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188_靠自学造火箭挑战SpaceX_Rocket Lab的太空版图(4)

你身边也全是计算机
这个计算机和你在机房里的计算机其实没有任何本质的不同
而且这个时间差异度也不是很大
我是清晰的记得我们上网最厉害的时候
就是我小学的五年级 六年级和初中的前两年
我第一次上计算机课的时候是我小学二年级
没差几年
今天我们回头看一看
你想要的到底是哪样的一个世界
你是想要一个被娇贵的保养着
还要进去换鞋套的计算机房
还是你想去网吧里打游戏
我相信大部分人还是想要后者
虽然你可能觉得后者比较脏乱差
但实际上它解决了你核心的诉求
今天大家也知道Musk它的发射场地厂区也是乱糟糟一片
后来是终于有门了
最开始连门都没有
这个事情你要是放到传统的从业者面前的话
大家肯定会觉得这太不严谨了
今天我觉得它就是那个网吧
当然我还要替火箭工程师多说两句
其实我们不光要看到现在星舰的这样一个生产模式是怎样
确实颠覆我们认知
比如说它生产一个储箱
然后没焊完 下雨里边进了水
然后他就把那半个水箱吊起来 把水倒掉
按照一般的航天的要求
里边储箱的清洗是要用去离子水的
还蛮贵的
但实际上确实可能它没有那么强的必要性
这确实是在不断刷新我们的认知
但是另外一方面我们要看到在星舰之前
同样是SpaceX做的猎鹰9火箭的生产条件也好
它的质量管理也好
其实和传统的行业差别不大
当然这里边有很重要原因
因为它最早是接的NASA的单子
它最早是要打飞船的
接受了一些NASA的一个条款的约定
NASA也派出了一些人来去对他们进行监督和指导
我们能看到猎鹰9火箭
它其实还比较传统
无论从生产工艺还有其他方面来说
它设计上非常激进 非常厉害
但在生产上来说
比如说我可能刚进入商业航天时
我们看到的还是一个正规的 传统的火箭生产企业
后来我们再去看它的早期的像猎鹰1的研发过程中
它确实也在不断挑战这个底线
但是现在猎鹰9我们又看到它相对的回归传统
当然它做了一些比较挑战原来传统行业标准的一些东西
但是整体来看是中规中矩的
特别是后来它们拿到了载人航天的相关的任务之后
我印象中它们的那个COO Shotwell女士
载人龙飞船第一次载人飞行的时候
她当时特别在采访强调一定要让团队认识到
Bob和Douglas是父亲 是儿子 是丈夫
一定要保证他们的生命绝对安全
其实它是在拿NASA的一系列标准来去做工作的
后来现在回过头来看
我也在想是因为有NASA给他各种各样的限制
他没去一开始就照星舰那么做
还是说他在这个过程当中也是在不断摸索的
毕竟他在猎鹰1的时候吃过亏
传记也能看到
就是他最早把储箱防火板去掉
这是一个传统火箭里边会用的一个东西
抑制推进器晃动对自控是有影响的
他是认为分析下来没有用
然后把它去掉
去掉之后就有一次发生失利了
回过头来把它加上了
首先我们认为还是要有一定的积累
艺高人胆大到了一定的程度
可能发现这些没有那么大的必要性
或者它可以再放宽一些
另外他也是在不断的试错的
前期的一些储箱的生产也好
开始的试飞也好
它是在不断去试探一个边界
然后它可能会退回来一点
可能再往前走一步
是一个技术积累的过程
我不太敢说我现在就干就这么做
因为比如说我在以前做工程师的时候
我会去要求
比如说我们的设计要去找它的准则是什么
这是一个基本质量管理的要求
我用了哪个标准来做
但是有可能就是我们会有这种心态
我看了一下标准 好像它没有多么有道理
但是大家又说不出来它多没道理
又提不出来一个说我敢突破这个标准
如果要突破这标准
我要做实验
我要拖进度
我要去花钱
到了作为一个工程师来决策的时候
算了 就还是按照老标准来做吧
稳妥 这是我们面临的一个心态
对于马斯克来说
它的星舰的研发
一方面它可能钱还ok
另一方面的进度压的又很紧
那在工程师在决策的时候
它的偏向性是在哪儿
比如说对于我来说可能是质量 进度 成本
比如说我把重要性调整一下
变成进度 成本 质量
那我可能整个的路径会不太一样
另外一个我认为比较重要的一个点是
这一类的工作方式是谁来拍的板
我实话实说
即便说我是一个型号的总体或者副总师等等
在拍板做某些突破性的东西的时候
我会心虚
我会考虑出了问题怎么办
其实它受到很多因素制约的
如果是像马斯克的这样一个老板
他就拍板
我就是这么干往下推
或者说他有点类似于一个至少他在打造一个人设
他是个产品经理式的老板
那可能他是另外一种决策的方式
对于我们工程师来说很难做到这一点
其实在你的从业经历
