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 native的硬件对吧
就是没有AI就没有这个产品
有一个好的例子是那个PLAUD AI录音笔
你有买那个产品对吧
我有买这个产品
它们的产品形态做的很好
就是它可以直接贴在手机的背面
它比较省空间
就跟我贴一张信用卡一样
然后它可以录电话
它有AI总结
我觉得有总结和没有总结
对于这个产品
是完全不一样的产品定义
但是我买完以后
我又用回了我10年前买的一支录音笔
你知道原因是什么吗
是收音的效果原因吗
不是是因为我每次用它都没电了
哦哈哈哈
欢迎收听硅谷101
我是泓君
今天呢我们来聊一聊过去两周
可以说是非常热的一个话题啊
就是CES
我们也请到了大家的老朋友陈哲
来跟大家一起聊
哈喽陈哲你好
嘿大家好
我是陈哲Peter
Peter上一次来我们这儿聊天还是在五源
然后这次我看你的title变成了Alphaist Partners的创始人
所以也是自己出来做了自己的基金
是的我在去年底的时候
成立了一家新的早期投资机构
叫做Alphaist Partners
关注海外
全球华人的AI和机械领域的创业
也是刚刚开始独立运营
嗯
我知道其实你一直在投智能硬件方向
非常的有自己的心得跟方法论
我觉得CES呢
它又是一个
相当于是
汇聚了整个智能硬件的一个场地
同时因为今年有AI的元素
所以今年的很多的智能硬件啊
他们又在跟AI扯上
关系所以我觉得
这次你来跟我们聊这个CES的话题
还是非常非常切合的
可不可以跟大家分享一下
这是你第几次参加CES
今年是我第二次参加CES
24年1月份的时候第一次来参加了CES
觉得还是有蛮多有意思的东西跟感受
所以今年也来了第二趟
所以你觉得
今年有哪些你觉得特别好玩的产品吗
这件事也是很有意思的
一个展台是深圳松山湖XBotPark
就是李泽湘老师的
松山湖的机器人基地
他们把他们非常多的被投企业
早期的创业公司一起来参展
这是今年应该是第一次大规模的
集体的参展
我觉得还是一个非常好的信号
也能看到中国像深圳
因为产业链供应链的成熟
新一代的年轻的这种创业者
在很多产品上面
就有层出不穷的创意和想法
有些亮点吧
比如说有一款很成功的产品
这次也来参展的是LiberLive
是那个无弦吉他
我也买过
那个产品
我觉得是一个非常好的消费硬件产品
但是你说它背后有什么非常先进的AI
或者非常先进的技术
可能没有
但是
它的确很好的解决了一些用户痛点
而且基本上是single handed的
开创的一个品类
这样的产品
这样的story其实是CES的亮点
但是我觉得这个感觉
可能不是一个基础概念可以描述的
对我们前线的记者也有提到
非常多好玩的产品
让我觉得也是非常有价值的
就比如说一个红酒的醒酒器
比如说
你想让一个红酒醒3个小时到4个小时
他就可以均匀的
就是你用那个醒酒器
醒出你想要的那个时间的红酒
然后他的口味是跟你的红酒
在一个比如说敞开的
跟空气接触的醒酒器里面
醒出的酒的味道是一样的
那从这个角度上来说
我觉得这款产品就还挺吸引我的
但是你说
它真的是跟AI特别相关的一些创新吗
可能也未必
对
很多消费硬件是有一定的技术变量
trigger然后由消费者的这个需求驱动
然后在具体的一些场景跟功能上面
实现的价值的替换
他不一定这个驱动力一定是AI
当然有可能结合上AI过后
他会创造一些新的场景跟需求核心
他解决的关键的痛点可能是更关键的
比如说像一些AI native的硬件对吧
就是没有AI就没有这个产品
有一个好的例子是那个PLAUD AI录音笔
你有买那个产品对吧
我有买这个产品
他们的产品形态做的很好
就是它可以直接贴在手机的背面
他比较省空间
就跟我贴一张信用卡一样
然后他可以录电话
是的我觉这个产品从去年来看
其实是非常成功的
一个小的中国创业公司
能够做到的成绩是非常成功的
他能够卖的原因
是因为他有一个很好的工业设计
一个很巧妙的使用方式
可以贴在这个iPhone后面
可以实现iPhone的录音
而且售价也不是很贵
100多美元
是一个可以通过短视频直销TikTok直销
就是有比较直接的用户打动力说服力
可以销售产品
但是这个产品为什么今天能够出现
我觉得更重要的原因
是因为随着大语言模型的成熟
ChatGPT能力的成熟
其实这样一个录音产品
它打破了传统录音笔
只能录音和transcribe的这个价值
它非常重要的一个价值是
通过连接OpenAI的API
它可以实现整个录音的summary
对它有AI总结
