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创新药攻城略地,有无可能复制新能源汽车产业?|创新药|百济神州|泽布替尼|FDA|王局拍案 20250617

去年也就是2024年的11月26号
在美国的南卡罗来纳州
有一个叫“Alpha Genesis”的实验室里
突然跑出去了43只猴子
在当地的居民里面
引起了一场不大不小的恐慌
因为大家都传言
说这43只从实验室里跑出来的猴子
身上带有一种病毒
做实验的嘛
那这病毒能够传染到人身上
当地警方马上就出来说
我们马上要把这43只猴子全抓回来
不计一切代价
很快这阿尔法起源这公司也出来辟谣说
大家不要慌
这43只猴子身上没有病毒
还没有开始做实验呢
但是我们也要把他抓回来
为什么要把他抓回来
我估计他们也是肉疼
为什么呢?
因为这些猴子价格不菲
一只猴子的价格是6万美元
你想想6万美金一只猴子
你43只猴子差不多就是250万美元
250万美金一夜之间就一哄而散了
那谁不心疼
所以阿尔法起源这个公司
就跟这个美国警方就开始到处抓猴子
据说一个月的时间抓回来了30只
抓回来了200万美元
还有十几只不知去向
那么很多人就问了
说这猴子怎么会这么贵
一只猴子6万美元呢
其实这猴子的价格也不是一直都这么贵
这五年前这猴子的价格一只就四五千美元
但是从2020年开始
这猴子价格开始暴涨
当然这猴子跟普通的猴子也不一样
在这个做实验的猴子里头主要有两个品种
一个叫恒河猴
一个叫食蟹猴
这两种猴子最适合做实验
跟人的基因组比较接近
还有一个呢
这猴子做实验它有些要求
就说身上不能有各种各样的细菌病毒
然后做出实验的之后才比较准确嘛
那么为什么这个猴子的价格暴涨呢
是因为在2019年年底之后
中国宣布不再向美国出口猴子了
开始进行管制了
大家都知道
中国在全世界的各个领域内
基本都控制了产业链
新能源汽车、稀土
就我们前两天做节目大家都知道
还包括实验用的猴子
中国控制了全世界
这实验用猴子60%的产量
全世界一年这实验用猴子大概需要10万只
这10万只中间美国是最大的消费市场
大概需要7万只
美国国内有7个灵长类的这个繁育中心
大概每年能生产出来这个2万多只猴子
那它大概还有30%左右的猴子需要从国外进口
几乎全都来源于中国
在2019年中国向美国
一共出口了2万多只猴子
2020年的时候只出口了3000多只
那这中间差不多有2万只的这个缺口
所以这猴子不光是价格贵 买不着
而这猴子对于生物实验来讲
对于药品研发来讲
它是不可或缺的一环
因为药品在研发过程中要先做毒理实验
这毒理实验你不能在人身上做
先在猴子身上做
但是猴子之前还有大鼠来做
那大鼠就比较简单了
猴子做毒理实验
一个创新药
一个药企要搞一个创新药
需要40只猴子
然后这40只猴子毒理做完实验之后
你还可以做代谢实验
代谢实验还需要20只猴子
所以一个药品要做临床实验
至少需要60只猴子
那你想想
中国向美国不出口了
那马上这猴子价格就开始飙涨
这猴子就成为了战略储备资源
这个词是纽约时报讲的
就是当年在这个新冠疫情爆发的时候
中国和美国竞相研究疫苗
研究疫苗的过程中
就需要大量的猴子
所以中美之间关于猴子开始进行战略竞争
所以中国向美国禁止出口猴子
有两个背景
第一个背景
当然是中美双方这个关系不好
当然中国是以这个疫情的原因
说向美国不再出口猴子了
还有一个背景
就是中国国内对实验用猴子
也开始需量开始暴增
为什么呢?