你有做过什么试探边界的事情
然后最终结果怎么样
有一些
但是实际上最终没有落到产品上
举个简单例子
就是比如说猎鹰9它有栅格舵
它栅格舵上升的时候是收起来的
返回的时候打开
这样就多了一个动作
我想把这动作取消
上升的时候就它一直是固定的一个状态
它没有这个展开的动作
可靠性会提高
当时论了一圈
觉得好像没有什么问题
但是最终压倒我的一个决策的一个点是什么呢
这上面会不会有掉有什么东西把我栅格舵给盖住了
就是它那个绝热层掉一个东西
了解商业航天的可能听说过这样一个故事
这上面掉的东西把栅格舵都盖住了
历史上发生过
对 盖住了之后就姿态就出现了问题
然后就是失利了
问了一圈没人敢说不掉
就不行 我放弃了
但是我认为它概率确实很低
你从非理性的角度来说
另外我也确实也可以通过做实验来去验证
但是我没有那么多时间去等
我作为一个当时的设计师来说
我又不太敢冒这个险
这种折叠的方式又经过验证
那我就没有去突破这个点
最后我退回来了
其实是完全可以验证的
但是历史上不一定能够验证
我要补充一点
因为航天飞机验证起来发现它有很强的随机性
航天飞机出过类似的问题
就是掉了泡沫
然后打坏翼面
最后还是定了按照一个所谓传统的方式
更保险的方式往下走
但如果当时突破了的话
你觉得它能带来什么好处
它会让这个系统更简单
所有天上能动的东西都是不可靠的
飞机也一样
飞机起落架
我们是看到起落架很多时候是放不下来
直接机腹着地
比如说这种机构类的东西
我们叫机构
就是它应该能活动的东西
它在天上飞一圈之后
它出问题的可能性就很大
一个是发动机 一个是机构
可靠性是相对比较低的
提高系统可靠性最好的办法就把它砍掉
我想把这个环节给砍掉
但是最后我发现了它可能有其他因素
可能会影响它的可靠性或影响整个的任务的可靠性
那我就还是把它保留下来
靠它的产品的可靠性来保证
我本来是希望通过整体方案的简化来去提高可靠性
但最终我还是把可靠性压到了产品上
对不对 我不好说
但是它更容易让人接受
或者我们看到过验证
其实现在商业航天的公司
很多还是已经是在原有的国家队的所谓的规范里边
已经做了一些探索的工作
降成本也好
加快研制周期也好
已经做了很大的变化了
但是它可能不像我们能看到的一个很具象的
它不像说SpaceX现在这么一个颠覆性的东西
SpaceX这种颠覆性的东西
它也是在前期的一些可能我们看的不是那么清楚
没有那么标志性的一些突破里边逐渐积累出来的
到了一定阶段才能积累形成这样一个颠覆性的发展
其实24年我们看到有很多已经成熟的颠覆性的技术
比如像筷子夹火箭
包括龙飞船的一些新的案例
您觉得25年如果展望来看的话
中美之间有可能会发生什么什么新的技术创新
或者有没有新的有意思的东西
对于我们来说期待最多肯定还是星舰
当然现在一子级已经成功回收了
筷子夹已经证明可行了
那剩下的我们就看二级它能不能搞定筷子夹的回收
这是万众瞩目的一件事情
感觉这个世界上好像除了SpaceX之外
其他能够引起大家共同关注
或者说能给大家很激动的东西并不是很多了
可能中子号会是一个点
但是它相比于星舰来说冲击力没那么大
其他进展都还是非常缓慢的
至少在运载这个领域
去年看到欧洲有一些进展
它有一些小的私营的运载火箭创新企业
已经开始崭露头角
今年可能会有一些成果
但是相比于之前前期的
比如猎鹰9也好 星舰也好
它的进步并没有那么大
没有那么标志性
但是今天有几件事情我觉得大家是可以关注的
第一个就是Relativity做的事情
我关注的重点不在于说Relativity Space是不是能够最终的成功
因为这家企业成不成功
这里边的干扰要素太多了
但是这个企业它试图走的路一定是工业界需要的
因为我们知道工业的核心就是在有足够需求的前提之下
你应该尽可能地去提升你的效率
你的效率提升了
而且你有足够多的需求
那么你整个系统的运转就会更加得良好
然后单价会更低
你就让这个飞轮转起来了
你可以做更多的事情
所以今天我们看到影响效率的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在于
你的供应链被拉的太长了
Relativity很多人以为它是一个做3D打印火箭的公司
但实际上这是一个极限压缩供应链的公司
如果我能够让你的供应商从1500家减到90家
那这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成就
如果要是说得粗暴一点
一定程度上加设备就是加产能
而且整个制造体系对你的工艺师的要求会完全不一样
你的工艺也会比原来强化很多
