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英寸也好,指的是相机里的感光元件的大小
以前的相机是用胶卷来感光的,现在我们把胶卷换成了一个电子的感光元件
这个感光元件的大小直接决定了你能够接受多少光
感光元件越大,接受的光的信息就越多,那就意味着你拍出来的照片或者视频画质越好
尤其是在光线比较不充足的时候,它的画面会更加的纯净,更加的没有噪点
以前的时候大部分手机的底或者感光元件只有 1/2.3英寸
或者1/1.7英寸,就像个芝麻粒儿那么大,非常的小
现在的很多旗舰手机已经达到了,比如一点, 1/ 1.3 英寸, 1/1.17 英寸
我记得 iPhone 15 可能已经到了这样的一个大小, 一英寸底就是对角线的长度是一英寸
是之前很多专业的卡片相机使用的底的大小
现在很多手机也逼近了这个大小,到了这个底的大小之后
画质其实会比那些小底会有比较大的提升
大疆的 pocket 3 就是在这一代上使用了这个比较大的一英寸的底
所以它带来的画质的提升确实是很立竿见影的 但这个大小其实也并不是一个特别大的大小
在网上面还有非常多更大的画幅 比如说专业相机使用的全画幅、 APSc 画幅等等
我大概算了一下,一英寸底的大小,可能是全画幅专业相机的1/8的
他这个事情要拆开看,从产品经理的角度,对于三代的,比如说画质整个使用的流畅度、整个拍摄的简易程度
便捷程度来说,甚至这个旋转屏幕你把它推开
咔嗒咔嗒这个交互带来的爽感来说,我都是很满意的,也挺有质感的
唯一你要说我觉得想要继续改进的地方,这里也希望抛给他项目组能继续听到
就是我希望它能在变回一代的大小,回归初心,当然是在保留现在的这些产品性能的基础上
甚至更好挑战物理极限,而不可能变成可能
这个太有意思了,但是它变成一代的大小,会不会它那块屏就又变小了
我觉得能去解决,你看现在手机不是已经能在一个屏的体积里面能塞得下两倍的面积吗
我觉得肯定是有办法的
您提到这一点我还挺惊讶的,因为三代和一代二代的大小变化没有特别大,确实大了一些
但您觉得这一点对用户会有实质性的影响吗
我觉得其实大的还是蛮多的
如果你有一代二代的机器,你把它摆在一起,然后这个对比会比较一目了然,当然它没有
因为它整个性能实在太优秀了,它不足以是一个致命的点
但是现在我们要说的是一个追求完美的事情
就是追求一个极致的产品
对 pocket 它为什么能成功,本质上还是得益于最开始的便携性
始终要记得先拍得到再拍得好
现在确实排得好了,我们需要让他再多排得到一些
当然这是我一些个人看法,我不知道现在的项目组或者是用户可能跟我有一些不一样的期待
但是我希望这个初心还是在这里的
我可以想象,就比如说你刚刚提到其实还涉及到供应链的环节
它有很多的零部件,它可能在供应链上它都是从无到有的
然后这个需求的定义也是从无到有的,那这对一个产品经理来说它面临的挑战是什么
就是你是怎么去克服你的这些挑战的
我觉得这里面的挑战是全方位的
首先结合抛开的立项初期那个时间阶段来说,在那个时期其实我还没有完全的完成一个产品经理的转身
就是我还是一个工程师站人格更多一点,站技能更多一点的这个状态,在这里面其实对需求的把控确实也很谨慎
而且这里还牵扯到一个信任度的问题,就是周围的人
周围的资源,其实对你一个毛头小子来说,为什么把这么宝贵的资源给你
为什么要让你去做一个已经有了手机,而要在这么强大的对手里面直面他的这种选择
其实周围的人都会有很多的顾虑,如何消除他们的信任感
让大家相信你未来能够成功,相信这个产品有前景,是一个还蛮困难的事情
然后另外在这个过程里面让大家相信你才拿得到资源
有了资源然后你要做定位 然后你也担心像可能之前的产品经理一样做错一些决策
一将无能累死三军
在这里面因为自己的一些失误造成了连发资源的浪费,产品的不成功,定义的错位
这里面的后果都是非常严重的,其实自己给自己的这个压力和挑战也会比较大一些
而在真正的拿到的资源,想清楚的方向,真刀真枪上去干的时候又发现
哇每天真的都是嚼着玻璃凝视深渊 然后搞的这些事情
刚开始一腔热血冲到这个创新的浪潮里面
后来会迅速的感受到这个事情的难度,然后压迫感很强,扑面而来
这个事情第一给你的感觉是啊,原来过往大家没有这么做
首先是有原因的,要么这个事儿真的是太难了 他要非常非常的长周期的投入
能举个例子吗
很多比如说云台随便举个例子,你把它做小型化,然后把这些线都藏起来走在里面
