我怎么样解答好更好的数学题
    或者解答好更好的编程题
    这个自主寻找路径解决它的这个过程
    在以前的训练里面是完全没有的
    所以
    这个我们可以称之为是语言模型的
    AlphaGo的时刻
    简单讲就是大圆模型
    真的学会基于一个环境给出的奖励
    来自主的找到解决方法了
    就为什么以前其实很早的时候
    23年就GPT-4刚出来的时候
    很多人就说
    我要用这个模型来操作电脑
    然后也有很多公司去这样做过
    但是为什么都失败了呢
    就是因为这个模型在训练的过程当中
    根本没有
    在电脑操作的这个环境里面待过
    只是把互联网的语料喂进去了
    所以它可能有一些操作电脑的概念
    但它并不会真的执行这个行为
    那为什么OpenAI推出那个Operator
    相对来讲好像就比较聪明一点
    Operator
    是一个可以操作电脑的一个AI
    虽然还不够好
    他的做法就是
    我在训练出一个大圆模型了之后
    尤其是一个推理型模型了之后
    比方说o1
    然后我再让它在操作电脑的环境里面
    再去做强化学习
    有点像你说的
    那个小人打架的那个感觉
    或者是下围棋那种感觉
    然后再去环境当中去学习
    怎么样操作电脑
    可以完成你说的订酒店
    订机票的这个任务
    如果没有完成
    我到底错在哪了
    我应该怎么去调整我的行动策略
    那这个事
    是其实过去半年才刚刚发生的
    所以这件事情完成了之后
    agent能够在环境里面更好地完成任务
    更自主地去思考
    更自主地去提升自己
    我觉得就变成了可能了
    所以2025年之后
    大家就又开始兴奋说
    agent真的来了
    它不仅是说AI具有了一个思考能力
    而是说它这个思考能力
    可以根据环境的反馈来调整
    来学习了
    这就是一个big gap
    能举一个具体的例子解释一下环境吗
    我的理解是
    以前我们问一个问题
    我们会得到一个正确的答案
    而加入了环境以后
    我们再去问一个问题
    把它放在不同的场景下
    这个时候
    我们寻求的不是一个正确答案
    而是一个符合当下场景的回答
    我的理解是这样的
    比方说有一些领域里面
    它的整个工作的环境
    是有特定的系统和特定的工具的
    编程就是一个很典型的例子
    编程光靠浏览器是无法完成的
    它必须有一个比如说IDE
    然后有一个测试的工具
    测试这个程序能不能跑
    然后有一套部署的工具
    同时还要知道怎么去访问GitHub
    去使用开源
    然后访问一些编程社区
    看某些问题怎么来解决
    你看
    这个环境是对于一个工程师来讲
    是非常熟悉的
    但对于普通人来讲
    这个环境他就是不熟悉的
    所以对于一家创业公司来讲
    如果它找到了这个环境
    就要想办法
    把这些环境变成一个它所
    训练的这个agent在操作的这个空间
    然后给他定义好一组有效的
    非常少量的数据
    给它定义好一组有效的奖励函数
    那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所以编程的agent
    一定是需要公司重新来训练的
    而不会是大公司说我做一个agent
    所有任务都可以完成
    有没有类似编程这样的案例呢
    我觉得是有的
    比方说法律 医疗
    或者说
    至少我认为一个评判的金标准是
    所有我们认为在现实世界里面
    是有一个
    有自己的一套武器库的
    这样的一个专家才能做的任务
    需要有方法论的
    比如说怎么做硅谷101
    把这档节目做出来
    如果我有这个方法论
    我就可以训练一个我的agent
    对 甚至
    你有可能
    你自己在用一些你特有的工具
    在找信息
    那么这些工具
    其实就是我所学的环境的一部分
    这样
    就可能构成了一个一个很小的环境
    包括Palantir
    它不是做军事嘛
    军事里面就有很典型的环境
    因为可能要去操作一些武器
    那这个武器操作的环境
    就是它特有能够访问到的
    你有用过OpenAI的Operator来做
    比如说订酒店订机票的事情吗
    对 我玩过
    我拿它来买过菜
    在哪
    买菜网站上吗
    对 就是美国那个买菜的网站
    我突然忘了叫什么名字了
    能不能讲一下你的应用体验
    然后分析一下
    它背后的执行的技术是什么
    这是很好的问题
    OpenAI其实它推出了两个agent的模型
    而且这两个其实都是
    刚刚我讲的
    就是基于这种新一代的强化学习
    和大跃迁模型融合的微调技术来做的
    分别是Operator和Deep Research
    其实他们都是从噢微调过来的
    那么Operator的体验
    很有意思
    就是它会在服务器端
    给你开一个浏览器界面
    然后你其实是通过浏览器
    来完成这种操作的
    你就告诉它说
    我要去买一个杭州到旧金山的机票
    但是我要找最便宜的
    它就开始拆分任务
    去试各种网站
    看网站给出的价格的反馈
    然后拿回这个结果之后
    再继续进行思考
    然后再去想下一步是什么
    其实这就是一个比较好的agent
    但它速度很慢
    准确率其实也不够高
    但我相信呢
    它一定比之前我们直接拿GPT-4

  • E190_司美格鲁肽的新对手们_制药巨头混战减肥药下半场(5)

    这就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
    欧洲应该会是接近2030
    美国应该会过了2030
    可能是在2033到2034
    这个问题之所以复杂
    是因为所有这些药它不是一个单一的专利
    它有一系列的专利在保护它
    最早的专利和最晚的专利过期的时间可能会差十年
    具体哪个专利能保护最后这么大的一个品种
    一定是仿制药企和原研药企
    会有一个非常剧烈的在专利法上博弈的过程
    所以说如果中国在2到3年后就可以专利过期
    然后仿制药开始非常蓬勃地发展
    我们现在设想一下
    会不会中国可能到2030年之前就已经是一个仿制药非常泛滥
    大家都可以享受很低价去使用GLP-1药物的红利
    但是反观美国
    可能它像刚刚霆提到2033年
    2034年以后才会到期
    然后同时又有不断涌现的新的下一代的GLP-1药物
    美国市场就完全变成了一个可能还是相对高价竞争
    而且同时有各种各样的新的产品上市
    但是中国市场
    可能就变成了仿制药一片混战的市场
    有可能是这样的一个格局吗
    以及中国如果是有这么多便宜的产品的话
    它又如何可能会反向作用于美国市场和美国消费者他们的心理呢
    这就涉及到几方面的博弈
    一个是仿制药和原研药的博弈
    一个是第一第二代产品和第三甚至是第四代产品的博弈
    第三个维度就是在现实生活中
    绝大多数的患者用司美格鲁肽也就用6到12个月
    就2024年诺和自己说过
    它的减肥药的司美格鲁肽这个品牌Wegovy
    在市场上平均使用差不多6到8个月
    糖尿病的司美格鲁肽可以使用超过四年以上
