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风暴前夜:中小银行的生死时速

在中国的宏观经济结构里
如果说有什么比房地产更重要
金融肯定是其中一项
所以
在每年只召开一次的中央经济会议上
习近平才把化解中小金融机构风险
放在跟房地产、地方债同等高度
这是十几年以来的第一次
在中国的4,000多家金融机构里
除了六大行和十几家全国股份制银行
剩下的基本都叫中小银行
数量占比达到98.5%
化解风险这个行动的背景
是中小银行资产质量的快速恶化
根据中国人民银行风险评级
高风险金融机构资产
从2021年底的4.6万亿元人民币
上涨到2023年6月份的6.63万亿
18个月内增长了2万亿
增幅达到44%
而被认定为高风险的337家金融机构
几乎全部都是城商行、农商行、村镇银行
信用社这些中小银行
从行政层面
6月3日 国务院国资委要求
央企要严格控制增量
不得新设、收购、参股各类金融机构
被经济界称作“退金令”
实际上退金令之前
从去年开始
就已经有十几家央企
在悄悄清仓小银行股权
6月17号到23号
从广东到浙江再到辽宁
一周之内
有40家小银行在地方政府的监督下
被解散或者合并
风险处置节奏越来越快
所以
从政治局到监管到行政到地方政府
紧锣密鼓的这一系列举措来看
现在就是在跟时间赛跑
必须赶在集中暴露前把风险盖住
中小银行的风险
之所以严峻到这个程度
既有独立性低
政府的地域限制这些历史原因
又有房价下跌、人口外流这些现实问题
今天咱们
就看看这种种风险是怎么累积起来的
以及中国政府
现在准备通过什么方式化解风险
欢迎来到郭里有范
我是郭里
城商行、农商行、村镇银行这些中小银行
自诞生那天起
就有两大先天不足
一个是独立性过低
另一个是业务集中度过高
这两个致命伤
是酝酿风险的最主要原因
咱们先看独立性
因为绝大多数小银行
都是从原来的信用社改制而来
或者是吸收社会资金成立的村镇银行
所以股权分散
很容易通过股权收购成为控股大股东
连续暴雷的包商银行
盛京银行和葫芦岛银行
都是这种情况
“明天系”控股的包商银行
从2005年到2019年的这15年里
大股东注册了209家控股公司
通过347笔贷款套取资金高达1,560亿元
全都形成了不良贷款
相似的
盛京银行也给了大股东恒大1,552亿
而最新出名的葫芦岛银行更是奇葩
前十大股东里
竟然有7个
都是被官司缠身的失信被执行人
董事长跟行长一起协助
1989年出生的大股东
通过加密货币
从银行盗取26亿转移到境外
这些爆雷银行的风险
之所以能暴露出来
很多都是因为大股东自身先出了问题
拔起萝卜带出泥
那么全国还没有拔出来的萝卜有多少
简直不可想象
除了大股东以外
中小银行还是地方政府的钱袋子
按照现行法律
除非被特别批准
否则城商行、农商行、村镇银行
只能在所在地开展业务
不能跨地域
这就导致它们会被本地政府完全控制
让所谓的“三会一层”
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和高管层
沦为摆设
根据人民大学陆利平教授的研究
越是经济落后,税收少的地区
地方政府的干预就越强
作为一个地区银行
市政府、县政府
就是这类银行能触及到的最顶层
全国性银行在关键时刻
可以把上级机构拿出来做挡箭牌
而这些小银行
对地方政府只能唯命是从
甚至很多小银行的行长
在任职前
就是地方财政局
税务局这些部门的领导
大多数人的人事关系
未来的前途还都在政府体系里
对于很多政府项目
不管风险有多大
只能闭着眼把贷款批下去
除了公司治理结构上的缺陷
贷款集中度风险
是业务上最突出的问题
集中度这概念虽然已经有几十年
但是直到2010年
根据巴塞尔协议三
才被中国的银行业
引入到风险管理体系里
具体内容比较枯燥
咱们就不引述了
简单点说
就是银行要分散风险
对于同一个行业
或者同一个地域的贷款
不能过分集中
但是小银行因为只能在本地展业
所以它天然就不满足分散风险的条件
越是经济不发达地区
优质企业就越少
仅有的几个好公司
就会被各家银行争夺
常说的“垒大户”就经常发生在这种地区
除此以外
“互保圈”盛行也是小银行的顽疾
这主要是因为
在县城和农村地区的小企业
普遍抵押物不足
所以很多时候
找保证人就成了获得贷款的前提条件
再加上封闭区域内的熟人社会
A给B担保,B给C担保
C给D担保,D再给A担保
这一串公司里只要有一个出问题
就会引发连锁反应
比如山东阳谷农商行
不良贷款率一度高达7.82%
远高于不超过2%的正常值上限
它的8.13亿不良贷款里
有超过80%都是因为“担保圈”导致的
过去十几年
整个中国银行业的资产规模
呈倍数的膨胀
在存款、贷款同时扩张的过程中
虽然产生很多风险
但是可以用增量去盖住存量
而一旦增速下降
存量的风险就会暴露出来
这是整个金融体系
不管是大银行还是小银行
都面临的难题
但是中小银行的问题
由于严格的地域限制
被成倍数的放大
这其中最无解的两大风险
一个是持有着全国最差的抵押资产
再一个就是经营地
人口流失和经济萎缩的螺旋式下降
关于抵押资产
还是得回到房地产上
从现在的情况看
不管是给地产商的开发贷
还是面向购房者的按揭贷款
中小银行贷款对应的抵押物
很大比例
都是所在地三四五六线城市的房子
而这些房子
是全国范围内流动性最差
跌价最严重的资产
几年前因为房价便宜
5万块能买套房
所以鹤岗闻名全国
但是现在
离北京只有106公里的张家口
二手房房价也掉到了
一套两居室6万块
咱们再看南方
广州北部70公里的清远
几年前火爆的时候号称环广州概念区
