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收听硅谷101
我是泓君
今天我们要聊的这个话题
对我来说有一点点危险
说它危险呢
是因为我认识非常多优秀的记者
还有投资人
都在这个行业里面摔过跟头
那这个行业呢
就是基因检测
另外
最近硅谷也有一家明星的独角兽
正在濒临倒闭
它就是 23andMe
23andMe on the verge of getting delisted now
from the Nazdag
due to a shortfall
and the number of independent directors on its board
a major cyber security breach at 23andMe
led to personal information for millions of people
going up for sale on the dark Web
23andMe是一家直接面向消费者
提供基因检测服务的公司
就是客户吐一口唾沫样本
然后他们收集来
就可以做客户的DNA分析了
那这家公司在2021年上市的时候
市值还有60亿美元
三年过去了
它的市值如今只剩下巅峰时期的2%
而且我们说股价暴跌
客户流失
内部的矛盾也是特别多
今年8月份
23andMe
关闭了公司内部的药物研发部门
9月份所有的董事会成员集体离职
原因呢是他的联合创始人兼CEO Anne Wojcicki
她提议以每股40美分的价格
将公司私有化
这家公司从成立以来一共融资了26轮
18年以来还没有盈利
它的CEO
将原因归咎于市场竞争的加剧
也就是说
新一代的基因检测公司们
正在快速崛起
根据行业分析公司grand view research的
报告
直接面向消费者的基因检测市场呢
预计会在未来的几年内飙升
从2023年的19亿美元
增加到2030年的88亿美元
那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聊一聊
基因检测行业新旧交替的机会与危险
那今天跟我在一起的
是N1 life的联合创始人与CEO Janice
她的中文名字是臧晓羽
hello Janice你好
hello泓君
开始
要不要跟大家先简单介绍一下你自己
大家好我是Janice臧晓羽
今天非常高兴有机会来到硅谷101
跟大家交流啊
我是博士毕业于斯坦福大学
然后一直从事的呢
就是生物医药还有Biotech这个行业
2018年毕业之后呢
我就创立了N1 life这家公司
目前呢我们是base在
硅谷还有苏州的一家Biotech
那提到基因检测
其实硅谷有一家非常知名的公司
就是23andMe
它其实也是谷歌的创始人谢尔盖布林
他的前妻Anne Wojcicki创建的
这家公司呢
从2021年上市以来啊
可以看到他现在的市值是急转直下
可不可以跟大家分析一下
这家明星的基因检测公司
到底是怎么样陨落的
为什么短短的三年时间
发生了一个这么大的转折
对其实这家公司
是非常有代表的一家硅谷公司
我觉得而且
其实离我们现在这个录音的地方
很近啊他的总部就在mountain view山景城
这个地方
就是从它的出现一直到现在
可能也就是十几年的时间
在最初创立的时候
这家公司其实是吸引了大量
的目光以及投资
刚刚提到的这个创始人和他的CEO
Anne Wojcicki她不仅仅是谢尔盖的前妻吧
她的姐姐也是一个非常有名的YouTube
YouTube的前CEO
对虽然现在她已经过世了
但是就是她整个家族都是非常有名
而且是活跃在科技圈的
所以当时呢
按他在创立这个公司的时候呢
其实是因为2000年到2010年
这个时候
人类全基因组测序的这个计划
得到了很大的进步
就是有很多技术上的进步
然后大家也看到了
这个human genome project是有非常大的潜力
可以帮助我们在医疗啊
在健康啊等各个方面
去理解人体的一些表现
所以呢她就是有着硅谷创业的激情
以及她的专业背景
她自己呢
因为是毕业于耶鲁大学生物专业
然后他呢
就是有这样的一个背景吧
也看到了这样前景
所以呢她就创立的这个公司
当然那个时候呢
也是因为硅谷的投资都比较活跃吧
她这个公司刚创立呢
其实就得到了很多的融资
包括来自谢尔盖布林的投资
大家如果看这个资本的记录的话说
它成立之后总共的融资轮次有26轮
总共包括它上市的时候融的钱
可能有十几亿美金
但是现在呢
就是急转直下
现在账上的资金嘛
华尔街时报估计可能只能坚持到2025年
对所以这个过程
其实还是非常令人唏嘘的
但是我觉得这个公司的出现以及发展
其实打破了很多行业固有的一些成见
还有打破了一些壁垒
因为我们知道人类基因组这个计划
总共的花费是超过了30亿美金
所以说在那之前
所有的基因测序技术
是非常非常昂贵的
但是随着技术的进步吗
23andMe做了一个
