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老了,但从未长大:一个心智不…的?|为…什际矛盾?|为什么中国人无法对事不对人?|为什么中国人普遍不善思辨?|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第三期

朋友們大家好!
歡迎又來到我的頻道
今天呢,我們來聊一聊
為什麼很多中國人終其一生
都沒有進入成年
我周圍啊
有很多朋友都有這樣的一種抱怨
他們覺得從小到大
他們的父母呢
似乎只是關心他們的吃喝拉撒
有没有钱花
學習好不好
有沒有找一個穩定的工作
能不能按時的結婚生孩子
似乎完全沒有人關心
他們到底開不開心
想要什麼樣的生活
有什麼樣的理想
想要什麼樣的伴侶
也不能理解
他們為什麼會把錢花在
譬如像演唱會啊
看展啊這些不是很實用的地方
他們的父母似乎很愛他們
關心他們
關心到生活的細枝末節
願意為他們犧牲一切
但是呢,似乎又漠不關心
完全不在意他們的心理需求
在長大的過程當中呢
讓他們學父母期待的專業
找父母認可的工作
談父母認可的戀愛
如果說
他對自己的相親對象,告訴父母說
我對他沒有感覺
父母就會說有什麼感覺不感覺的
他條件多好啊
婚姻呢,在他們的眼裡
更像是一種門當戶對的交配
完全不會考慮到
一個人和自己沒有感覺的人
不認可的人住在一個房間里
過一輩子到底是什麼樣的人生
或者說如何面對未來這種漫長的生活
因此呢,很多人都在自己的原生家庭
和親子關係當中
有一種詭異的矛盾感
你把父母的這種態度定義為愛吧
好像覺得有點不太對勁
不定義為愛吧
他們又對你犧牲了這麼多
因此呢,親子關係
當中始終有一片無法定義的真空狀態
這是為什麼呢
如果你有過這樣的經歷
或者覺得這樣的現象也很普遍
可能今天的這個視頻呢
就會告訴你答案
《中國文化的深層結構》
這本書的作者認為啊
在中國的文化當中
人都是身心合一的
也就是說高度的重視“身”而輕視“心”
重視“肉體我”的世俗表現
而輕視”靈魂我“的實際體驗
這就使得呢
我們成為了一個非常世俗化的民族
而這種對於身的重視
也非常明顯的體現在我們的語言
和我們的文化當中
比如本身自身
古代的小妾還會說妾身
我們用身體的身來指代自己
因為我們已經很習慣這樣用了
所以我們覺得沒有任何的問題
但是當我們嘗試把它直譯為英文
它就變成了this body of mine
它指的是我的肉體
根本沒有辦法涵蓋我的靈魂
比如說工作或者說戀愛
他們本質上
更多都是一種精神上的探索體驗
但是我們都會說親身經歷
親身體驗
無論是“身”還是“體”
都是在強調我們身體的動作和感受
而不是一種心靈的流動和成長
再比如,別人對我們進行人格侮辱
中文會說人“身”攻擊
雖然說承受的是精神傷害
但是呢,還是會把落腳點放在身體上
等到長大了
以後找到工作呢
大家會說
你可以安“身”立命
也是說
你的身體
在這個社會上找到了一個特定的位置
哪怕是反思自己的精神世界
也是吾日三省吾“身”
反思的不是心
而是身
語言是思維的邊界
會塑造我們認知的關注點
如果我們長期的認為
自己不是一個自由的靈魂
而是一個具象的“身”
那麼我們就會把自己的關注點
放在“身”本身上面
更重視這個“身”的標籤
比如說社會的階層
社會的角色
家庭的角色
以及他人的看法
當我們把對於自身的觀察
對別人的認知定位在身上
就很容易對自己和他人呢
進行物化
把這個身在社會上展示的形式
當做這個人生存的意義本身
而不會去投入精力
去觀察和思考對方的精神世界
儘管呢,任何一個人的肉體展開了
