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3号 中国财政部和央行宣布
央行要在“公开市场增加交易国债”
中国版的量化宽松
也就是QE,即将开始
就在大部分中国人
都还没反应过来的时候
股市已经嗨爆了
上证指数从24号开始强势上涨
到现在,已经突破了半年以来的压力位
到目前
很多人对这次中国版的QE做过解读
有人认为这是刺激经济,是利好
也有人说会导致恶性通胀,是利空
不管是利好还是利空
从历史来看
一个国家一旦开始QE
就会产生依赖
经济一旦出问题
就得把它拿出来
所以中国版的QE一旦开始
在未来几年甚至十几年
都会是中国经济的一条主线
既然这么重要
咱们就带着对它的三个疑问
开始今天的内容
第一个问题是,QE到底是什么
是怎么操作的
为什么不能用那些用不完的银行存款买国债
反而必须得让央行印新钱
第二个疑问,就是过去十几年
中国都一直在嘲笑别的国家QE
甚至去年下半年还说坚决不搞大放水
那么
为什么现在突然开始走人家的老路了
这半年多发生了什么
最后一个问题是它能拯救中国经济吗
大通胀是不是要开始了
究竟采取什么办法
才能让QE真正起作用
首先咱们看看QE到底是什么
90年代的时候
日本经济低迷
企业和个人都不花钱
日本经济就进入通货紧缩
其实在经济界
认为通缩比通胀更可怕
应对不好是什么后果
大家可以参照1929年的
全球经济大萧条
日本政府当然很紧张
但是它又不能强制企业和个人花钱
怎么办呢
它就只能亲自上场
大幅增加政府开支
虽然政府也没钱
但好在它可以发行国债
然而国债发行以后
谁去买,这就是个学问
弄不好
它会影响到银行给企业放贷的利率
是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事
那么这个传导过程是怎么发生的呢
咱把这个逻辑简化一下
争取用几句话说明白
咱们可以把债券市场想成菜市场
国债呢就是摊上的鸡蛋
突然大量发行国债
就相当于市场上突然多了很多鸡蛋
那么价格自然就得下降
比如原来票面价值100
票面利息3%的国债
供应突然多了
那98块钱就能买下来
但是还本付息的时候
还是按100的票面和3%的利息
所以到期就能收回来103块钱
减去98块钱成本
就等于赚了5块钱
实际收益就是5/98
也就是5.1%
国债收益率就这么来的
那么下一步
咱们看看
国债收益率和贷款利率的关系
是怎么回事
大家知道
只要一个国家有发钞权
没钱了可以印
那么
这个国家发行的国债就不会还不上
比如津巴布韦
纸钞贬值
都快成冥币了
但是它的国债也不违约
所以国债收益率
就是
一个国家法定货币的无风险收益率
银行把钱贷给个人和企业
风险肯定是高于买国债
所以
银行贷款利率一定是高于国债收益率
因此贷款利率呢
永远跟着国债收益率同方向运动
可能上面这段内容有点绕
但是它可以帮助咱们理解接下来
央行亲自上场买国债的必要性
咱们回到20多年以前的日本
当时日本央行为了鼓励企业贷款
已经把基准利率降到零了
现在政府要大量发行国债
万一导致贷款利率上涨
那就前功尽弃了
所以日本政府跟央行一合计
不能光发国债
还得同时印钱
债券市场上国债和日元同时增加
就不会导致收益率的大幅波动
能维持住低利率
这就是最早的量化宽松
咱们开头的第一个问题
为什么QE
发国债得央行出钱
就这么个原因
到08年次贷危机
美联储、欧洲央行
英国央行都把利率降到最低
还是解决不了流动性的问题
所以纷纷跟日本央行学,采用量化宽松
一直到前几年
面对新冠疫情
大部分国家已经习惯性的
把QE当成拯救经济的手段
接下来咱们看看最近发生了什么
中国为什么突然要开始QE
按理说
欧美国家已经QE了十几年
那中国也开始QE没什么大惊小怪的
但问题是
过去不管是官方喉舌还是民间情绪
中国对实施量化宽松的国家
总是带着那么一点优越感
就在去年下半年
央行行长易纲还表态坚决不搞大放水
短短半年时间
画风突变
这就让人疑惑了
那么这个态度的转变,催化剂是什么
如果看了最近的新闻
我想大家应该知道
是中国的银行系统出现危险了
政府得通过解决政府债务问题
保护金融系统安全
咱们看最近几十年
亚洲金融危机、欧债危机、美国次贷危机
每一次危机的爆破点都是在金融系统
如果在中国发生
不管是房地产还是外贸或者政府债务
最终也都会传导到金融业
所以保证金融业的稳定就很重要
工农中建这四大商银行
就是中国金融业的重中之重
然而就是这么个宝贵的压舱石
现在有裂缝了
2024年的一季报
四大行营业收入同比下滑1.76%到3.41%
净利润下降1.63%到2.9%
看起来不多
但是如果联想到即使疫情那几年
几大行
也能保持营收和利润的稳定增长
那现在银行的经营压力就可想而知了
可能有人会说啊
利润低点
不就股东少分点红吗
能有什么事
