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文婷
今天我们来聊一部你可能听过、读过
但很容易误解的小说《玉蒲团》
这本书表面看很色彩
实则藏着关于人性的大秘密
《玉蒲团》的故事并不复杂
说是元(明)年间
有个皮布袋和尚隐居于世
这天他接待了一个肤白貌美的小伙子名叫未央生
未央生告诉皮布袋
自己平生有两大愿望:
做世间第一才子,娶天下第一佳人
皮布袋觉得未央生已入魔道
苦劝他皈依佛法
奈何对方怎么也不听
大和尚就说:“你小嘴巴吧吧的挺厉害
那也行吧
有些道理恐怕也只能从柔蒲团上参悟出来
等到那天你再来吧”
前面这一小段算是楔子
点明了书名的来源和意思
再说肤白貌美的未央生
打听到一个大美人名叫玉香
就去和玉香的爹铁扉求婚
铁扉考察了一番,哎呀
这是个大才子
马上同意把闺女嫁给他
结婚以后,未央生觉得玉香确实绝美
就是跟个死人木头一样
他去买了几本实用教材
两人这才渐渐幸福起来
没多久
未央生就觉得日子没什么意思
外出“游学”寻找爱情
这天未央生住店的时候遇到个飞贼赛昆仑
他吹牛自己特别雄伟
赛昆仑看后当场泼冷水
说差远了
这下未央生受到很大刺激
好在天无绝人之路
他偶然遇到个妖僧
做了个神秘的改造术
整个人焕然一新
这次赛昆仑看后彻底震惊
未央生先与权老实之妻艳芳热恋
艳芳怀孕后
他又和香云、瑞珠、瑞玉、花晨陷入热恋
五个人过上了稍显拥挤但异常幸福的生活
再说艳芳的老公权老实
得知自己头顶呼伦贝尔
决心复仇
他化妆成长工潜入铁扉家
引诱因为丈夫长年离家而五脊六兽的玉香
后带玉香私奔,然后将她卖进青楼
权老实自知罪孽深重,出家为僧
拜的师傅正是皮布袋和尚
再说玉香被卖进青楼后
得到老鸨子顾仙娘的指点
学会了三大绝技
其中一大绝技酷似老中医
可以延年益寿、治病救人
她很快成为京城第一头牌
对她最痴迷的就是香云、瑞珠和瑞玉三人的老公
未央生慕名到京城探访
玉香看到丈夫后如遭雷击
悲愤之下选择结束生命
得知所有真相,未央生如梦初醒
大彻大悟
他找到皮布袋,削发为僧
与权老实互诉衷肠,打开心结
为永绝后患,和过去彻底做个了断
他还挥刀自墙
没多久,赛昆仑也来找皮布袋出家
原来
艳芳生下孩子后将孩子遗弃给赛昆仑
自己与人私奔
赛昆仑一怒之下杀了她和她的相好
孩子也生病而死
经过这些事,赛昆仑觉得世间无趣
人生皆苦
自此
未央生、权老实、赛昆仑跟着皮布袋一起走上了踏破虚妄的修行之旅
很多人喜欢把《玉蒲团》和《金瓶梅》并排在一起
实则大谬
《金瓶梅》是一本世情小说
写的是冷酷真实的人间
具有非常高的文学价值
且其中的色彩元素仅占全书很少一部分
《玉蒲团》则是一部高度抽离现实的小说
描绘了一个虚构的人间
男女主人公生活在一个“大观园式”的游乐场里
色彩元素是其主要特点
中国古代的色彩小说大概分为两种
一种极为含蓄
使用暗示和比喻;
另一种则更为直接,带有视觉感
自中国第一部直接描写式小说《如意君传》在明朝大火特火之后
这一类型小说便如雨后春笋般不断冒出来
比如我们熟悉的《绣塌野史》《痴婆子》《灯草和尚》等
我们之前在《雅称》那期节目中提到过的雅称“尘柄”就出自《如意君传》
《玉蒲团》就是在这样一个时代背景下写成、出版并脱颖而出的
表面上看
它并没有脱离直接描写式小说的窠臼
比如那场让人瞠目结舌、看了以后就忘不掉的手术确实非常奇幻
但《灯草和尚》中也有人可以变大变小的奇幻之旅;
《痴婆子》带有原生女性主义色彩
是少见的女性第一视角;
《绣塌野史》虽然文学、史料价值都不高
但突破了当时的道德底线
这就不得不让人思索
为什么《玉蒲团》能几百年来长盛不衰?