只有兩平米大
但是我們的精神世界
很可能是非常廣闊的
而且終其一生
都在以不同的維度高速擴張
但是呢,我們始終還是會把注意力
放在那個兩平米上面
而不是精神世界的複雜性
和多樣性的需求
比如說
一個人的自我意志
精神追求,獨有的個性
內在的幸福
這些抽象的精神
在我們的基礎語言當中呢
缺乏明確的指向性
會使得我們非常自然的忽略精神世界
我們既不會考慮別人的精神世界
也不會關注自己的精神世界
始終呢
會把關注點放在對方的社會角色
社會關係
一系列的社會標籤上面
也就是說
我們很容易彼此的物化角色化
功能化
這也是為什麼
我們的社交非常累的一個原因
大家聚在一起呢
比拼的
討論的往往還是聚焦在財富、權力
家庭條件
事業標籤
而不是精神世界和精神感受的
彼此看見
和彼此照見
雖然每個人都在說
每個人都在聽
但是實際上呢
是一種群體性的獨角戲
我們前面幾期啊
都在講儒家統治
而這種高度重視身
而輕視心的思維模式呢
本身也是非常適合儒家統治的
因為儒家統治的模式呢
是一種高度階梯性的集權統治
有著非常強烈的階層秩序
類似於笛卡爾的“我思故我在”
當一個人無法意識到自己的自我意識
是自己的主體的時候
就很容易把自己的肉身
當成是自己本身
那麼在這個過程當中
他就會非常容易接受
外部對自己的定義
外部對自己的規訓
外部對自己的設置
而且呢,會根據外部對自己的安排
把自己放在一個特定的位置上
類似於呢
每個人都像是一個積木一樣
按照特定的秩序放在特定的階層
從而形成穩固的階梯
尤其是近代的唯物主義的思想
更加會加強個體對自己的這種物化
標籤化
這種自我物化的思維模式
會讓人主動的把自己的靈魂
主動壓縮在一個有限的
被別人定義的身軀里
你是瓶子
他是水杯
你是沙發
他是衣櫃
然後各司其職
站在自己的位置上
這種“身”的限制
就必然導致了精神世界的不被觀察
和無法發展
個體作為一個獨立的自我精神世界
的潛能和動力呢
就會主動被放棄
那麼就無法產生
一個人自我精神世界的超越性
而一個人自我精神世界的超越性
恰恰是一個人持續成長的前提
既然是身心合一
那麼,我們的心到底扮演了什麼樣的角色呢
中文的心啊
在翻譯成英文的時候
有時候會被翻譯為心臟
有時候會被翻譯為思想意識
有時候會被翻譯為靈魂
而有時候是感情
因此呢,從這個角度來說
心這個字就本身包含了很多的概念
甚至呢,還包含了道德判斷
比如說,我們收到別人的禮物的時候
會說“您有心了!”
我們罵人的時候
會說這個黑心的
這個沒有良心的
這個喪心病狂的
所以說這個概念呢
混同了心臟、靈魂、感受、思想、道德
甚至更多
那麼這會對我們的精神世界
帶來怎樣的影響呢
這會使得我們對於靈魂、感受
思想和道德
高度的混同
會讓我們很難靠自己
去分化自己不同的心理動作
從而限制我們自身理性的發展
當你隨意點開
一個社會熱點事件的評論區
你會發現一個很典型的現象
很多人都會分不清觀點、事實和感受
最終,那個最能講述感受
最能引發大家共情的人
會獲得所有人最大的支持
因為理性的不分化
使人很容易對外界的判斷
始終停留在(整體性的直覺)感受層面
這種以身為主的文化呢
會進一步的導致你把自己的心
作為身的附屬物
在這種狀態下
我們的心並不是一種獨立的
類似於靈魂的主體
而是一個秩序的感受器
就像家裡的掃地機器人
的信號接收器一樣
它並不是為了主動的操控它自己
而是用來接收外部信號的
我們的心呢
會替我們收集周圍的情緒
然後把自己的身擺在正確的位置上
進而呢,服從整個集體的秩序
這種感性
理性和道德高度混同的思維模式
是可以高度的控制一個人的
當你用理性的時候