那在这儿你就会发现合力就形成了
你可以让你的制造体系运转得更加流畅
再去解读一下它以后要做的事情
当然我们可能愿意去考虑远一点的问题
这跟企业家和工程师还是稍微有点不同
虽然我们自己原来也都是工程是出身
但是你做这份职业
你必须要去为未来多考虑一些
很多人觉得它是一个3D打印火箭的公司
但实际上Tim Ellis自己不是这么讲的
他怎么讲的呢
他是要把火箭打印出来之后
在火箭里塞上自己足够多的打印机
然后在近地空间和深空里打印出整个城市
打印出未来的家
这个家不是我们的小家
是所谓的殖民地的这个家
我们知道Artemis计划
也就是美国的再次登月的计划
它是一个挺宏大的计划
但是今天的美国跟阿波罗时代的美国也完全不一样了
可是我们不能说Artemis计划我们就忽视掉它
中国也会有自己的Artemis计划
虽然说可能从官方的角度大家没有提起
但是一定会有
因为这是国家发展所决定的
有点像ISS(国际太空站)有了之后
我们一定会有中国自己的空间站一样的
这里边就会牵扯到一个很重要的问题
你是否会选择在地面制造出以后空间段需要的所有的工业品
然后再拿你的火箭投射出去
我的答案是绝对不要这么做
因为这是一个非常不划算的账
你应该是尽可能的就地取材
同时有一部分暂时无法就地取材的
你需要在地球上造出来再送出去
那Relatively解决的其实就是这个问题
航空航天产业很有意思的一点就在于
它是很多cutting edge(前沿)
就是最先进技术的试验田
因为这个行业很特殊
它其实是承载得起一些新东西去做前沿实验的
由国家财政来去为你做保障
美国有NASA
有DARPA (国防高级研究计划局)有DOD(美国国防部)
我们可能也有自己的类似的对应的部门
好东西一旦在航空航天产业里得到了验证
它就可以流向民间
我是学通信出身的
大家都知道这些东西
包括非常广义的半导体
当年其实都是得益于阿波罗的
如果没有冷战期间美苏的对抗
没有超级大国的争霸
没有试图在航天产业上证明自己比对方强
那我们可以说民间的蜂窝移动网络
今天的芯片
不会说这个东西产生不了
但是整个产业的发展速度和效率肯定会受到影响
所以我们其实更愿意把航天产业当成一个拉手
有很多好东西会在这得到足够ok的实验
有可能它也可以在商业航天或者航空领域里边做生意
但是它更大的价值可能是它会流出来
它会变成民用设施里边的一部分
所以Relatively它所去验证的这套东西
我相信以后也会流转到民间
这是第一个
第二个 我觉得是藏在后边的
很多人会忽视这个
我觉得极其重要
就是我们今天谈航天
但实际上如果你是以一个制造业的从业者的角度去看的话
你会发现它又是一个比较落后的产业
因为这里边的制造体系是非常传统的
我们拿汽车产业去做对比
它很像福特T型车出来之前的样子
都是手搓的
大家都知道当年的梅赛德斯是怎么造的
大家都围着一个台子转
这一台车组装好了
我们再转向下一个工位
今天其实火箭和卫星一定程度上也可以说是这个样子
但我们想要的不是这个样子
所以经常我会跟很多人打一个比方
就是说我们看一个工业制成品的时候
我们不能只看它这个产品本身
你要看它背后的制造体系
这才是精髓
从这个角度来讲的话
你说法拉利和丰田谁难造呢
很多人可能会说法拉利难造
但是如果你在制造业里边从业过
你肯定会说丰田难造
因为法拉利每年也就生产一万多辆
丰田是多少辆
如果你想某一件工业制成品是以指定的低价
指定的高量
而且还不要出大的差错
因为会有良品率的问题
像潮水一样的从工厂里涌出来
这是非常难的一件事情
所以今天我们谈论商业航天
这里边回避不了的一个问题就是
你是否有足够好的工厂
是否你把你的工厂当成产品来去对待
以往工厂其实可能更多的还是觉得
是一个支撑我产品的基础设施而已
很多人不把它当一回事儿
每个产线都是单独规划的
当年没有柔性的概念
没有自动化的概念
更不用说智能化的概念
也没有无人的概念
甚至无人究竟也没有必要大家今天还在争论
所以我觉得这件事情其实是整个航天产业必须要面对的
如果你有足够好的生产体系
你可以把你的供应链压的比较薄
那即使你的产品看上去和另外一个公司差别不大
那你这两家公司的最终的价值
我指的是无论从市值的角度
还是从整个人类工业界的地位里边去评判
都是完全不同的
第三件事
我觉得大家也要注意一下星舰的改款
星舰大家都觉得是从地面起飞
然后把巨多的航天器堆到空间段
今天其实有一个改款
就是点对点的投送

评论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