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llo 大家好
欢迎收听硅谷101
我是刘一鸣
SpaceX作为全球最领先的商业航天公司
现在估值高达3500亿美金
超越了字节成为全球最贵的独角兽
SpaceX很强大
无论在火箭发射还是星链上都有着统治地位
但如果商业航天在未来会成为一个真正的行业
而不只是一个小众的前沿技术方向
那其实是需要有更多公司出现
也需要有更多的竞争
所以谁能成为第二个SpaceX
或者说成为SpaceX的挑战者
其实是硅谷最近和投资圈非常热议的话题
这次我们不聊SpaceX
我们想关注一家被称为mini版SpaceX的Rocket Lab
它的中文名叫火箭实验室
如果按照2024年全球轨道级火箭发射排名
排除中国和俄罗斯的国家队
Rocket Lab是以16次发射稳居第二名
而且Rocket Lab的商业模式也实现了端到端
在一众新兴公司中是与SpaceX最像的
所以投资圈也非常关注Rocket Lab
这家公司的股票在过去六个月里最高涨了七倍
但它被做空机构盯上
股价有所下滑
不过 作为一家能够在价格上
与SpaceX形成竞争的商业航天公司
Rocket Lab依然非常值得关注
今天我们的嘉宾是
曾经在国内一家核心商业航天公司
做火箭科学家的陈亮
Hello 陈亮老师你好
各位听众好
还有一位嘉宾是
专注于商业航天领域投资的投资人黎竹岩
他现在是义柏的合伙人
Hello 竹岩你好
大家好
今天我们主要会聊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我们想聊聊
Rocket Lab作为一个迷你版的SpaceX
它发展到哪一步了
有哪些创新
第二部分是什么样的商业航天公司最有价值
第三部分我们会聊聊
2025年商业航天领域有哪些值得期待的新进展
火箭实验室它成立的时间很早
它创立于2006年
当时整个商业航天还基本上处于起步阶段
它的创始人Peter Beck其实是个新西兰人
是一位火箭的发烧友
他一开始就在新西兰
自己各种捣鼓小发明 小火箭
然后也很艰难地起步
直到2013年他完成了A轮融资
之后才把总部从新西兰迁到了美国的加州
陈亮老师你可不可以给我们分析一下
Rocket Lab到底它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它是怎么一步一步发展起来的
正如刚才说的
它是一个mini版SpaceX
它的发展起始的路线其实和SpaceX非常接近
是满足这样一个卫星发射的需求来研制一款运载火箭
主要的差异
其实它一开始研制的电子号火箭
其实和SpaceX早期的猎鹰1号火箭面向对象是类似的
都是面向这种微小卫星的发射需求
其实应该说在2000年之后到2010年代
微小卫星其实是当时比较热的一个概念
包括SpaceX早期也认为
小卫星是一个非常有市场潜力的趋势
所以说很多公司都是从小火箭开始起步的
其实Rocket Lab也一样
它研制了一个叫做电子号的一个小火箭
其实Rocket Lab最早还是做一些小的探空火箭
后来开始随着它们人员 技术的积累
它们开始研发这样一个叫做电子号的小火箭
电子皓是一个非常小的火箭
应该是目前来说发射成功的最小的
或者真正具有批量发射能力最小的液体运载(火箭)
它的起飞质量应该只有13吨
直径只有1.2米 非常小
相比于国内很多固体小火箭来说
它也是非常小的
它最早的故事还是说面向的微小卫星发射
类似于以前大家可能知道的像立方星
可能一个只有几公斤
甚至还有几百克或者几十公斤这样卫星
这种需求研制的小火箭的一个公司
我们以前也是对这种小而美的火箭是非常喜欢的
且不论它市场上怎么样
或者未来发展怎么样
但是单就一个工程师来说
它是非常有意思的东西
电子号火箭跟其他火箭非常不一样
它是一个碳纤维的一个箭体结构
甚至它储箱也是碳纤维的
其实在我们做液体火箭的这些人眼里
碳纤维的储箱是非常困难的
国内实际上没有真正的去突破这样的一个技术
它们利用这样一个技术实现了结构非常得轻量化
而且碳纤维一般我们用在固体火箭 固体壳体上
它把(碳纤维)用在液体火箭上
加快了它的一个生产速度
另外一个是它做了一个电动泵的小发动机
一个非常简化的方式
来去实现这样一个非常小的液体的运载火箭
技术路线上其实都非常得有意思
而且也是取得了比较好的一个成绩
它的第一发应该是在2017年发射的
但是第一发是没有成功
应该是二级出现了问题
随后的发射现在应该有五十多次
具体数字我有点记不住了
包括第一次应该有四次失利