因为中国也有大量的药企
开始进行创新药的研发
而创新药的研发对猴子的需求呢
也非常非常的多
猴子的东西
那不是说你今天需要明天就出了呀
它需要养
这养猴子从配种生育到培育出来
一个可以用来做实验的猴子
大概需要五年左右的时间
这个周期是相当长的呀
所以中国对美国的出口猴子开始进行管制
而国内猴子的价格也开始暴涨
原先几千块钱
两三万一只猴子
现在也涨到了二十万一只
所以你可以看到了吗
一个小小的猴子
折射出一个产业发展的巨大变化
什么产业呢?
就是中国创新药企
这个产业从默默无闻到开始登堂入室
所以我今天其实从猴子开始讲起
不是要讲猴子产业
是要讲中国创新药企的这个发展轨迹
上个月也就是5月20号
有一个新闻在国际制药行业引起了一个震动
就是辉瑞公司跟中国有个叫
三生制药的企业签订了一个协议
什么协议呢?
就是辉瑞公司要花12.5亿
购买三生制药的一个双抗未来在海外的销售权益
这个三生制药搞的这个双抗药物现在还没有上市
只是搞了临床实验
临床实验的数字比较好
辉瑞公司就直接大手一挥
花了12.5亿美元来购买
这个药物将来在海外销售的权益
如果这个药没研究成
这12.5亿就打水漂了
如果研究成 将来在海外中国之外
销售就委托给了辉瑞公司
然后卖出来的钱呢
三生制药跟辉瑞公司共同来分
最终三生制药理论来讲可以分得60万美金
而辉瑞公司也承诺要花1亿美元
再买这个三生制药的这个股票
这个新闻为什么说引起非常大的震动呢
你想想辉瑞啊
辉瑞是国际制药企业的巨头
实力是非常大家公认的
你比如说在新冠疫情期间
极短的时间里头就研发出来了疫苗
同时也研发出来了抗新冠病毒的药物
特效药都是辉瑞搞的
所以是在国际上是一线的巨头企业
三生制药谁听说过?
几乎没有人知道这家药企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
娄丹和娄竞父子两个创立的一个药企
早年在美国也上市
后来又退市了在香港上市
默默无闻
但是就是这家默默无闻的企业
直接跟辉瑞公司签订了这么一大笔的
这个里程碑的销售
那你想想12.5亿美元呢
八九十亿人民币就直接交给了这样一个企业
那这意味着什么
这意味着一个非常重要的标志和转折
就是中国的创新药企
已经在国际创新药这个舞台上开始登堂入室了
开始进入到了一线行列
所以我今天就来讲一讲
中国的创新药企在过去十年到十五年的发展轨迹
中国的药企过去
在国际上确实没什么存在感
数量非常多
在全国范围内大概有一万多家
这一万多家中间有六千家是生产化学药的
有六千家左右的是生产中药的
中药我们就不讲了
全是骗子企业生产出的药也没什么用
基本上就是个安慰剂
那么这些化学药企呢
它主要生产两类药
一类就叫仿制药
这什么叫仿制药?
