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崩溃论
这个话题
每隔几年就会掀起一个小高潮
尤其是现在,大量失业
房地产萧条
地方政府税收下降
中国经济困难重重
很多人都断言中国正在走向崩溃
这一点从平台的推送内容
大家应该都能感觉到
中国崩溃论问世以来呢
已经有了好多个版本
细心的听众可能注意过
好多时候崩溃论的理由其实挺充分的
甚至有些预测的细节呢
也都应验了
但是最后的结论
也就是中国崩溃到现在也还没发生
那么除了共产党统治的无孔不入
和中国社会人性的顺从
还有没有别的原因
今天呢咱们就聊聊
中国为什么能扛过一轮一轮的崩溃论
这次会不会是个例外
欢迎来到郭里有范
我是郭里
最早的崩溃论是什么时候出现的
已经搞不清楚了
但是第一个高潮是2001年
有本书叫中国即将崩溃横空出世
作者章家敦
本职是律师
出生在美国新泽西
父亲来自江苏
母亲是苏格兰裔
这本书被兰登书屋出版之后
当年
就登上了纽约时报的畅销书排行榜
后来呢翻译成中文在台湾发行
章嘉敦在访台的时候
是时任民国总统陈水扁的座上宾
在美国国内
作为中国问题专家
他被邀请参加过国会的听证会
在太平洋两岸可以说是声名鹊起
在这本书里啊
章家敦主要就是记录和分析了
中国当时好多的社会和经济问题
比如他说国企效率低垂死挣扎
银行坏账高时日无多
产业政策影响经济效率等等
还讲了好多别的
咱们就不一一列举了
总之他给出的结论是要分崩离析
现在咱们回过头来看
这些论断说的好像也没错
那段时间
为了救经济
中共确实主导了大量国企改制
从1995年到2002年
差不多有七八千万工人下岗
只要是生活在城市里
谁周围的亲戚朋友没有几个失业的
所以在作者眼里
这么大规模的失业
一定会导致社会动荡
这就是无解的问题
那么在现实里
这种动荡为什么没有发生呢
原因就比较讽刺了
正好是他书里
提到了
另外一个要导致中国崩溃的因素
中国入世
章家墩认为
当时的西方国家
正处在互联网泡沫的后期
经济萎缩
所以就算中国加入世贸组织
欧美国家呢
也不可能大量购买中国货
相反
国外的商品会一下冲进中国市场
用不了几年
就能彻底打垮中国的制造业
他甚至断言啊
从经济崩溃传导到社会不稳
最后导致政权解体
共产党下台
整个过程在2008年之前就能完成
中国入世之后是什么样
大家都知道
制造业迅速崛起
很轻松就吸纳了大量的就业人口
失业导致的社会动荡呢
自然也就没有发生
除了这个下岗失业
章家敦呢
还提到了银行坏账产业政策等等
很多方面
都是当时特别棘手的问题
但跟失业问题一样
几乎所有的预测走向
跟后来的现实都截然相反
按理说他能把这些问题提炼出来
说明对社会和经济的观察特别细致
这种情况下的判断能全错
肯定就不是概率能解释的了了
必须得从他的分析方法来找原因
那么章家敦最大的问题是什么
就是用静态的分析方法
来研究动态发展的体系
这些因素之间呢
都存在着互动
而且永远都是在不断的变化和调整
比如说国企改革确实造成了大量失业
但客观上呢
也给民营经济腾出了空间
银行的坏账问题
后来通过成立资产管理公司的方式
给解决了
而且随着民营经济的活跃
经济持续增长
银行的资产质量呢
也在改善
所以说崩溃论的根本缺陷就在于
他总是把视角局限在问题本身
忽视在发展过程中解决问题的可能性
理解了这一点
咱们就能看明白
在章家敦的这波热潮之后
08年金融危机
15年大规模资金外流
18年贸易战
每次经济恶化
崩溃论都会卷土重来
但是那些在当时看起来天都塌了
根本无解的危机
最后都在系统的动态演化中
找到了出路
中国的崩溃也就始终还没发生
大家可能会有个感觉
听财经新闻的时候
别的国家经济出了问题
一般就是说
他的经济崩溃
很少会上升到国家崩溃这个高度
那为什么到中国就不一样了
动不动就要说
从经济崩溃传导到社会动荡
造成政权解体
最后整个国家全面崩溃
其实最重要的原因
还是共产党的一党统治
像希腊债务危机的时候
政府解决不了问题就下台