我觉得有总结和没有总结
对于这个产品是完全不一样的
产品定义就是在大模型出来之前
没有总结能力
那它就是一个普通的录音笔
它可能有AI Summary的能力
它可以做transcribe
但是这样的录音笔
在之前其实一直很成熟的
每年可能有两三千万台的销量
但是很多人录了一两个小时的电话
他不会去看的
因为他review的时间是非常长的
但是有了整理过后
它的用户价值就得到极大放大
所以我觉得像这样的产品
实实际上是真正的
没有AI就不成立的产品
或者说没有AI
就做不到今天这个用户体验的产品
但这样的产品
其实我觉得在整个CES
我们也在密切的关注
就是有没有更多的这样的品类
因为AI去赋能的
你说到这个点特别有意思
因为我在做播客以前其实是记者们
然后我其实是录音笔的深度使用者
是市场上所有的总结类工具
速记类工具
包括语音转文字的这种
字幕类工具的深度使用者
坦白说刚刚那些功
能能打动我
所以这是为什么我买了那支录音笔
但是我买完以后
我又用回了我10年前买的一支录音笔
你知道原因是什么吗
是收音的效果原因吗
不是是因为我每次用它
它都没电了
哦哈哈哈
就是关键时刻你拿起要录音
发现嗯
没电那还不如我以前拿的
一个没有任何AI工具的产品
它的那个电池
我带着它
我可能一两个月
三四个月都不用换电池
我只用把它放在包里就行了啊
嗯你这是一个很好的洞察
就是电量对于这种产品来说
是非常关键的
就挺有意思的
所以我就觉得你说硬件消费
它真的是一个
你要非常细微的去洞察每一个消费者
它细微体验的不同
对所以它首先是个消费品
然后才是一个智能设备
嗯对
在你看到了CES
它一个场内
同时汇聚了这么多公司的时候
你有从你看到的产品中
获得什么启发吗
我觉得有两点是这次CES下来
会让我持续思考的问题
一个是AI变成了所有智能硬件
智能机型产品的共有的主题
如何利用好AI的变量
如何定义好AI的硬件产品
我认为是一个蛮大的问题
第二个感受
可以明显的看到这几年CES的活动上
中国品牌和中国公司的优势
在快速的放大
中国公司在很多品类
在很多产品上形成了压倒性的产品力
品牌的曝光度
以及产品的打磨程度成熟度
这一点可能相比几年前CES
由海外的创新
产品主导的趋势
我认为发生了蛮大的变化
越来越多的中国公司中国品牌
在CES上面起到了引领创新
高端产品的这样一个趋势
你觉得有哪些中国公司
在引领产品创新啊
能不能举几个例子
我举一个比较关注也比较熟悉的品类
像扫地机器人
中国现在已经有四五家公司
无论从产品力从品牌从销售规模来讲
不亚于海外的竞争对手
像iRobot这样的本土品牌
背后可以看到的是
在一个比较主流比较成熟的市场里面
其实中国公司的创新和迭代
是非常迅速的
比如今年
比较典型的是石头科技和追觅科技
两家公司
分别推出了
带有手臂操作能力的扫地机器人
虽然看得出两个产品还在比较早期
比较雏形的阶段
但是在现在这个产品形态上
做这样的结构和功能的创新
其实中国公司在产品的研发的能力
创新能力上
已经领先了他国外的竞争对手
蛮大的一个身位
嗯
你举的这个例子其实特别有趣
我今年看见CES它的创新产品的时候
其中有一个画面
就是说CES有一些扫地机器人
就手臂可以在地上帮你捡
一些你落在地上的
比如说袜子呀
一些零零散散的小东西
剪完以后呢
就把它放到一个规定的框里面
但是其实我们内部啊
我们就以消费者的角度
我们是在吐槽这个产品的
因为我们觉得从消费者的角度来说
这个功能比较多余
确实有的时候大家会在地上散落
一些东西
但是如果说地上有那么大一个东西
可能我们就顺手捡起来了
我不知道从消费者端
你会怎么看这个问题
我觉得扫地机器人首先解决的问题
还是地面清洁的需求
其实从过去十年
中国公司的品牌的崛起
产品的崛起
其实是在这个核心需求上面
不断进行的产品跟技术的创新
比如24年比较显著的一个突破
很多扫地机公司在边缘清洁方面
推出了可以伸缩的清洁的手臂
可以把清扫的边缘进行更好的覆盖
同时呢在行进的动力轮上
也增加了类似轮足的机械结构
让扫地机可以跨越四五厘米的门槛
我觉这两点
其实对于地面清洁的核心诉求来讲
都是有明显的提升
我觉得今天石头跟追觅推出两个产品
其实是一个概念性的尝试
就是在地面清洁如果出现一些不规整
或者一些明显的障碍物的时候
能不能进行预先的或者是事后的整理
让整个地面清洁的覆盖率和效率
进一步提升
当然今天
对于扫地机器人的结构和形态来讲
要增加手臂
我觉得从基础上难度挑战还是蛮大的
所以今天可能看到的这个雏形
梨真正能够发挥很好的功效
