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会有一个那个声音就告诉你
他还在听
然后他会再听几秒
这个交互比较有意思的一点就是
眼睛这个形态
因为刚好是在你的第一视角对吧
有麦克风
然后有speaker
所以它就是sees what you see
right hears what you hear
然后又把你的这个output
直接就play到你的耳朵这边
相当于是有人类的视觉
听觉和说话的能力
对
所以其实大家以前将与你做智能音箱
或者是这语音助手时候想实现的内容
因为现在大模型的发展很快
所以
大家用户直接就可以获得很多价值
的提升我觉得眼睛这个形态
已经能让大家很自然的交互了
接下来就是这个模型的能力
怎么样能提到更高
同时你说我的延迟怎么样能做的更短
让我怎么样能做多轮交互
然后更长时间的一个优化
但整个这个形态我觉
得的确是你在出门的时候
on the go或者是travel的时候
大家最适合使用的一个AI产品
你觉得你自己啊
就是你在做这个产品的过程中
你解决的最大的一个难点是什么
我们刚刚讲了Audio的问题
就是我们有5个microphone
其实我们有一个很难的问题是
没有一个麦克风
实际上是放在鼻托这一块的
大家没有看到
因为这个麦克风放在这边
你实际上做special Audio的时候
才可以达到最好的环绕
捕捉的一个效果
但是我们发这个产品时候
就发现有一个问题
就是大家不同的人
鼻子的形状以及佩戴时候
这个接触点是不一样的
我们一开始在做测试的时候
实际上是麦克风放到这里
是并不会挡住他的
所以放在鼻托上是不会挡住他的
对对
然后又有很好的一个捕捉效果
我们实际上发布之后就发现哎
其实有的时候不同的人佩戴的方式
以及这个高度不太一样
有的时候会对捕捉会有一些影响
所以哎这个用户
他可能都没发现这有个麦克风
但是他会发现说哎
我们在通话的时候
怎么有的时候
感觉这个捕捉不是很清晰
或者是我用Ray-Ban的时候发现哎
我用这个Hey Meta的时候
它没有来去唤醒
所以这个问题我们一开始发布之后
很快就发现了
然后我们内部的产品和工程团队
就是all hands on deck
想说怎么样来去解决这个
后来我们其实提了很多种方案
因为你的
如果硬件要做改动是非常困难的
我们后来就发现说
可以能去detect
这个麦克风是否有被挡到
然后再去用一些算法的方式
说把它转移给其他的麦克风
如果有影响的话去来保证这个
但这个其实就是一个
我觉得让我们很细节的一个设计
就要想到这是一个穿戴式的产品
而且是在大家脸上
我们刚刚讲了很多
每个人的佩戴习惯以及的脸型都不同
所以你要做的很多时候
你的功能性做到不只是说要适合舒适
佩戴不同的人
在功能性的时候会不会有一些影响
所以这个是一个很细节的问题
让我们当时设计的时候
觉得已经解决了
但实际上发布之后发现
这是一个很重大的
要解决的一个问题
所以
这个可能大家甚至都没有注意到
那个小的麦克风
但实际上它对环绕声
以及我们整个音频的技术
有挺多的影响
对因为我记得Meta的文化
其中有一条是当done is better than perfect
完成比完美重要
它其实是非常适合互联网公司的文化
的因为互联网它是一个软件公司
就是你只要做了它的新版本
是可以不停的在这个软件上发
迭代迭代迭代的
那用户它其实对你软件上的一些小bug
或者不完善的功能点
他没有那么强的感知度
但感觉硬件公司的文化
包括他对产品的要求
是跟软件是完全不一样的
对
这个就是你在开发时会有很多的设想
对功能的对用户的一些理解
但你如果之后发现有些变化
实际上很多决定是已经做的
如果你要重新改的话
很多时候你会重启你的开发周期
在很多细节上
你一个软件产品如果有些问题
你可以roll back对吧
重新发新的一个版本
但你这个硬件产品在用户这边
首先他会非常的沮丧
它先不说会不会大力推荐
它可能就彻底不用了
所以这些我觉得对细节的要求上
也是我们经过这么多年做不同的
我们做了VR的产品好几代
包括我们做过PORTAL的产品
积累了
对消费电子产品开发的一些经验
然后
我看现在Ray-BanMata的这款眼镜火了以后
市场上做智能眼镜的公司变得好多
找Ray-Ban这家公司合作的也很多
对我觉得智能眼镜这个概念出来
已经不是一天了
但我觉得在当下这个时刻
Ray-Ban Meta
实际上是验证了这个camera和Audio glass
以及AI glass这么一个定义
它已经找到了product market fit
然后我们需要有更多的用户能用上
这个产品
肯定有不同的很多品牌想去做
无论是在设计上
或者功能上的一些突破