一口气连换了5届政府
在一次次的选举中
政府和民众一步步互相妥协
最后也就扛过去了
但是在中国就没有这个选项
众所周知
共产党下台就意味着党的生命的终结
所以对中共来说
保证权就是宁为玉碎
不为瓦全
这种生与死的对立
就意味着
中国没有政府更迭可以作为缓冲
那么经济社会和政权这三个维度
就容易发生共振
有可能走向极端
这就是为什么过去20多年里
中国崩溃论的预言每次都被现实打脸
但随着中国经济下行
房地产低迷、失业率攀升
崩溃论还是又回来了
那么这次真的不一样吗
要回答这个问题
我们就得从政权稳定性
社会结构和经济基础
这三个中共一直力保
不发生共振的方面
做一个全面分解
要理解政权的稳定性
就得搞清楚权力的运作逻辑
在任何政治体系里
真正的政治博弈
都是发生在统治精英层面
只要这个层面对核心利益达成共识
那么整个体系呢
就能保持稳定
放到中国的语境里
就更是这样
你看
中共高层之间的斗争当然是存在的
这个咱们都懂
但是
在维护党的统治地位这个根本问题上
没有任何疑问
前几年薄熙来倒台的时候
也只说他个人野心膨胀
但他当时喊的口号重庆模式、唱红打黑
是要走另一种发展道路
但从来没说要挑战党的领导地位
包括那些红二代红三代
他们可能会为了利益明争暗斗
但是让他们支持民主
那是不可能的
因为整个家族几代人的财富和地位
都跟这个体制绑在一起
再说说社会上的富豪阶层
这里边有个很有意思的现象
就是中国的富豪
普遍具有很强的政治自觉
他们特别清楚
自己的财富
是在什么样的土壤里长出来的
就拿互联网行业来说
如果不是把Google赶出中国
百度能有今天吗
如果不是封了Facebook
微信能这么赚钱吗
整个中国互联网
都是在党的保护主义之下发展起来的
你再看中国这些企业家
对待员工的态度
前两年996闹得沸沸扬扬
最后也不了了之
都不说欧美
你看印度
前两天三星工厂员工还罢工
要求涨工资呢
咱们不说诉求合不合理
但是他有这个权利
但是在中国
这种维权活动就很少发生
因为中共从制度上
就给企业创造了一个得天独厚的
压榨员工的环境
全国各地
所在地政府协助大公司打压员工的事
屡见不鲜
前几年离职员工李洪元
根据劳动法向华为追讨赔偿金
反被华为诬告敲诈勒索
被公安局无故羁押了251天
后来事件被曝光到网上
舆论之下才被无罪释放
所以中国的资本家们都懂
只要别碰政治红线
在经济领域
党是会维护他们的利益的
这就形成了一个稳定的默契
资本家在政治上保持绝对服从
共产党
就在经济上给他们足够的施展空间
也就是说
不管是党内的权力集团
还是党外的财富精英
都是这个体制的受益者和维护者
他们占据着这个社会的最核心位置
掌握着最重要的话语权
结成的是一个密不透风的利益网
只要这个网络存在
政权的稳定就有基础
如果说上层统治是铁板一块
那么当把目光转向普通民众
就是另外一幅场景
在快速发展了几十年之后
中国社会
实际上正在走向一个等级固化的状态
这个词不好听
但恰恰是最有利于维护社会的稳定
因为在一个高度流动的社会里啊
人们对未来预期不确定
容易产生焦虑和不满
相反在一个相对固化的社会里
虽然上升渠道受限
但每个阶层
都能形成一个稳定的生存方式
和心理预期
对应到中国的社会结构
就更直观了
中国有9,000多万共产党员
再加上他们的家属亲朋
保守估计得有将近两个多亿的人口
这些人呢
分布在政府部门事业单位国有企业
各个领域
在社会上呢
大多是中上层
可以说是既得利益者
比如在县城供销社当个科室主任
在北上广可能不算什么
但是在县城
那就是实打实的有权有势
像这样的人
不仅有稳定的经济实力
更重要的是呢
掌握着社会的话语权
从社会控制来说
这个群体既是秩序的受益者
也是维护者
这2亿多人
无论什么时候
都是共产党的绝对支持者
普通的打工人呢
在巨大的生存压力之下
会形成特定的生存模式
比如一个网约车司机
每天工作12个小时
除去油费和平台抽成
到手的钱呢
也就勉强维持生存
但在这种处境下
因为孩子教育要花钱
房贷车贷都等着还
