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中国经济的结构性困境,就要理解改开40年持续的产能过剩史 • 政令出产品愈成山 供给侧过剩总难撼 • 2024中国经济连续剧 _ 审时煮茶

中国现在正在尝试挽救其经济
虽然他们承认经济出现了问题
但具体是什么问题却耐人寻味
官方的说法是逆周期调节
所以现在中国经济出现的问题
只是在经济周期的下行期
而我们所有人都知道
经济存在的是结构性的问题
但这个结构性的问题具体是什么呢
很多人愿意从政治的角度给予回答
说中国经济的问题
是共产党一党独裁的问题
确实可以这么说
但一党独裁毕竟是一个政治学的术语
那么在经济现象之上
一党独裁会导致什么样的经济现象呢
很多人会总结为国企和民企的对立关系
是国企对于民企的国进民退
但是难道现在
以民营企业为主的新三样等等
就没有问题吗
所以说今天我想找到一个政治领域
与经济领域的交叉点
来说明中国经济现在遭遇的问题
那么这个交叉点就是产能过剩
产能过剩是从上次伦访华之后
一直被提出的概念
而官方一直在否认中国存在产能过剩
其中一个说法就是
中国现在产能利用率不高
但是实际问题是
中国产能是应对着
占领全球市场来做的
也就是说
现在新能源汽车的产能利用率不高
但是当中国新能源汽车
占领了全球市场之后
现在的产能还不够用
但实际情况确实如此吗
我今天看到一个报告
高盛集团分析的光伏
面板等等领域的产能水平
现在中国的产能
已经有5个行业
陷入了全球水平的产能过剩
也就是说产能过剩最严重的是光伏领域
光伏领域中国的产能
是全球年需求的1.9倍
而且还在扩张之中
锂电池供应率是全球需求的1.5倍
电动汽车是全球需求的1.2倍
也就是说我们的实际产能已经大过于
如果你就算占领了全球市场
都太高的地步了
尤其是光伏面板
即便你占领了全球市场
你的产能利用率都会在50%以下
所以产能过剩是一个非常严重的事情
为什么中国有这么严重的产能过剩
从产能过剩角度
如何更好的理解
中国经济面临的结构性困境
就是我们今天要来做的事情
大家好
欢迎收看新一期的沈池煮茶节目是流程
这期节目依然是我们的中国经济连续剧
那么这些中国经济连续剧
我们要谈的就是产能过剩的问题
当前中国产能过剩非常严重
严重的不仅在于产能过剩程度之深
而在于其产能过剩之广泛
不仅仅是我们刚才所列举的几个
新兴战略产业产能过剩
中国现在不管是服装、纺织
家具、皮革制造
都存在不同程度的产能过剩
2023年统计局公布的官方产能利用率
工业的总产能利用率是75.1%
远远低于80%的合理区间
其实如果你们看过之前
写廉价中国的文章就知道
提姆这个平台在海外
之所以能够提供
如此廉价的产品
很多廉价产品都来自于产能过剩,对吧
所以在中国产能过剩现在是非常严重的
那么产能过剩是问题吗
或者说产能过剩
是从疫情之后
才出现的新问题吗
答案是否定的
产能过剩不仅不是一个新问题
产能过剩是自中国改革开放以来
一直所遭遇的一个极老的问题
这个问题就像是中国经济
与政治体系的某种诅咒
一直挥之不去
中国从改革开放的初期到现在
一直在与产能过剩作斗争
而这个斗争一直以失败告终
所以今天这期节目最开始
我就要为大家介绍改革开放
40年以来的产能过剩史
可以说中国改革开放经济史
就是一部产能过剩史
那么最开始的产能过剩来自于80年代末
90年代初
我猜很多人对那个年代并没有印象
但对我来讲还是有印象的
那会儿中国最主要的消费品
其实是一类的家庭电器和家庭用具
包括自行车、手表、冰箱、电视机
缝纫机等等的品牌
如果你生活在那个时候的
中国有非常多的自行车品牌
非常多的电视机冰箱品牌
几乎比较大的城市都有自己的电视机厂
有自己的冰箱厂生产从日本进口技术的
冰箱就是压缩技术
电视就是显像管技术等等
当时这样的东西是非常多的
经济模式被称为大而全,小而全,大而全
小而全
就是一个城市的工业部类
必须覆盖这个城市所有的消费品
包括服装,包括自行车,包括手表
包括缝纫机,包括电视机
包括冰箱等等一系列内容
其实我小时候记得更清楚的是
一种橘子味的饮料
这真的是苏联体制
橘子味饮料现在还有比如说
西安的品牌叫冰峰
北京有北京的品牌
那么小时候我那边的品牌叫天下乐
