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一家公司給你提供辦公室位置
但並不付你薪水
還需要你自己付使用場地的錢
你會想要去這家公司嗎
這樣的「付費上班」業務
卻在中國很有市場
吸引了不少失業
卻有「假裝上班」需求的人
這究竟是怎麼回事
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聊聊
「中國青年就業」吧
hiho大家好我是志祺
最近中國北京、上海等地出現了一種
新型的「假裝上班公司」
這樣的公司會提供辦公桌、茶水
你只要每天支付150台幣左右
就可以在這裡「假裝上班」
這類「假裝上班公司」在中國社群上
貼出「招聘啟示」後有不少民眾響應
紛紛說自己正需要這樣的地方
能讓自己更好偽裝成在上班
從而隱瞞家人失業狀況
還有人說即使是要「自費上班」
他們也很願意
提供假裝上班的服務
竟有不少人很有興趣
許多媒體分析說
這可能和中國近幾年高壓的就業環境有關
那除了不少人要「假裝上班」
許多即使有工作的年輕人
也常常要做著低薪
與學歷專長不匹配的工作
他們自嘲從小努力取得了高學歷
最終卻「爛尾」在找工作上成為了「爛尾娃」
那這究竟是怎麼回事
為什麼在中國會有許多人要「假裝上班」
中國的失業狀況真的很嚴重嗎
不過在開始今天的討論之前
先讓我們進一段工商服務時間
【中國出現「假裝上班公司」】
中國各地開始陸續出現「假裝上班公司」
這類公司提供辦公桌、茶水、午餐
只要你付150台幣
就可以在這裡「上班」一整天
需要的話公司的「老闆」還可以給你
安排一些「工作任務」
但「員工」可以隨時拒絕完成
甚至還可以拍桌發洩情緒
感受「罵老闆」的爽快感
這類「工作」雖然不僅沒有薪水
還要自己付費
但還是吸引了不少有「假裝上班」需求的人
如今在中國有許多失業
找不到工作的年輕人
為了不讓家人擔心會隱瞞失業狀況
每天仍出門「假裝上班」
偽裝成仍有持續工作的樣子
他們中的不少人說新型的「假裝上班公司」
正好解決了他們的燃眉之急
因為每天150台幣的價格不算貴
還可以有午餐、茶水、免費的Wi-Fi
那公司裡真正的辦公環境
也可以讓他們能更好地偽裝成「在上班」
不會像待在咖啡館裡容易遇到熟人露餡
在大量需求之下這類「公司」很快就預約爆滿
那媒體也針對這一現象分析
「假裝上班」族群與相關業務的出現
可能正和中國最近高壓的就業環境有關
【中國年輕人,找工作越來越難】
今年中國有1222萬大學生即將畢業
人數比去年多出43萬創下歷史新高
他們中的大部分人都將
進入社會競爭找工作
但與此同時,在中國經濟發展變慢
外企撤資、企業紛紛裁員減少職位的狀況下
近幾年中國就業職位增長的速度
遠遠跟不上新增找工作的人
在這樣的狀況下
年輕人找工作變得越來越難
不少媒體也說中國
如今已陷入「最難就業季」
像是一些年輕求職者透露
應聘時幾千人搶一個職位的狀況非常常見
一些熱門的職位
例如做遊戲相關的職位
經過5輪面試考試是常態
有些職位甚至需要8-10輪考核
另外央視也有報導說
各大學通常會在大四學生
畢業前舉辦一些求職活動
邀請各大公司去學校徵才
那以往這些徵才活動
每場大約會有1000人準畢業生與
企業達成工作意向
但近幾年這個人數掉了500人
少了一半左右
而且還有一些學生揭露
因為準畢業生的實際就業率太糟糕
許多學校為了讓數字不要太難看
並完成上級佈置的就業率任務
會讓學生造假就業
讓他們隨便找家公司背書在那工作
或是讓他們說自己是從事「自媒體」
甚至還威脅學生
如果不這樣做就不給他們發畢業證
即使在這樣掩飾之下