遇到一个全新的品类出来
尤其是消费电子是很难的
因为我们过去这些年
可能比较大的除了手机平板之外
你可能就是智能音箱智能屏
然后甚至是智能手表是比较大的一些
所以我觉得这个浪潮
如果能有更多的品牌公司进来
都去尝试不同的功能
会让它发展的更快
对我有看到扎克伯格
他在他的一些采访中
也提到了一些辅助类的AI产品啊
比如说
他其实有提到带神经接口的智能腕带
我知道你之前也设计过
对我参与过这个穿戴设计的产品
对那是一个什么样的产品
这个我们实际上有出一些demo
就是通过手部的神经元
对吧你可以有一个腕带
这个上面有一些电极
然后来达到一些操控
整个这个技术路线
我们再去看它最大的一个目的是说
以后你的AR眼镜
就包括带显示的眼镜出来之后
你整个的交互模式是怎么样
比如你今天这个Ray-Ban Meta
你这边是有一个小的触屏
但你在手机上做非常复杂的这些
怎么打字就是对
你怎么打字
你不可能让大家永远只去说
就是用自然语言语音的这个来交互
所以怎么去做到这个interaction model
怎么样做到输入端的这些技术
这个实际上是非常大的一个难题
对扎克伯格说
这款腕带不用动手就可以打字跟通信
对我不知道它的完成度是怎么样的
对听起来很神奇
这个实际上有一些demo是已经出来了
然后
当然它可能是有些现在可以实现的
有些是在未来可以实现的
它实际上原理是相当于
我们在去动手指的时候
在你手指本身已经动出来的
这个动作之前
你的神经信号就会传到那边
所以你无论是现在直接去做一些手势
或者是做一些微手势
当然最理想情况下是
你甚至很微小的动作
都可以捕捉到这个信
号让你这个信号
相当于直接可以操控
你的系统里面的操控
或者是APP方面的执行
相当于在空中交互
然后如果你还佩戴了一个眼镜的话
这些功能全都可以最后连接在一起
对因为你最重要的
实际上是
怎么样去把
你现在要在眼镜上操控的这个UX
你有什么样的输入
对吧我们现在在手机上是触屏
在电脑里可能会有鼠标
那你怎么样操控不同的操作的模式
那个腕带
实际上主要是靠带的
腕带捕捉的神经信号
但是还有其他的
还有直接是用手部
就根据你手的动作
这个可能是用相机这种camera base
然后以及你在VR里面
我们Meta也做了很多你的眼部追踪
还有直接做这个hands tracking
这里面有很多不同的技术方案
根据你不同的技术方案
想去在UX上达到的实践效果
你可能会去选不同的技术方案
然后他可能又会对你的硬件产品设计
无论是直接在眼镜上还是直接在手上
都会有不同的要求
所以其实我理解就是
像你们在做Oculus的
很多的技术开发的过程中
包括你们在脑部
神经接口的这些技术研究的过程中
未来可能都会跟智能眼镜搭上关系
因为相当于所有的这些
之前已经有的技术
它最后可能都会集成在一个产品上
这个产品可以是现在这样的
一个封闭式的VR显示的头盔
但是也可以是未来的一个
比如说智能眼镜
它就带一个显示屏
甚至
是它能AR跟现实交互的全息的屏幕
对实际上你可以想到说这两个
目前比如说是这种VR或者MR的headset
和你直接眼镜的这种
它的在显示方面的光学模组
是不一样的
然后同时
你的产品的使用场景及大小
也是完全不同的
但他们都会有一类很大的问题
就是我们说的
我的这个交互模式是怎么样呢
具体你落地到不同的产品上
又有不同的权衡
比如说你这个眼镜这么小
大家可能是希望去能平时佩戴
或者是on the go
那和一个
你更多在家里使用的一个Quest
对吧更多的是
比如说无论是我是玩游戏
还是做一些fitness
它的产品的复杂系统的局限不太一样
constraints不太一样
所以
可能对你选的这些技术路线也不一样
然后你的UX的丰富程度可能也不一样
对吧如果你要做很多3D的内容
你要做很多的apps和你很轻的一些UX
这些你的需求也不同
所以是一个整体的考虑
其实我还一直在想Ray-Ban Mata
它在今年的市场上
它其实是已经有150万的出货量
我也在想150万这个数据它代表着什么
它在智能硬件里面
它是一个什么量级的数据
对我觉得具体的数字
不是很好直接来讨论
但实际上在数量级上
你一个百万的数量级
和千万还是有很大差距的
比如说
我们现在这个快速上了千万的数量级
然后以及你造更大的智能手机
那肯定又是到相当于
install base达到了e这一端
但我觉得现在眼镜
这个非常有意思的是
它的上升趋势也非常快
所以我们自己对Meta对智能眼镜
实际上未来趋势是非常看好的
包括现在的smartglass
和未来的眼镜发展的方向
我们觉得在30年的时候
实际上绝大多数的眼镜
可能会变成智能眼镜
其实你看现在的智能手表
我觉得过去10年吧
算是最大的一个新的品类