我觉得非常有突破性的事情
就是把非常昂贵
感觉门槛非常高
离普通人生活非常远的技术
带到了我们日常的生活中
它把一次测序
最终它的价格就是99美金
所以它是首先把价格降下来的
嗯对的对的
它为什么能把价格降下来呢
我觉得它是第一个把价格降下来
并且是直接to c的一个公司
嗯这个还是挺重要的
其实它并不是第一家基因检测公司
我们知道基因检测这个事情呢
其实很多公司在做
但是更多是ToB的
比如说在美国的这个LabCorp
还有Natera等等
都是跟医院去合作
然后去做这些基因检测啊等等
但是23andMe可能是最早的
直接ToC的基因检测的公司之一
嗯
大家为什么会有检测自己基因的需求
跟动力呢
你说在医院的话
其实我非常能理解
比如说一个新生儿
我们送他去基因检测
看他有没有一些基因缺陷
或者是有医疗需求
对有医疗需求的
或者是你得了什么特殊的疾病
我们需要找一些靶点
那消费者直接去做基因检测
他的动力是什么呢
我知道他们最开始有一些
在一些名人的派对上
然后大家去吐唾沫
通过这个明星效应的带动
让很多人去检测自己的基因
对但是我还是不知道
普通人他去检测这个
他的需求是什么
在更早的时候
对其实我觉得
更多的是满足了大家一个好奇心
或者是猎奇心理
其实这么说的话
我觉得这个探寻人觅
还是挺互联网的一个公司啊
就是它是利用了这个名人的效应
因为创始人的家庭啊
还有他们投资人带来的这些光环
使他能够通过名人去宣传这个产品
然后普通人就会去效仿
那另外一点呢
但是它其实并不是第一个啊
就是美国还有德国早期有两家公司
例如有一家叫Ancestry
他们其实更多的是一个族谱
就是他让你去探查你的祖先是谁
所以大家会有这个好奇心
因为现在比如说美国吧
我们以前也学过
美国是民族大熔炉吗
就是大家会好奇我到底是什么人种的
所以说他就是利用了大家
一个这种好奇的心理
说是用一种更科学的手段
可以满足这个好奇心
那这个时候大家一看哎
只要100美金可能就还行
所以呢
就会有一些消费者去做这个事
你有做过吗
我没有做过
哈哈哈对
我其实并没有做过
我觉得
可能因为我对我的家族史太清楚了
哈哈哈嗯
所以对这个没有太大的好奇心
但是你有做过其他类型的
比如说在医院的这些的基因检测
对
这个我觉得就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区别
就是我们到底把基因检测
作为一个消费产品
还是一个医疗产品
作为消费产品的话
就类似于刚刚讲的一些
其实我就没有尝试过
我觉得好像
它并不是一个刚需
但是在医院其实还是做过的
比如说现在会有给女性做的
一些生育的一些检查
她会检测DNA啊
或检测有没有染色体的缺陷啊等等
这些是这种医疗需求的
还有就是这些癌症早筛等等对
那为什么它在ToC的场景呢
首先把价格降下来
针对ToC的检测跟ToB的检测
这两个点它的不一样的地方在哪里呢
我觉得这个价格能降下来的话
其实跟整个技术的进步也是有关系的
基因测序仪
对基因测序仪这个设备的技术
我们知道很有名的公司
比如说Illumina
这家公司呢
其实就是行业的标杆
或者说它就是一个领头羊
从Illumina最重要的这个技术呢
我们叫二代测序
或者叫next generation sequencing NGS
这个技术一出现呢
首先它的测序的速度
还有它的通量都提高了
这个时候我们不需要一个样本
一个样本去花很多天去测
它可能可以收集很多样本
然后一起去测
那这个时候它整个成本就降下来了
所以说像23andMe
它最早期开始的时候
它收集大量的消费者个人的这种样本
然后把它集中到它的中央实验室去做
这时候其实它的成本确实低很多
就是一次性测的越多
它的成本越低
对为什么呢
大家可能听过一个词叫开机费
就是有的时候你会去医院
比如说查血什么
他会说早上出完血说下午会出结果
就是因为他要collect
他要收集所有人的
样本然后一起去做一个实验
这样的话
其实它的整个的耗材的使用啊
还有它机器运行的费用等等
都会平均到每一个样本上
所以这个机器是一个耗材型的机器
这个设备本身是一个硬件的设备
但是呢
每一次做这个基因测序的时候
因为它包含了多个步骤
它首先呢是要提取这个DNA
从样本里面
比如说血液呀
口腔黏膜啊等等
提取了DNA这个过程
其实就需要一些提取的试剂
然后提取完了以后呢
就要扩增
因为那个含量是非常非常低的
扩增这个过程也需要一些试剂啊等等
然后扩增完了以后再去测序
那其实这过程中呢
使用了很多试剂和耗材
这些呢是消耗品
每一次每一个样本的固定的成本
嗯所以这个消费产品和医疗产品
它的场景也是不一样的
比如说我们在医院里
尤其是在美国去进行基因检测的时候
是医生开的一个处方
下了这个处方之后
我们再去做这个检测
然后这个时候是保险是来支付的
所以说这个里面的费用呢
其实是保险支付
其实它是比较贵的一个费用
但是我们没有直接支付
