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按照“盐”这条线索来写一部中国史
一定惊心动魄、满目疮痍
中国人喜欢自称炎黄子孙
殊不知黄帝与炎帝之间爆发的“中华第一战”就是为了争夺盐池
中国历史上有名的私盐贩子数不胜数
吴越国王钱鏐、三板斧程咬金、北宋义军领袖方腊
甚至台湾首任巡抚刘铭传
年轻时也贩过私盐
元末
朱元璋起兵的经费大多由私盐贩子提供
他的对手张士诚、方国珍等
本身就是私盐贩子出身
可以这样说,元末诸雄起义
基本上就是一帮私盐贩子在争夺江山
后来
袁枚给这些人起了一个统一的雅号“盐枭”
为什么盐枭这么凶狠?
这确实是有原因的
盐本来是一种生产容易
造价低廉的生活必需品
靠海的直接煮海水得海盐
内陆地区靠盐井取盐
国家从不过问
到了春秋时期
齐国为了增加财政收入
把食盐的生产和贩卖变成了国营专属
齐国因此收入猛增
迅速成为一方霸主
别的国家一看
我靠卖盐竟然也能发大财?
马上纷纷效仿
秦国的崛起就是受到齐国卖盐的启发
除了盐之外
秦国将一切“川泽之利”全部收归国有
一旦发现有人贩私盐,立刻砍断双脚
到了西汉
为了填补刘彻对外战争留下的财政窟窿
确定了国家垄断盐、铁等物资的经济政策
以上种种不难看出,权力像弹簧
你弱它就强
齐国的老百姓不站出来反对
秦国就敢将一切“川泽之利”收归国有
再到了汉朝,普通人就只能“人为刀俎
我为鱼肉”了
官盐的问题在于它想定多少钱就定多少钱
人不吃肉能活,不吃盐就得死
买不起昂贵的官盐
就只能偷偷买点不合法的盐
于是
私盐就形成了一个巨大的地下市场
私盐贩子为了对抗政府必须形成武装
贩私盐又利润极高
很快就能积累起巨额财富
这些财富再继续用来购买武器、贿赂官府
招募士兵
久而久之,在这种循环之下
盐枭们就成了一股有很高战斗力、组织严密的武装力量
我们今天的男主角黄巢,山东菏泽人
就生在一个盐贩子世家
往上倒三代都靠贩私盐过活
黄家家境富裕
黄巢自小接受了良好的教育
民间传说,他从小能文能武
善骑射、有急智
五岁那年
有一回他爹和他爷爷为菊花联句
他爷爷一时间卡住了,苦思不得
黄巢就替爷爷应道:
堪与百花为总首,自然天赐赭黄衣
黄巢他爹听了以后大惊失色
娘哎这有帝王之气啊
刚想要教训一番,他爷爷说:
“孩子说话不知道轻重
让他再另作一篇吧”
黄巢想了想便漫声咏道:
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
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
这个民间故事到此戛然而止
黄巢他爹和他爷爷的反应不得而知
但这首七绝显然更有帝王之气
不管这个故事、这首诗是否是后来者杜撰
它显然有很深的含义
唐朝人以牡丹为最美
黄巢却独爱菊花
显示出他与生俱来的反叛基因
据说原本黄巢也想通过科举到朝廷做官
摆脱见不得光的盐贩子身份
可惜他屡试不第
又融不进长安的社交圈
便留下那首著名的“满城尽带黄金甲”后拂袖而去
公元874年,天下大旱
饥民四起
另一个私盐贩子、河南人王仙芝
自称“天补均平大将军”
率三千人起兵谋反
从“天补均平”这个名号就能看出起义军的基本诉求
隔年875年
黄巢率千人在菏泽响应起事
他与部下转战各地,如入无人之境
先后攻占徐州、禹州、汝州等地
还杀了节度使薛崇,一时间名震天下
历史书上每到这种关键之处
总是以“天灾不断、奸臣当道”糊弄过去
事实真的如此吗?
