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178_智能眼镜大战CES_靠AI不如产品硬(3)

就是你做Google Glass的那个时间
其实
谷歌是第一个真正做出来一款纯的
非常智能的AI眼镜的厂商嘛
我觉得Google遇到的问题
跟Meta遇到的问题是类似的
两家公司
作为盈利性非常好的互联网公司
它的核心能力和核心组织
不是围绕着
打造一个消费硬件而设计的
比较残酷的说
整个Meta的Reality Lab
就是整个Oculus这个division
VR这个division的经营效率和研发效率
是非常低的
相比一个无论是像苹果还是像大疆
或者像特斯拉
这样的硬件产品公司而言
我认为在Google遇到的同样的问题
就是因为
硬件其实是对于成本效率生产的节奏
研发的节奏有明确的要求
我很难想象
在Google能够在这个领域迭代这么快
中国的厂商竞争力如此之强的基础上
谷歌能够独立的做出一款
获得几款非常好的产品
且还有性能和价格的优势
我觉得这点是很困难的
包括Meta Rayban也是同样的问题
Meta Rayban估计
每副眼镜给集团带来的亏损
应该是不低的
以目前的研发和供应链的效率
所以我很难想象
就变成一个独立的很大的生意
未来有盈利的可能吗
我觉得Google的策略跟安卓系统一样
跟Pixel手机一样
这从来不是一个盈利中心
Pixel手机对于Google来说
是要推动Google的AI生态的成立和普及
如果Google不自己带头去做这个事情
很多厂商是不愿意follow的
我觉得AR眼镜可能会遇到同样的问题
Google需要展示出来
它的AI的能力和云的能力
和操作系统能力
怎么样可以快速的赋能一个智能眼镜
所以10年前我们做Google Glass的时候
其实很长的目标
是把它做成一个样板工程
如果这个样板成功的话
我们才能够吸引10家
100家意念厂商来进入这个生态
就像后面安卓手机的生态的繁荣一样
所以我觉得在这个生态的早期
Google是需要做一定的样板项目
但是它的终极的目标
一定不是
自己做成一个盈利的business unit
或者说我对于Google也好
Mate也好这样的互联网公司把这个devision做到盈利
我是非常悲观的
嗯了解
那你觉得今年在整个CES上
你还有看到什么比较AI native的智能硬件产品吗
我觉得今年看到非常明显的一个爆发
是陪伴型机器人的爆发
有非常多的厂商
国内和海外推出了形态各异
用户价值有巨大差异的
陪伴型的机型产品
无论是拟人的还是仿生的
还是以特定人群
或者说特定的场景为导向的产品
不可以举几个例子
比如说你看见有什么比较陪伴型的
让你眼前一亮的产品
其实我理解
我们
如果能跟一个智能音箱去对话的话
它可能都是一个陪伴类的产品
比如这次我们看到一款产品
我们也关注很久的
一款桌面陪伴型机器人
叫做Looi
它的形态像一个可以移动的手机支架
然后你可以把一个iPhone
贴在这个支架上面
它就变成一个桌面
可以移动的小机器人
然后它的场景就是在一个桌面的场景
那这就包含了可能你工作学习
私人独处的一个环境
对于这样的一个产品
我们发现
一个用户跟这个机身
产品的交互的习惯
或者预期
会发生变化
如果是一个有多人的公共的场景
和一个私人的一对一的场景
用户其实会调动这个机器人
或者跟这个机器人交互的主动性
和频次会有显著的区别
我觉得这背后其实说明呢
它不是一个像智能音箱一样的
一个简单的可以被唤醒
或者说实施具体任务的一个
效率性的工具
其实之前日本有一家公司
做的陪伴型机器人Lovebot
售价非常贵
他们今年应该没有来CES
但是这个产品
其实在一定程度上
论证了它的产品定位
或者产品价值
是有一群用户高度的认可和接纳
它是一个40厘米高
像一个蛋形的移动机器人
可以在地面移动
它也可以被抱起来
机器人外面有不同的服装和服饰
机器人上面有非常多的传感器
也有可以交互的表情和肢体动作
这个产品其实很有意思
就是对他特别喜爱
或者说特别有依赖感的
大量的用户群是40岁以上的女性
我觉这样的产品不是一个功能性导向
或者说效率性导向的智能音箱
可以替代的
嗯就是它的拟人化
服饰啊表情啊这些
可能就是一个定位
就非常陪伴类的产品
软件怎么样
真的够智能吗
它不需要智能
比如像这样的产品
它是不能说话的
它一定要跳出
我们对于它
作为一个拟人化产品的预设
它的对标可能是一个小猫小狗
这样的宠物型的产品
它要萌

其实这种产品
我还是把它定义成一种智能潮玩
和智能硬件的一种结合
智能潮玩包括像手办
它给用户带来的情绪价值
可能跟这个IP跟内容相关
那对于一个情绪型的产品
其实它的萌
它的毛绒感
动态形态的这种变化
其实trigger用户的这种情感反应
是很神奇的一个效果
这种产品可能只有当第一手去体验
去感受的时候才能够
感觉到这种产品的神奇之处