其实对于银行业还真不是这么简单
因为银行业有一个特殊性
就是风险暴露滞后
这笔贷款今年放出去
风险可能在几年后才暴露出来
比如中国银行业里
制造业的不良贷款
在2012年到2015年之间快速增长
主要原因就是2009年到2011年之间
向这个行业大量放款导致的
这种风险暴露的滞后性
就要求
必须得保证银行有比较高的营收
拨备和利润
那利润的下滑会不会只是临时现象
能不能反弹
我想反弹肯定一定会有
但是长期看
下降的趋势是改变不了的
现在中国银行业最主要的收入来源
还是净息差
低存高贷赚差价
这部分占到利润的70%以上
一季度四大行营收的下降的主要原因
就是净息差逐渐缩小
现在平均净息差已经低于1.5%
是历史最低位
但是只要中国经济没有好转的迹象
央行也只能维持当前的利率
或者是继续降息
加息是肯定不可能的
所以净息差下降的趋势很难扭转
最终结果
中国银行业的净息差
很有可能得跟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
1%看齐,要是这样的话
净息差收入至少还有1/3的下降空间
营业收入会一直降
那怎么保利润呢
就只能从降低成本入手
这可能就是中国QE的一个主要原因
咱们如果对比中国的大银行
和美国的大银行
就会发现
中国这边
成本里最大的一块就是“信用减值”
也就是各种坏账、拨备之类的
加在一块
占到总成本的20%
而美国大银行这部分成本是9%
如果中国的银行能接近美国的水平
那么就能缓解净息差下降的压力
毫无疑问
房地产和地方政府贷款
是中国银行业里
现在最大的两个风险点
房地产的问题大家都清楚了
开发商、施工方、买房人
地方政府还有银行各有各的利益
都想甩锅让别人扛雷
乱成一锅粥
一时半会儿也解决不了
地方政府贷款就不一样了
它只涉及到银行和政府两方
权责清晰
去年财政部就提出了几个解决方案
但是过程中呢
要求对贷款展期啊
降息或者是债务置换
不管哪种做法
都会对银行的利润和资产质量
带来恶劣影响
所以索性快刀斩乱麻
用发债的方式把银行贷款置换出来
问题就解决了
没有了这部分高风险贷款
银行的资产质量就能大幅改善
就像咱们前面提到的
日本一样
如果想要在大规模发债的同时
保持贷款利率不大幅波动
就得需要央行亲自登场
往国债市场上注入人民币
所以在这个逻辑下
中国版的QE粉墨登场
很多人都寄希望于QE能挽救中国经济
也有人担心会造成恶性通货膨胀
那么到底应该怎么看
其实大家应该能感觉到
中国目前的萧条更多的是政治问题
而不是经济问题
实际金融体系里的钱一直特别充裕
主要是信心不足
从一个简单的指标
“银行定期存款”就能看出来
最近一两年
尤其是最近半年
四大行定期存款占比一直快速上升
工行甚至已经达到57%
咱们知道
一年定期存款的利率才1.45%
也就是说
大家认为把钱拿出来做投资
预期的收益率还超不过定期存款利率
可想而知
无论是企业还是个人
对未来的预期有多差
如果政府通过发债
提高政府支出去刺激经济
能改变预期吗
估计是很难
现在地方政府债务压力这么大
就是过去十几年花钱太多
而且高速、高铁、机场这些大项目
已经过度建设了
再大搞基建就是记吃不记打
除非下决心非要把雄安建起来
再投个10万亿进去
但希望别这么干
还有很多人担心QE会造成恶性通胀
其实可能是多虑了
疫情期间
欧美国家的QE造成大通胀
主要原因有三个方面
首先呢
是政府给民众和企业发疫情补贴
立刻就形成了购买力
其次是物流不畅导致的商品短缺
最后是封境、封城
造成人员流动受阻
劳动力短缺
带动工资上涨
而这三点在中国都不会发生
首先是补贴
中国政府疫情期间都没发补贴
那现在更不会直接发钱了
第二
中国制造业的产能一直利用不足
商品供应短缺的风险很低
第三呢就是经济萧条
大量失业的劳动力
工资大幅上涨的压力不大
所以通过这几点看
中国恶性通胀的可能性很低
虽然最近水、电、燃气
高铁这些政府控制的行业强行涨价
但是如果工资不涨
这么搞只会进一步
挤压普通家庭在其他方面的支出
造成非政府控制领域更加恶化
说了这么多
难道这个问题就无解了吗
当然也不是
答案呢还是在这次中国版的QE身上
既然要多发债
索性就多发点
用多发的债去补充税收
降低企业和居民的税率
这样就能立刻增加整个社会的购买力
建立起好转的预期
让经济活跃起来
就像前面说的
中国没有物资和劳动力不足的问题
即使购买力增加
也很难发生
像欧美国家那种程度的通货膨胀
现阶段
这可能是最现实的一个解决办法
至于中国政府到底会怎么做
会不会向老百姓让利
随着QE的开始
很快就会有答案
我们拭目以待
如果您对这个话题有什么看法
欢迎在留言区讨论分享
以上就是本期内容
感谢收听,下期见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