为什么人们在提到色彩小说时
总是首先想到《金瓶梅》和《玉蒲团》?
这里面确实隐藏着一些被我们忽略的秘密
如果细心研究古今中外的色彩小说
就会发现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
它们基本上都是以描写女性的反应与满意为主
男性反而是配角
是工具性的、服务性的
《玉蒲团》也使用了这一经典模式
未央生的最大任务就是让女伴们开心满意
几乎所有笔墨都着力在艳芳、瑞珠、瑞玉等人的细致感受上
也就是说,本质上
女性的反应、感觉、反馈才是男人最大的需要
也是男女共同的需要
为了取悦恋爱中的女性
未央生甚至不惜自惨
冒着生命危险去做整容
这带有一种非常深刻的仪式感与祭祀感
所以比起《灯草和尚》里人可以变大变小的奇幻场面
《玉蒲团》更让人印象深刻、难以忘记
《玉蒲团》和《金瓶梅》一样
都强调了男人的“潘驴邓小闲”
其中型号这个部分
《玉蒲团》进行了特别重点和夸张的刻画
起初未央生被赛昆仑否定
让他直接开始怀疑人生
这也是他甘愿冒死进行神秘改造的原因
因为“男性形象”不仅是他的信心
也是他寻找真爱的勇气
不仅未央生如此,权老实也一样
艳芳原本嫁的是个有文化的书生
但短兵薄刃
书生死后
她自己做主选择了没文化但气壮力雄的权老实
后来,权老实来到铁扉道人家
玉香也偏偏只爱他这一点
香云、瑞珠、瑞玉、花晨也都因为未央生的“男性形象”而痴迷
这种图腾式的崇拜症
潜藏在人类的潜意识中
也是一种心理焦虑的表现
女性希望借此获得安全感
实现对强大男性的幻想
男性则把这看作是一种征服、支配和权力的象征
《玉蒲团》通过这种崇拜
满足了男女读者心中的不同焦虑
在《玉蒲团》中
所有女性都极为开放
玉香原本像个死人木头
未央生买了图画书给她看
她的欲望从此苏醒,待到丈夫离家后
她甚至突破儒家道德观
与权老实相恋私奔
艳芳更进一步,她有句台词非常有名:
“女人一生不出闺门
不过靠着那件事消遣一生”
以至于她的书生前夫被她耗尽元气致死
香云、瑞珠、瑞玉都有家庭
但丝毫不受伦理道德的束缚
花晨更是书中的“顶流”
光谈恋爱不够
她还要看书、听声音、看现场
才能“心窝快活”
这些过于开放、对男性死心塌地、崇拜男性的女性角色
对男性读者形成了一种心理补偿
现实生活中
女性资源永远是稀缺资源
很少有男性能吸引到无数对自己死心塌地的女性
这也是种马式网络小说能火爆的原因之一
不仅如此
女性对男性来说总是难以理解
有些人终生无法理解异性
《玉蒲团》中的征服感
满足了男性的最终幻想
当然另一方面
这些与现实不符的女性角色本身带有一种原生“罪恶”
能够激发所有读者
包括女性读者的禁忌心理
从而产生阅读快感
《玉蒲团》中有朴素的因果轮回和“报应不爽”的道德观
其中皮布袋和尚、铁扉道人分别象征男性与女性的那部分
有些人喜欢把皮布袋和尚简化为布袋和尚
这就少了几分表达的趣味
皮布袋与铁扉一直规劝未央生
但他必须自己在红尘中走上一遭
亲自坐到那张柔蒲团上
才能大彻大悟
《玉蒲团》中的男女观浅白直露
男人犯了错——四处留情的未央生、带着玉香私奔的权老实、杀人的赛昆仑
最后都能重新开始
跟着大和尚参悟大道
书中的女性却大多受到严厉的惩罚——
玉香被卖入青楼,最后悬梁;
艳芳死于非命
这种对男女的差别对待
无法逃脱时代的烙印
本质上,作者李渔认为
这些罪恶的发生是女性的错:
“总是开天辟地的圣人多事
不该生女子设钱财
把人限到这地步”
也就是说
这本书还是“红颜祸水”的老路子
阅读本身就能体现人性的矛盾——看时欢畅淋漓
读完内心空虚
读者与书里的人物一起经历了“纵欲——罪恶——忏悔”这一循环
“明知有罪,又欲罢不能”的张力
就是一种持久的文学张力
《玉蒲团》的独特魅力
和它的作者当然大有关系
李渔是个真正的妙人
比如他说这世间富人、贵人都有自己的行乐之法
那我们这些普通人怎么才能找到快乐的秘方呢?