相对于国内像长征火箭来说
它的成功率并不是特别高
但是作为一个新研的初创公司来说
这个成功率还基本上可以接受的
现在目前来说它是一个小火箭
实现了批量发射
正在研发一个中大型的火箭
当然他是一个美国公司
也是一个新西兰公司
所以在大家在统计这个发射次数的时候
有的会把它独立出来
有的会把它放到美国的发射的记录里边儿
它的发射场也很有意思
也是一个新的发射场
在新西兰非常漂亮的一个半岛上
环境非常优美
和传统的火箭发射场其实差异非常大
无论是火箭还是发射场
其实都是小而美的一个存在
刚才提到小火箭未来的市场很难讲
就是因为现在我们知道进入2020年代的时候
大规模的星座组网成为一个趋势
尤其是SpaceX星链的出现
改变了大家的认识
以前像这种星座通信卫星的组网的话
比如说我们知道
像类似于铱星或者铱星二代这样的卫星
其实它的发射数量不是很大
一般是几十颗或者一两百颗
即便是发射的运载能力需求
虽然它跟小的这种组网的规模批次来说
都会有很大的差异
它的整个发射量不会特别大
基本上像这种卫星发射
可能有几个大的火箭
比如说零号火箭或者猎鹰9这种中型的火箭
包括像阿里安等等
就可以把整个任务给吃下来
但是随着类似于星链这种大规模的星座组网的存在
对市场的需求
对于中型运载火箭的需求就变得非常的夸张
其实就对中型运载火箭提出了更高的一个要求
就中型运载火箭运载能力
大概是简单说从4吨到20吨之间
都算是一个中大型运载火箭的运载能力的范畴
比如说像星链SpaceX猎鹰9的
它的第一次发射大概是在16吨这个量级
就一次要打16吨的卫星上去
比如说60颗的星链的一代版本一点几
然后后边可能它卫星增大了 数量减少
大概都是在十五六吨这个量级上
像咱们国内发射的一些组网卫星的话
运载能力的需求一般也在五六吨以上
要满足这样一个运载能力的需求
现在它既然成为一个趋势
对于Rocket Lab来说
它就面临着需要研制一款运载能力更强的运载火箭
它们现在推出的一个叫做中子号
中子号是一个运载能力
LEO(近地轨道)是8吨左右的火箭
非常有意思
它也是做一子级重复使用
我们知道猎鹰9是一个一子级和整流罩分别回收的方案
它二子级是一个从整流罩里吐出来的这么一个设计
也就是说它的一子级和整流罩
把二子级从整流罩里吐出来之后
它的整流罩会要再合在一起的
随着一子级一起回到地面
进行一子级加整流罩的回收
其实有点类似于航天飞机返回的状态
目前来说它正在做的火箭的研发
就是这样一款中子号的火箭
号称是在今年发射
应该前几天它刚做了一个整流罩的验证试验
一般来说火箭入轨之后
打开整流罩
把整流罩抛掉
相当于整流罩是一个装卫星的壳
猎鹰9是做回收的
是要把那壳用反向的方式落到海里
然后再从海里打捞处理一下
然后再重复使用
中子号是相当于一个车进入轨道之后
然后我把车厢打开
把里边的卫星扔出去
当然这个不是卫星
是一个二子级
就是火箭的另外一部分 是二级火箭
推出去之后 然后把车门关上
然后整个车再翻过来
就是类似一子级相当于一个运输车
二子级是它的一个一次性的火箭
这是它目前正在做的一个中型的运载
目标市场就是像卫星组网
还有包括它之前最早也在说
像类似于满足未来的一些空间站任务
或者太空运输其他的任务这样一个中型运载
目前主要火箭还是这两个类型
插入一段有意思的事情
它的老板就是那个新西兰人Peter Beck
他在很早之前认为一子级回收这个技术它不是火箭的未来
他放出话来说“我不做回收火箭”
但是后来他看到这个市场
看到猎鹰9的成功
然后他也在去研发像中子号火箭这样的一款火箭
他当时就相当于立了一个flag
就是如果说我要研发重复使用火箭
我就把帽子吃了
然后后来他就真的推出了这样一个重复使用的火箭
然后他就把自己公司的帽子放在一个搅拌机里打碎
然后把里边布条给吃了
当然最后他咽了多少 吃了多少这也不知道
因为视频里是能看到的
确实他吃了
他也在做这种重复使用的研发
我很期待
就是看他的火箭今年是不是能飞
其实这个火箭还是非常有意思的
有很多设计的逻辑和思路
和传统的我们作为火箭工程师
或者猎鹰9这种模式有很大差异
作为一个工程师来看
Rocket Lab是一个技术路线非常有意思
它会做出一些和我们传统认知火箭
或者说大家主流的火箭有一定差异的这么一个产品
但是另外一方面
它在需求上还是随着目前整个的国际市场
或者世界的整个航天发展是同步的
比如说2010年代是微小卫星发展的比较黄金的时期
或者大家比较关注的一个市场
它在2010年重点就是
研发这种微小型的火箭来满足微小卫星的需求
现在我们是星座组网成为一个主流
它研制一个能满足星座组网需求的火箭