王仙芝、黄巢起义的实际原因要深刻、复杂的多
在中国古代
政府的财政收入主要来源有二:
一是开放性税收
如田赋、商业税、人头税等
二是垄断性收益
即盐茶酒专卖、矿业专采及其它专营等
比如清代的关税就属于“其它专营”
本质上
“盐铁专卖”是国家向百姓征收的“隐形税”
官府高价出售盐、茶、酒这样的生活必需品
把“税”嵌入消费中,让百姓无从回避
当一个政权越来越依赖“垄断性收益时”
就说明这个政权已经走上了穷途末路
明末张居正改革
表面上看是整顿财税
实则是开源无望而强化对盐、矿的掠夺
对民间竭泽而渔
这为后来的乱局埋下了巨大隐患
中国历代的王朝崩溃
本质上都是财政的崩溃
而财政屡屡崩溃的根本原因是国家垄断经济——
土地、民间金融、商业、盐铁……一切都统统管起来
这些资源收入或者征税能力一旦有一点点风吹草动
财政系统就崩溃了
简单一句话
当一个政权开始横征暴敛时
这个政权已经离灭亡不远
安史之乱后,唐朝财政出现巨大问题
政府开始无所不用其极的压榨民间
他们把盐低价收上来
再高价卖给商人
从中谋取巨额利润
普通人吃盐变得非常困难
天宝、至德年间
盐每斗十钱
到了唐德宗时,一斗盐“岁钱三百一十
其后复增六十”
盐政变得极为苛刻
一旦发现有人贩私盐立刻死刑
还要连坐
如此一来
朝廷同时得罪了私盐贩子和吃不起饭的普通民众
不造反又能怎么办?
那就只能反他娘的了
和历代农民起义差不多
王仙芝、黄巢起兵后很快就出现了分歧
876年
宰相王铎的弟弟王镣劝说王仙芝投降朝廷
还亲自给皇帝上书为他求官
王仙芝一听
兄弟把脑袋别在裤腰带上为的啥?
还不是为了“杀人放火受招安”?
只要能吃上皇粮,这辈子还愁什么?
于是马上显露出归顺之意
唐僖宗大喜
授予王仙芝“左神策军押牙兼监察御史”
这个职位大概相当于今天的正县级
但黄巢听说了立马不干了
和王仙芝大闹一场
据《资治通鉴》记载:
“共立大誓,横行天下
今独取官赴左军
使此五千余众安所归乎!”
于是,“以拳脚击伤仙芝头部
其部众也喧躁不已”
黄巢敢拳打王仙芝说明底气足
说明义军内部山头林立
并不是王仙芝一个人说了算
因为反对的声音太多
王仙芝只能拒绝招安
但他显然没放弃这个念头
一有机会就和朝廷眉来眼去
877年
王仙芝再次派出两个心腹到长安接受官职
谁知戏剧性的一幕出现了
朝廷内部出了问题
招讨使宋威为了和招讨副使杨复光抢这个大功劳
谎报军功
把王仙芝的两个心腹尚君长、蔡温球当场处死
这下王仙芝的小弟们对大哥彻底失望
878年,王仙芝在湖北黄梅战死
他死后,余部全部投奔黄巢
极大扩充了黄巢的实力
自此,黄巢自称“冲天大将军”
带着近三十万小弟
走上了他砂仁如麻的人生道路
878年,黄巢军在河南一带流窜
于同年十二月进入福建、广东等地
他们先洗劫了泉州
造成约万名商人死亡
879年
黄巢向朝廷讨要广州节度使不成
一怒之下攻克广州
黄巢曾和政府数次谈判招安事宜
但事后来看,他并没有多少诚意
有时候干脆就是缓兵之计
当时广州是唐朝最大的对外贸易港口
人口稠密
货物纷华
汉学家薛爱华在他的著作《撒马尔罕的金桃》中
详细描绘了当时广州城的盛况
港口挤满了世界各地驶来的商船
不同国籍和文化背景的商人杂居一处
听到黄巢来袭的消息后
全城军民包括外国商人进行了殊死抵抗
奈何黄军过于强大,广州最终破城
黄巢部属在城内大肆抢劫
据史籍《苏莱曼东游记 》和《黄金草原》记载
约有12万到20万外国商人和平民被杀害
他们的财物也被掠夺一空
除此之外
黄巢军还砍光了城中及附近的桑树
让人们不能再养蚕、生产丝绸
黄巢在广州并没有站稳脚跟
春夏之际
军中大疫,兵士“死者十三四”
无奈之下,大军只得再次向北流窜
先后在湖南、湖北、江西、安徽、陕西等地盘桓
880年,黄巢军攻下洛阳
吃喝一空后终于在881年初攻进长安
唐僖宗仓皇出逃
进入长安后,“巢乘黄金舆
卫者皆绣袍、华帻”
“整众而行,不剽财货”
黄巢军入城后向百姓宣告:
“大王起兵是为了百姓
不像姓李的根本不爱护你们
你们只管安居乐业,不必恐慌”
黄巢没有派人追击出逃的唐僖宗让唐政权有了喘息的机会
881年1月16日,黄巢在含元殿称帝
建立大齐政权,年号金统
然而
兄弟们大块吃肉、大碗喝酒的日子过习惯了
怎么可能眼见着金银财宝而不取?
