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槛超低,投资微短剧是怎么赚钱的?

要说娱乐业眼下最火的是什么
肯定得数微短剧
比如
融合商战、复仇、黑社会
各种劲爆元素的《无双》
制作成本才50万人民币
收入达到3个亿
霸总剧闪婚后
富先生马甲藏不住了
上线24小时收入2,000万
去年全年整个行业收入374亿
要知道
整个电影行业全年票房也就才549亿
微短剧的市场规模
已经达到了电影的2/3
说不准今年就得反超
微短剧比短视频故事性更强
比长视频更紧凑
不光在抖音、快手上火爆
甚至在海外攻城掠地
去年下半年
有一个中资背景的短视频平台Reelshort
在北美一度超过TikTok
成为娱乐榜下载的第一名
靠10-20美元看完一部爽剧的收费
营收达到2,200万美元
已经有人把它对标韩流
当作文化输出的一种寄托
如果你喜欢微短剧
一定要听听这期
咱们一起来分析一下
这种刺激多巴胺分泌
让人欲罢不能的作品
是怎么牢牢抓住观众的
如果你鄙视微短剧
更得听听这期
看看这个行业是怎样像赌博一样
通过概率博取高收益
抖音15秒
人间两小时
这是网友对刷短视频的精辟总结
手指一划
就能跳出来一个无脑搞笑片段
像嗑瓜子一样一颗接一颗
根本停不下来
按照2023
中国网络视听发展研究报告的数据
国内短视频用户10.12亿
人均每日短视频时长达到2小时48分钟
微短剧
就是在这种大环境下开始爆发的
其实它也不是一个新鲜概念
10年前
从沙雕剧屌丝男士开始
短剧就开始崭露头角
但当时的网络
是爱奇艺、优酷
腾讯这些长视频平台的天下
无论是插播广告还是植入广告
长视频都优势明显
所以短剧并没有生根发芽的土壤
直到抖音、快手出现之后
短视频形成了自己的生态圈
和获利模式
2020年 广电总局把网络短剧纳入监管
2021年
3分钟以下的微短剧备案达到398部
市场规模3.7亿
到2023年 这个数字暴涨到3,500部
收入374亿
两年之内
备案数涨了10倍
行业收入涨了100倍
金钱效应下
越来越多的人投入到这个行业里
微短剧最大的特点
也是最让人鄙视的一点
就是他的剧情一味追求爆点
只要能刺激爽快
可以无脑无逻辑
最开始它定位的是三保人群
也就是保安、保洁、保姆
曾经有制片方根据平台反馈的数据
对观众做过画像分析
其中的男性观众以中年人为主
最喜欢的剧情是
主角先被按在地上摩擦
受尽屈辱
然后不断暴露身份
啪啪啪打脸反派
而女性观众以三四线城市为主
对虐恋和复仇最感兴趣
但是微短剧的观众群
在2023年也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现在已经有超过57%是19岁以下观众
年轻观众的观剧口味
跟大叔大妈也不一样
他们更钟爱的是甜宠
穿越、仙侠、霸总这类题材
但是不管什么剧情
为了突出刺激黏住观众
都得刻意制造冲突
行业里
还总结出了几个所谓的爆款公式
咱们挑两个典型介绍一下
一个是一二一
还有一个是三七二十一
什么是一二一呢
就是在每集的结构上
最大程度上要产生出人意料的效果
剧情得包括一个冲突
两个反转
最后10秒留一个悬念
三七二十一也是这么一个伎俩
3秒抛钩子
7秒进高潮
21秒出结果
可以说
剧本里精心设计的这些情绪陷阱
观众稍微把持不住
就很容易上瘾
怎么样大家听完这里的门道
是不是想说就这、我也行
确实现在的微短剧
编剧不怕你没文采
不怕你是影视小白
本集完。同理
只要脑洞大
你敢编,就有人敢拍
微短剧另外一个特点
就是制作成本低
跟电视剧动不动上亿的制作成本