当然我们城市那个品牌
现在已经完全死掉了
但冰峰和北京品牌还有
但这些品牌现在都不属于本地的国资委
而是属于更大的饮料集团
但在那个时候几乎比较大的城市
都会有自己的橘子味汽水品牌
这个就是大而全,小而全
你可以想象各地的产业结构都非常趋同
这里带有多少的重复建设
所以项目重复建设
在80年代和90年代是非常普遍的
因为这样非常分散
又重复的同质化的竞争
当时中国处在这种消费品领域的产能过剩
是非常严重的
那么这样的产能过剩
就是地方国企的重复建设
在这个情况之下
就是1983年就仅仅到1983年
全国有50%的手表厂电视机厂
75%的自行车厂
80%的洗衣机和电冰箱厂
都达不到起码的生产批量
就是每一个企业当时产能几乎都是过剩的
那么产能过剩会导致很大的问题
大家知道在80年代后半叶
中国发生了严重的通货膨胀
通货膨胀之后进行价格闯关
价格闯关失败
直接导致了8964的学潮运动
那么在价格闯关之后
中国进入了一系列的通货紧缩的周期
在90年代左右中国进入通货紧缩
那么进入通货紧缩
立马产能过剩
情况就受到了巨大的打击
这个pattern非常重要
大家要记得
因为中国之后每一次产能过剩情况
凸显出来
都跟经济危机有关
那么第一次就是89年前后价格闯关失败
导致了通货紧缩
之后有97年亚洲金融危机
有08年全球金融危机
有20~22年前后的这么一场疫情
都会刺破中国产能过剩的泡沫
那么产能过剩泡沫被刺破有两个原因
第一个原因就是在经济危机之下消费紧缩
消费需求减缩之后
产能过剩的矛盾就会更明显的凸显出来
这是第一点
那么第二点
在产能过剩体系之下
很多企业之所以能够承担产能过剩
都是有财政在兜底
财政在进行各种各样的补贴或支撑
但经济下行期财政不张
导致财政无力来对这些企业
进行支撑和补贴
在这个情况之下让问题不得不得到解决
这是产能过剩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
现在中国面临的情况也一样
财政的问题导致产能过剩
必须成为一个被面对的问题
那么第一次发生这样的事情
就是80年代末90年代初
那么从这之后
可以说中国唯一一次真正有效的
或者说在疼痛的情况之下
解决了产能过剩的问题
就是这第一次大家知道90年代
发生了各种各样的事情
包括国企下岗
包括很多地方国企的破产重组
大型国企对他们的并购
以及地方税制的改革
很大程度上都与解决
第一波产能过剩高度有关
因此第一波产能过剩的过程之中
大量的地方消费品企业
被大型的国有企业并购
最后形成的比如说几个比较大的白电企业
像四川长虹
海尔、格力等等
这样的市场化的企业
开始并购大量的地方企业
包括啤酒产业
包括饮料产业都是如此
那么在并购的过程中
很多国企员工纷纷下岗
成为了中国第一波城市化中间的疼痛
那么整个这样的过程
就走到了90年代末的亚洲金融危机
那么到亚洲金融危机的时候
中国产能过剩
基本还集中于消费品、轻工
纺织、家电
塑料制品等等的情况
那么到1996年
全国有28种主要的工业品
有4成都处于闲置的状态
97年下半年统计消费品
有1/3
都供过于求
那么在这个情况之下
刺破了中国产能过剩的泡沫
债务重组等等
都在那个时候开始
那么从90年末之后进入了新世纪
中国经济迎来一个巨大的机遇
就是2000年加入WTO
加入WTO之后
中国正式成为了世界工厂
那成为世界工厂之后
这些轻工业产品得到了全球的销路
得到全球销路之后
轻工业产品一是并购了一批
第二销往全球之后
产能过剩情况得到了大幅度的缓解
但是也就在2000年之后
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化的速度开始加速
在城市化速度加速的时候
除了轻工业之上
上游产业跟基建相关的部分
慢慢开始走入产能过剩的时期
那么不少地方都开始建立了大批的钢铁
水泥、玻璃、电解铝的项目
这个跟上一波一样
全国不是有几个大钢厂
而是各地都有各种各样的小型钢厂
各地都有各种各样的小型火力发电厂
各地都有各种各样属于自己的水泥厂
在这个情况下全国开始基建
而所有这些跟基建相关的领域
开始进入产能过剩
那么这次产能过剩刺破泡沫的时期
在08年金融危机
