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就跟HR说
Facebook在中国也没有office呀
我说我去哪实习
他说你来美国呀
我说咦这个好
然后就面试
面试了就去了
第一次去美国的时候
还不知道美国的签证很麻烦
然后还被关了小黑屋
反正有很多很好玩的事情
那就20岁嘛
第一次去美国也挺有意思的
现在回想也是
我前两天还回想
12年过去了
其实中间有很多很有意思的时间点
比如说我12年的时候我在Facebook嘛
是我师兄帮我介绍
然后我就有了Facebook的机会
其实16年我还在字节
我当时是字节跳动AI lab的
可能前几号团队成员
当时也是我另外一个师兄
但他不是姚班的
但他一个师兄
然后介绍我说哎
国内有特别好的机会
你回来看一看
然后呢我在OpenAI的时候
也是因为我有一些Berkeley的师兄
也是朋友吧
然后我刚好去OpenAI有些合作
然后就去了OpenAI
所以就会发现
其实过去12年还是有很多人在帮我
我确实踩到了一些这样的时间点
然后在每个时间点
都能以比较inside的角度
去见证一些事情
但是也确实是每个事情
也不能完全说是我自己
其实有很多人在帮我
所以我觉得姚班
其实这个团体也很感谢姚先生
因为有一个人
他有这样的号召力
或者说
他能愿意把这样最好的人聚在一起
并且给他们足够的自由度
如果没有这些人聚在一起
并且有这样的联系的话
其实一个人的能力是很小的
尤其在一个时代的大势下面
很多事情都是随机的
那他就是因为人和人的碰撞
才能碰撞出些火花
是
那接下来你要不要跟大家介绍一下
姚班有哪些非常厉害的科技公司的创始人
或者说有哪些非常顶级的学者
还真不少
我能说上一些名字啊
因为我确实跟这些人关系还挺好的
比如说四字班比较有名的楼天城
四字班是指2004年
OK
我们从早往后说嘛
04年其实有最有名的业界的人
其实就是楼天城
就小马智行的CTO
也是竞赛出身
第一届姚班
然后学界的话
其实四字班有鬲融
鬲融是清华计算机
因为那个时候我们还没有独立建院
所以还是在计算机系在一起
计算机系历史上非常传奇的一个人物
就基本上门门功课考第一的那种
鬲融现在在杜克大学
他也是斯隆研究奖
五字班当时有周源
好多基本都是竞赛出身的
有很多这个faculty
像周源是最近也是原来的UIUC当faculty
然后最后回到清华
像我们六字班就要到唐文斌
唐文斌是旷视科技
旷视科技当时是杨沐
唐文斌 印奇
六字班七字班姚班的我们的同学
比如说到七字班的
我们有就开始有很多人开始当教授了
比较有名的其实八字班
八字班是出了好多人
比如说八字班的陈丹琦
是在Princeton做自然语言处理的助理教授
然后她的老公俞华程
也是八字班的同学
也在Princeton
然后八字班还有在斯坦福任教的
马腾宇
马腾宇应该最近也开了自己的公司
Voyage AI
马腾宇和陈丹琦应该都是斯隆研究奖
然后九字班的话
比如说到我们班
我们班可能比较有名的吴佳俊
在斯坦福当faculty
我们班可能有七八个faculty吧
就七八个在高校任教的
然后最有名的肯定是吴佳俊啊
斯坦福当faculty
吴佳俊是当时我隔壁宿舍
我们这届其实也有不少开公司的
我自己开了一个小公司嘛
也是做大模型agent相关的公司
再往后
比较年轻的也有最近三字班
Liu zhuang应该是刚去普林斯顿当教授
最近应该是三字班
应该是开始在找教职的这么一个状态
然后一字班应该也有一些去当教师的
所以基本上你看到那个分界线
在八字班左右
基本上每一届都能数出来好几个
在顶级高校
top ten university
甚至我说top five
top six university任教的
就每一届都会有
所以基本上这个开花结果其实也很快
很快从他们基本上任教开始
也就是说
从姚班成立
到第一批学生
可以在美国最顶级的高校任教
可能花了10年
产业还挺有意思的是
刚好都和人工智能相关
你像自动驾驶
其实楼天城小马智行是最早的公司
然后上一波人工智能
其实也挺有意思的
就是face++
旷视科技嘛
就是唐文斌印奇
杨沐
上一代人工智能
创业到还真的是大模型
这一代的
这些创业公司里面
其实叉院的老师参与的会非常多
就是我自己肯定是一个例子
大模型像杨植麟
其实也在我们院
之前任教过很长一段时间
他做的月之暗面
其实也是国内第一梯队的
做大模型基础能力的公司
最近的具身智能这一波
其实也好多公司
都有我们院老师的参与
或者团队参与
其实我觉得也很有意思
是
因为姚班确实是不管是汇聚老师也好