    所以减肥药很多人他可能就用一阵子
    体重空下来以后他就不用了
    我相信仿制的司美格鲁肽到来的时候
    一定会有很多人因为便宜了
    所以他会选择用仿制药
    你想在中国一个月1000块人民币
    在美国你完全自费的话
    现在是500美元左右一个月
    即使你有医保
    已符合它的适应症
    一个月要自费的部分可能也是小几百
    还是相当贵的
    有仿制药的话
    这个成本就会大量降低
    所以从药厂的角度
    它的策略就是进一步的去切这个细分市场
    用各种各样新的下一代机制来把各种各样的次生需求发掘出来
    最后还有一个问题
    因为我记得刚刚开始司美格鲁肽上市的时候
    它会有一个供应链短缺的问题
    现在供应链会是一个问题吗
    现在供应链已经不是问题了
    起码从产能上来说
    礼来和诺华两家已经向FDA拍胸脯保证说
    我的供应链都没有问题
    它不仅是整体供应没有问题
    它还保证需要每一个剂型的供应都没有问题
    因为使用这些减肥药
    它都需要患者经过一个dose titration(剂量滴定)
    比如说我从0.5爬到1
    1缺了这个患者就没法用药
    即使我有很多0.5也不行
    所以之前诺和的供应链的问题
    很多时候是我有这个剂型就缺那个剂型
    它整个SKU的管理
    它没有做到充足的供应
    现在这些供应都没有问题了
    不过最近特朗普的关税
    和对于pharma supply chain(药品供应链)的一些调整
    会不会对供应链造成新的压力呢
    我们还有待观察
    比如说公开信息
    礼来的替尔泊肽有挺大一块原料药
    应该是从中国生产的
    如果对于医药产品加很高的关税
    这里会不会有什么供应链的变化
    这个是我们需要去观察的
    我感觉这个概率不高
    因为从药厂的角度来说
    这些药的利润都非常的高
    它即使要亏钱
    而且这里又是患者等着用药的关系
    它有很强的社会舆论在监督
    所以它即使亏钱
    它也只能抹着眼泪把药往美国运
    它跟iPhone不一样
    iPhone断货就断了
    我觉得这个太贵了 不行
    但这个药要是断了
    我说我少一个患者 我少挣500块
    这些企业它的社会舆论会非常的难堪
    所以我觉得大概率是不会
    但是我们要观察
    就是现在整个特朗普关税战
    整个药的产业是从里面是豁免的
    所以暂时还没有影响到 对不对
    是的 对
    不知道我们节目发出来的时候会不会有一个更新
    但到目前为止 医药产业还没有被波及到
    刚才那个霆既然提到这个
    其实我想再跟进问一个点
    就是基于公开信息
    就是刚刚霆提到说礼来的替尔泊肽
    它有一些有效成分API(原料药)是在中国生产的
    像诺和它说它也可以保证供应
    它的API 包括它最后的DP(药物成品)
    它的公开信息里边有提到它是
    已经完全是比如说美国或者欧洲的供应链吗
    还是其实也会有一些是依靠中国的进口
    对 它是没有中国供应链成分的
    OK明白
    好的 谢谢霆和Yushan
    谢谢你们
    好的 这就是我们今天的节目
    我想这期节目整体上的基调更偏向于在减肥药市场的商业分析
    不构成任何的医疗建议
    如果大家很好奇你是不是应该使用这些减肥药
    我建议大家可以去咨询医生
    同时我也建议大家听一听我们之前聊司美格鲁肽的那一期节目
    我会把节目的链接放在我们的Shownotes当中
    当然像嘉宾提到的服用减肥药
    它可能会产生很多恶心 呕吐 腹泻的副作用
    除此之外 停药还可能会反弹
    具体的副作用
    大家可以听我们之前的节目
    我会把节目的链接放在我们的Shownotes当中
    好的 最后欢迎大家通过小宇宙 苹果播客
    Spotify 喜马拉雅 蜻蜓FM
    荔枝FM 网易云音乐 QQ音乐来收听订阅我们
    如果你是通过视频渠道来看我们播客的话
    可以在YouTube或者是哔哩哔哩上
    搜索硅谷101播客来关注到我们
    然后我们一些节目的文字版本也会发表在我们公众号硅谷101上
    我是泓君 欢迎大家持续的关注我们
    感谢大家的收听

  • E190_司美格鲁肽的新对手们_制药巨头混战减肥药下半场(4)

    我就知道我很多身边的朋友其实过去两年都试着打
    但他并没有严格的按照剂量滴定
    因为他一般都是从低剂量开始往高处打
    但有很多本来身材就很好的朋友
    可能为了追求我一个月瘦下来就完了
    他直接就是高剂量
    结果打了之后上吐下泻
    住院的我都有听说
    使用不当也是一个风险
    对 那现在市场有发现GLP-1
    除了减肥对其他的一些疾病的作用吗
    比如说它对阿兹海默症是不是有改善
    因为其实我们说有的时候一个类别药物的研发
    它都有一定的偶然性
    就像您刚刚提到了诺和诺德跟礼来
    它们其实也都是因为之前去治疗糖尿病
    然后研发出这个减肥药的
    肥胖它又跟身体的很多个功能失调是有关系的
    会引发出新的这种
    比如说我们发现GLP的这个靶点
    它还跟什么疾病有关系
    然后我们可能由此引发出一些新药吗
    我不知道这块有没有一些最新的科学研究在关注
    会 很多 我们可以畅想一下
    但这块畅想它绝对不是医学建议
    只是纯一个前瞻性的畅想
    开脑洞畅想
    所以有两大块
    一个很自然的就是肥胖伴随的一系列疾病
    这里有非常多
    逐渐地人们意识到肥胖本身是一个疾病
    这是思维上很大的转变
    FDA就在几个月前刚刚出了一版新的减肥药的开发指南
    里面第一次把减肥药从health risk(健康风险)
    变成了disease(疾病)
    为什么肥胖是疾病
    它会引起糖尿病
    它会引起一系列心血管的疾病
    睡眠呼吸障碍 肾病
    它会引起一系列的疾病
    所以大药企礼来 诺和
    它其实在把它的核心品种
    不停地在这些相应的疾病里面做特异的临床实验
    来证明它的有效性
    很多临床做出来
    它的有效性其实是非常惊人的
    包括它对于肾炎的作用
    包括它对于脂肪肝的作用
    其实一次一次地在刷新大家对于GLP-1类药物的认知
    这也是不断的推高它股价在过去两年上升的很重要的原因
    大家发现它不仅是减肥
    它其实是一个能够治这么多慢性病的药物
    同时更科幻一些
    有一些新的理论
    他认为GLP-1甚至是能够理顺人的整个免疫系统的东西
    有一些人认为肥胖其实是一种引起长期慢性的炎症反应
    我们开玩笑说中国医生看什么病都觉得是感染
    给抗生素
    美国医生看什么病
    他都认为是inflammation(发炎)
    他就给抗发炎的药
    肥胖引起慢性的炎症
    它可能是引起身体各种各样的心血管等等各个脏器反应的主因
    但同时它还有一个效果
    是大家以前没想过的
    可能是它会跟寿命有相关
    这个是在动物里面非常确切的
    你让小鼠吃少20%时
    同样的一个小鼠它自然寿命是两年的话
    它吃的少
    到了两年它就比吃的多会油光发亮
    毛都是完整的
    同时它身体就很健康
    然后它活的也长
    所以你说GLP-1让人吃的少
    它会不会让人长寿呢
    这个是值得畅想的
    还有你提到的阿兹海默症
    实际上这个三期就正在进行
    诺和已经做了这么多的司美格鲁肽的临床