你比如说人家国际那些医药巨头
搞了一些原研药
比如说伟哥
伟哥这已经搞出来了之后
你别人不能生产了
因为有专利保护
专利保护期是二十年
中国的这些化学药企
就专门生产过了专利保护期的仿制药
反正专利保护期过了嘛
谁都可以生产
我就赶紧来生产嘛
这是一类
第二类就生产原料药
原料药就是那国际大药企
那原料它不愿意生产
那么它可能做一点组装
那中国你比如说有一家药企叫华海制药
这华海制药就专门生产各种各样的原料药
卖给那些国际大药企
美国很多人吃的药
那原料药都是中国的这些华海制药生产的
主要就是这两种产品
在创新药的领域内
中国是完全没有市场的
比如说美国有个FDA
大家都知道美国食品药品监管总局
它负责审批全世界所有的创新药物
你要想进入到美国市场你得申请
中国没有一家药企能够通过FDA的审核
获得那种原研药的资格
你只能在低端市场上打转
但是这种情况进入到2000年之后
开始发生了一些变化
因为中国改革开放了嘛
那整个市场开始蓬勃发展
这里头还有一个因素
就从上个世纪90年代
就是国际的这个创新药的这个行业
开始集中进攻这个癌症的治疗
因为生物制药这个行业开始蓬勃的发展
人们对癌症的机理
也发生了一些根本性的认识
所以就是针对癌症的研究
还包括一些自免性疾病的研究
开始蓬勃的发展
那么在国际的一线大药企的科研人员中间
有大量的华人科学家
中国人比较聪明
到美国留学
留学完了之后呢
就在这些国际大药企里头开始担当主力
这个十几年之前呢
就开始有一些科学家就陆续回到中国
因为中国的这样的一个市场环境
包括科研环境
也开始逐渐好转嘛
在这回国的这个人员中间有一个人叫王晓东
这王晓东呢
是上个世纪六十年代生人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在美国拿了一个博士学位
后来就在美国的药企里做研发
后来还获得了美国的外籍院士
那么2000年之后呢他回到中国
在北京做了北生所的所长
那么到2010年他做了一件事情
他在中国创立了一家自己的药企
叫百济神州
他怎么创立的呢
他跟另外一个人呢
这个人叫欧雷强
欧雷强是一个美国人专门做投资的
他也在中国做投资公司
2006年的时候他认识了王晓东
两个人非常谈得来
2010年的时候有人邀请
这王晓东到硅谷创业
他就跟这个欧雷强讲
欧雷强说
你去硅谷创业
你还不如在中国创业呢
干脆咱俩合资搞一家企业就得了
于是这两个人合伙
就成立了百济神州
这百济神州从成立的第一天开始
他就摒弃了中国所有药企的那个思路
就不生产仿制药
他要搞原研药搞创新药
但这条路可不容易
大家都知道
所谓的创新药过去有“两个十”
一个是十亿美金
一个是十年
也就是说你要搞一个原研药出来
需要平均投资十亿美元
花十年左右的时间才能搞出来
花费巨大 时间巨长
过去中国的药企没人搞
主要是这个原因
但是他们一开始就是想直奔创新药
这欧雷强就给王晓东
搞来了三千两百万美元
这王晓东就说了
他说我是科学家
企业的事情我不管你来管
我只负责搞科研
于是他们花了一亿人民币
在全世界买了最好的实验设备
就在北京的昌平开始搞原研药
开始搞创新药
但是这条路不容易走
没有技术积累嘛
所以刚开始他们搞的几个产品全都失败了
一年之后这钱就花完了
这欧雷强又给他搞来了两千万美元
2011年的时候
另外一个从美国留学回来的人
这个人叫俞德超
他在苏州也创立了一家药企
这家药企的名字叫做信达生物
正好2013年的时候
默沙东有一款药物叫K药上市了
这K药实际上搞生物制药的人都知道叫PD-1
它是近些年来
我们在抗癌药物过程中间
一个非常大的突破
具有广谱的所谓的治疗性
那这个药也被称之为神药
几乎所有的癌症它都有疗效
那么去年的时候
这个K药在全球范围内
已经卖了300亿美元
那么K药它实际上是种靶向药物
就是对这个癌症的很多靶点它有效
那么当时中国第一批的这个创新药
它其实都是采用的跟随战略
什么叫跟随战略?