还是汇聚学生也好
他是把中国相当一部分最好的人才
聚集在一起
而这几波创业浪潮来看
他恰好也都是技术驱动的
这些创业浪潮
那么他对人才的要求就会比较高
所以很巧的事情就是
创业的趋势
恰好和姚班的特点比较匹配
所以我们也得说
确实赶上了这样一些好的时间
能够参与进去
嗯
我觉得一个是时机
还有一个是不是
因为首先是有姚期智先生牵头
同时你们是一个非常年轻的院系
他没有历史的包袱在里面
所以他能发展得很快
如果看院系发展的话
我同意他确实是个年轻的院系
首先我觉得这是肯定的
就是他的包袱会少一点
比如说我们在做课程改革的时候
我们在不管是人事还是招聘
还是说在教学方案培养上
变化都可以变得很快很灵活
这是一方面
但我确实觉得跟姚先生自己
他花的时间和他投入的
不管是自己的声誉
还是自己的经历都是很有关系的
比如说最早期的时候
为什么在清华
还没有是任何世界一流计算机研究命题的时候
他能吸引到一批国际学者
和最好的学者
来给姚班上课
他在最早期的时候
我们其实有很多的课
是微软亚洲研究院的老师来上课的
这些其实都是靠姚先生自己的个人光环
当他在做完这一步启动之后
开始能够吸引到更多的海外的老师
回来任教的时候
再往后面的工作
其实就比较顺其自然了
比如说到现在
我觉得姚班的发展就很正轨了
比如说基本上我们所有的老师
都是美国top four CS PHD program回来的老师
那基本上这种情况下的话
姚先生就不太用操心每个课到底谁开
对吧就是他基本上每个课
每个方向都知道有最好的老师去教授
都不太用管这些事情了
但在早期的时候
每一门课其实都需要花很多心思的
就去找谁
姚先生会自己
去写教材
他自己也会上课
然后真的会
姚太太其实也给我们上过课
亲自给我们上一些前沿的课程
然后去请人回来也很重要
因为这个其实就是卖面子
而且很扩展大家的视野
对不对
就是你那个时候
在大家看不到外面的世界的时候
是需要有你看到最好的人长成什么样的
这件事情是没有姚先生牵这个头
并且他愿意亲自去卖这个面子
是做不到的
所以万事开头难
最早的永远是最困难
你现在觉得姚班的传奇可以复制吗
比如说清华或者北大其他院系的老师
能够找到一个足够重量级的教授
来去复制姚班的这套模式
看能不能打造成一个综合实力
非常强的一个研究院
你觉得有可能吗
我觉得这个话呢
我们首先得承认
有相当多的地方
都在复制这样的培养方式
然后我觉得其实对学生来说
是件非常好的事情
大家都发现
姚班原来给予优秀的学生最好的资源
他们是可以涌现出最高
最好的教学成果
这是很多高校其实都在模仿
当然我们先且不说
这个时候能不能模仿出来
当然我觉得因为他们的模仿
对于姚班来说
姚班也在往前走啊
所以嗯不是姚班
就是停在原地
大家会来模仿
所以我觉得
再加上人才的密度和培养的模式
他总是需要累积和时间的
一个班级的惯性也好
还是他的培养体系及他师资的团队
以及他的研究的整个氛围
是一步一步往前走的
那么其他学校我觉得是可复制的
如果他能找到同样的资源和时间
并且大家真的可以凑出这样的人
但是他也是需要时间的
对
姚班到现在也是有24年
对不对
哦 20年对
第二个角度呢
是我觉得不能以现在的标准来看
我们想的是
在2004年或者2005年那个时间点
是不是有可能有别的人
把这件事情做成
就像我们总说
比如说我们说百度搜索现在用的不好
但是回到2000年那个时间点
有人能比百度做的更好吗
到2010年左右
甚至也没有人可以比百度做的好
所以我们是不能抛开那个时间点
来看这样的事情的
在那个时间点
清华甚至没有一节计算理论课
清华我们也得客观的说
计算机科学是在会议发论文吗
那个年代是没有人能够在顶级会议
或者几乎没有人
能够在顶级会议上发论文的
现在大家都知道了
那清华的这个数量对吧
就是你要是跟美国的高校比
也完全不落下凡的
但是那个年代是没有的
所以我们不能跳脱那个时代来看这个问题
在那个年代
我觉得是不可复制的
甚至即使在现在
我觉得依然不太可复制
但有没有可能在未来的10年
大家慢慢能够有一个新的集体出现
但我觉得是好事
因为出现得越多
我觉得这对中国的教育也是一件好事
嗯对
因为你现在也在叉院做助理教授嘛
就是从你来看
你觉得你们目前还有哪些挑战
是没有被解决的
我觉得不能叫没有被解决
就是我的观察
会发现每一代人真的很不一样
你会有种很强烈的感觉
一代人做一代人的事情
我还挺有意思的
是因为我刚好跟04、05的人
就是十年前的人很熟
比如说我跟楼天城私交很好
然后我跟当时一些我的大师兄们
就是私交也就很好
我自己呢又属于一代人
