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今天从美国起飞到了欧洲可能只需要1个小时甚至不到
甚至到中东也就一个多小时
这其实是非常重要的
它会在相当程度上去替代以后的公务机和私人飞机的市场
这件事情我觉得也是中美都在做
也可以叫高超音速的飞行器
我相信它会一定程度上替代今天的波音和空客
刚刚我们正好聊到3D打印
我看Rocket Lab之前的他那个电子小火箭
它用的那个卢瑟福引擎
也是用3D打印的这个技术制作出来的
所以现在在航天领域
3D打印是不是一个逐渐走向成熟的发展阶段
其实现在3D打印在火箭上
比如说像国内的
现在我能看到的
比如说发动机的一部分结构
泵的壳体
发动机的推力室的头部
交付的发动机上大量的都用了3D打印
包括体制内
这其实在国内已经可以就算是比较成熟的一种方式了
因为发动机的结构会比较的复杂
曲面非常复杂
传统机械加工模式生产周期需要的零件数非常多
3D打印能解决的问题
还有像国内我们能看到的就是
3D打印的栅格舵
这个其实在国内已经开始有实际应用了
所以说这块类似于Relativity这种公司
其实我们之前一直非常关注
刚才黎总提到的这个事情
其实我也非常认同
我认为比较有意思的两家公司
一个是Rocket Lab
它是拿碳纤维这样进行一个快速的生产
它在自己的生产体系内
把大部分的舱段 储箱等等一系列结构就生产出来了
速度非常快
当然是以国外的这种价值衡量体系来说
也是成本相对比较低
另外一个Relativity
我之前理解是它以某种程度上是生产方式决定了这火箭的设计
这是我工程师的思路
当然刚才黎总说到通过生产方式来去整合供应链
保证它的成本和周期的在一个合理的范围之内
我的理解就是它实际上是生产方式定义的火箭
最后它产品上是不是特别有竞争力
这我不知道
但是这个思路非常有意思
而且3D打印技术对于很多新技术的应用
它能够快速解决问题
我可以快速地进行技术探索
我想做一个什么结构
它可以很快给我做出来
然后去做实验
有一些很难的东西
比如说像动力系统的一些复杂结构
小储箱等等之类的
如果说我去重新投一套工装
重新找供应商去做
它的周期和它的成本
可能我接受不了
但假设我可以找
比如说跟3D打印的公司合作
或者说我们直接从相关的公司去买我们自己的设备
然后我快速地设置
快速地验证 快速地做实验
可能我可以有很多新的技术路线去做
我觉得这都是非常有价值的东西
除了在降低生产成本
提高供应链整合能力上来说
从研发角度来说
这一类技术也对我非常有吸引力的
既然聊到了星舰这种模式
其实去火星也好 去月球也好
必须得有这种生产模式上的一个变化
才能去带来思路上的变化
才能去真正地说会有无限的想象力
但是我认为总要创造这种可能性
创造这种可能性必须上批量的
比如说我前几年我和一个蓝色起源的人去聊
他也算是一个工程师
聊未来火箭的一个思路
我们聊的很开心
我们聊的是核动力推进 氢工质去火星
我们对去火星的认知是我要用核热推进
我们要用氢工质作为一个高比冲的一个能源
然后去火星
这种方案是在冷战时期
是在所谓的space age那种时代
大家比较热火朝天
我上学的年纪里边
我得到的我们认知的这种方式
另外蓝色起源那哥们儿也是这么一个认知方式
他也认为就是核动力
未来是核动力的核热推进的
后来我在想这种方式在哪儿有体现了
有一个美剧叫做为了全人类For All Mankind
这是架空的一个历史
是冷战继续
苏联人登上月球
然后导致大家美苏的这种航天竞赛加速突破性的技术进展
里边的NASA的方案
苏联的航天局的他们的思路都是核热推进加氢工质方案
我就在想
我这样的一个工程师
我们这些人考虑的还是做出一个性能特别先进的东西
效率特别高的东西
来去实现人类去火星
但是SpaceX它思路还是效率低点 没关系
我只要数量足够多的就可以弥补效率的问题
但是我们在技术路线选择上
或者我们的思维惯性
还是会让我们去想如何提高结构效率
如何提高它性能
而不是一个把它作为一个工业级产品来做
但是我认为这个产业如果想真正去实现
我们希望说
比如说我个人目标就是去一趟月球
去一趟火星
不管它有没有商业价值 我觉得很酷
但是实现这个事情的路线
它还是应该是一个商业化的思路
一个如何去批量化生产
作为一个产品来生产
来去实现这个路线
所以说SpaceX可能就是朝着这个方向在做
包括它整个路径的选择
其实是这样的一个路线
我之前所做的产品的思路
可能还是类似于猎鹰9这样一代产品的思路
我还追求效率 追求性能的