很快
唐宗室和有品级的官员留在长安的几乎被抢杀了个干净
富人的财产统统被没收,还美其名曰:
淘物
有诗为证:
“华轩绣毂皆销散,甲第朱门无一半”
“内库烧为锦绣灰,天街踏尽公卿骨”
黄巢本人也没闲着
他一头扎进后宫考察去了
转机的出现是因为两个人
一是沙陀人李克用率援军助唐
二是黄巢的大将朱温叛变降唐
883年春,黄巢败于李克用后撤出长安
临走前还不忘放火烧城
逃跑途中
黄巢军沿途抛洒抢来的金银珠宝
唐兵哄抢宝物放弃追击
离开长安后
黄巢军开始走向穷途末路
在流窜攻打陈州期间(今河南境内)因为军粮不足
黄巢便命令军队建造“舂磨砦”以两脚羊为军粮
黄巢军所过之地
百姓净尽、赤地千里
《旧唐书》记载:
“纵兵四掠
自许、汝、唐……曹、徐、兖等数十州
咸被其毒”
按照新旧唐书的说法,保守估计
黄巢军仅在包围陈州的一年中
就造成约30万人死亡
不过这个数字普遍被史家学所质疑
使用大舂这种机械化的方式由于事实上可操作性太低
很可能也有夸张和杜撰的成份
884年春
黄巢在李克用和朱温的夹击下
与最后的千余部属逃奔兖州(今山东兖州)
当年六月十七
黄巢在泰山狼虎谷(今山东莱芜)被外甥林言所杀
也有黄巢自尽及他最后出家的说法
并留有一首《自题像》
犹忆当年草上飞,铁衣着尽着僧衣
天津桥上无人问,独倚危栏看落晖
黄巢失败的原因
某位伟大领袖做过总结
“历史上存在过许多流寇主义的农民战争
都没有成功……
只有彻底地克服了流寇主义
提出并实行建立根据地的方针
才能有利于长期支持的游击战争”
黄巢军失败的根本原因在于领袖缺乏长远眼光与规划
始终流动作战
没有建立一个稳定的地盘并扎根经营
这既是黄巢失败的原因
也是后来李自成失败的原因
由于没有根据地
整支队伍的后勤补给和兵源补充都成了大问题
军队没有既定的方向和规划
只能按照当时现实进行流动作战
为了生存,兵士们沿途烧杀抢掠
又失了民心
另外一个主要原因是起义军从上到下都不思进取或者说无成事之能
攻占长安后,起义军毫无军纪
四处抢劫富人财物
导致富人们纷纷把粮食收藏起来逃往深山自保
义军主力到最后无粮可支
偌大一个长安城竟然闹起了粮荒
黄巢最终不能在长安站稳脚跟也是情理之中
黄巢之乱造成的伤害触目惊心
唐武宗(841年-846年在位)时
全国有496万户
但到了后周世宗(955年-960年在位)时
仅余120万户
到宋初为200万户,损失率为76%
黄巢失败的20多年后
他的旧部、宣武节度使朱温废掉唐哀帝李柷
建立梁朝
史称后梁
自此,传承了289年的唐朝灭亡
有人认为黄巢在中国突然火了
是人们推崇他挑战权贵
铲除了特权阶层
“天补均平”也有着均贫富的朴素理想
当我们回望历史时
不难发现一个问题
集权垄断型政体最终总是会走上一条退无可退之路
从秦、汉、唐、宋到元、明、清
中国历史上从来没有一个中央集权体制能够靠改革自救
基本都是一个模式——越改越乱
引火烧身;
内部腐朽、外部崩塌
最终重启再来
与之伴随的则是人口锐减、文明倒退
这似乎是所有掠夺型体制的命运归宿
历史总是在循环
王朝的财政困境从未真正消失
以前
财政依靠盐铁专卖、矿税、地租
现在
依靠土地财政、国企利润、消费税
以前,控制盐、铁、土地、商道
现在,控制房地产、能源、网络……
人们真的是在悼念黄巢
悼念一个失败的反抗者吗?
还是盐铁专卖式的垄断掠夺又走上了重复的老路?
所以
黄巢火了并不是什么有趣的故事
而是一个醒目的警告
人们一定要慎之又慎
以史为鉴
今天的节目就到这里,我是文婷
咱们下次见!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