中國仍舊有著大量難以就業的學生
據北京改革和發展研究會王明遠研究員的推算
在疫情過後中國大約累積有
1500萬「應屆畢業生」沒有找到工作
整體青年的新增失業人口大約有5400萬
那在這樣的競爭壓力下
許多難找工作的年輕人
只能被迫選擇低薪
與學歷專長不匹配的工作
【許多年輕人,正陷入「隱性失業」?】
有不少求職者發文說
現在一家普通中小型企業的行政、文書工作
都有許多海外留學者
頂大的碩士博士生搶著應徵
甚至許多工作月薪不到台幣2萬
週末只休息一天又累錢又少
年輕人也只能被迫接受
還有許多高學歷者
因為一直找不到工作
只能選擇與自己學歷
專長完全不合的工作
像是有金融高材生畢業送外送
海外留學歸來的博士
最終靠開多元計程車謀生
這些找不到與自身能力匹配的工作的人
會稱自己為「爛尾娃」
意指自己從小讀名校、培養專長
取得高學歷
但最終卻「爛尾」找不到合適的工作
讓自身的能力白白浪費
如今在中國有2億人從事外送
打零工、開網約車等非長期穩定型的工作
佔到整體就業人口的23%
對比來看台灣
類似的「非典型就業人口」是
佔整體就業人口的6.95%
在這些中國從事非長期穩定型工作的人當中
也有許多高學歷人士
那對於這種做著與專長不符工作的「爛尾娃」
中國人民大學的學者分析
雖然在統計上不會算到「失業人數」當中
但如果就業競爭層層擠壓
大家都無法做能實現自我價值的工作
其實對整個就業環境發展也不太健康
可以說是一種「隱性失業」
那在找不到合適的職業
工作沒法帶來成就感的狀況下
中國年輕人當中開始蔓延出一種
「有工作還不如不工作」的躺平氛圍
不少年輕人開始流行當「全職兒女」
也就是不工作在家
主業變成「陪伴父母」、「整理家務」
平時的日常開銷則完全由父母提供
他們還做梗圖強調說
「全職兒女」並不是啃老
因為住家裡不工作並不怎麼花錢
只是添一個碗筷
相反外出到別的城市工作才是「啃老」
因為常常做的是低薪工作
難以負擔大城市的生活成本
那這樣父母反而要補貼房租、生活費
甚至還要幫忙買房
要承擔的經濟壓力反而更大
那中國年輕人就業難的狀況
除了反映在剛剛提到的各種社會現象中
也體現在青年失業率的統計數字上
【中國青年失業率飆升】
今年2月中國16-24歲的青年
失業率升至16.9%
創近兩年新高
這個數字也比美國
韓國等國家的青年失業率高出一倍多
而且因為中國曾經調整過
青年失業率的計算方式
許多專家覺得如今青年失業率的帳面數字
可能並不能真實反映狀況
在調整統計方式之前的2023年
中國青年失業率曾一度飆升到20%以上
之後中國宣布將所有「在校學生」
不納入統計範圍後
青年失業率降到了15%左右
但因為不納入學生的統計方式
與「國際勞工組織」通用的失業率
計算方式不太一樣
許多人認為這樣的計算方式並不合理
甚至懷疑中國這樣做
是以調整公式為表面的理由
實際上是在刻意粉飾青年失業率的嚴重程度
也因此開始懷疑數據的真實性
有多位專家推測
如今中國青年失業率可能至少在20%以上
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張丹丹副教授則估計
如果將「在家不找工作」的年輕人也計算在內
中國16至24歲的青年失業率可能實際上高達46.5%
不論是官方的統計
還是專家估計的實際狀況
中國的青年失業都相對偏高
對此中國政府也想了各種辦法救失業率
【中國政府救急,民眾卻不買帳?】
連續兩年中國都在
兩會(人民代表大會與政治協商會議)時
提及要「關注青年就業」
「以更大力道穩定和擴大就業」
那在實際政策上
近幾年中國也頒布不少「救失業」的政策