    他把这些所有的临床混在一块儿
    已经有几千上万人的样本
    他发现用过司美格鲁肽的人比没有用过司美格鲁肽的人
    阿兹海默症的风险降了非常多
    降了有一半
    当然这个数还很小
    虽然有几万人用过
    但在相对有限的时间里面
    有新的阿兹海默症案例的只有几十例
    它可能就是几十比几十
    它认为这个风险降了一半
    同时它在丹麦有一个很完整的国家级的医保病历体系
    在这里面它发现长期用GLP-1
    不仅是司美格鲁肽
    几十年用GLP-1积累 追踪 观察
    发现用GLP-1的2型糖尿病患者里面
    他每用一年他的阿兹海默症的风险就会降低10%左右
    所以其实诺和它已经正式的开了
    一个司美格鲁肽用于阿兹海默症的三期
    这个三期也会在未来一年内读出
    如果它真的能够一周一针
    能够显著降低阿兹海默症的风险的话
    这个市场也是新打开一片蓝海 海量市场
    刚刚霆也介绍了下一代药物有这么多不同的解决的方向
    我比较好奇
    因为中国的研发这些年其实也是迎头赶上
    然后也有非常多的全球大药企在中国去买买买
    那在减肥药的市场里边
    咱们这一些中国的企业
    包括亚洲企业
    它现在又是一个什么样的位置呢
    可能让大家看到一些比较亮眼的进展是什么样的
    中国和亚洲的企业在这里起码占据了半壁江山
    就是以口服药来说
    礼来的口服药最早其实是日本的中外制药Chugai研发的
    礼来向Chugai购买了日本之外商业化的权利
    由礼来来进行开发
    辉瑞它有两代分子
    虽然进展都不是太顺利
    但其中的第二代也是向日本一个企业购买的
    再往后Merck默克
    中国叫默沙东
    最近像豪森购买了它的口服小分子药的一个权利来进行全球的合作
    首付款也有一亿多美元
    在一个临床前 很早期的分子
    也是一个相当亮眼的一个合作的一个deal
    在注射这方面也有很多企业在积极的出口
    比如说恒瑞
    它有一个类似替尔泊肽的分子
    但他在中国的二期实验结果非常的亮眼
    效果比替尔泊肽还好
    被几个大的美国的风险投资机构组团包装成了一个新的公司
    现在正在美国开发
    所以整体上
    中国企业 亚洲企业在减肥药的早期管线上贡献是非常丰富
    最后也想请霆来总结一下
    我们如果去看未来的减肥药市场的话
    当然结合到现在临床的进展 最新的三期
    未来给大家很兴奋的可能产品出现
    未来哪一些是大家寄予厚望的管线
    从下一代的产品来说
    大家聚焦怎么样让有效性更往上一个台阶
    这里就涉及到几个不同的组合
    包括GLP-1和Amylin的组合
    GLP-1可能跟其他一些新的peptide (多肽)的组合
    我们会拭目以待未来几年会不会有更强更优的疗效的产品出现
    实际上 这个疗效已经比较接近天花板
    那减肥药疗效的天花板是什么呢
    就是bariatric surgery
    就是一个缩胃手术
    如果你把weight相当一部分切掉
    这是以前严重肥胖的一个标准治疗
    它一般能达到的一个减重效果就是在25到30左右
    其实现在的药物已经比较接近这个天花板
    但是大家还是在希望不停的摸这个天花板
    所有人都想做出一个药
    说我是地表最强的减肥药
    在这之外
    口服药一定是一个很大的赛道
    现在大家预期注射药大概在2030年
    2035年是一个1000到1500亿美元的市场
    口服药可能是一个500亿美元左右的市场
    这是一个相当大的市场
    第一个药物获批
    应该就是在明年下半年
    那在之后这里面不同的厂家
    不同的分子怎么卷
    这个我们也会拭目以待
    同时两个新的战场
    一个就是功能性性的减肥药
    包括对肌肉的保留
    对于一些肥胖患者
    他的呼吸不畅 慢性肾炎 脂肪肝
    能不能够在GLP-1的基础之上
    能够在这些其他器官器质性的问题上把疗效再往上推
    这也是一个非常主要的方向
    总结下来就是如果开未来5到10年的话
    可能一些基本功能性上的需求
    会被司美格鲁肽和司美格鲁肽的仿制药所占领
    但同时许多新一代的药物会去切割很多新的细分市场
    我们之前减肥药的讨论中
    并没有太多提到这个Compounding Pharmacy(复方药房)
    也想请霆来展开讲一下
    Compounding Pharmacy做的又是什么东西
    为什么它的这一些产品
    和诺和的正牌的司美格鲁肽之间是一个什么样的关系
    包括最近可能一些监管的变化和未来的趋势
    对 Compounding Pharmacy可能在美国生活的人都有一些体感
    你在电视上 包括在纽约的地铁看到很多广告
    因为司美格鲁肽和替尔泊肽都是专利药
    在专利保护期间
    仿制药按道理是不能上市销售的
    但是FDA的法规有一个缺口
    如果你这个药产能受限 供不应求
    这个时候药房它实际上是可以通过它自己的渠道去买原料药
    就是同样的活性成分的化学药品
    可以通过自己的配置放到针管里卖给患者
    这就是所谓的Compounding Pharmacy(复方药房)
    因为司美格鲁肽 替尔泊肽
    长期以来一直在FDA的产品短缺的药物名单上
    所以Compounding Pharmacy一直大行其道
    没有一个完整的统计
    但去年许多市场分析认为
    它可能已经占据了整个减肥药市场的5%到20%左右的这个量
    是相当大的一个量
    这里面的龙头Hims & Hers
    砸了巨款在美国做了很多的广告
    这里就涉及到很多的政策博弈
    从礼来和诺和的角度
    它肯定想要让FDA尽快地制止
    Compounding Pharmacy售卖盗版的
    替尔泊肽和司美格鲁肽
    FDA最近正式地把这两个产品从产能短缺的药品名单上拿掉了
    但是Compounding Pharmacy也不停地在做一些政治上的博弈
    它们肯定是希望FDA延长
    它们能够在美国销售仿制版减肥药的时间
    所以这个博弈还在进行
    同时这届新的政府它的一些态度
    大家还在观察这个博弈到最后会怎么样
    现在还不是特别清楚
    咱们提到Compounding Pharmacy
    我不知道怎么翻译比较合适
    可能我们说它是个定制药房或者是成分药房
    也想请霆来解释一下
    它去买这个原料药 它是跟谁买呢
    这里边大概是一个什么样的产业链的结构
    它是买了原料药之后
    它直接放到注射针剂里边
    不涉及其他的进一步原料药到成药的一些技术问题吗
    Compounding Pharmacy它是怎么做司美格鲁肽的药的呢
    你们猜他是从哪里买的
    中国吧
    对 中国是全世界原料药产能大国
    在很多品种上占到产能的1/3 一半更多
    虽然没有官方的统计
    但是中国前5~10的多肽产业龙头
    应该占到美国Compounding Pharmacy的
    司美格鲁肽和替尔泊肽的绝大多数
    这些企业它以公斤级出口卖到美国之后
    经过层层分销到了Compounding Pharmacy
    是一个很高的利润在卖给患者
    所以为了制止Compounding Pharmacy的竞争行为
    除了向FDA告状
    希望让FDA直接制止Compounding Pharmacy的侵权之外
    最近礼来和诺和也非常罕见地推出了直接向患者销售的渠道