恒大银湖城2019年挂牌价每平米10,500
现在的二手房价格已经掉
到3,500到6,000块一平
要价区间之大
完全取决于把房子脱手的决心
整个小区挂牌房源450套
3个月成交13套
得将近9年才能消耗完
所以说现在全国范围内
除了几个核心城市
三线以下地区的房市
不是价格高低的问题
而是根本没有买家
已经是一潭死水
小银行抵押物大量都是这类房子
拍卖抵押物完全无法覆盖贷款余额
也正是这个原因
已经有银行给断贷的借款人
开出优惠条件
只要多多少少每个月还一点贷款
不完全断供
就可以不算违约
银行就不收房
所以现在这个形势下
以往在中小银行的资产里
还能算是优质资产的抵押贷款
很多已经抵押物不足值
按照银行法都应该追加抵押物
否则就得调降贷款等级
而贷款降级后
要占用更多的拨备和风险资本
哪个银行都承受不了这种后果
所以无论是追抵还是调降
目前没有一家银行敢采取行动
再加上刚刚提到过的担保圈贷款
小银行账面之下真实的贷款质量
比报表里披露出来的要差得多
不仅如此
从长远看
小银行的经营环境只会越来越差
因为三线以下地区正在被釜底抽薪
面临严峻的人口危机
处在人口流失
和经济萎缩的螺旋式下降过程中
按照经济规律
随着社会发展
人口都会往发达地区集中
所以才催生出
占日本人口30%的东京都市圈
和占韩国50%人口的首尔首都圈
中国因为大城市比较分散
不会达到像这样的集中度
但是北、上、广、深
重庆、成都、武汉、西安这些大城市
对周边地区的“吸虹效应”会越来越明显
而且由于户籍制度人为阻碍人口流动
很多在大城市打工的年轻人
因为没有希望获得城市户口
所以才会在老家县城买套房将来养老
但是中国目前几大城市的老龄化
越来越严重
以上海为例
到2022年 上海60岁以上人口已经超过36%
步入重度老龄化社会
急迫需要年轻人的纳税
社保这方面的贡献支撑
所以将来户籍限制必然会放松
直至完全取消
当年轻人可以在大城市安家落户
谁还会回老家呢
按照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的数据
2010-2020年之间
全国2,700多个县区级行政区划中
已经有将近1,500个人口减少
占比达到56%
其中人口减少超过10%的达到430个
占比16%, 甚至有7%
也就是194个
人口流失超过百分之二十
大部分都集中在东北、西北
这些经济发展动能不足的地区
过去依赖中央的转移支付
再加上房地产
和地方政府上马基建项目
才能支撑地方的经济循环
现在房地产和地方债务的压力
已经让以往的做法难以为继
很多地方陷入人口外流导致经济衰退
导致人口加速外流
导致经济进一步衰退的恶性循环
这个负循环对银行的第一波打击
就是企业减少
中小银行找不到合适的贷款对象
失去利润来源
根据兴业研究所
对69家农商行的抽样数据
其中有10家银行的贷款
占总资产比重低于50%
不到监管机构划定的及格线
一方面要给储户支付存款利息
另一方面资金放不出去
收不到贷款利息
这样就形成了一个死亡交叉
利润不足不光是股东分不了红
更重要的是无法计提坏账准备金
不良贷款逐渐暴露出来以后
就只能蚕食以往积累的拨备和资本金
就相当于在拆银行的地基
对中小银行未来的悲观预期
已经形成社会共识
并且反映到了央企“退金令”的执行上
富滇银行去年净利润7.5亿
还算是一家
资产规模和盈利能力都不错的城商行
大唐集团作为第二大股东
在北京产权交易所挂牌
股权出售将近6个月
始终无人问津
很显然
房地产、地方债、人口外流和经济萧条
都不是金融系统自身能解决的问题
在经济下行的时候
金融系统内部唯一能做的
就是稀释风险
就像一勺老鼠药
倒在茶杯里肯定毒死人
但是倒在一个游泳池里
毒性就稀释没了
所以中国现在的做法
就是推动中小银行合并
村镇银行由母行吸收
城商行、农商行、信用社
由监管牵头成立省级总行
把级别提高
总资产规模做大
资产质量差的和质量好的一平均
不良贷款率就能降下来
而且
还顺带弥补了独立性低和集中度高
这两个先天不足
全国范围内如果顺利做完这一步
那么
中小银行的风险暂时是可以控制住的
但是不良资产一直在资产负债表上
会影响合并后
省级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和拨备率
拖累未来的发展
所以将来
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如果还能好转
大概率会让这些省级总行
把不良资产打包
由省政府发债筹集资金
把资产包买过来
收不回来的贷款直接核销
大幅跌价和没有流动性的抵押房产
抵押权
随着债权一起转移到地方政府手里以后
符合居住条件的
可以作为保障性或者福利性住房
重新流入租赁市场
至于里边的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债务
完全可以债权转股权
这样银行摆脱了坏账
融资平台减少了债务
地方政府增加了股权
三方都可以重新轻装上阵
但是表面的成功之下
促成这个转机的
却是再次增加的政府债务
这笔成本
最终还是得分摊到每个人的身上
不仅如此
在吸收合并的过程中
民营资本股东的利益如何得到保护
相对的,如何避免利用政府资金
向特定股东形成利益输送
这些问题如果没有强有力的外部监督
几乎不可避免的
会形成新的腐败
大概率几年以后
这类案件就会逐渐浮出水面
值得我们继续关注
以上就是本期内容
感谢观看,下期见

评论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