只能干一天是一天
在生存优先的压力下
忙碌会完全仅占思考空间
再加上
共产党在舆论引导方面的专业手法
就特别善于把社会的不满情绪
引导到外部因素上
你看多少人无缘无故的骂日本骂美国
这就是在靠舆论工具在给自己减压
在社会上呢
形成一个有利于统治的共识
更重要的是
现在中国已经在技术上
形成了一个全景监狱
这什么意思呢
就是他要让人民意识到
监控是政府的一项权利
人民只能接受被监控
久而久之
原来被监控的时候才会遵守的规范呢
就变成了人们的一个自律性约束
搞技术的听众都知道
现在的系统
能实时监控每个人的社交媒体发言
消费记录
甚至你跟谁经常联系
去过哪些地方都一清二楚
从摄像头到人脸识别
从大数据到社会信用体系
政府建立起一张无形的大网
每个人的一举一动都在这张网里
其实这种监控
不仅是要在你做了什么之后再惩罚你
更恐怖的是啊
他让你在想做什么的时候
就开始自我约束
所以这种全社会性的温和威慑
其实比暴力维稳有效的多
所以你说
中国有庞大的既得利益群体做基本盘
有舆论引导塑造共识
再加上无孔不入的科技手段
搞温和威慑
那么这种环环相扣的治理体系
就算社会不稳定
还能掀起多大的风浪
在政权和社会之后
咱们再看经济
之前习近平喊口号要搞经济内循环
想用内循环对抗外循环的贸易战
没想到外循环现在还可以
中国经济最大的问题反而是内循环
外循环方面呢
虽然跟美国欧洲各种贸易摩擦
但客观上呢
进出口表现还是比预期的好
根据世贸组织的数据
中国在全世界的出口占比呢
稳定在14%左右
这说明啊
中国在全球产业链里的这个地位
短期内还是无法被替代的
比如说越南
虽然他承接了一些产业转移
但是他起步太晚了
直到现在
一到用电高峰
还得从云南广西买电
他的产业配套基础设施
都还是有差距的
印度呢人口红利明显
莫迪口气也很大
赶德国超日本
想在两年后呢
成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
但是
他一是产业政策的执行效率特别低
二是政策朝令夕改
在全世界贸易都增长的背景下
2023年印度出口还下降了4.7%
中国现在是卯足了劲
要深耕东盟和非洲市场
出口额都在大幅增长
在一定程度上
算是弥补了对欧美的不足
所以短期看啊
外贸形势应该还能稳住
外循环没什么大事
跟外循环一比
内循环就不行了
之前都说
出口、房地产和基建
是中国经济的三大核心
后来随着互联网经济崛起啊
都误以为已经完成了经济升级
之前习近平可能也这么想
所以才敢下死手打压房地产
房地产一哑火
地方政府土地卖不出去了
就没钱了
政府投资的基建也就跟着哑火
这时候尽管出口还一枝独秀
但已经独木难支
大家也终于发现啊
互联网经济
终究不过是上升周期的锦上添花
它反过来
又把房地产和基建
对中国经济的重要性
给衬托的淋漓尽致
也说明了一个问题
就中国经济的内循环
本质上还是靠债务驱动的
因为不管是政府搞基建
还是开发商盖房子
居民买房子
都是靠借债
债务催生了就业
产生税收
制造财富
再带动消费
形成正循环
从这个角度说
债务就是中国经济内循环的根源
上一轮大概2015年的时候
中国搞了一波涨价去库存
在明明有大量商品房
卖不出去的情况下
靠制造房价还要上涨的预期
狠狠的割了一茬韭菜
让当时一大批买房的老百姓啊
把杠杆加到了天上
现在中国老百姓吃一堑长一智
抗忽悠能力越来越强
再加上从2022年全国总人口开始下降
那房越来越多
人越来越少
就没几个年轻人还像80后那样
勒紧裤腰带
掏空六个钱包
也非得买房
现在
中国政府知道老百姓的杠杆加不动了
终于亲自下场要给自己加杠杆
要开始大规模印钱了
也就是大量发国债
搞财政赤字货币化
可能有观众听到印钱啊
已经把手指头放到键盘上准备开骂了
其实大可不必
中国啊可能还真有这个条件
算是除了美国以外
最适合用发债调节经济的国家
为什么大家从直觉上就反对发债
其实最直观的就是怕恶性通货膨胀
如果是发展中国家印钱
直接后果就是汇率贬值
一定是导致通胀