08年金融危机
外贸突然大幅度下降
因为全球的需求都在萎缩
在这个情况之下,中国再次进入一个
产能过剩
泡沫刺破的时机
但这一次如何解决产能过剩
我猜大家都知道就是4万亿经济刺激
实际4万亿只是最开始
最后是不止4万亿的
4万亿就是政府以投资的发动方式
大幅度的拉动基础设施建设
那么从4万亿开始解决方法并不是暂停
并不是并购
而是进一步的扩大政府支出
来承接这些基础设施建设产业的产能
所以上游和中游的制造业
在08年之后开始大涨
包括黑色金属
有色金属
机械设备
电气机械等等的行业
都以每年40%多的速度开始飞速的增长
但这40%多飞速增长的时候
很显然在所有这些领域
都会产生大量的产能过剩
产能过剩从08年4万亿开始到13年
就已经非常严重了
所以13年10月份国务院发布了
关于化解产能严重过剩矛盾的指导意见
显示在2012年底我国钢铁、水泥
电解铝、平板玻璃
船舶产能利用率都仅有72%
73.7 71.97
13.1和75%
全部低于80%的通行水平
所以在那个时候由于各地都有重复的
基础设施建设的上游产业
所以产能过剩再一次加剧
但是在这次之后
其实产能过剩的情况
并没有因为13年的
这次产能过剩指导意见
而得到真正的缓解
没有得到的缓解的原因很简单
就是政府依然在依赖政府投资拉动经济
在这个背景之下
各种各样的基建在中国大行其道
中国的大基建时代
就是从4万亿之后开始的
到最近才开始有减速的迹象
所以不管怎么样去遏制它
其实只要政府还要依靠基建投资拉动经济
那么这样的产能过剩就是不可能刹车的
因此这样的产能过剩再度仰前狂飙
一直狂飙到2016年
2016年产能过剩的情况已经非常严重
所以在那一年开始大家都听说过的
供给侧改革其实是2015年的11月底
那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发表了
在扩大总需求的同时
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改革
当时就提到了对于这些产业进行去产能
去库存、去杠杆
降成本、补短板
主要治理领域是钢铁
煤炭等领域的产能过剩
当然这一波产能过剩
是的治理是起到了一定效果的
固定资产投资速度开始快速回落
但是快速回落之后
又遭遇了一个新新的问题
就是15 16年
中国出现了一定程度的通缩
而这个通缩
跟当时的股灾
是有莫大的关系的
因此在这样的危机之下
政府有什么办法
可以去遏制这样的通缩方法
大家一定都记得就是棚改货币化
所以政府使用棚改货币化
开始着力快速扩大房地产领域
大家知道房地产领域和基建是类似的
需要大量消耗钢材、水泥
其他的有色金属发电等等领域
所以说承接了在基建领域的过剩产能
在当时的中国做了两个事情
来消化所有这些过剩产能,一个对内
一个对外对内的部分就是棚改货币化
用房地产领域去拉动过剩产能
对外的部分是一带一路
一带一路现在被大家当做是
中国谋求国际竞争力的方法
但如果大家记得的话
其实16 17年
最初推出一带一路的时候
所有人的说法都是一带一路的目的
是转移国内的过剩产能
大家就知道在那个时候
国内的像水泥基础设施建设的
过剩产能有多强
那么不管是对外的一带一路
其实一带一路的规模跟房地产
比可以说是九牛一毛
所以我们只用管这个棚改货币化之后
房地产的蓬勃发展就可以了
那么大家可以想想,这波房地产的发展
是让中国这些领域的产能过剩
得到了遏制
还是让这一领域的产能过剩得到了加强
当然是得到了加强
直到现在中国的钢材
水泥产能过剩
依然非常严重
不仅这些非常严重
还带来了另外一个产能过剩
非常严重的领域
房地产现在的库存
和产能过剩的水平
可以说是相当高
就在最近几个月
在每个月销量不断下滑的时候
新增库存还在不断的上涨之中
这个是一个非常恐怖的情况
所以说在这个情况之下
从2016年棚改货币化之后
开始房价开始大涨
这个大涨的房价
极大地冲击了中国的基础民生
也成为了过去一段时间
中国国民有房的人当然很高兴了
没有房子的人最大的抱怨就是房价太高
所以其实从2016年开始
我们就提出了房住不炒
但房住不炒,基本上直到2020年前后
才真正得到了一定程度的遏制
那么刺破这一轮高发的通货膨胀