    它们以一个相对低的价格
    差不多是400到500美元来销售
    正版的替尔泊肽和司美格鲁肽
    这个价格相对很多的Compounding Pharmacy就比较有竞争力
    像Compounding Pharmacy
    它们买这个原料药可能大概是什么样的成本价
    它做过一番改造之后
    卖出去又大概是什么样的价格水平呢
    它是以公斤级
    这里面就涉及到很多的换算
    但一般是一公斤的原料药
    它可能以几千人民币买
    这个加价是非常的高
    肯定很便宜
    Compounding Pharmacy它把这个卖出去
    一个月的剂量 肯定这个里面也是有多有少
    大概它会在一个什么样的范围呢
    我看到的广告是小几百美元一个月
    如果是小几百美元的话
    这两大巨头的直销模式
    可能它的价格也有一定的可比性
    但是它又是正品
    所以它也期望可以从这个里面抢到一些份额
    对 是的
    中国又是一些什么样的人在供原料药呢
    中国有大大小小非常多的企业
    它能够做司美格鲁肽和替尔泊肽的原料药
    大的包括上市的龙头
    像药明康德 蓝帆 翰宇等等
    它都能做 小的没有上市的那就很多了
    有的它已经达到了FDA仿制药的水平
    在FDA有备案
    叫DMF备案
    有一些它没有达到的FDA DMF备案的水平
    在现有的法规条件下
    在Compounding Pharmacy还没有被FDA执法要求
    停止销售替尔泊肽和司美格鲁肽的情况下
    实际上都能够通过各种各样的渠道卖到美国
    所以诺和它向FDA做的argument(解释)就是
    这些药它不是正版
    诺和它有一个相对保密的生产流程
    司美格鲁肽是一个比较复杂的分子
    它是一个多肽
    它有三十几个氨基酸
    它在生产过程中
    它是用一个发酵工艺
    在细菌里面长出来之后
    再做一系列的化学修饰
    延长它的半衰期
    它是一个相对复杂的生产过程
    它的这整套的生产流程
    其实是有很多的专利保护的
    中国这些企业生产的药品
    从严格的化学角度上
    它不一定能够100%的跟司美格鲁肽完全一样
    但从Compounding Pharmacy和患者的角度
    它们可能体感上是说
    我打下去可能跟司美格鲁肽效果也差不太多
    所以这里面就涉及到一系列法规的博弈
    正版的药跟Compounding Pharmacy跟仿制药
    最终在效果上
    比如说它的有效减重跟它的副作用上会有什么样的区别吗
    如果你问诺和
    它会告诉你这些盗版的药它没有经过严格的临床实验验证
    是有一定的风险的
    如果你问一个医生
    实际上在美国有很多华尔街的投行和投资人
    做很多医生的问卷调查
    20%的医生都给患者介绍过Compounding Pharmacy
    这些医生他自己也知道这些药
    它没有经过FDA最严格的仿制药一致性评价
    但是很多患者他没有相应的医疗保险
    他需要他付不起
    所以其实医生来说
    他心里可能也都知道 药效是差不多的
    但是它总是有一个风险在
    如果Compounding Pharmacy
    它的供应链是比较高质量的
    它从比如说中国的头部药企买原料
    它整个流程非常的安全
    整个物流的过程
    相应的温度
    相应的安全性得到保证
    那问题确实是不大的
    但你就没有办法像一个已经获批的药品这样
    有一个严格的审计
    严格的追踪
    它保证这个药它一定没问题
    简单来说就是质量管控的环节不一样
    配方 原材料这些它都是比较好模仿的
    只是说你在每一个过程中
    是不是精确做到了跟原配方一模一样 这个是不确定的
    对 是的
    对 我们刚刚正好提到仿制药
    简单跟听众解释一下Compounding Pharmacy跟仿制药的区别
    不一样的 仿制药是FDA有一套严格的流程
    中国其实已经完整的采用了FDA的这套流程
    它的标准就是一致性评价
    我FDA要求你做仿制药的药企
    它有一套完整的数据
    在临床前
    在分析上我要各种各样的角度证明我这个药跟原研药是完全一样
    同时一般还要在临床实验里面验证
    我打到一个健康人里面
    看我这个药在人体内的浓度分布
    看药效
    经过这么一套流程之后
    FDA就说你这个纺织药是跟原因要等效的
    但Compounding Pharmacy没有
    Compounding Pharmacy本来是一个应急的办法
    就是说我这个药是shortage(短缺的)
    患者急需 没办法
    药房你自己想办法
    如果你能够从什么地方买到
    你就给患者用
    所以司美格鲁肽 替尔泊肽
    其实上是这些Compounding Pharmacy钻了这么一个空子
    司美格鲁肽或者GLP-1的这个药物
    它最早的专利到期预计是在什么时候呢
    可能从这个之后仿制药才会疯狂地卖起来
    对 它在世界各个地方不一样
    其实最快的专利到期就是在中国
    中国在两三年后就会到期
    所以中国会是全世界第一个司美格鲁肽可能有仿制药的市场
    很多业内人士也在观察这个市场会怎么演化
    因为原研药它毕竟比较贵
    司美格鲁肽在中国一个月大概1000人民币上下
    仿制药它可能可以打到小几百
    甚至一两百
    如果产能跟上来的话
    这会不会让更多的患者愿意用这个药

  • E190_司美格鲁肽的新对手们_制药巨头混战减肥药下半场(3)

    一定有某个医院说我把人的这个多肽拿出来
    我灌到人里面看看效果
    或者我在实验室里把这个多肽做的更稳定
    给我打入动物去看看它的效果
    都被淘过一遍了
    Glucagon和其他的一些多肽至今没有被药厂投以巨资往前推
    原因就是它们做一个单药
    在早期的动物实验里效果并不是特别突出
    Glucagon是GLUCAGON
    就是胰高血糖素
    但是Glucagon你提到其实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机制
    虽然Glucagon它作为一个单药
    它的减肥效果并不是非常理想
    但是跟司美格鲁肽这一类的GLP-1组合以后
    大家发现它的减脂的效果其实很强
    特别是在一些器官上的减脂
    比如说脂肪肝
    比如说身体内脏其他的一些器官的脂肪积累相应的毛病
    比如说肾脏 心脏
    所以世界上有两个企业做GLP-1加上Glucagon
    跑在最前面
    一个是德国的BI Boehringer-Ingelheim
    它把这个组合主要用来做脂肪肝
    因为它发现它的分子用来做减肥
    用来做糖尿病
    比起司美格鲁肽和替尔泊肽并不是特别的竞争力
    但是中国有另一家企业信达生物
    它的分子在中国的临床实验里看来
    它的减重效果非常地突出
    所以信达的GLP-1 Glucagon组合疗法
    中文叫做玛仕度肽
    应该会是全世界第一个获批的
    GLP-1 Glucagon组合用于减肥
    这个在中国应该会在年中夏天就能够上市
    这也会是中国的第一个本土的减肥药
    然后我再补充一句
    BI和信达在Glucagon上做的这些实验
    也被国际大药企看到
    其实就在我们上期节目录完之后不久
    诺和诺德和中国的一家企业联邦制药签了一个协议