然后我自己又当班主任
所以我会观察到
后面一代人是很不一样的
比如说我
你去采访一个04、05届的大师兄
你说你当年为什么要选这个方向
所有人的回答
基本都是姚先生的个人魅力
大家当时看到的就是
哇这个世界原来是这样的
大家原来可以做计算机理论科学
所以当时04、05
或者早年的这些师兄师姐们
是有大量的人去做理论计算机科学的
这完全是极强大的个人魅力
但到我们这届开始的时候
我们开始知道
我们去看看AI
看看别的方向
然后自己想去寻求机会
然后我们自己也很多同学是做理论的
但是大家会开始说
哎是不是可以去做做AI
去做做机器学习
去做一做别的什么东西
会开始想
哎我们是不是要去海外去看一看
但是总体来说
我们是处在一个
我很想去找机会的一个地方
我知道外面的世界是更大的
我自己想去寻找这样的机会
但是你看现在的小孩的心态
就完全不一样
就现在的小孩
就会发现啊
我有好多选择
哈哈哈我要去
我要去MIT了
现在经常小孩跟我说
吴老师
我这个项目做完了就不想做了
我说哎你后面什么计划
他说我想去MIT看看
我说好的
哈哈哈对
然后他们也会更自信
就比如说
在我那个年代
我们其实更多是那时候
是没有太多的选择
那时候清华已经有不少的团队
能发顶级会议论文了
但是还是很少
比如说
我想我第一次发NIPS的时候 2012年
那个时候可能NIPS只有60篇论文
可能清华有几个老师能发一两篇论文
但现在不一样了
现在你可能去找
清华能发非常多论文
但是还没有
所以那时候还是想的是
有没有一个地方能够给我一个机会
让我去证明自己
现在的小孩就是
这个世界我都去看看
我有这么多个选择
他们会比我们更自信一些
发自内心的自信一些
对然后他们也确实有更好的资源
但是这个事情就是一代一代的
先有姚先生的个人魅力
能够让一些学生开始走向世界一流
就是他们都是在比较偏理论的方向
然后他们会再回来
吸引到一批不同方向的老师
有了这些老师之后
会培养出新的一批学生
然后这一批学生
成为世界上可能可以站得住脚的
研究的学者
之后再培养出的学生
他们就会更有第一视角
他是一代一代人
所以
这种每一代人的使命不一样的感觉
会很有意思
所以你回答你的问题
就是说有没有什么未解决的问题
我会觉得很难说
我知道有什么问题没有解决
因为你其实不知道下一代人会变成
长成什么样
我们不太能够预判说
下一个时代长成什么样
但是你知道的事情是这个时代在
一定在往前走
就大家的想法不太一样了
对不对
对 更加多元化
它应该是这样
所以我很难说
我会预判到后来有什么新的结果
我觉得只能说
那我这代人也只能做我这代人的事情
嗯嗯对
你现在会自己带博士生吗
对我有
我只要培养好的人才就可以了
我觉得不同的老师可能不一样
风格不一样
嗯你呢
我觉得我的风格
其实会非常不能叫偏产业
我觉得我的风格是相对特殊一点
我的风格更像是带startup
哈更像
更像创业团队
所以就可能我的个人风格有关
可能跟OpenAI当年早期的风格有关
可能跟我自己读PhD
我自己就经常做一些大的项目
也有关系
所以导致我的风格就会特别偏向
我们要做一个完整的项目
我觉得我不会以这种
最后他是当老师还是去工业界
来判断到底是怎么培养人才
所以我会按照我的风格和我的想法
跟他们做沟通
那么最后到底是做老师还是去公司里
他们自己决定
嗯
现在清华叉院
他在哪些方向
他的科研实力特别强
就是你刚刚其实也提到了
有很多之前毕业的学生
他们成长起来了
也回校了
首先我们叉院还是理论做的非常好
计算机理论
对
理论计算机科学
这也是传统方向吧
就是每一年都有非常非常好的学生
他们现在开始
本科生都可以去发表一些
最佳论文级别的成果了
非常非常厉害
所以理论一直都是非常非常前沿的
然后我们系统方向
其实有几个非常强的老师
几个老师吧
从芯片到系统
其实都是在美国可以拿到很好教职的老师回国
我们院也有一个
专门做芯片的公司
北极雄芯
还有一家
专门做一些加密计算的芯片的公司
也有一些硬件的公司
所以这也挺强的
那当然我还得说呢
就确实AI方向
是这几年确实非常非常强的
一个大模型
和具身智能
尤其具身智能
可能我们永远算是具身智能这个方向
人才密度最高的一个学院了
你刚刚提到
具身智能的几家特别厉害的公司
是哪三家
我们院自己是有一个孵化出去的
是陈建宇老师
陈建宇老师有一个叫星动纪元
是做人形机器人的公司
这也是清华自己的项目
还有就是我们院的
像高洋老师啊
许华哲老师啊
赵行老师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