这轮通货膨胀
可以看作一种定向的通货膨胀
就是房地产价格对吧
那么刺破这一轮通货膨胀
就是2020年开始的新冠疫情
新冠疫情前后
对于中国几乎所有领域的需求
都有巨大的打击,消费领域、房地产领域
政府支出
政府收入等等都有非常巨大的打击
那么这波打击到现在
就形成了中国这一波的通货紧缩
在这波通货紧缩之中
当各地不能再搞基建
各地不能再搞房地产的时候
他们的东西转向了什么呢
就转向所谓的产业政策
其中最典型有代表性的就是所谓的新三样
新能源汽车、锂电池和太阳能电池板
就是光伏等等的领域
那么关于产业政策与产业政策
带来的产能过剩
我们之前其实有一期节目
就是关于中国产业政策的部分
如果大家感兴趣可以去听
但不管怎么说
大家都知道这个结果是什么样
就在后基建的时代
中国快速把这些新兴产业
就像我最开始讲的一样
产能过剩到一个非常夸张的地步
过剩到比全球的需求
还要再大出一倍的地步
这么一个程度
而不管是光伏领域还是新能源汽车领域
大家都知道在疯狂的打价格战
去侵吞掉这些企业的所有利润水平
而国家也发文说不要卷等等内容都在其中
而且更有意思的是绕了一圈
我们又回到了原点
过去的情况是
中国只要相对较大的城市
就有自己的自行车企业
有自己的洗衣机企业、冰箱企业
汽水企业
现在是中国相对较大的城市
就有自己的新能源汽车生产基地
就有自己的光伏生产基地
就有自己的锂电池生产基地
所以又重新回到了
以省为单位
进行重复建设
进行相同的产业结构的阶段
所以中国绕了一圈
回到了80年代和90年的原点
当然其背后的原因其实一模一样的
就是推动中国产业过剩的原因
好,简单总结一下
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
就是一部产能过剩的历史
80年代90年代的产能过剩
主要集中在生活消费品领域
也是唯一一次得到解决
是靠国企大幅度的重组国企人员下岗
当时三角债的化解
也是靠三个资管公司
来把所有的呆账坏账
一口气用国家的方式
把它吸收的方式算是解决了
第一次产能过剩
那之后的产能过剩
到加入WTO下游产品产能过剩得到缓解
上游基建开始产能过剩
在08年金融危机的时候不仅没有解决
还靠4万亿再继续加速
在加速之后,16年供给侧改革
但是供给侧改革之后没有起到效果
又用棚改货币化再次加剧产能过剩
那么棚改货币化这波产能过剩
现在还没有解决
房地产产能过剩依然非常严重
中国又再次迎来了
各地纷纷上马类似的近似项目
导致所有这些领域重复建设
产能过剩的一个新阶段
所以可见产能过剩就是如此
40年的改革开放历史
就是40年的产能过剩历史
好,我们回来说为什么会出现
这么严重的产能过剩
一般国家在经济周期之中
当然会存在产能过剩
但产能过剩,工业出产品的价格下降
很快就会淘汰一批产能
但中国为什么产能过剩一直淘汰不了
就说明中国这些亏损的没有利润的企业
一直有政府在支撑着他们
让他们不倒闭
让他们可以继续扩大生产
政府采用补贴
不管是直接补贴产品
还是补贴企业的方式
让这些企业能够维持
正是这样的维持让价格指标失灵
让价格这个信号失灵
让这些产能过剩可以不断的增长下去
那么地方政府为什么要做这个事情
动机其实非常简单
大家知道中国地方政府考核的是经济总量
要么考核GDP
要么考核利税
在税收上最主要的就是几个央地共享税
包括增值税
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
其中最大头的就是增值税
增值税水平和GDP水平几乎相当
所以地方政府有无度扩大
经济交易规模的冲动
也就是说经济规模够大
即便企业是亏损的
我这个地方中央政府考核的
几个经济数据
依然会非常的漂亮
所以地方政府就有我不管其他的人
只要国家有政策,只要我有钱
我就可以无度的扩大经济规模
来完成我自己的经济指标
这个是产能过剩最根本的一个冲动
第二个冲动就是地方还要去控制失业率
有些是地方国资委的企业靠不断的扩产
能增加产能的方式
也可以吸收本地的就业
这个很大程度上
可以完成他们就业率的指标
所以这两个指标
是地方这么严重产能过剩
一个最根本的冲动
这个冲动都不是企业家的冲动
而是政府人员的冲动
因此中国产能过剩