    也支付了一笔可以说是巨款
    从联邦制药这里购买了它的一个三组合产品
    什么是三组合呢
    联邦制药说我更进一步
    把GLP-1 GIP和Glucagon三个全都组合在一起
    我做成一个药
    理想上既达到替尔泊肽GLP-1 GIP的效果
    同时再加上Glucagon可以减脂
    再往前推一步
    这是一个三组合
    所以诺和诺德在三月底从联邦制药这
    购买了一个在中国完成了一期临床的三组合产品
    它会去全球继续开发这个产品
    它们一期临床的数据怎么样
    比如说它的减重效果
    它的减重效果跟单靶点和双靶点相比应该是类似
    或者是强一丢丢的
    结果是相当亮眼
    所以你觉得现在到底是一个
    诺和诺德 礼来 罗氏的一个三国杀的格局
    还是一个百花齐放的格局
    在整个的减肥药市场来看
    我觉得在减肥药的第一代
    也就是我们刚才说的减肥糖尿病整个领域发展里的第三代
    这个战场基本上清扫的是双雄争霸
    大家再往前看减肥药的第二代
    下一代的话进来的玩家就很多了
    包括罗氏它通过收购Carmot进入这个战场
    它一次拿到了口服版的GLP-1
    同时它还拿到了一个GLP-1 GIP的注射药
    它同时又通过Zealand又切入Amylin
    辉瑞它也有一系列的产品组合
    包括阿斯利康 AbbVie有4到5家大药企
    已经展现了很强的决心
    要和礼来 诺和竞争
    要杀入这个领域去抢第二代的市场
    对 您刚刚提到了一个点特别好
    罗氏它的口服药的效果好吗
    它能达到注射的减肥效果吗
    口服药的竞争格局也是一场混战
    我觉得减肥药领域跟互联网特别像
    就是有几家大厂
    Backbone就有点像流量入口
    大家在上面加不同的模块
    比如说云计算
    比如说办公应用场景
    比如说搜索 回到你说的这个口服
    口服我打一个不恰当的比喻
    口服比注射它有点就像从PC互联网到移动互联网
    它打开了一个新市场
    为什么呢 很多人他可能不想打针
    很多国家可能没有相应的冷链
    和Health care provider(医疗卫生提供者)
    医院和医生的条件来帮患者使用
    一系列复杂的注射药的dose titration(剂量滴定)
    它使用一个注射药很复杂
    因为它需要不停的爬坡
    要换更高剂量
    一周换一次
    医生要监控这个患者
    他是不是呕吐太厉害了
    是不是不行 换药等等
    很多国家是没有这种条件的
    同时还有一系列相对更轻的患者
    他可能就不适用于打针
    但是口服药他就能接受
    所以它等于打开了一个新市场
    在口服药这个大的赛道里面
    也有很多不同的玩家
    跑在最前面的就是礼来
    礼来的口服药
    它的三期结果今年就能出来
    其实今年的第二季度
    未来两三个月就会看到礼来口服药的
    也是全世界第一个口服药的三期结果就会读出
    对 Amylin针对GLP跟GIP它的副作用的减少表现在哪些方面
    其实这个数据目前还不是特别多
    客观来说这还更多的是一个大家的希望或者是潜力
    我们还需要更多的临床试验来看
    但是从目前诺和已经充分包括的二期临床
    以及Zealand包括的一期临床来看
    它的胃肠道耐受是比司美格鲁肽要好一丢丢的
    它同样还是有一系列恶心 呕吐 腹泻 胃肠道不耐受的问题
    但是它程度上和频率上似乎好了一丢丢
    但也不是特别多
    我们刚刚在讲到诺和的司美格鲁肽跟礼来的替尔泊肽
    这两代药之间的竞争的时候
    其实我们说到新的增量市场
    就是以前没有打过司美格鲁肽的这群人
    他已经会去用替尔泊肽了
    因为它整个的副作用更小
    然后减肥效果也更好
    其实我在想的问题是
    我假设替尔泊肽已经出来了
    一个明显效果更好
    副作用更小的药出来了
    为什么第一代的司美格鲁肽它还会有一个市场需求
    就是这部分存量它不会就慢慢的被增量很快的给卷走
    而且比如说减肥药
    它又是一个医生给你开处方的市场
    医生其实是有这些新信息的
    他很快就知道有新一代的减肥药上来
    所以这是价格上的区别
    还是一个什么样的因素会让这部分存量市场还存在
    这是一个非常好的问题
    其实它的存量市场有两块
    一块是存量患者
    一个是增量患者
    存量患者他使用到药物一半的时候
    一般是不会换药的
    因为他换药就会面临要重新做剂量调整
    同时他需要去做一系列保险公司的操作
    对于增量患者来说
    他的份额的改变也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因为一方面很多保险公司
    可能跟这两个厂家都有相应的份额协议
    它不会一下子就把整块的量要求转到另一个公司去
    同时品牌的认知在患者和医生心里
    它的转变也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而如果你在美国打开电视
    你会看到这两家企业都投放了电视广告
    在打品牌战
    很多患者可能说我就要这个司美格鲁肽
    因为它上市这么久 名气非常大
    从医生的角度来说
    他换一个药也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他可能先给一两个病人试
    上手试一下
    我觉得我体验好
    慢慢再把更多的患者换过去
    他并不会看到一个临床实验结果
    或者听他的同行说了以后
    我忽然就把所有的新的患者都换过去
    他也是要上手试一下
    慢慢要换的
    理解
    就像Yushan刚才说的
    其实礼来它跑在诺和的前面
    它自己有一个内部自研的三靶点分子叫做Retatrutide
    这个三靶点分子现在已经在一系列的三期临床
    礼来也是铺开了做
    如果你看它的临床策略
    它也没有一个非常聚焦的策略
    说我的三靶点就能够在什么的适应症里特别好
    它其实铺开了做
    看看三期结果怎么样再说
    也许三期结果展示它在减肥的本垒
    或者是在减肥的一系列的细分市场里
    它比单靶或者双靶有优势
    它可能会再往那个方向投资
    做进一步的开发
    实际上它就是一个在脂肪肝有巨大潜力
    但在其他一系列的适应症里
    可以说是未未拓展
    但也有相当可能性的这么一个机制
    我看到Retatrutide它的二期临床试验在48周的情况下
    它的减重范围是在-8.7%到24.2%
    这个是在48周这样的一个结果
    我看司美格鲁肽的三期结果是68周减17.4%左右
    所以如果要是Retatrutide它可以在48周
    上限是减到24.2%的话
    我觉得可能也还是有一些期望
    但是因为它只是一个二期的结果
    所以肯定还是需要三期的实验去验证
    对的 这里就涉及到对比这些实验的一个难点
    现在减肥相关的临床从一期 二期 三期到不同的肥胖基线
    比如说我是从一个100公斤体重人开始做
    还是从一个80公斤体重的人开始做
    还是从一个120公斤体重的人开始做
    这些人他是在一个饮食比较健康的国家
    还是在一个饮食完全不健康的国家做临床
    然后甚至包括是男女比例它都不一样
    所以对比这些实验
    需要花费科学家和投资人巨大的心力
    但礼来的三靶点药物
    确实它的减重效果是非常突出的