明星演员上千万的片酬相比
微短剧的投入简直不值一提
平均而言
一部100集
单集一分半的微短剧
制作成本在30万到50万之间
即便是大制作
也就100万左右
这已经是2023年火起来以后的价格
2022年之前
同样的剧
只要10万就能搞定
主演
大部分是做着明星梦的十八线演员
或者电影学院的学生
片酬按天际
一到两千一天
拍摄场地费也是能省就省
有些横店影视城周边的村民
把自家房子装修之后出租给微短剧
剧组拍戏,同时还提供住宿和餐饮
这样一个剧组的拍摄和吃喝拉撒
在一个老乡家里就全都解决了
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快
立项快、拍摄快、剪辑快、上线快
一部剧从筹备到上线不能超过45天
其中最重要的拍摄环节
不会超过一个星期
至于为什么要追求快
咱们后边解释
其实一部微短剧虽然每集时长短
但是集数多
一部剧的总时长也得两个小时
跟大屏幕电影也差不太多
但是它却得用1/20甚至1/40的时间拍出来
肯定不能精雕细琢
大电影导演最讨厌演员不背台词
不研究角色
但是
微短剧导演最害怕的是演员太认真
最怕演员指着剧本说:“导演
我觉得这个内心活动应该是如何如何”
导演都会瞪着眼怼回去
老子要的是夸张直接
谁xx有功夫看你含情脉脉
一个典型的微短剧剧组
经常是头天夜里12点收工
第二天早晨7点开工
剧情里要尽量减少外景
只要没有自然光的需求
靠几盏大灯在室内就能从早拍到晚
演员也不用背台词
剧务念一句
演员说一句
只要没有硬伤
拍摄一遍过
在这种节奏下
一部100集的剧最快5天就能拍完
到这儿,微短剧主要特点咱铺垫完了
现在进入重点,它到底能赚多少钱
解答这个问题之前
咱们先得弄明白
他是通过什么方式赚钱
理论上短剧收入来源有3种
第一广告收入
商家冠名或者植入广告
但是如果不是名导演、大制作
其实很少有商家愿意在草台班子
拍的短剧上花钱
第二是带货收入
跟广告收入一样
除了在立项的时候就是以卖货为目的
绝大多数短剧也不可能有这项收入
第三就是充值收入
这才是最重要的收入来源
上线后一般前几集免费
之后按集收费
大概是5块到20块
看10集,平均来说
一部剧看完基本上都得花50-100块
这种边看边付的方式看似特别人性化
好像是给观众最大的自由
其实
恰恰是利用了心理学上的一个概念
叫做沉没成本谬误
这什么意思呢
沉没成本是指在经济决策的时候
已经付出的成本
谬误是指因为付出了成本
即使明知决策是错误的
因为不愿意浪费已付出的成本
而选择继续执行错误决策
熟悉历史的听众可能都知道
沉没成本谬误最有名的例子
就是上世纪60年代
英法两国联合研制协和客机
研发过程中就已经意识到项目有硬伤
但是如果半途而废
前期投入巨额投资就得打水漂
所以两国政府硬着头皮
又砸了8倍预算进去
终于把飞机搞出来
但是新飞机根本就没有市场竞争力
最后只生产了20架就草草收场
微短剧的边看边付也是利用这个心理
观众一旦付费看了一部分之后
即便不满意
但如果不继续看完整个完整的故事
前面的钱就白花了
所以有很大比例的观众一旦开始付费
就会看到最后
那么怎么找到这些愿意花钱的观众呢
这就得提到网络时代最流行的两个词
流量和算法
微短剧分两种
一种是平台剧
一种是小程序剧
平台剧就是抖音快手这些播放平台
投资支持的
这类剧数量少
但上线以后能够获得平台的流量支持
而咱们熟悉的那些有名的微短剧
绝大部分是另外一种,小程序剧
他们会把片花放到短视频平台上
如果观众喜欢
就会点击视频链接
跳转到观剧小程序
完成试看和付费整个流程
有过在视频平台发布作品的听众