完完全全是一场
由政府主导的产能过剩
那么在产能过剩情况之下
到底是如何抵抗亏损
企业是如何支撑的呢
大概是以下一些方法
这些方法都是非市场化的方法
第一个就是中国的国企
中国的国企并没有严格的市场化考核
很多国企都可以拿到政府的补贴
很多国企不管你亏多少钱
一个地方国企或者中央国企
都可以从政府补贴之中
继续获得营运的资金
所以国企有各种各样复杂的考核
但却没有以市值
或者你的盈利水平
做一个作为最根本的考核,这就是大问题
第二有很多国企我们就没有要求它有利润
为什么
我们认为这些国企提供的是公益事业
比如说水电气
比如高速公路可以亏非常多的钱
但我们一直有一个理由
我们说这些企业本身不赚钱
但是却可以拉动经济,比如说高铁
因为这样的原因
我们就没有考核这些企业的盈利水平
你既然不考核盈利水平
我就可以胡乱的建就可以建得非常多
像不知道航空
高铁、高速公路
我们之前讲大基建的企业
如果大家感觉可以听就是如此
整个大基建形成一个如此大的黑洞
就是因为这些领域我们都有一种
他们不必赚钱
它们可以拉动经济发展
这样的思维定势在背后
它最后导致的就是无度的产能过剩
那么再往下最近几年
中国还有一个拉动基金的提法
叫做超前投资
就是说这个领域比如说5g比如说高铁
我们会认为现在确实没有需求
这高铁现在建了也没人坐
但是这叫超前投资
我们现在先建好
只要未来桩经济发展起来了
就会有人做超前投资
其实就是产能过剩的一个借口而已
我们知道大量超前投资的项目
最后也没有实现
它最开始的目标
尤其随着中国现在经济下行
经济增长速度大幅放缓
以及人口开始往回走
这些所谓的超前未来到底是什么
新需求的填充其实是非常可疑的
所以这也是一个导致产能过剩
非常重要的原因
那么产能过剩还有很多窟窿
根本就是以政府不知道的方式填充的
什么叫政府不知道的方式
大家知道中国政府债务有标准债务
有非标债务
那标准债务自然就是那些政府发的公债
非标债务就是像城投债
和城投企业债等等的
中国大量的城投债务
都是用于基础设施建设
和城投公司的运营
这些城投公司有的是水电气
有的是城市公路
有的是整个城市的桥梁等等建设
那么所有这些未被考核的
不被控制的大量的产能过剩
都是靠非标债务的情况
在中国有一段时间是快速的扩展的
所以这也是一个产能过剩的政府机制
那么还有一个产能过剩的政府机制
就是国家政府的产业政策和产业补贴
不管是光伏、锂电池
新能源汽车芯片
都是在国家巨量的政策和扶持之下
既然国家给政策
各地的政府就可以拿这个政策来深于企业
那么每个政府都复制一套这样的产业结构
自然产能过剩就开始非常恐怖了
当然再加上中国还有一个产能过剩的方式
就是他不能死
大而不倒
当所有的上游规模,比如说钢铁
房地产、水泥到这么大规模的时候
我们是不能用休克疗法突然死亡
让它全部暂停的
所以我们必须发明一套新项目
让它可以延续下去
不管是4万亿
不管是棚改货币化
不管是专项债
还是今年四季度要突击花掉的专项债项目
都是促使这一体系大而不倒
继续扩大的原因,所以中国的产能过剩
就在这样的一个非市场化机制
政府主导价格因素完全失灵的情况之下
以各种各样的理由
不管是国家的安全
政府的发展
失业等等的情况之下
不断越吹越大越吹越大
就这么一个情况
所以说中国产能过剩的模式
有省市的产业补贴
国家的产业补贴
这是一种平时为了完成经济指标而进行的
像城投债的投资是一种在经济危机之下
为了拯救经济
发起运动式的消化产能的建设
像4万亿棚改货币化
今年四季度突击花钱也是美丽中海外倾销
不管是过去的钢铁轮胎
现在轻工业的提姆还是电动车
都是里面非常重要的产能过剩的模式
那么这个模式总结了这么多
大概可以分成三种
第一种就是固定资产投资领域的产能过剩
水泥、钢铁、冶炼
有色金属等等
这些都是以地方国资委企业为主
以重复建设的方式达成的产能过剩
这是第一种
第二种就是下游领域
产业补贴方式形成的产能过剩
通信、机械、医药新三样
这些主体是民营企业
但民营企业在拿地方政府的补贴和政策
在这个情况之下
每个城市都在搞所谓的产业政策
来拉动这样的民营企业
最后导致产能过剩
所以你看国企集中在上游基建领域
民企集中在下游制成品领域
上游是靠政府直接投资拉动造成产能过剩
下游是靠政府采购