我们叫“Me-too”
就是你有我也有
你K药不是搞了一个PD-1吗
PD-1你不是有了靶点吗
那么你在你这个靶点之外
我把这个分子结构稍稍改一改
然后我也做一个PD-1出来
这个PD-1的疗效可能不如你K药
稍差一点那也比没有强嘛
所以中国第一批的创新药企
都不约而同的开始做起了PD-1
包括中国自己的本土的仿制药的药企恒瑞
也包括创新药企信达生物
也包括百济神州
也包括君实生物
这几个都在做自己的PD-1
那么这是第一个阶段
那么第一个阶段做完了之后呢
就吸引了大批的海外的
这些中国的科学家回国进行创业
那回国创业的过程中间就有一个非常重要的
这个审批制作的变化
因为过去中国的这个药品审批制作非常落后
这个落后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个方面就是临床审批时间特别长
就是你药物你要想研发
你这个临床审批最长的就可以给你搞一两年
还别说你这临床实验的
药物上市的审核时间也特别长
长的也要两三年
就导致在中国
你在制度层面上要想搞创新药
这个制度本身就对你不友好
到了2015年
就中国的药监局开始发生变化了
首先是在临床批复这方面
开始大幅的压缩时间
30天左右就可以给你批复下来了
其次在药品上市过程中间
他把仿制药和原研药区分开了
分开进行管理
那原研药他就要你临床数据呀
然后你有疗效
证明完了之后开始进行审批
而且审批的速度也大大加快了
一年左右就可以审批完成了
这一切的制度都是效仿美国的FDA
由此就整个中国创新药的制度环境
一下子就变得非常非常的友好了
正好又赶上了
就你想想
当时美国有大量的华人科学家回国
回国之后呢
这由于中国当时非常好的创业环境
那于是这些回国的科学家在中国就纷纷创立
中国的创新药企
这些创新药企又有非常好的融资环境
讲一个故事就有投资人给你来投资
那么到2018年的时候
香港的股市就宣布对于生物创新药企
没有盈利就可以上市
于是有一大批中国的创新药企到香港上市
就是著名的18A
18家中国的生物创新药企就到香港上市
上市的结果不就是融资吗
融资融到了很多钱
就开始进行管线进行研究
这里头就又有一个变化
由于中国那些比较先期进行成立的这些企业
就把“Me-too”的这个行业都已经占领了
你比如说PD-1
它基本上百济生州、信达生物、恒瑞医药
就把这个“Me-too”这个领域给占领了
那后来这些企业
你再想搞“Me-too”已经很难了
因为人家是领先你两年上市
基本上就把这个市场给占领了
就饱和了
你后面跟随这些人
你花了钱做创新药
上市之后也几乎没有什么疗效
就逼得后面这些药企开始做什么呢?
做真正的创新
你如果不做出差异化来
你其实没机会
其实三生制药这些小药企
其实就是在这种背景下
被迫无奈走上了创新之路
最后终于闯出了一番天地
那么现在最新的数据显示
其实中国已经开始在创新药的这个方面呢
开始有一些在全球范围内呢
落地生根开花结果的了
你比如说2019年
百济神州有一款药叫泽布替尼
获得了美国FDA的批复上市
这是中国本土药企呀
获得美国FDA批复的第一款创新药
而且这款药
人家上市
其实也不简单了
他跟那个此前上市的叫依布替尼
做了一个头对头的实验
那依布替尼是人家这个领域内
就是血液瘤领域内最先上市的药物
所谓的头对头实验呢
就是跟你全面疗效进行比较
比较的结果
这泽布替尼的疗效是全面超过伊布蒂尼
厉害啊
打败了艾伯维的这个伊布蒂尼
那么在去年的时候
就是这个泽布替尼
已经在全球销售了26亿美元
其中在美国的一个市场
就卖了20亿美金
了不起
紧接着大家都知道2022年
中国有一家药企叫做传奇生物
这传奇制药搞了一款专门治疗癌症的药物
叫做西达基奥伦塞
很拗口
它是一种创新的CAR-T疗法
这个CAR-T疗法说起来很复杂
也特别专业
我估计一般人也不会有兴趣
它其实的原理就是刺激人体内的T细胞
然后让这个T细胞去攻击这个癌细胞
现在就这个药物已经获得了美国的FDA
也包括欧洲很多国家的审批上市
也算是中国创新药中间不多的
在全球范围内处于领先的药物
那紧随气候大家可以看出来了
那么现在中国的这些创新药企
虽然有很多药物没有上市