    但同时在二期临床也发现它有一点点心率的副作用
    它有一点点的心脏相关的副作用
    这个问题就是它的效果上的增量
    和新的小小的副作用的信号怎么平衡
    在什么样的患者里
    他的受益明显多于风险
    这就是礼来和诺和
    我相信诺和拿了联邦的分子之后
    会开的一系列临床需要去解决的问题
    我看了一下联邦
    它没有直接发表过具体的一期的数据
    但是我相信诺和在看了礼来的三靶点的二期临床以后
    它拿的联邦分子它一定相信起码是不比礼来差的
    所以我觉得其实现在泓君也可以看到
    这里面有非常的多机制
    我觉得这个竞争还远远没有到
    我们可以下一个结论说
    Amylin可能就是新一代的天之骄子这个位置
    确实还是有非常多的在竞争的机制都有可能在将来会更加胜出
    而且我们其实不到三期临床实验做出来结果
    真的也很难判断到底它的有效性以及它的安全性
    是不是一定会比现在市面上的产品要更好
    对 我觉得从我一个外行人来看
    我只看这些单点的新闻
    我是很难把这些线连接起来的
    我很难知道每一个药企在什么样的位置
    整体的竞争格局在哪里
    今天两位这样一解释
    我觉得整个框架是非常明晰的
    所以大家说生物医药投资人难做
    就是像霆这样
    他需要把整个网络都理清楚
    然后还要更加深入去了解机制
    可能才可以去猜测接下来什么样的药企有可能在研发中胜出
    但是确实也如他所言
    这是很难的
    是一个实验科学
    是没有太多的逻辑可循的
    难就难在没有一个标准答案 比考试还难
    我觉得刚刚大家讲到一个点很有意思
    你们说生物医药是一个没有标准答案
    纯实验科学这样的领域
    我很好奇
    霆你平时在看公司跟做研究
    跟做投资的时候
    你是依据什么来做判断
    能不能跟大家分享一下你的方法论
    这个我要收钱了 开玩笑
    我们做投资是需要一个综合的判断
    而且也经常地犯错
    具体到看药technical assessment(技术分析)
    有一些药它的确定性更强
    比如说一个肿瘤靶向药
    我们已经知道这个靶点是一个driver mutation(驱动基因)
    把它打开以后像一个开关
    这个患者他的肿瘤就疯狂生长
    我们把它关掉它就不生长
    有一个非常清晰的生物机制
    这类药的确定性往往就比较强
    还有一些药的确定性它相对强
    但不是那么强的
    它还有比较强的临床前的一系列的研究和相应的机理的故事
    我们也可以做相应的推理
    还有一类药
    它的机理就是一个玄学机理
    它非常得不清晰
    你在二期 三期结果翻牌以前
    你几乎很难知道它是怎么结果
    这种情况也有
    所以生物是非常复杂的
    对 比如说现在像减肥药的市场
    你还会继续关注吗
    它可能最开始的那个爆点已经过去了
    我相信这么多的新药研发
    未来整个市场也可能会从一个蓝海变成一个红海
    随着越来越多的竞争者进入
    它的整个的利润率的曲线可能也会被慢慢压的越来越平
    是的 但同时也不完全是
    其实它后面的商业变化还有相当长的一个历程要走
    借用一个互联网的说法
    现在它可能只是减肥药的上半场的中局
    但下半场可能比上半场还要精彩
    我们刚才说到一个是口服药
    口服药的上市会怎么样改变这个市场
    同时口服药基于注射药
    它的科学上的确定性相对长
    更多的是一个商业上的博弈
    司美格鲁肽在世界上很多国家
    未来几年逐渐会过专利
    会被仿制药逐渐地铺开侵占市场
    它的价格会急剧下降
    同时在美国
    它会参与美国的IRA医保谈判
    它的价格也会往下走
    所以这里面从不同的给药方式到不同的商业竞争
    到还有一些很新的靶点
    到新的细分市场的机会
    其实还有很多的路要走
    这个商业市场的演化还在下半场的开局
    对 听起来医药市场可能比我们
    传统理解的互联网的市场要更加得复杂
    因为它涉及到的整个的产业链还是蛮多的
    比如说医院 医保 医生都是一个非常不可忽略的因素
    是的 它是一个多方博弈的过程
    理解 现在我们在聊这些减肥药的时候
    药厂的说法都是给肥胖患者使用的
    但是我觉得每个人天生都有爱美的需求
    可能每个人都想让自己的肌肉多一点
    能够更瘦一点
    身材好一点
    正常人可以用这些药物吗
    正常人用跟一个肥胖患者用
    它的副作用是不一样的吗
    如果你问一个医生的话
    正常人是不太推荐用的 为什么呢
    医生总是会考虑获益和潜在的风险
    按照现在FDA获批的适应症
    它是需要一个体重BMI30以上
    或者是BMI在27以上
    但同时有comorbidity(伴随的肥胖引起的疾病)
    才会使用这些药
    FDA认为在这样的人群里面用GLP-1
    它的获益才会超过风险
    正常人使用的话 他肯定也会瘦
    但是目前只能说这个证据还不充分
    这个东西其实也是不停地在变化的
    你说五年 十年以后
    随着新的证据
    会不会让大家认为这个药其实可能彻底地改善人的代谢
    甚至有一些人认为
    它可能会全面地理顺人的免疫系统的一些问题
    理论上是有可能的
    但只能说基于现在的证据
    是不太推荐它作为一个消费品来使用的
    但是其实我觉得现代社会的问题是
    很多人他并不胖
    但是它有三高
    而在正常的
    比如说一个脂肪肝的人去看医生
    或者你有三高问题的时候
    医生都会说你要多动少吃
    其实只要你的体重它能往下降一点点
    它对你健康的改善是极大的
    在这种情况下
    有一些三高问题的人去服用减肥药
    跟他真正运动减下来的体重
    他们在效果上是一样的吗
    它的效果是不一样的
    这就是大家对于肥胖是一个疾病有一个思维转变的原因
    过去很多人认为我只要积极体重管理
    这是一个自律问题
    我只要吃的少
    我只要运动我就能减肥
    但是其实大量的数据显示
    有很多人他的肥胖很难被自律所克服
    他是一个病态的
    自律通过运动和节食减的体重
    一般只能减10%左右
    它很难在一年左右时间减20%
    但是用药物它能做到
    所以它其实突破了自律所能带来的减肥的程度
    所以它对于疾病人群它非常的重要
    但是对于没有相应疾病的人群来说
    他肯定也能减一些
    但里面风险其实有多重
    一个是你可能就承受了一点小概率风险
    肠梗阻那些
    第二是很多人他可能使用不当

  • E190_司美格鲁肽的新对手们_制药巨头混战减肥药下半场(2)

    更有意思的是在它二期的临床中
    在一个二型糖尿病患者里
    司美格鲁肽在4到6个月只能减重5%左右
    但是CagriSema在那个时间里超过了10%
    等于是减重提升了一倍
    所以诺和寄予厚望
    它的三期实验已经进行了挺长一段时间
    在去年年底和今年年初读出它的两个临床
    第一个叫REDEFINE 1
    是CagriSema在减重适应症的结果
    这个事情非常有意思
    当时大家寄予厚望CagriSema能够是诺和赶超替尔泊肽的品种
    诺和自己也一直寄予厚望
    同时跟投资人沟通
    它的减重效果能够超越替尔泊肽达到25%
    我们说替尔泊肽是20%到22%
    结果到最后一翻牌出来
    它没有达到25%