这个跑不了
发达国家印钱呢
因为制度健全
约束比较大
汇率不是大问题
但商品和劳动力短缺
造成通胀就特别难受
疫情期间的高通胀就很明显
唯独中国可能是个特殊情况
对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
面对这两大问题啊
都有一定程度的抵抗力
咱们把
中国如果想象成一个游戏里的角色
会发现它有几个特点
首先是血厚
中国有超过3万亿的外汇储备
外债余额呢
只占储备的70%几
对比之下
同样是重要贸易国的韩国越南印尼
这些国家
外债对外储占比呢
都超过100%
所以相对来说啊
中国的外债率还算是健康的
而且中国是全球最大的商品出口国
现在平均每个小时
就往全世界出口3亿8千万美元的商品
所以外汇造血能力非常强
属于那种血厚还回血快的角色
其次呢是外汇管制防御高
中国用外汇管制
给自己挖了一条护城河
咱们今天不讨论外汇管制这个事
对还是不对
就说它的客观效果
确实能让投机资本啊进出受到监控
自然就能减少大规模撤资的时候
给人民币造成的贬值风险
再依托3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
所以中国在发债的时候啊
不用像其他发展中国家那样
担心国际游资的冲击
最后呢也是最重要的
中国还能把制造业拉满叠buff
在中国进口数据里
消费品占比不高
咱们看就算在一线城市
进口商品的消费量也是很有限的
不像欧美国家
满货价的商品都是
made in外国
困扰发达国家的输入性通胀
对中国影响很小
而且更重要的是啊
中国各行各业基本都是产能过剩
夸张点说
工业品需要多少就能造多少
所以短缺造成的通胀风险也很小
而且相反
中国去年的通胀率只有0.2%
还不到目标通胀率3%的1/10
现在防通缩比防通胀形势更严峻
所以从现在的情况看
外汇储备血厚还补血快
有外汇管制护城河防御高
还有制造业叠buff
有这些优势在手啊
中共大规模发债
只要节奏掌握好
操作空间还是很大的
发债这味药呢
只要吃上
就停不了
你看美国每年都要提高债务上限
日本欧洲债务规模也是节节高
中国政府的债务规模
肯定也是越来越大
这个没跑儿
先是在8月份
单月就新增政府债券1.6万亿人民币
超过了全国企业和个人
新增贷款的总额
成了扛债的主力军
现在
又出台了6万亿人民币的发展计划
要解决以前地方政府的隐形债务
而且市场预期呢
各种其他的措施啊
还会陆续出台
所以这种情况下
就算目前的经济下行
但有经济外循环打底儿
通过发债
政府手里只要有了钱
不管是上马基建
还是增加公共支出
总之可以干很多事
中国经济最终演化成整体经济
崩溃的可能性还是很小的
综合咱们对经济
社会和政权这三个维度的分析
一个很清晰的画面呢
已经呼之欲出
在政权层面
党内精英和社会上层
形成了稳定的利益共同体在
社会层面
从科技加持的治理体系
到根深蒂固的社会结构
都在为稳定提供保障
那么在经济层面呢
独特的经济优势和发展空间
也让中共有手段应对现在的困难
所以相对于关注中国崩溃
咱们也许应该留意
一个更深层次的转变
就中国正在进入一个和过去40年
完全不同的发展阶段
低经济增长可能会成为常态
这不是中国独有的现象
很多国家都经历过这种转变
只是这一代人
尤其是80后90后啊
从小到大都习惯了高速发展
原来的人生规划投资计划
都是建立在高增长的基础上
那么
现在突然要适应这种慢下来的转变
确实需要一个过程
所以调整心态
把期望值放的更实际一点
就很重要
如果我们跳出个人视角
会发现整个社会都在经历这个调整期
那些让我们焦虑的问题
比如说生意失败降薪离职
很多时候啊
不是因为个人能力不足
而是整个时代的特征
认识到这一点呢
也许能让我们对自己和未来
都更宽容一些
以上就是本期内容
如果你喜欢经济政治相关的话题
欢迎订阅郭里有范
感谢观看下期见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