你知道 pocket 的一代的云台,它在早期的时候有相机,然后有电机,一个云台有三个电机,对吧
光这里面走信号和控制的线只有 50 多根,每一根它其实是 6 股
里面还要有屏蔽层,还要有保护层
而如何让这么 50 多根的线在云台这么一个有限的体积里面,它要从这个云台的轴中间传过去
这个云台的电机也没有多大,这个中间的轴孔的这个直径可能都不到 2 毫米, 50 多根线穿进去
而且云台又是一直运动的,它在每个角度的弹力都会不一样,在这里面如何把这些事情搞定
让它既能完整的传输信号,又彼此之间不干扰,又能过各种国家、各个区域、各种电磁标准检测
且在用户长时间的使用中,这 50 多根线不产生质量问题,不产生可靠问题,不捅娄子
不出意外就要便携在这个云台的控制上面,让云台再尽可能在每一个角度受到的弹力都一致
光搞定这一根线还不行,你还要搞定几百万根线,让它们都一致在一个一致的很小的区间内浮动
因为云台的力气太小了,你的弹力对它来说控制上面都是很大的挑战啊
这个事情你看,夹了这么多的约束,既要又要,还要,我还要马上要,真的很难
而过往其实没有特别多的一些经验在这里面,至少没有在这么苛刻的要求下面这么多要求
对你解决云台的这些布线的问题大概花了多久
就这一个问题
因为这个问题它不是并行的,它是项目组面临众多问题中的一个,这一个线可能从真正的出版
然后到一直稳定的状态,在这里面走了可能有将近一年的时间吧
能感受到有多不容易
对,我这是随手举的一个小点,这个 pocket 从头到脚都充斥了这个问题
你回到产品定义上面来说,像一代的 OSMO, 它是只用无线连接,但是那个时候受限于技术
受限于射频的性能,其实一代的时候跟手机经常断连或者经常连不上,周围有强电磁干扰的时候就完全就抓瞎了
那么二代的时候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其实我们你还知道一代和二代 Jeremy你应该用过,它是有插头的
对,而为了兼容苹果和安卓的手机的插头,我们做了可拆卸的设计,尤其是苹果的那个插头
它是要过苹果的 MFI 的认证的,而在苹果的 MFI 的这个文档里面
它是要求这个主机不能把苹果的 MFI 的插头和芯片拿下来的 因为担心你用作它用
变成比如说了一个类似于 USB 的转换器之类的,然后当时我是有了这些方案之后 操着我的为数不多的 500 个词
然后飞到Vegas,然后很幸运的通过一些校友关系 通过一些同事关系约到了苹果当时负责 MFI 的全球生态的VP
然后我用我为数不多的英语词汇 然后向他阐述了我的这个项目,我的愿景,然后我遇到的这些挑战
也是说服了他相信我,给我取得了 MFI 的一个豁免 这个周期其实也非常长,苹果也是个大公司
我们从苹果的中国一路反馈问题,然后到了负责全球生态的VP,然后把这个事情才搞定
然后拿到了生产许可以给我们供应这个端子,抛给他才有了稳定的数据链路链接,真的非常不容易
嗯,你中间有想过要放弃的时候吗
没有,一次都没有
对,我记得之前乔布斯有一段话,他说优秀的创意与产品之间是隔着巨大的鸿沟的,那在实现创意的过程中
想法会发生变化,甚至是变得面目全非
因为总是有些问题是解决不了的,比如说塑料、玻璃材料他们无法实现,或者说有一些是工厂还有机器人做不到的
那设计一款产品,你得把5,000多个问题装进脑子里,而且必须仔细梳理、尝试各种组合,才能得到想要的结果
现在如果说让你自己给你设计的这个 pocket 的1,还有 pocket 的 2 的产品打分,你觉得它实现了你多少的想象
你给它打几分
我觉得能打到 9 分。很有意思的是,如果将来有机会回顾 pocket 的这个过程
如果有机会能观摩到 pocket 在每个阶段的一些原型机、一些手板
你会非常惊奇地发现 pocket 的第一版和最后一版它的体积是一样大的,这是让我非常非常自豪的一个点
就是在体积上你没有做妥协
我在产品定义的初期其实想清楚了,拍得到比拍的好更重要,这个事情想清楚了便携性的重要程度
然后你会发现抛开的一代其实刨去云台的部分,它的主机的机身部分跟绿箭的那个铁皮罐的薄荷糖是一样大的
就是我们在早期的一个立项会中,我们在大疆搬家的这个临时间里
我们在思考口袋里面究竟还能容得下什么东西 然后我们觉得这个形态既好捏,然后又小又不侵占空间
跟 Airpods 这些耳机去抢夺用户口袋空间的时候也不吃亏