    只达到了22%
    就等于是跟替尔泊肽一样
    当天诺和股票盘前大跌20% 30%的比例
    在今年的一季度
    在糖尿病的三期REDEFINE 2也读出
    它再一次没有远超替尔泊肽
    只是跟替尔泊肽差不多
    所以诺和股价从去年开始到现在还是跌了挺多的
    它的耐受性是不是也没有达到预期
    我看它好像是减重效果跟耐受性都不及预期
    它的耐受性
    我看它的三期临床试验的结果是只有57.3%的人
    能接受耐受的最高剂量
    司美格鲁肽是70.2%
    它们之前的单组药是82.5%
    是的 这个事情其实也非常的有意思
    也非常符合诺和行事的风格
    它在设计三期实验的时候
    它相对的佛系
    它是允许患者自行的比较灵活的调整它的剂量
    但是到最后
    投资人和市场就看最后实验进行完了的时候
    有多少患者还在最高剂量
    以此作为指标 认为这个药能不能耐受
    但其实很多患者可能达到他的目标体重以后
    他就自己减剂量
    他觉得没有必要忍受这种可能的胃肠道不适
    所以结果就只有57%的患者在实验末期达到最高剂量
    所以做完这个实验之后
    诺和股价大跌
    投资人显然不是特别开心
    结果诺和在最新的季度报电话会上说
    它要再重新再做一个临床
    叫做REDEFINE 11
    有一个比较严格的剂量管控要求
    再来跟替尔泊肽PK一次
    看看到底能不能超过替尔泊肽
    刚才霆也提到了诺和的股价的一个异动
    如果对比减肥药市场的两个巨头礼来和诺和的话
    其实我们观察他过去的股价走势也非常有意思
    我们其实听到刚才霆讲
    诺和是因为24年末的三期临床实验的不及预期
    它有一个股价的巨大的跌幅
    但其实如果我们把它拉长看过去一年
    感觉到这个股价它其实是在一个震荡下行的趋势
    但如果我们看礼来 还是看过去一年
    它其实就没有一个非常明显的下行趋势
    但是它也有相对大的一些波动
    所以也想霆来帮我们来理解一下
    两大巨头这个股价异动的背后可能是一些什么样的原因
    它有商业市场的原因
    也有管线研发的原因
    那诺和我们刚才讲了
    它管线研发上可能有一系列暂时不尽如人意的地方
    当然它后面积蓄了很多管线产品
    我相信它有很多牌要打
    具体到诺和和礼来
    还有它的业绩的问题
    实际上司美格鲁肽和替尔泊肽都在美国快速的放量
    投资人是每个季度盯着它的增长
    但是过去两年时间
    这两个品种都或多或少的有产能赶不上需求短缺的问题
    有时候也不完全是它整个产品供不应求
    可能只是其中的个别的剂型供不应求
    因此患者可能就用不上
    特别是最低的剂型
    因为这两个药使用的时候
    都要求患者从低剂量开始
    都要求患者从低剂量开始用起
    慢慢的滴定到高剂量
    如果你缺了一个低剂量
    可能很多患者宁愿等一等
    因为肥胖也不是一个立即要治的病
    所以大家其实不停的盯着它的产能的问题
    这其实非常的矛盾
    它产能问题得不到解决的时候
    大家自然的认为需求非常的旺盛
    所以它的增长没有很快
    但大家也愿意给股价很高的期望值
    但是它最近开始逐渐的告诉大家
    产能已经充分的满足市场的需求
    他们这么做
    一方面是产能确实跟上了
    另一方面也是为了逼迫FDA
    让这些复方药房把所谓的盗版司美格鲁肽撤市
    但这么做就让分析师和投资人
    更紧密的盯着司美格鲁肽实际上量的速度
    因为你产能如果已经跟上了
    那如果你的增长不够快
    说明需求没有大家想那么大 对吧
    因为大家对于这个品种的需求的想象空间是非常巨大的
    许多的华尔街分析师认为减肥药市场
    在2030年可能是一个1000到1500亿美元这种量级的市场
    可能是现在还要再翻个3到4倍
    所以大家就非常紧密的盯着实际上的放量
    它产能问题解决了之后
    反而给自己下了一点小套
    如果是从需求角度去看
    大家对它比较没有信心
    也解释它的股价下行的一个走势的话
    那我们怎么去理解礼来
    它们其实是在同台竞争
    然后这个需求应该也适用于大家所有人
    但是礼来好像并没有非常显著的一个股价下行的走势
    对的 因为礼来的替尔泊肽实际上增长还是比斯美格鲁肽要快的
    因为它的产品在减重上好一丢丢
    安全性上也好一丢丢
    所以它一方面是在释放未满足的需求
    另一方面
    它也有一定的程度上可能在像斯美格鲁肽强一点的市场份额
    所以大家认为礼来它毕竟有一个更好的产品
    也愿意给它更高的估值和溢价
    我是不是可以理解说
    大家对于诺和的股价可能更多还是聚焦在
    它斯美格鲁肽GLP-1单一作用机制的这个产品上
    但是因为礼来它已经其实是下一代
    所以说它把这个市场需求还进一步地 稍微做了一定的分层
    对 可以这么理解
    同时礼来这公司它的管线也比较多元化
    其他的管线也相当的不错
    刚刚提到罗氏和Zealand的药效在比较早期的结果里面看到更好
    那它和诺和做的Amylin和GLP-1联用的药相比
    它的区别是在哪些地方
    它只做Amylin 它没有做联用的
    包括从表现上还有临床设计的角度
    为什么它可能会比诺和的结果给人感觉是更加有希望的呢
    罗氏整体的策略
    目前看来它拿到的分子的区分相对有限
    所以罗氏它更像是从一个商业化上说
    我认为减肥药市场非常的巨大
    那我要拿到一批非常有竞争力的分子
    我要切入这块蛋糕
    而不是说我要以一个非常创新的维度做其他人没有的东西
    它取的是一条相对低风险的策略
    那从Zealand的药和诺和的药相比上
    它们是很类似
    都是GLP-1加上Amylin联用
    刚刚你提到诺和的那个实验设计比较让患者自己去调整它的剂量
    那Zealand它的药物它也是类似的临床设计吗
    还是说它还没有到那个阶段
    所以可能也不是特别可以同意
    它还不到哪个阶段
    它才刚刚进行完一期实验
    它的二期实验还正在进行中
    要我猜的话
    我相信罗氏应该会吸取诺和的教训
    采取一个不太佛的程度
    否则这么一个临床实验设计
    诺和可能抹掉了几百亿美元的市值
    确实 其实Amylin这一战的争夺还没有结束
    因为Zealand它还在很早期
    但是诺和这个已经在重新做临床三期
    所以它其实也不一定最后不如罗氏和Zealand这个药最后的结果
    我们其实还要在拭目以待
    是的 Amylin这个领域的竞争才刚刚开始
    它的第一个产品虽然明年就要在美国上市
    但这个产品其实不是特别的完备
    它其实是两个产品混合在一个针里
    它有一系列使用上潜在的安全性
    包括方便性上的问题
    所以其实从注射的角度来说
    诺和自己已经有一个下一代的品种叫做Amycretin
    它是一个分子 同时可以靶向GLP-1
    又可以靶向Amylin
    Amycretin也有口服版和注射版
    而且诺和已经在它的财报上的显示
    还包括一些学术会议上
    披露的Amycretin早期数据也是炸裂的好
    当然也需要到完齐的临床实验去验证
    所以我相信诺和的布局一定不止于此
    它的Amycretin也在往前推
    另外Amylin也可以做成小分子
    做成口服版
    最早最快的Amylin的小分子现在还在临床前