当然还会有很多人戴传统的手表
但实际上智能手表占领了很大一部分
大家手腕上的space
所以我们希望的也是
这个眼镜的
大家已经有了很多喜爱的功能
现在AR又有它更大的加持
同时
我们会在它无论是更多的功能的提升
以及更好的舒适以及时尚适配度上
都会去做很多的优化
所以我就在接下来这3到5年的时间
就非常激动人心
对谢谢可南今天的分享
我觉得在整个跟你聊天的过程中
还是能感受到要做一款硬件产品
整个的细节大家可能会忽视的点
或者说在一些细节上一点点的提高
对整个用户的体验影响会特别大
对我自己也是做了消费电子很久
然后我觉得
能见证一个新的品类的崛起
而且能做出来一个
大家都很喜欢的产品
是很难的
因为绝大多数的产品是让大家买了
可能尝一个鲜就放在那边了
所以这个我觉得是
希望在接下来更多的时间里
碰到更多的野生用户
然后给我们提更多的反馈
然后把这个产品
做到一个更让人喜爱的新的高度
嗯好
谢谢kenan的精彩分享
谢谢谢谢
以上就是我们跟kenan的分享
那Ray-Ban Meta这款产品火了以后呢
中国也是
出现了20多家智能眼镜的创业公司
很快可能就要百镜大战了
接下来我们看一看
智能眼镜的入局者们
带来的第三方视角
今天跟我一起录音的两位嘉宾
一位是来自蜂巢科技的创始人兼CEO
夏勇峰哈喽
夏勇峰你好
你好你好大家好
还有一位是卫骁
他是Realchar的创始人
哈喽Shaun你好
你好你好
感谢邀请
我知道
其实两位你们也都有用过这个眼镜
不过今天我们在正式聊这个眼镜以前
可不可以请大家
先简单的跟听众介绍一下
你们自己跟这些硬件产品的经历
那我先说
嗯好
我们是一家做智能眼镜的公司啊
是2020年在北京成立的
到目前为止
我们的主要的产品是音频眼镜
目前做了有三代吧
前两代我们是跟小米合作
去年的4月和今年的4月发布的
在刚刚过去的8月八日
我们发了第一次的
自有品牌的AI音频眼镜
所以我们主要就是干智能眼镜
把一些AI的东西
以我们的框架把它放进去给到用户
大概是这样
嗯
是啊
好的
我们就是一家做voice AI的一家公司
大概从去年的时候
我们就开始尝试了
各种关于voice的capture
然后voice的解决的电话
所以我们现在主要的解决
就是用一个AI
你来打电话
解决一些很多以前打不了的电话
我个人的话是
之前在Google assistant
做了很多跟语音助手相关的事情
同时也是在这一波里边认识了泓君
然后进来也尝试了很多硬件产品
包含之前的那些AI Ping Rabbit和a Ray-Ban
最近的话
基本上每一个device
我都最近在不停在用
嗯要不要讲一下你们的试用体验
因为我相信很多听众
他们可能在听到这款智能眼镜的时候
可能还没有用到它是一款怎样的产品
你们觉得它吸引你们的点是什么
不然还是从勇峰开始
Ray-Ban Meta我大概在它刚发布
还没有AI功能的时候
我用了大概一个月
它在今年的q one软件升级之后
我大概又用了一个月
我觉得它最吸引我的点
就是它在传统墨镜的部分做的挺好的
首先它外观相对比较时尚
其次传统墨镜需要有的佩戴的舒适度
它基本上也能够满足
额外的就是
我觉得它的充电盒做的很漂亮
会给我一些新的感性上的一些好感吧
其他的功能我觉得就续航稍微有点短
到目前为止
其实它的AI的功能
虽然它没有订阅费啊
但是用起来对我个人来说
不是特别的有用
就希望未来它AI可以再多多加深
然后增加一些功能吧
如果
你不是一个智能眼镜产品的创始人
或者狂热粉丝
你觉得还原成一个普通人的角度
你会买这款产品吗
我不会
哈哈哈
为什么
因为对我来说啊
墨镜它不是我每天的刚需
所以做一个墨镜
它再好的话
其实在我的使用场景里头
相对是比较有限的
就只有在开车呀
有时候在户外跑步的时候会使用啊
再加上呢它的续航的时间
我要在特定的时候
还要不停的注意它的充电的问题
在这个时候
我更愿意选择在车里
随便放一副墨镜就好了
然后它还没有特别独特的功能
让我愿意去购买它吧
嗯
因为我知道
你们最近的音频眼镜也是发布了
我们待会可以聊一下
你觉得的核心功能点是什么
在此之前
希望你跟我们聊一下
你自己的使用体验吧
好的我也非常同意啊
其实现在的这个Ray-Ban
基本上平替掉了我的墨镜
除了墨镜之外
它还平替掉了我的Airpod
这个很神奇
当然了也有可能是住在硅谷这边
我使用墨镜的频率非常的高
基本上我的车上肯定会放一两副墨镜
同时也会把这个Airpods随时带在身上
因为我经常会要开会
Ray-Ban Glasses很好地解决了这两个问题
基本上就是我在户外开会的时候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