你觉得这种产品
跟AI的关系是怎么样的
AI在里面它是一个强驱动因素
就它会带来整个产品
比如说销量
从一个不太好用
变成一个非常好用的产品
还是说其实AI在中间是无关紧要的
它的整个产品设计才是最重要的
我认为两个都非常重要
产品设计就像动画设计一样
我这里举一个例子啊
我们看过迪士尼出品的机器人总动员
里面有一个非常可爱的机器人叫Wall·E
这个机器人的设计
从它的运动神态
外观和互动的方式来讲
他都有一套非常独特的角色定位
和角色感觉
其实Wall·E在整个电影里面
是没有开口说话的
但是他有非常多的姿态
表情和情绪的表达
是非常吸引用户的
形成了很强烈的情感上的冲击
或者连接
如果我们以电影里出现的
Wall·E作为一个陪伴型机器人
一种方向的例子来看的话
要实现这样一个产品真正打动消费者
他一定需要非常巧妙的产品结构外观
工业上的设计
这个产品如果他真正实体化
它的可量产性耐久性运动性的体现
一定是非常关键的
这个会是这个公司能不能量产
能不能发布的很重要的一个要素
但同时
对于用户期望跟他产生的这种互动
能不能得到相应的响应
能不能有比较智能的交互或者说反馈
我觉得也非常的关键
这背后AI处理的能力可能非常的多
为他需要声音视频
环境空间的各种感知
可能对于不同的用户
他的身份
他的语音他的情绪
甚至整个外部的环境
空间的环境有认知
才能够输出一些非常简易
但是恰到好处的反馈
所以我认为这里面
其实产品需要创新的难度是很大的
这是为什么
在这个品类里面
我们看到非常多的公司
在进行早期的尝试
但是很难说
哪一家公司找到一个清晰的winning formula
这种类型的产品
跟效率导向跟功能导向产品很不一样
比如说清洁机器人或者说割草机器人
他们对于用户价值
或者用户需求的定义会更加的清晰
优化的方向更容易寻找
但是对于陪伴型的机器人
因为他需要解决的用户的痛点
或者陪伴的人群
甚至是使用的场景都是不一样的
所以这样的产品
我就需要更多的心思理解
就是AI其实它也赋予智能
但是它赋予的智能不是智力超群
而是可能是情商超群
或者它能赋予的这个语气词啊表情啊
就它要调的方式不一样