像是要發展高科技產業等「新質生產力」
增加就業、擴大青年創業管道
擴大鄉村西部等基層就業項目規模等等
但對於這些政策
許多民眾卻說
他們並沒有感受到就業環境有因此改善
像是擴大就業職位相關政策
他們並沒有明顯感受到徵才職位有變多
即使真的有變化
也遠遠趕不上求職人數的增長
另外有些政策也讓人覺得「杯水車薪」
例如雖然政府會給青年創業提供
補助優惠政策
但創業對於大部分年輕人來說
仍是一件很有門檻不敢輕易嘗試的事情
其他像是政府也開始擴大錄取公務員職位
雖然錄取人數確實4年來增長1.4萬人
但對整體失業人口來說
這個比例仍相對較低
而另一些政策
不僅沒有緩解年輕人的焦慮
反而引起眾怒
像是這幾年中國政府一直在強調
要增加「靈活就業人員」
所謂的「靈活就業」
是政府新創造出的熱詞
用於代指依靠跑外送、打零工
做勞務派遣等方式賺錢的工作
但因為這些工作通常不太穩定
也沒有勞保等社會保障
許多民眾覺得做這些工作並非長久之計
而政府卻從政策層面
宣導大家去從事這類職業
美其名曰是發展職業的新選擇
實際上更像是讓
不容易找到工作的人「自生自滅」
而且因為很多沒有穩定工作的人
都可以劃分到「靈活就業」當中
還有人因此懷疑這樣的政策
其實根本只是想將許多沒有工作的人
換一個好聽一些的說法移除「失業」的名號
【我們的觀點】
在看中國青年失業這個議題時
我們也逛了不少中國社群
試圖從年輕人自己分享的經驗中
理解他們所面對的就業環境
看下來我們最深的感受是
就業壓壓力確實不小
而且這個壓力是從很早就開始的
有人說他們大一、大二就得完成三到四個實習
還不是什麼都可以的實習喔
最好要去阿里巴巴、騰訊這類的大公司
因為那才有競爭力
也有人提到進大學第一天
就已經在開始做職涯規劃
因為如果晚一點動作根本就追不上
甚至有一些家庭這個競爭起跑點
從小學就開始了
爸媽會幫小孩規劃要當工程師
國小就開始學寫程式
考大學時也只能選工程相關科系
我們也注意到
在中國這樣的「職涯壓力提早化」
背後其實跟社會氛圍息息相關
因為多數人認為進入那些熱門
高薪、有名氣的職業
才是「穩定」、「體面」的選擇
所以即使一開始有興趣的可能是其他方向
也會被逼著往社會認可的方向走
為什麼大家會有這麼強烈的職業焦慮
我們覺得除了一些觀念本身的問題
某種程度上這也可以說是
因為整體制度對「其他選擇」的保障太少
像是中國政府常說的「靈活就業」
例如接案、跑外送、自由職業者等等
這些工作有它們的價值
但問題是相應的勞保、社保制度不夠健全
讓這些工作的很多風險
都變成由個人承擔
那也就難怪家長們會不願意冒險
想把孩子塞進「看起來比較安全」的選項裡
這樣的壓力其實不只存在於中國
在台灣我們也能感受到類似的氛圍
例如很多人也是從小就開始補習
大學選科系也很多是為了「就業市場」
不過相對來說
台灣的全民健保、勞保制度
多少能讓某些「非傳統職業」的人
至少不會完全沒有保障
另外在台灣雖然也有職業等級的隱性排序
但整體氛圍相對多元一點
大家對非典型職涯的接受度也會更高一些
當然這不代表台灣就沒有問題
而是提醒我們
如果我們希望年輕人能有更多就業選擇
就要讓社會變成一個
「不只有走那一條路能活下去」的地方
好的那今天的最後也想問問大家
你覺得中國的青年失業狀況可以怎麼解
最後如果你喜歡今天的影片
歡迎分享出去
讓更多人知道中國青年就業狀況
此外也可以點這邊看看
中國鄉村男性想結婚有多難
以及中國房地產危機
那麼今天的志祺七七就到這邊告一段落
我們明晚再見囉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