但是商业航天再往后走
它一定是要朝着一个大规模生产
追求量
效率低了没关系
数量上去也可以
只要我的单位成本能降下来
性能 效率不是问题
比如说刚才说3%
好像在目前的阶段3%很有意义
但未来我是不是要追求3%
不一定
假设我成本降下来
规模做上去
我用了1000吨送3吨上去
只要我成本足够低也不是问题
0.3%的运载效率也是可以接受
大力出奇迹
对 我认为它是一个趋势
但目前来说
我们可能作为一个短视的工程师
我们现在做的还是追求刚才黎总说的3% 4米2
其实也是目前我们的发展阶段决定的
刚才顺着3D打印这个事情
它毕竟是一个解决生产痛点的一个方式
解决了大批量的问题
我可以把对效率这个需求降低一些
这是我认为会是一个趋势
刚刚我们聊到很多考古式发掘的时候
其实很多新技术反而是在冷战前后时代出现
或者说被人想象出来的
那现在其实25年我们也逐渐地要面对一个更加混乱的世界
有没有可能所谓的地缘政治紧张
反而会带动整个商业航天有一个更大规模的突破性的发展
俄乌战争中
当时有一个卫星的情报公司BlackSky
一开始是想让它这个卫星有一个既定的发射时间
但是它在提前几天
因为有战争突然开始了
然后它要求就Rocket Lab立刻改变轨道
以便让这个卫星能够更加接近冲突地区的正上方
但以前这种改变可能要数月时间
但Rocket Lab可能只用了45天就实现了
这个其实恰恰是这种所谓的响应式发射
也就是拼车式的
可能它有个时间周期会有问题
但像这种轻型火箭
它反而能做到类似像滴滴专车这样的这种响应式发射
那这个一定会给Rocket Lab带来很多的订单
未来你觉得有没有可能有更多的基于这种冲突而造成的机会
或者说反而是因为这种
然后来带来新的量级式的发展
俄乌战争当中的这种星链的大规模应用
它其实作为一个类似于太空基础建设
我们从民用的角度来说
类似于刚才黎总提到的华为等等之类的
中国的无线互联网市场为什么发展这么好
就是因为中国有比较完整的5G的一个基础设施
这种基础设施一定会带来巨大的商业价值
比如说星链出来之后
这种无缝的或者说覆盖面非常广的天机的通信能力
可能会带来其他的应用存在
引发新的市场
我认为这是值得期待的
那另外一个方面
如果我们讲地缘政治
讲国家安全
其实会有非常吓人的一个事情
比如说真正意义上的通导遥一体
就是通信 遥感 导航一体化的这么一个平台出现的话
尤其它数量又足够多的话
它会让战场成为一个接近于实时
可以动态的获取它的影像资料
保证地面的通信
同时有导航是辅助这个影像资料获取的
就是我天上拍了照片
我不需要什么处理
我知道这我是在哪儿拍的
我可以实时地迅速地传过来
加上如果说地面的处理设施性能足够强
我可以对这信息进行迅速地融合
让战场上的指挥官也好
让国家的指挥机构也好
能够实时地对形式不一定是战场形式
也可以对所有的形式有一个实时的判断
掌握大量信息
这个可能是非常吓人的一个未来的趋势
那么如何去保证实时性呢
我就要大规模的卫星组网
数量会要求非常高
那相应的一定会带来卫星的批量化生产
大规模的发射
然后火箭的需求非常高
另外还有个战争状态下的卫星网络的破坏
予以反制的这个问题
我肯定希望说有这样一个设施
但对方一定想把这个设施摧毁掉
另一方面我还要去进行一个补充
我对运载的能力和响应时间都有要求了
从安全的角度来说
一定会牵引出一个巨大的市场
但是这是我们 至少我个人不太希望出现这样一个局面
这其实类似于新的太空竞赛
作为工程师当然觉得很刺激
但是其实似乎违背了初衷
但是还是希望如果它是一个能商业化能解决的问题
在商业市场本身能够(解决)
人类去探索宇宙也好
去淘宝买东西带动另外一个市场也好
商业化总归会好一些
地缘政治确实它可能会带来这个行业的发展
但作为一个人好像不太希望有这样一个契机
如果说我们去太空竞赛
我们比谁先去登火星
谁先去月球
我觉得这个还好
好的 我们今天先这样
谢谢陈亮
也谢谢大家
很高兴与大家交流
好 谢谢竹岩
谢谢两位
大家如果对最后一个话题感兴趣的话
我觉得我们一起可以做点好事情
以上就是我们这期播客的全部内容
你可以通过小宇宙 苹果播客 Spotify来收听和订阅我们
同时如果你是在用视频渠道去听播客的话
也可以在YouTube或者哔哩哔哩上搜索硅谷101播客
来找到我们
另外我们有一些播客的部分文字稿
会发布在硅谷101的微信公众号上
欢迎大家关注我们
我是刘一鸣
感谢大家的收听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