然后我们刚刚其实说到了
很多创业公司的产品
你觉得这次的CES
从大公司的维度
你有没有看到一些有趣的
整个产业在发生变化的一些新的趋势
今年大公司我可能关注比较多的
还是英伟达的几个重点的发布
包括Jensen Huang黄仁勋的演讲
和他们宣布的几款新的产品
有一款跟机器人相关的
Cosmos物理AI大模型
我觉这个产品
可能对于未来进行这种自动驾驶也好
移动机器人也好的开发
或者说训练会有蛮大帮助
我觉得
英伟达在智能机器人整个生态里面
是占据了一个非常好的生态位
他们非常注意开发工具链
而不是训练模型
本身
就是他们希望提供好的工具和能力
帮助他的用户去训练更多更好的模型
从而采购更多英伟达的GPU
英伟达的处理器
而不是自己去训练一个大的模型
给所有的人使用
所以这次看到英伟达在工具册上面
有更多的发布
我觉得会进一步的帮助
可能未来一年到两年
更多智能型的机器人的落地
之前英伟达推出的Isaac Sim
是一个机器人的仿真训练环境
虽然很多学者和用户啊
也非常抱怨
说这个产品的成熟度啊易用性啊
都并不是很好
但实际上这种工具的出现
是过去两年
非常多足式机器人
效果进步的最根本的原因
因为有了好的训练仿真环境
让国内外更多的机器人的学者
可以快速的利用
强化学习
利用仿真的这个能力训练出好的祖师
机器人的控制算法
或者说控制协议的最重要的原因
所以整个英伟达
它的布局还是很聪明的
它其实是给所有的创业公司提供工具
对我觉这个比他单纯的卖模型
或者卖处理器来说更加重要
当它的工具链
成为所有公司开发新型的机器人产品
新型的智能硬件
必须使用的工具的时候
我认为它的处理器和GPU的生意
就会有很好的支撑
嗯对
其实刚刚我们也谈
到了非常多的智能硬件产品啊
然后我们也提到了
像英伟达这样的公司
它会帮大家把底层的东西
比如说你的整个的工具链
包括到芯片层怎么组合
软件平台就类似于这样子的一部分
全部都搭好
同时呢我们在聊到智能眼镜的时候
我们也提到了
它很大程度上也依赖于整个供应链
它的提升跟创新
那你因为也做很多智能硬件的投资
然后我知道你也投了很多好的企业
你怎么样去判断一个人
他能不能做成一款好的智能硬件产品
对创业者的判断对吧
对对对
我觉得一个好的智能硬件创始人
一定得具有几个基础的能力
首先他必须非常关注用户的真实需求
而不是自己的幻想
所以要求他有很好的用户同理心
不能有太大的ego
我认为这个无论是硬件产品
还是软件产品
都是产品经理必备的一个能力
但是可能对于硬件产品来说
它的代价更高
因为一旦你不能清晰地定义用户需求
寻找用户的痛点
那么对硬件产品来说
它迭代的代价和成本会更高
软件可以不停的升级迭代
但是硬件你整个供应链就要重塑
是的所以
我们看到一些
可能不太称职的硬件产品经理
当他在描述一些功能和需求
或者说技术实现的时候
我觉他很多时候
没有真正代入一个用户的场景
或者说用户的一个确切的需求上
而这种代价
这种验证周期是非常长的
可能在他把这个样机做到一个可以
交付的状态之前
其实他自己很难去思辨这个过程
所以导致这样的公司
其实失败率特别高
当然
今天有一些办法来降低验证的周期
或者说难度
比如说做快速
做一些MPV
或者是通过一些众筹
通过一些用户测试来得到验证
MPV是什么
一个Minimum Viable Product
就是把一些核心的功能核心的卖点
以一个Mock up或者一个3D打印的模型
或者是一个简易的Demo得到呈现
我觉对于硬件产品来说
能够快速的做出一个MVP
可能比软件产品来说更加重要
因为它一旦大的方向跟需求
没有找对的话
它的成功概率就非常低了
然后从创始人的角度
我们非常关注一个好的硬件创业者
他是否有第一性思考的能力
能不能对于技术工程有非常好的拆解
有好的空间结构
产品的品味
也包含他对这个产品的美感
和整体感觉的判断
我觉这里面
其实对于创始人的能力和天赋
还是提出了蛮高的要求的
当然除此之外
一个硬件产品要真正从设计到生产
到量产到销售
有非常长的环节
我觉得一个好的创始人
一定也是可以吸收
一个全站能力的团队
有好的领导跟管理能力
这也是非常重要
可能到最后呢
我就做好一个产品
跟做好一个公司可能还不太一样
我们见到一些非常有天赋的硬件
产品经理
可能他们能够把一款产品做成功
一款产品就能做到10个亿的收入
但如果他没有好的管
理能力没有持续研发能力
他的公司大概率也不能成功
消费硬件或者智能硬件
整体来说是一个竞争非常激烈
迭代非常快的行业
如果这个团队不能持续的成长
我就会很快的被竞争所淘汰

听上去挺不容易的
我总结一下
你其实是需要天才级的产品经理
加上他同时一直在保持学习跟迭代
对我们其实大家都喜欢天才对吧
但是天才也有很多代价
就是天才往往会非常多的短板
非常多的盲区
所以我们发现
对于一个长链条的硬件产品
怎么样补足它的短板
怎么样降低它的盲区是非常关键的

在你过往的投资中跟你见过的人中
你觉得谁是符合这样定义的人
天才的硬件产品经理
我觉得Bambu Lab
拓竹科技的陶冶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当年他在大疆的时候
就完整的参与了
包括像Mavic和早期的动力系统
一系列的核心的研发跟产品的定义
也有一个成建制的团队
跟着他一起做3D打印机的创业
我觉他在技术的深度
对于技术的洞察
工程能力的把握上面
都有非常好的能力跟品位
我觉得这样的创始人
在市场上是非常稀缺的
嗯能不能讲一下他具体好在哪里
我觉得市场上
做3D打印的机器的公司有很多
为什么
就是你觉得他是一个天才级的人
就他们是一群
或者说整个大疆出来的公司
我们投了好几个大疆出来的公司
大疆是创始人
是汪滔个人意志的一个外化
他在早年做无人机做飞控的时候
就是一个非常追求技术
卓越的一个风格
然后他把这个文化
是影响和蔓延到了这个团队
我们看到包括像陶冶
包括像我们投的微机动
就他们在11年到15年左右加入公司的
这群人
其实是蛮受到公司的早期文化的影响
所以大家做这种消费硬件
整体的这个能力深度
我觉跟别的公司
别的创始人差距还是非常明显的
大家思考问题极度的第一性
极度的追求更好的结果和性能品质
这种文化很难在别的公司里面重现
他们商业上成功
只是他们能力中的一个结果
就是为什么拓竹
能够一年有超过50%的market share
有这么高的定价力品牌力
是他们产品竞争力的一个结果
但是产品竞争力
本质上是组织能力的一个结果
我见过中国非常多的科技公司
我觉得
真正有能力培养硬件工程师的公司
是非常少的
大疆肯定是其中一个
就是一个应届的理工学生加入大疆
能够接受的训练和成长
我觉得在其他很多环境里面
是实现不了的
嗯就是
它有一套做硬件产品的人才的培养体系

评论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