所以感受不到它的费用的高低
但是像这种消费产品呢
像23andMe这样的话
其实它当时全部都是用户自己去支付
所以它必须要把这个价格降下来
其实
23andMe最早期技术建立的时候呢
也确实是在设备啊
还有整个它自动化的流程上
做了很多的创新
和突破这才使得它能够承受
99美金的这个价格
但是我们如果看他财报
确实发现从他创立到现在
他是没有盈利的
所以说这个里面肯定还是有很多
这成本还是没有彻底的打下来
对打下来了一部分成本对
嗯我觉得还是在努力的过程中吧
他们可能一开始希望通过价格降下来
然后以量取胜
薄利多销这种感觉
可但是在他这个用户增长啊等等
可能就是ToC的market还是比较难做的
就是我理解
你去购买一个测序仪这样的机器
它其实是一个非常大的成本
那按理说
这个机器
它其实放在这一直测就可以了
它中间是有很多的稀缺的一些制剂
或者什么东西
它会占到一个比较大的成本嘛
是的
比如说测序过程中刚才提到了PCR
就是扩增这一步
这一步里面
它用的试剂就非常多种多样
这个实验吧
其实是很多生物实验室都在做的
它的耗材包括两种
一种是试剂类的
比如说DNTP的混合物
它是有四种核苷酸
它纯度要求是非常高的
而且需要低温的保存
然后也需要引物
还需要一些酶
所以说这里面的这些试剂
首先它生产这些试剂
它一定是从试剂生产商那儿采购的
而且还需要比较苛刻的一些保存条件
另外呢还有这种耗材的
比如说Eppendorf Tube
就是一些管子
还有比如说引液枪的枪头啊等等
这些都是要完全无菌
而且是次抛
就是用完不能重复用
就它只能吸
一次然后就
所以它会产生很多这样的耗材的废弃
它每一次用的时候你会发现
做生物实验的时候
这个引液枪的枪头
做一个实验可能你只花了半个小时
但是你可能产生了几百个废弃的枪头
所以在这个过程中
这个费用是一直存在的
在还没有自动化的时候
因为这些所有操作都是人在操作
那人工的费用也是非常高的
但是刚才提到23andMe早期的时候
其实也通过一些自动化的设备去帮助
能够减少人工的这个成本
嗯所以我理解23andMe
它还是有一些技术壁垒在的
然后它的技术壁垒
首先是主打的市场消费者
它希望能够通过更多的消费者来监测
然后把它的整个的成本拉下来
第二个是
它也做了很多的自动化的测试
把整个流程给自动化了
而不再依靠人了
呃对
其实还补充一点
刚才我们聊的其实主要是实验
就是这个
我们叫wetlab在实验上的这些成本
但是除此之外
每一次基因测序
每个人测出来是有一个海量的数据的
而且从23andMe创立到现在呢
他就说他有1,000万人的样本
那这些样本
这些大量的数据的处理还有存储
其实也是很高昂的一个费用
他把这些数据全部都整理建库的话
其他有个非常大的团队
而且他的infrastructure
整个这些硬件的设备
存储啊等等
这个我觉得成本也是非常高的
嗯那他为什么急转直下了呢
这个问题呢
其实很多人都问
过他的CEO就是Anne Wojcicki
Anne的说法呢
因为现在的行业不景气
大家对于检测的需求降低啦等等
但实际上呢
很多人就会反驳
就说虽然这行业不景气
但是别的公司也有能盈利的
其实我们如果去看
那些靠谱的经营检测公司
大家都是能盈利的
而且包括刚才提到那些Illumina啊Illumina
比如说然后就连我国的华大基因
比如说还有Roche的公司
就是罗氏的一些检测公司啊等等
其实大家业绩还是比较好的
而且呢从技术角度去讲
其实这些基因检测公司呢
他们不是发明设备的公司
大家用的测序仪大差不差
可能区别呢就是在于
也许我的样本来源不一样
我们测序的时候
收集数据的手段不一样
分析数据手段不一样
数据库不一样等等这些
然后最最重要的还是这个商业模式上
所以我们如果去看他的宣传密的话
他的商业模式
从一开始
就是走的这种ToC的商业模式
然后这个
也可能是他出现现在这些问题的
一个根本的原因
就是说消费者做一次基因检测
其实就满足他们的终身需求了
因为我的DNA是不变的
对对对然后我一次就可以检测出
我所有的这些基因
大家会认为这个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因为在最早
在23andMe的创始人们
在讲这个故事的时候
它是首先有海量
比如说美国吧
几亿人口的数据
如果每人做一次
确实也是一个非常大的天文数字
但除此之
外呢就是它还联系起来
就是
大家会把这个跟这些疾病的risk factor
就是一些风险去联系起来
但是现在呢
其实如果看23andMe的产品
它并没有完成这件事
如果是看这种用户的反馈的话
就会知道它真正能够测的
那些跟疾病相关的点
比如说某一种疾病
它有几百个已知突变的基因的点
但是可能在23andMe的产品里面
只能测5个
测的不够深入
对对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