当然它应该说比SpaceX要慢一步
当然跟它的整个的他的财力 人力各方面都有关系
它可能支撑起来这么大一个体量
不像SpaceX发展这么迅速
当然另外一方面
它也在做一些比较有意思的东西
像原来它火箭上有一个小的
我们叫做上面级这样一个小的平台
就类似于比如说我京东去送一个快递等等
它可能有高铁也好 飞机也好
比如说运到北京
然后它再用比如说小的货车
或者说是快递员骑一个三轮
然后把快递送到具体每个人手里边儿
相当于小的一个火箭
它的运用电子号火箭
这辆汽车或者这架飞机把它送到大致的轨道之后
它会有一个小的三轮
然后把它的物品再精确定位到具体的某一个轨道上
它有这么一个小的平台
以前它们叫Kick Stage
我们一般就叫上面级 就是小的三轮
后来把这三轮改成一个相当于卫星的平台
后来叫光子平台
它不是个卫星
它是一个介于卫星 火箭之间的东西
它有它的入轨能力
它有它调姿能力
它能够长期在轨的运营
它其实在做一些卫星方面的应用
做一个卫星的搭载平台
因为卫星行业里边有做平台的 有做载荷的
载荷是我们应用的
比如说像天线 摄像头之类的来去实现的应用的功能
另一方面卫星是要一个平台的
卫星相当于依托于小车上
小车上带了很多它功能性的组件
通信的或者怎么样实现它的功能
这个车本身它是需要有人做的
现在目前Rocket Lab是把它原来这个送卫星的小三轮车
改造成了一辆能够运营的
能够去实现功能的这样一个平台
应该是叫光子号(Photon)
这是它正在拓展的一些业务
特别这个公司是随着卫星发射市场的需求
也是顺应整个技术研发的逻辑或者是趋势
也从一次性的小运载
变成现在一子级可重复使用的中型运载
另外一方面
它是利用它在火箭上的一些技术
再去朝在轨应用 在轨运行 在轨维护之类的
简单说做卫星或者做卫星平台
当然我们也能看到一些交易消息
它在收购了一些做在轨产品的公司
应该是想整合它的在轨方面类似于卫星领域的一些能力
可能会有进一步拓展吧
我们刚刚正好聊到中子火箭
因为是今年的一个很大的重点
其实最近我看有一份对Rocket Lab的做空报告
它里面采访了一些火箭创业公司的高管
有一些人认为中子火箭在2025年发射的可能性为零
他们的原因是觉得
中间的发射台 发动机 结构开发 生产设施
还有运输这些方面都很不容易
所以肯定会导致延期
在您看来
一个火箭要想成功的研发
中间有哪些关键的流程
按照一个传统的套路来说
一般我们会有几个阶段
方案论证阶段 方案设计阶段 初样阶段 试样阶段
这是按照国内的标准研发流程一种说法
比如说方案论证阶段其实是对这个产品的一个定位
或者说我要做一个什么样的东西
对于火箭来说
我首先要看市场的需求
市场是什么样的
主要客户是哪些
或者我未来希望发射的卫星是什么样子的
比如说我是中子号的设计师
首先是公司跟我说要搞这个东西
然后整个项目团队来讲
包括公司层面来讲
或者未来客户是什么样子的
我运载能力需求是什么
比如说近地轨道六吨以上
另外一个就是成本
基本上近地轨道六吨以上
大概这个火箭的规模我们能模拟出来
比如说起飞质量在300吨以上
另外一个就是关于成本
比如说成本我要求5000万人民币以下
我就要考虑怎么去实现这样一个成本
我要核算一下
最后发现我一次性火箭做不到5000万人民币以下
我就考虑去研发一个重复使用的
那重复使用的能不能去控制成本
我们就要核算它重复使用条件下运载能力
比如说重复使用我要求六吨或者重的话八吨
那么相应的把规模提到600到700吨以上
规模要增加
要做一子级重复使用
那基本上它的起飞规模就是600吨到700吨
我大概就知道了
然后我就想它的发动机用什么样子的
我要定义发动机的推力
基本上对于火箭来说
起飞规模 发动机定了
这个火箭的大概样貌其实差不太多
我可能会参照已有火箭型号
或者说基于我对于工程规律的认知
我可能大概已经描述出来
比如说它是一个两级火箭
就是分成两节的一个火箭
两级火箭一子级重复使用
起飞规模600到800吨
起飞推力大概在800到1000
单台发动机在100吨以上
大概这个样子就出来了
当然方案论证还会把各个分系统的方案
结构系统 动力系统 控制系统会有一个论证
各个系统OK后
大家去看这个火箭能不能达到我们的需求
技术路线是不是可行
另外还要看所谓的关键技术
我对关键技术的定义就是
现在技术上不成熟
但我完成我的需求 我又必须要用的
相当于我前期对我后边的关键技术要做哪些研发工作
我在方案论证阶段要明确出来我要去怎么干
我需要什么样的资源
比如说对于中子号来说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