和政府补贴拉动造成产能过剩
当然中国还有一个
非常特殊领域的产能过剩
就是房地产领域的冲动非常复杂
包括地方卖地补贴
财政收入的冲动等等一些领域
所以房地产庞氏骗局式的产能过剩
也是中国非常特殊的一个领域
所以我们就知道像我们最开始说
我们说中国的经济问题
为什么不只是国企
民营企业的问题
就是中国的产能过剩
其实也可以由政府和民营企业合作来完成
那么就像最近新一轮的产能过剩
就不一定是国企的问题
最近产能过剩领域比较严重的是计算机
通信、电子
电子器械、医药这种高技术领域
包括新三样
其实产能过剩的主体基本都是民营企业
所以在中国经济问题
政府主导未必只跟国企合作
在民营企业领域也是可以推动
巨量的产能过剩的
所以整个这样的原因
那么中国经济结构性的原因是什么
中国经济的结构原因
就是行政权力主导的制造业驱动
这样的产能过剩
那么这里面有几个反驳点
我想在这里提出
比如说很多人就会认为
你看各地政府导致产能过剩
这并不代表国家的产业政策有问题
而是各地的重复建设有问题
所以根本原因是因为经济
权利和经济政策太分散了
如果能把经济政策上升到中央
由中央计划统一调配
是不是可以解决各地的重复建设问题
你别说这不是一个假设
这就是中国的政策
从最开始的各地发债到专项债
大家大家知道专项债
是要上报到
财政部和发改委统一审批的
专项债就是要让这些项目不要重复建设
让这些项目本身有盈利才可以去投
这就是一个国家把经济权力
向中央收拢的方式
在今年三中全会之中
还在削减县市一级的事权和财权
把财权和事权向省一级和中央一级回收
这个方法就是来解决所谓的财政权力
在各地太分散
要向中央集中来解决重复建设的问题
但这问题是什么呢
你一旦这样做就变成2024年
2024年什么问题
全国专项债发不下去
你有专项债额度
但地方没有合适的项目来承接这样的额度
导致地方政府陷入躺平的窘境
所以中国从2024年政府投资
在新增的
各种各样的社融之中
地方政府很多政府都已经停止了
所以最近中央政府给地方政府划债
并且再次扩大了专项债的使用领域和范围
那么今年四季度要突击把专项债的钱花掉
肯定在很多领域都要去放松
但一旦放松
各地的重复建设一定又会卷土重来
所以你看在专项债领域
刚才简单的逻辑
就各地政府权力在分散
只要把财权与事权向中央收拢
就可以解决重复建设
它就会遭遇一管就死
一放就乱这样的问题
专项债在中国就是一个一管就死
一放就乱,这么一个情况
好,第二个方面就会说
那么中国用产业政策培养这些企业
没有问题
只要在有一个时间点上这些企业做大了
我们就以市场化的方式政府停止这些补贴
行政化力量强制退出
让他去接受各地让其接受市场竞争就可以
但大家想想这个真的可能吗
不可能
已经出现了新的情况
就是今年房地产企业融资白名单制度
这些房地产企业早就资不抵债了
在这个情况之下,我们为了维持经济体量
却不能让他们破产
还让他们把烂尾楼建完了,对吧
所以我们再次开启房地产白名单
今年已经释放了2.3万亿的资金
也就是说这明明就是一个
早就该完全退出的领域
但现在行政不得不救
因此这个问题是什么
我们刚才讲的产能过剩一大问题
一旦产能过剩到达巨大规模
这些领域就大而不倒
不管是光伏、新能源汽车
锂电池都是如此
光伏领域在很多地方
由于本身吸收了大量就业
构成利税也是一个大而不倒的产业
所以地方政府
不得不给这些亏损企业持续输血
让他们继续卷起来
就是这么一个情况
好,第三个更有意思的点
说中国虽然产能过剩
但卷出来龙头企业竞争力却非常强
比如说中国新能源汽车严重产能过剩
但是很多人就会你看
比亚迪席卷东南亚市场
无敌手非常强
所以这个政策虽然看起来不好
但是可以培养出
具有世界级影响力的超级企业
这样是不是很好
听上去是不是蛮有道理的
但其实有很大的问题,第一
其他国家也不傻
你用这种方式培养出的企业
就是非市场化竞争
所以其他国家一定要给你加关税
要去遏制这些企业
被不当方式培养起来竞争力对吧
比如现在比亚迪不管是美国欧盟
都在给比亚迪的汽车
和中国的新能源汽车
加非常重的关税
所以说你用这种方式培育起来的产业
其他国家也不傻
一定会造成巨大的贸易摩擦
那么第二点就是在这个过程之中
我们如果真算这个账