但是他们的临床试剂公布出来
已经在全世界范围内
引起了非常大的关注
你就比如说一下三生制药
已经卖出去了它的这个销售权益
你比如康方生物
前一段时间有它的双抗的药物
就被这个强生公司直接卖了
因为它那款药物所显示出的数据
有可能超越K药
包括信达生物
信达生物前一段时间
他们的双抗药物显示出来的抗癌效果
也其实是非常强劲的
就是它的这个药效
就是在PT-1在K药治疗完全失效的
病人身上做实验
它的这个生存期也大大延长了
那你就可以看到了
经过十几年的发展
整个中国创新药的市场
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那么紧随期后的问题就是
那么为什么在过去十几年的时间
中国的创新药可以发展起来
我觉得有这么几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个方面
那肯定是制度环境和政策环境
我们刚才已经讲了
就是中国市场从2015年对创新药的审批
包括临床审批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这是第一点
我讲过了我就不讲了
第二点中国政府对创新药
也采取了一些扶持性的措施
大家还记得我曾经做过仿制药的集采吗
那么集采的时候
那期节目里我提过一个数据
在过去这些年集采药物
中国政府一共节约了
4600亿人民币的医保费用
那这个医保费用节约下来干什么了呢
它就用来扶持创新药
就所谓的国谈
也就是说仿制药进行集采
把价格压下来
然后这些创新药呢
你要想进医保
你要跟国家进行谈判叫国谈
因为你进了医保之后
那你药品的可及性就大多了
因为你创新药价格贵
你跟那个仿制药不是一个量级
虽然说你中国这边搞出来的药品价格便宜
但是对于患者来说仍然是很贵
他仍然买不起
但一旦进入医保
那医保他要报70%到80%
那患者的负担一下就降下来了
所以能不能进医保非常重要
那么能进医保的话
政府就通过国谈跟这些创新药进行谈判
但这里头还有一个背景
当时在2022年左右的时候
就中国的一些创新药企
第一批PT-1纷纷上市获批
那么当时国谈谈的比较狠
大家都知道K药
K药在中国的销售价格是
100万人民币一年治疗费用
天价
那么中国的这些创新药企
PT-1出来之后呢
谈价最后谈到了3.8万
这3.8万实际上有点太低了
当时
那百济神州的CEO
也就是欧雷强就曾经讲过
他说这PT-1上市
如果把价格定在10万左右
就比较合适
一方面药企也有钱赚
另外一方面
中国的患者的可及性也会大大提高
但没想到一下谈到了3.8万
这3.8万对整个行业是毁灭性的
就是你这个创新药企就没钱可赚了
没钱可赚了之后
谁还搞创新药呢
太便宜了
所以这个问题
后来的中国药监局也意识到了
所以后来这些药
在续约的时候都没有进行谈判
灵魂砍价少了
温和谈判多了
谈判组专家更多的考量患者对药物的可及性
及创新企业的良性发展
力求找到让普通患者能够负担得起的价格
而且后续的国谈
中国的这些药监局
也包括中国的医保局在谈价格的时候
对创新药相对来说就比较温和了
你比如荣昌生物
那个创新药上市的时候就15万了
这15万的价格
那相对来说对创新药企就比较友好了
所以你可以看到了吗
就是医保对创新药本身的这个扶持
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
这是第二点
第三点就中国也有一个得天独厚的环境
就中国人口基数非常大
这个国家什么病人都能找得到
你做任何疾病的临床前研究
你要想招募病人都非常容易
这个这是一个大国优势
你在美国不是那么容易
有些罕见病
你其实你想招募病人并不那么容易
另外一个就是中国对临床研究的
伦理考核方面
伦理要求方面
也比国外要容易一些要松一些
那这是中国特有的
中国没有那么严格
说实在的这是国际上要求有伦理要求
就像中国自己有没有伦理要求都不一定
这是中国独特的低人权优势
第四个方面
就是中国实际上这个创新药企
它其实也从低端产业链开始做起
一直往上爬升
这中国你可以看到了吗
有很多比较厉害的行业都是如此
它先开始养猴子
养完猴子之后呢
它开始做什么呢?