我感觉可能还需要两三代的产品迭代
对我非常理解你说的
比如说在地面清除脏物
这确实是一个产品需求
但其实我会觉得作为一个纯消费者
我更关注的是
比如说这个扫地机器人
他自主上下水的能力
因为这个是硬需求嘛
你又可以扫地又可以拖地
另外还有一种就是
比如说我们家的扫地机器人
遇到的最大的问题
就是他其实扫完一个房间
他的电量就不够了
如果这个时候他还要去地面捡袜子
我看了那整个过程啊
他是非常非常慢的
就是我能想象他的电量会耗得更快
他其实是你的电池
没有办法支撑你去扫脱整个房子
这是类似于是这样的一些卡点
这是更加消费者痛点的一些东西
电池的增加
可能在新的型号里面
是个相对来说比较容易解决的问题
是一个线性可以解决的问题
但是他对于地面更多障碍物的处理
我觉得还是一个蛮开放的问题
这是更加研究性的对不对
对因为今天像两个公司推出的手臂
他们的负载大概是300-400克左右
意味着可能除了袜子
连一个比较重的拖鞋都是比较困难的
而且我们也知道
现在大家讨论具身智能
讨论通用机器人也非常火热
其实作为一个机械手臂
在一个地面能够非常可靠的
非常快速的抓取一个物体
得到合理的放置
就这样一个pick and place的一个问题
其实对于很多机器人产品来说
都是一个非常困难的事情
在消费产品里面
应该历史上
还没有把这个功能真正产品化的公司
我们看到很多在工业场景
在研究场景里面出现的尝试
或者是在一些重复性的工作场景里面
工业场景里面出现的产品
但是在消费级产品里面
一个大批量低成本的方式生产
带有手臂操作能力的机器人
可能这还是第一次
我可不可以理解成
他们其实在训练机器人
用手臂抓取地上袜子
这种能力
其实这个某种程度上
也是具身智能的一种嘛
其实这一套技术
它是可以扩展成to b的解决方案
它甚至可以扩展成
工业流水线上的一个产业链
的一个软件解决方案
大家其实还是说
我哪怕卖的是一个消费级的硬件产品
但是
我还是想在研发上走到最前面去的
因为它可以探索更多的可能性
可能在资本市场上的估值也会更好
我觉得固执可能是一个侧面的好处
但是主要来讲还是
我们今天讨论具身智能
讨论通用机器人
讨论家庭服务机器人
其实我们是很希望
除了平面的清洁能力之外
在家庭我们还能够引入相对低成本
且有价值的用户场景
我觉今天从消费者的视角来讲
扫地机器人的用户价值
和用户成本
是有一个清晰的定义关系的
大概在几百到1,000美元左右
这是消费者愿意接受的价格
那么未来
会不会有
脱离扫地机器人形态的
家庭服务机器人的出现
因为今天有非常多的公司
研究院和实验室在做居身智能
或者说手臂操作能力方面的研究
但是大量的研究和尝试
还是局限在工业或者商业场景落地
因为从成本可靠性安全性的角度
这样的新的技术
可能一开始会落在一些工业型的场景
会比较合理
但是如果我们要引入家庭场景
会一个什么形
态什么样的价格
我觉得这是一个非常值得关注的问题
嗯对
我觉得这个讨论的出发点特别好
那作为投资人来看
你会怎么去看他这类需求的研发
这是你觉得
这个会是他的一个核心竞争力吗
这是你们评估的角度是什么
我觉得创新型的用户功能的核心目的
要么是为了解决一些持续的用户痛点
扩大这个产品的接纳度
也会带来产品的渗透率的增加
或者是创造某一种差异化的竞争优势
让公司在市场的实战率得到提升
我觉得以扫地机器人
增加手臂这个功能来思考的话
今天的扫地机器人
都不具有除了地面清洁之外
对于外部环境
进行一定的干预和整理的能力
所以对于这些公司
在今天的阶段引入这样的功能
我认为更多的是一个差异化的诉求
那今天我们以扫地机器人为例
可能在欧美国家
大概有百分之十几的渗透率
还没有到一些常见家电
可能百分之八九十的渗透率的普及度
那么如何增加产品的渗透率
我觉得可能就需要一些创新型的功能
和创新型的场景的成熟跟打磨
这个可能是一个比较长的一个过程
就像过去十年
我们逐渐看到扫地机器人在导航
在清洁、在跃障、避障能力的迭代
带来的渗透率的逐渐增加
嗯简单来说就是需要产品更好用
对不对
对
嗯然后你刚刚提到
欧美只有百分之十几的渗透率
为什么这么低
是因为大家对出海的决心的问题还是
说欧美的家庭更多的是地毯
而不是地板
它的产品功能的需求点是不一样的
这个可能是一个比较大的问题
因为扫地机器人本身
是在欧美国家发明的
因为吸尘器在欧美国家
生存率是很高的
所以
最开始iRobot的发明扫地机器人的时候
核心的痛点其实就是解决吸尘的问题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