在我们之前做的产业政策节目里算过账
比亚迪大家也知道
现在中国新能源汽车领域的利润非常低
但是各地对新能源汽车的投入却非常高
这么多的财政投入养出一个
看上去市场占有率不错
但却不赚钱的企业
这个真的是一笔合理的买卖吗
大家知道中国所有新能源汽车企业
加到一起的利润
还没有丰田的一半那么多
所以可见这些领域虽然很便宜
虽然在东南亚卖的不错
但本身是薄利多销
甚至无利多销的情况
那么既然这些企业无利多销
前期财政投入这么巨大
要死一批企业
你最后虽然销售看的不错的
这个比亚迪不可能反哺所有中国人
不可以拯救中国所有城市的就业,对吧
那么从财政账上到底是不是算得过来
这是不是一笔划算的买卖
也是一个可以去问的问题
那么第三点也是个很重要的点
当这个企业可以靠政府的政策
和政府的支持做这么大的时候
也会造成它本身的路径依赖
在这个路径依赖之下
它不需要靠更多的技术
和市场化的方式
获得竞争的成功
那么很大程度上很多企业都会这样揽下来
会依赖这样的路径
比如说中国大量光伏企业依赖出口退税
依赖高额的出口退税来完成自己的竞争力
这个也是一个非常难的情况,对吧
但最后我们也说大而不倒
这种时候其实退出也是很难的
所以能够烧出一个竞争力强的龙头企业
是真的吗
在账上真的算得过来吗
也要打一个大大的问号
好,刚才说了这么多
看起来中国产能过剩
在短时间内都很难去解决
不管现在是继续投入房地产领域
还是四季度专项债
要疯狂的花钱
看来产能过剩短期可能还有一波上涨
我们来讲讲产能过剩到底有什么伤害
到这产能过剩
最简单的一个情况
就是因为产能过剩,供过于求
所以产品的价格要下调
像光伏的价格就一再下调
新能源汽车打价格战打得非常厉害
卖的也非常便宜
那么这些企业它的利润就会非常糟糕
在利润糟糕情况之下
中国PPI价格
就是工业制成品
价格指数就会非常低
中国PPI已经下降了一年以上非常可怕
工业制品价格下降
价格是一个指导因素
那么就会导致通货紧缩
那么新增的投资就会非常少
为什么在社融部类之中
工业的短贷和长贷的这么低
与PPI价格下跌是有很大的原因的
所以产能过剩一定转过来会导致通货紧缩
这个是一个很简单的情况
我们还可以看政府宏观调控
从有凯恩斯之后
都有一个目标
政府宏观调控的目标就是实现温和通胀
那么因此宏观调控
需要去补充市场的一些
激励不足的部分
但是中国这种产能过剩式的
我们通过过去40年都会发现
它根本实现不了温和通胀
它能实现的就是在激烈通胀
和激烈通缩这样的摇摆
只要政府开始大规模投资产能过剩
这个领域就会出现一波通胀
然后在产能过剩到达最高峰
解决不了的时候开始出现通缩
价格的下跌
它很难停留在一个软着陆
和温和通胀的点上
所以它这样的摆动对于经济的伤害
其实是非常大的
所以中国这种宏观调控的模式
也是这种各种各样的方式
形成产能过剩的模式
是没有办法形成一个比较稳健的
比较持续性的宏观调控政策的
这是个很大的问题
那么第三个就是资源错配
资源错配不用讲了
这样产能过剩资源一定错配
资源错配反映在经济体系里面是什么
反映在经济体系里面
就是资本回报率超级低
我们之前也讲过中国的资本回报率超级低
资本回报率这么低
一定会导致你国家的资产价格比较低
像股市楼市这种东西
资产价格都支撑不住
而且也会导致你政府和企业
想通过投资的方式拉动经济
投资的效率会越来越低
这就是中国现在的问题
政府不管投多少钱
新发多少专项债
对于GDP持续的增长作用都非常的微弱
这个就是资源错位造成的原因
资源错配就导致整个经济体系的效率
其实是很低下的
那么最后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领域
也是我认为最严重的问题
比如说棚改货币化之后
中国确实把全民的资源和钱
都集中在房地产领域
所以不管你是一个建商
就是房地产开发商
你是一个房地产中介销售人员
你是一个房地产商的广告公司
你是一个房地产建筑公司
在里面都赚得盆满钵满
但房地产确实只是经济美的一个部类
如此多的资源被集中在这么一个部类
可以造福一批人
但对于其他领域来讲
其实收入是向少量领域集中
而不是普惠到全民的
对于拉高所有的收入水平
房地产并没有这样的作用
不仅如此,还让很多的国民
还让更大范围的国民