都知道,上传之后
作品能够获得多少流量
完全看平台给不给推
个人发作品图个乐儿,观看
量多点少点都无所谓
但是
微短剧这种有制作成本的商业行为
是不可能佛系靠自然增长
让片花火起来的
必须得找平台买流量
按照目前的情况
一部剧的回报率ROI要达到1.1以上
才值得继续推广
也就是说
每花100万买流量
观众的充值回报至少要达到110万
如果运气好
推的剧ROI能够达到1.2以上
很可能是遇到了爆款
那么就要花大钱猛推
像片头提到的无双
制作成本50万
播出三周狂揽3个亿
到底赚了多少
咱们按照ROI 1.1-1.2算
买流量的成本大概是2.5-2.7亿之间
也就是说毛利在3,000万到5,000万
跟50万的制作成本相比
赚了60-100倍
比卖军火都赚钱
当然既然是生意
就不可能只赚不赔
咱们前面讲到
微短剧有一个特点
就是快,立项快、拍摄快、剪辑快、上线快
其实还差一个
就是死的快
赚钱的时候爽快
亏钱的时候也干脆
一般来说
一个剧的生死线
只有三天
如果三天之内ROI达不到1.1
立刻就会被放弃
即便是在买流量的时候
依靠算法按照预期的受众人群推流量
但观众的行为是没法预测的
很可能对这个剧就是不买账
这个时候对于制作方来说
一个剧不行
就得立刻换下一个
这也是为什么微短剧在拍摄的时候
要追求快
对于拍摄时间长制作成本高的戏
如果三天就被放弃
沉没成本太高了
成熟的制作公司都是几十个剧同时拍
用量的优势去对抗观众胃口的
无法预测性
就像赌博一样
谁也不知道下一局是3点儿还是5点儿
但只要不停的去试
总希望有撞大运的那一天
接下来咱们聊聊短剧出海
片头提到短剧播放平台Reelshort能走红
确实让人眼前一亮
既是TikTok、Temu之后
又一款中资背景的应用
在北美出人头地
它不仅自己获得2,200万的营业收入
还带动母公司中文在线的股价
从12涨到36
一个月涨幅达到200%
Reelshort不是短剧出海第一个吃螃蟹的
但它却做的最认真
以前出海的短剧
经常是把主人公狗剩儿改成Louis
翠花儿改成Mary
情节生搬硬套国内剧
但是东西方文化的差异
往往让欧美观众看得一脸懵
举个例子
比如壁咚环节
在东亚影视作品里象征着浪漫
往往成为爆点
但很多欧美观众却接受不了
反而会变成槽点
还有比如刻画冲突的扇耳光
推搡女性之类的情节
都得慎重使用
Reelshort推出的爆款
亿万富翁的双面人生
虽然仍然是国内拍烂了的霸总题材
但是剧情推进更贴近西方文化
再结合爽、爆、快节奏这些特有的属性
让习惯了权游和绝望主妇
这类精良制作的北美市场
大开眼界
竟然俘获了一大票儿女性观众
示范效应之下
越来越多的大机构进场
快手的星芒计划、腾讯的全民短剧
既出钱又出流量
扶持力度非常大
上个月抖音和周星驰达成合作意向
第一部作品《金猪玉叶》计划在5月上线
可以说大咖入局和精品化
肯定是行业未来的发展方向
但是这也带来了一个悖论
微短剧的商业逻辑是低成本搏高收益
精品化必然大幅推升制作成本
因为
你不可能让周星驰花50万去拍个剧
对他来说
5,000万可能都不够
但现实情况是
大咖也不一定就能摸准观众的口味
宁浩和刘德华咖位够大吧
新作《红毯先生》票卖不动
最后无奈撤档
所以走向精品化
虽然在一定程度上
能够增加成功的概率
但是万一失败
付出的成本也更高
这跟微短剧用量的优势
去覆盖观众口味的不可预测性
靠堵概率赚大钱的成功之道
恰恰背道而驰
以上就是本期内容
感谢收听,下期见

评论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