    有望在今年年底开始进入临床实验
    实际上第一个Amylin的小分子
    其实就是中国公司在上海设计出来的
    我们也非常期待他的结果
    是哪家公司
    美股上市的Structure Therapeutics
    在中国叫硕迪生物
    根据刚刚您讲的
    我总结一下现在整个的药企的竞争格局
    诺和诺德它的手里是有第一代减肥药司美格鲁肽
    同时它的基于Amylin的第三代减肥药
    它也是在有研发 年底会有获批的
    礼来手握的是第二代减肥药
    基于GLP-1跟GIP的替尔泊肽
    罗氏现在也在去赌Amylin
    所以现在是这样的一个格局
    对于大的药企而言
    总体上大的格局是这样的
    如果你开直升飞机在战场上兜一圈
    看起来大概是这样
    但如果你走到战场上看
    你会发现这就是一场混战
    每一家几乎都有所有其他家武器库里的武器
    其实刚刚提到这些GLP-1 GIP Amylin等等
    它们其实都是我们身体里边会分泌的一种激素
    叫所谓的肠胰激素
    肠胰激素就是胃肠道和胰腺分泌的激素
    这些激素就是我们正常在进食之后
    它是为了调节一系列我们身体里面的血糖代谢
    我们的胰岛素分泌
    我们的一些胃肠运动
    它本来就是身体里面会分泌的一些激素
    这一些药企在开发这些药的过程中
    它发现尤其是这种肥胖人
    可能还有糖尿病的这一些患者
    他们身体内这一些激素的分泌机制是异常的
    最开始可能大家发现的是GLP-1这个激素
    但是后来也发现它有减肥的效果
    药企后来也发现有很多其他的激素
    就包括像GIP Amylin 其实还有其他的激素
    包括像胰高血糖素Glucagon PYY
    这些激素它们都是要么是在小肠分泌
    要么是在胰腺分泌
    要么是在其他肠的部位分泌
    这一些激素的功能具体的机制不是很清楚
    但是大家都发现它们可能作用在身体的不同器官
    比如说在胃里面
    它可能会影响胃排空
    可能会影响胃的蠕动
    在大脑里边它可能会降低人的食欲
    它可能会让人产生恶心的感觉
    比如说在肠道里边
    可能也是降低肠道的蠕动
    甚至可能也会对心脏起到一些保护的作用
    也可能会提升你的心脏跳动的频率
    它也有可能会对骨的密度产生一些影响等等
    所以这些激素本来就是在身体里面分泌
    然后也发现它在进食之后的调节
    和减肥相关的一系列机制中可能是有作用
    所以后面药企就发现GLP-1其实是一个神奇的机制
    后来发现GIP我把它加进来也可能会有一些不一样的效果
    就像礼来替尔泊肽做的
    像Amylin也是有药企发现
    我如果是换了一个激素
    其实它也可以有比较好的减肥效果
    同样药企也在试验GLP-1和Glucagon
    甚至可能还有三个靶点的机制
    甚至可能还有更多机制的联用这样的一些方法
    因为药企它不知道具体的这一些药物研发中
    实验出来可能会有什么样的结果
    所以它基本就是说我发现这些东西可能都有用
    那我就做一些排列组合
    最后试出来哪一个可能是一个真正的王炸产品
    但是我们单单从机制上可能也是很难提前预判的
    非常清晰
    很好地解释了为什么刚刚霆说到的走进战场一看
    第三代其实是一场混战
    对 就是药企它不是只做GLP-1和GIP和Amylin
    它其实还有很多其他的激素
    像Boehringer-Ingelheim BI这家公司
    它们其实就在做的是GLP-1和Glucagon联用的机制
    包括像中国的信达
    其实它们也是在做GLP-1加Glucagon联用
    礼来它其实也有做三靶点
    GLP-1加GIP加Glucagon
    这个市场它远远不是只有这么几个巨头
    只是做这三个激素
    其实大家都是在武器库里
    选各种各样不同的武器在排列组合
    所以如果你看下去的话
    我觉得现在到底鹿死谁手真的还很难讲
    也不是说Amylin可能就是未来唯一最有效药物的
    可能还有很多可能性
    我们还需要等到三期的实验结果出来
    我们才可以下一个判断
    是不是说现那在Amylin是在众多的方法里面
    已经达成了一个初步共识的
    大家刚刚讲到的这些方法
    我们只是一个理论上它可以这么做
    但是具体是不是它还要去做动物实验 人体实验
    才可以看它是不是能够有用
    而动物实验跟人体实验
    包括药企的二期 三期
    它又是整个实验中最贵的部分 时间最长的部分
    对 是的
    Glucagon这些是不是它的效果就会比Amylin要差
    Amylin真的可能是下一代更好的药物吗
    这里就涉及到做药的一个概念
    一个疾病非常复杂的时候
    经常需要用组合拳
    那这里什么是骨架疗法 它就特别的重要
    有的东西是单药
    直接就有一个很显著的效果
    这时候你再往下加东西
    它能够把效果往下推
    但往往缺的是单药本身能够把效果往前推
    像两个这种单药
    如果它本身都能够取得非常好的效果
    你组合起来大家逻辑就觉得更顺了
    就好像中药 大家说君臣佐使
    两个猛药在一起那肯定更猛
    如果两个药本身它可能就没有什么效果
    你组合起来可能就有点虚
    往往不能达到很好的效果
    这就是为什么Amylin现在大家这么的重视
    我们刚才说到GIP就是一个例子
    它单药没有很强的效果
    因为你把它组合起来
    它有一个非常好的药
    但是我们药企在开发的时候
    大家最想要的是什么
    有没有下一个它单药具有很强效果的
    我就能够把司美格鲁肽的减肥效果不是往前推一丢丢
    它可能再往前拉一个台阶
    同时对司美格鲁肽不耐受或者不响应的这群人
    我用一个单药就很有效果的
    不同的机制就可以来解决这块市场
    所以目前来看
    Amylin在所有的这些多肽里面
    是除了司美格鲁肽 除了GLP-1
    似乎是唯一一个单药能够取得
    如此显著的减肥效果的一个机制
    所以大家特别的重视它
    所以我理解如果是能把单药开发出来
    它就类似于我从不同的维度在跟你竞争
    但是比如说我们用一个组合拳的话
    其实就是锦上添花而已
    就是高维打低维跟锦上添花的区别
    对的 制药业有一个词叫backbone
    就是一个骨架
    像司美格鲁肽这样的药
    它单药有一个很强的效果
    它可能就是减肥这个领域的一个骨架疗法
    减肥有非常多的细分市场
    它有一些具体不同的需求
    比如说像脂肪肝
    它可能需要搭配一些专门针对脂肪肝的机制
    我有一个骨架疗法以后
    我再搭配别的东西
    就可以开发出一系列的细分市场的产品组合
    司美格鲁肽GLP-1肯定是一个骨架疗法
    现在看来Amylin大家认为它有潜力成为下一个骨架
    主要就是因为它单药的效果特别好
    我看到之前在一期的临床里边
    也有把Glucagon自己或者是PYY自己新的这些激素
    作为一个单纯的机制去做临床研究的
    但是我不知道是当时的结果可能并不是非常的理想
    所以大家就有一点把其他的这一些机制
    作为一个骨架疗法的想法给放弃了吗
    对 总体上它的历史往往是这样的
    因为这些多肽在生化实验室里都已经被发现纯化很多年了
    所以几十年以前
    一定就有某个实验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