背上了沉重的债务负担
所以说将大量资源集中到某一两个领域
其实是不利于整个财富向全社会分配的
那么第二点,那么比如说新能源汽车
大家知道比亚迪是著名的血汗工厂
那么由于这些企业长期在非常低的利润率
和非常低的利润之下运营
那么这些企业工人的工资可能高吗
工人的工资一定低
因为他们在如此低的利润率运行
他们会去压低工人的工资
所以说产能过剩情况
对于提高工人收入本身
也是没有任何好处的
第三,在产能过剩过程中
会造成大量中小型企业被淘汰
比如说这次提姆
从国内的全托管模式
转向国外的半托管模式
我不知道杀死了多少
广州地区的中小企业对吧
大家也知道绝大部分的就业和收入
都是中型
或小型民营企业所完成的
当产能过剩模式
最后能够留下的都是大而不能倒的公司
让中小型企业这里面全部消亡
其实对于这些中小型民营
企业所支持的就业人群
和就业人口本身
也是一个毁灭性的打击
所以你明白了,资产向少数领域集中
这些领域全部低利润的运行
压低工人工资
中小型企业在里面受损
其实中国为什么现在内需不足
内需根本拉不起来
就是这样一个原因
所以产能过剩这样的资源
放到基本社会财富分配之上
还会导致财富无法真正有效分配
这个也会导致中国的内需不足
所以中国现在内需不足很大程度上
也是产能过剩导致的
所以产能过剩就是中国式的国家介入
经济所带来的必然结果
也是中国这个资源错
配所形成的最典型的情况
所以说我觉得现在为什么
我认为产能过剩
是中国政治体系和经济体系
一个关键的结合点
如果我们能够更细节地了解
中国40年产能过剩的情况
不只是能够对中国整个政府运行
尤其是政府的经济运作方式有更好的了解
对于中国现在到底
在面临什么样的经济问题本身
我觉得你也能有更深的洞察
还不仅如此
产能过剩对于中国还产生了更深远的影响
大家知道在习近平的第一个任期
包括十八届三中全会
他还是被看作一个改革者的角色存在的
那么改革者的角色
是在什么时候发生巨变的
巨变时机就是2015年
和2016年
到2015年2016年发生了什么
就是产能过剩到最高峰
供给侧改革,一带一路棚改货币化
和那次著名惨烈的
股灾的时期
也就是说15 16年
是中国因为产能过剩
发生经济体制巨变的时期
这样经济体制的巨变
其实也反过来影响了政治体制
导致了中国政治体制
在15年之后
走向了大幅度的倒退
所以下一期中国经济连续剧
我就会为大家详细梳理
15 16年中国的经济事件
让大家感受整个第一任期的相对比较开明
市场化的形象
是如何在15 16年有一个巨大的反转
以至于到今天的状态的
这本身也是一个非常有趣的话题
今天我讲大概就这些
希望能够通过这期节目
让大家更了解
中国40年的产能过剩历史
也透过产能过剩窗口
更了解中国政府的运作
和经济运作的情况
我们每期推荐一个内容
这期推荐的内容
就是我们频道的一个place的
中国经济连续剧
之前我们讲过
2023年对于中国经济是关键的一年
这一年中国经济怎么样
会影响接下来中国政治
和这个国家的走势
我相信
我在2023年年初说这句话的时候
很多人应该还感觉不到它的重量
但到现在大家应该明白了
2023的中国经济为什么如此精彩
为什么会如此深远的改变中国的未来
所以说现在回看2023
中国经济连续剧 play list
是非常有意思的
所以说来邀请大家一起看
这里面有关于各个时期
不管是经济外贸
股市方方面面的分析
能够从这个点
更好的来预见中国政府的未来
好,那么其他的我还有相当大量的
各种各样信息和知识的服务
在showdown里边
你能看到所有事情的链接
希望大家能够全面的来接受
我所有的这些知识和信息的服务
非常有意思,而且都是免费的
我一个人可以免费向大家提供
这么多的服务和内容
跟大家的赞助是分不开的
首先非常感谢过去
一直以来支持我的朋友们
没有你们的赞助的话
是不可能做这么多事情的
如果有新的朋友愿意来赞助的创作
能够让我把这一切做得更好
也欢迎在陪吃羊来赞助我的创作
非常感谢大家
好,我们这期节目就到这结束
大家感恩相信
也感恩分享给相信我们
下期中国经济连续剧
再见,拜拜

评论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