把它目标锁定在这里,而最后我们达到了这个过程,真的特别的热血
我听到您对这样一个用户需求这么精准的把握
以及这么坚守,包括您之前说对体积大小的坚守
作为一个产品人我觉得还是非常敬佩的
因为其实 Jeremy 她自己除了是一个摄影的,可以说是专业人士,同时自己也是一个产品经理
就你觉得做硬件的这种产品创业跟互联网行业它的一些核心区别是什么呢
首先我不是一个互联网的产品经理,所以这里面可能我的回答不具备那么高的专业性
但我仅从一些复杂项目的硬件产品经理角度上来回答这个问题的话,我觉得有几个事情比较重要
首先产品经理可能会有一些阶段,然后每个阶段至少从我的成长轨迹来说
它会有一些特别重要的事情 回顾我的这些过程
比如说我在初级的阶段,我刚从工程师转身成产品经理 我觉得有一个很重要的事情是对需求的把控
我会刻意地减少我在项目中说我觉得这三个字的出现的频率
我很少说我觉得用户会怎么样,我觉得这个需求该怎么怎么样做,这个是我意识到需求的重要性
它会指挥很多资源,然后去哪里有了对这个威力的认知之后,我刻意对我自己施加的一个约束
我担心我自己做出拍脑袋的产品,或者是用户不需要的产品,做出伪需求,做出一些自嗨性的产品
刻意减少 我觉得去聆听用户的声音去更开放,更有同理心,我觉得是那个阶段比较重要的事情
你说你要减少,我觉得,那么你的这个产品需求的定义是从用户数据来的,还是从用户这种零散的反馈中来的
就是你怎么样去做这个产品的核心定义呢
如果它不是我觉得的话,驱动你的是数据还是用户反馈
那应该是数据化的用户反馈就是它有很多相对来说比较成熟的一些方法论
但是我在 pocket 一代的时候其实比较幸运,在我还不具备这个能力的时候, pocket 一代也成功了
但是在二代、三代你会发现我们很难聆听用户的声音,就是这里面用户真实的声音如何传递进来
然后怎么去对他们做访谈,做定性、定量的一些用研的这些需求,你怎么把它抽象出来
找到它真实的一些目的,而不是说我要一个什么功能,在这里面做一些判断和取舍是比较重要的
用户其实就是举个例子,它就会到商店里去,然后告诉店员我要一个多少功率的一个电钻
但是产品经理要第一时间反应过来,噢,他其实是想在什么场景下要打一个怎么样的一个孔
你对他的需求的这个抽象是要更低性一些的
嗯,第二点我觉得可能在掌握了用户的这些用研这些洞察,聆听他们的声音之后
你脑子里会有各种各样的声音,会有各种各样的反馈
这个时候你的思路要是清晰的,所以你得学会做减法
非常幸运的是在 pocket 的里面,至少从项目最开始
刚才大家应该也反复听我强调了这个体积便携性的重要性 然后我把它给了很高的权重
在这里面做减法也是一个非常有学问,然后非常重要的事情做大而全 它会分散你的产品的定位
让它变得很模糊,它会让你的这些用户也变得很散,你不能去对他们发力 做出他们想要的东西
对,组织内部也是一样,在大家都信息传递很混乱、很松散的时候 且这个核心非常宝贵的研发资源
然后各种各样的资源被分散分摊之后 其实它的产品力会迅速跌得比较厉害
可能会跌破及格线 你反过来看这些成功的产品
它们往往是踩到了一些非常核心的点,而不是说非常非常的大而全
尤其是创新产品是这样做减法是非常非常重要的
后来在这个过程里面,我觉得更初心一点的,我觉得是保持热情和好奇心
它决定了产品经理在这个事情上的自驱和投入度
尤其是做这种世界上没有的,然后你需要把它开创出来的创新产品,你遇到的困难和阻力是极大的
你也需要自己的热情去维持一个类似自己坚定的信念,自己的带个引号的思想钢印
而好奇心能让你看见那些生活中往往大家习以为常但是常常被忽略的事情,而抓住这些生活中细小的事情
在上面做出改变,往往也能诞生出来成熟和伟大的产品
虽然我觉得 VLOG 也好,拍短视频也好,现在门槛在逐年的降低
但我依旧觉得它跟摄影相比还是门槛高一些
我也知道您一直在努力地去降低这个门槛,您怎么看这两者之间的门槛的区别
你觉得未来会有怎么样的事情出现,能进一步的降低这个门槛
让视频或者短视频更加的普及
我比较看好的方向其实还是 AI 生成这一块
就是它其实你横向在技术的角度来看整个事情的话 其实 AI 是个大变量
然后你从需求的角度来看的话,其实视频跟照片刚才我说的它两个需求长期会共存
而 AI 其实在这里面能突破光学所不具有的这个摩尔定律光学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