简单,多看看不如自己的人
觉得自己穷,就看看比自己更穷的
觉得自己老婆烦,就多看看鳏寡孤独
乍一听,这不是阿Q精神吗?
但仔细想想“知足常乐”四个字非常有深意
一位大禅师说:
他人骑大马,我独跨驴子
回顾担柴汉,心下较些子
别人骑马我骑驴
回头看看挑柴的汉子
心里立刻好受多了
往下比是人的通病
想明白这一点就觉得“知足常乐”既是正经的规劝
也有揶揄的讽刺,越想越妙不可言
李渔这辈子,什么滋味都尝过
他出生在一个殷实的药商之家
自小有神童之名
第一次参加考试就中秀才
清兵入关后国破家亡
祖宅、家产、书籍著作全部被毁
不过性格决定命运
李渔后半生过得相当不错
改朝换代后,他成为职业作家
著有多篇小说、戏剧
名气大概和八九十年代的金庸、琼瑶差不多
因为盗版问题
他自己还搞出版、开书店
又成了一名非常成功的商人
如果说欧洲文学的脉络像一棵大树
由古希腊悲喜剧这个树根
经拉丁文学、中世纪戏剧
文艺复兴……
再到现代戏剧和电影,脉络清晰
发展连续
那中国文学则是碎片化的
中国文学是诗歌传统
重抒情、轻叙事
小说、戏剧直到明清才真正发展起来
李渔对此贡献很大
他一位非常出色的通俗作家
《风筝误》风格有点像《乔太守乱点鸳鸯谱》
讲詹家有两个女儿,大女儿貌丑无才
小女儿貌美性慧
这天一个大帅哥放风筝
风筝不小心掉进詹家
小女儿捡到后在风筝上和诗一首
自此开始了一段阴差阳错的婚恋之旅
李渔是当时的女性主义者
他的《怜香伴》写了一对女同性恋的故事
《凰求凤》讲三位女子各施手段
主动争夺一位才子的爱情
他在写作上勇于创新
《十二楼》中的《生我楼》颇有另类悬疑色彩
写主人公总是梦到一座小楼
小楼里还有一只箱子
他一直不知道为什么
直到遇到了一个人……
《闲情偶寄》专讲吃喝玩乐
其中声容部仔细讲了怎么当一个大美女
首先必须肤白,而且必须细嫩
其次眼睛要好看,眼睛是心灵的窗户
以细长眼为最美
手足不能丑
要手嫩、指尖、臂丰、腕厚
先天条件不好也没关系,后天更重要
美人要有气质
因为人是动态的不是静态的
“女子一有媚态,三四分姿色
便可抵过六七分”
要经常洗脸,皮肤才不会油光锃亮
应该经常用香皂洗澡,香茶漱口
整个人香喷喷的就有美感
要好好学习化妆
美妆能让人更添几分色彩
如果以上都做不到
就好好学琴棋书画
有了技艺人就有特殊气质
李渔在世时妇孺皆知,作品非常流行
甚至一度到了“刻本无地无之”的境地
但从顺治开始
他的《玉蒲团》《闲情偶寄》《一家言》等陆续被列为禁书遭到销毁
此后逐渐被淡忘
直到新文学运动后才被重新发现
李渔是不是《玉蒲团》的作者一直存有争议
但明清时期色彩小说的盛行却是不争的事实
这其中的原因当然有历史学家告诉我们的:
印刷业发展、市民阶层兴起后的审美需要等等
但更重要的还是道德观念的破产与思想解放的需要
这也是明朝多狂士的原因
中国文化崇古,不鼓励创新
明代知识分子便寻找不同路径来打破思想禁锢
何心隐想用共产主义寻求变革
李贽反理学
黄宗羲认为应该限制君王权力……
色彩小说当然也有启蒙作用
它直面人的欲望
不是说读了这些小说就能“成王成圣”
而是这些小说可以瞥见“人”本身
可以照见自我
启蒙的第一步,不是给出答案
而是提出问题
我们读《玉蒲团》,读的是情色吗?
是,也不是
情色是诱饵,欲望是引子
真正的大秘密其实是人自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好,今天的节目就到这里
我是文婷,下次见!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