做CRO
什么叫CRO呢
就是帮助那些创新药企做临床实验的
你不是搞一个想法吗
你这个想法你交给CRO公司
CRO公司帮你直接做临床实验
中国做临床实验有得天独厚的条件
我刚才不是讲了吗
病人多、招募容易
所以国际大药企的很多临床实验
也是委托给中国的CRO公司来做
所以中国很快就产生了几大CRO巨头
药明康德
这全世界最大的CRO公司就是中国的
包括美国那些辉瑞、艾伯维
什么诺和诺德
他们如果要想搞创新药
也是委托药明康德来做临床实验
所以你可以看到了吗
这个产业链在中国就相当完备了
控制了产业链
就相当于控制了整个创新药的
就是每一个环节呀
这个非常重要
这第四个方面
第五个方面
就是中国特有的竞争激烈、内卷
中国这个内卷和竞争激烈
在创新药这个行业也是如此
它导致一个什么结果呢?
就是中国这些创新药企的执行力非常强
这执行力非常强
就带来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变化
就是中国的临床实验
跟美国比起来
它不仅仅是便宜
更重要的是速度快
所以有人统计了
就同样一种药物
如果双方要是做临床实验的话
一期数据中国比美国
平均要快两年左右拿到一期数据
这个速度的差异可以说是致命的
为什么?
因为你那边一期数据还没出来
这边的一期数据已经出来了
你那边还是在拆盲盒
这边已经知道你这个药还有没有效
还值不值得继续去搞
所以正是在这种背景下
中国的创新药企开始蓬勃的发展了起来
这里头还有一个背景
很多人都认为创新药这个行业
这个科技含量非常高
其实不是
创新药这个行业
现在很多的技术都是开源的
你无非就是有点像解题
你就是要证明A靶点能不能治疗B疾病
中国这种遍地开发的创新药企
它实际上通过是一种暴力拆解的方式
就是我无数的企业
我开始利用中国临床
比较便宜比较快的方式
试验了无数个靶点
那这无数个靶点中间总有成功的嘛
成功了之后就变成了爆款了
所以过去这十几年
中国创新药企的发展
正是利用了中国产业链的优势
利用了中国这种大国的病例多的优势
利用了中国工程师比较便宜
融资比较方便的优势
迅速发展了起来
所以假以时日我个人认为
中国的创新药企
也会进入到世界的一线行列
现在还没有
还没有像比亚迪那样的那样企业
那么国际一线的药企
它有一个基本指标
就是你的市值要达到一千亿美元
你得变成一个跨国药企
你不能只在中国
那么在未来的十年
我认为中国一定会产生这样的跨国药企
市值达到一千亿美金
这也是中国制造
在这个创新药这个行业里
不断复制的一个故事
所以我个人觉得
其实我们作为海外华人
也包括外国人
要对中国现在的中国制造
要改变观念了
就拿这个创新药企这个行业来讲
最新的数据显示全球范围内
国际大药企MNC这个公司
收购这些小药企的这个药品交易
五千万美金以上的授权
在最新的数据
有42%来源于中国公司了
这个数据已经带有一点统治级别的了
你想想
42%来源于中国
而且这个事就是在过去10年之内完成的
10年之前这还是0
10年之后已经42%了
再过10年呢
会是什么结果
你说会不会达到70%、80%
完全有可能啊
所以在这个基础上
10年之后中国会有自己的药企
冲入国际一线大药企的行业
我认为
这是可期待的一件大概率的事件
好了 我今天就讲到这里
谢谢各位

评论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