他用感性
當你用感性的時候
他用道德
這也能解釋
我們為什麼是一個PUA極度普遍的社會
因為這個手段呢
真的很適合這個環境
雖然很多父母和領導啊
並不知道PUA的原理
但是很明白如何使用
比如說
有些父母會給孩子講類似這樣的話
你看
我辛辛苦苦的養你這麼多年
別人家的孩子
早已經給家裡造了大瓦房
而你卻要去那麼遠的地方
乾一個讓我覺得沒面子的工作
你說你讓我出去了以後怎麼做人啊
聽到這些話之後呢
你的心理機制就會觸發愧疚
然後緊接著呢
你就會覺得自己在道德上是有虧欠的
然後呢,再緊接著
你就很容易順從父母的意志
給予他們
給予他們一些行為上的
或者說財務上的補償
而完全不會去思考
我去一個遙遠的地方
做一個我認可的
我喜歡的工作
本身是我作為一個獨立主體
一個獨立成年人的權利
而父母生我是沒有經過我的同意的
所以說,他撫育我
養育我,本身就是他的義務
他要為他自己的選擇負責
他不能因為他所做出的一個決定
而對我進行道德勒索
我們會看到
在這樣的一種心理機制之下
人們很容易會把內在感受到道德化
當一個人感受到愧疚的時候
就會誤認為自己錯了
所以呢,在剛才的這兩個對象當中
出現了一個奇怪的現象
那就是對的人產生了愧疚
錯的人產生了優越
這就是一種感受
理智道德都被高度混同之後
我們作為個體
無法對外界施加的情緒和信息
予以歸類和分化
從而讓自己的心理和行為
發生障礙和扭曲
再比如
你可能只是和你的父母觀點不同
你在做屬於自己觀點的事情
你的父母不同意
但是呢
他們不會就這個觀點本身的對錯
來和你進行爭辯和討論
他們只是會淡淡的說
你這樣做傷了我的心…
用一句感受呢蓋過了事實
你就又會覺得自己錯了
還有一個普遍的現象呢
那就是
我們中國人在面對衝突的討論的時候
會很容易不斷地去強調
我這是對事不對人
但這個問題的錯誤就在這裡
我們這種理智和感受高度混同的狀態
很難辨別對方到底是對事還是對人
所以對事不對人呢
在我們這個社會當中
是有一個很大很大的前提的
那就是
雙方都必須是理性和感性
高度分化的個體
否則呢,被指出問題的一方
會因為不知道如何調用理性還是感性
來處理你提出的問題
就會使得大腦快速的宕機
而宕機的結果呢
就會產生強烈的憤怒
或者說自我封閉
很多時候呢
我們中國人也
喜歡自我批判說
中國人說話太迂迴,含蓄
不直接
其實本質上有誰會喜歡這樣說話呢
因為這對於說話的人來說
其實是非常的浪費能量的
你需要尋求非常適合的環境和措辭
來跟對方交流
很容易簡單事情複雜化
但是大家為什麼都會這樣去做呢
因為大家的思維結構
根本就不適合直接交流
因為本身呢
就是身心合一
分不清身和心
結果還包含了靈魂、道德、感受、理性
你中有我
我中有你
像是一鍋八寶粥
對這些信息進行篩選、分類和分析
是高度耗能的
所以幾乎所有的對事不對人
都會被認為是對人不對事
中國人還會喜歡說啊
你要點他一下
或者說給點臉色
擺個臉子
其實這都屬於非常典型的迂迴策略
有了矛盾呢
不能挑明
而是要讓矛盾若隱若現的
讓對方去體會和感受
當他感受到了之後呢
再自行修正
從而實現雙方利益的一個再度的平衡
直接的明確的衝突
是大家雙方都極力避免的
這看起來呢
是一種高深的交流策略
但實際上是一種理性思維的不分化
同時對於衝突的心理韌性很低的表現
這樣的一種思維方式會帶來什麼呢
會帶來一個人精神世界的不成長
他很可能一輩子都停留在青春期之前
為什麼會這麼說呢
那我們首先就要說明
什麼才是一種成年的精神狀態
成年的精神狀態有一個最重要的前提
就是身心分離
精神世界的個體化
也就是說你的精神世界
像是一個高我
而不是現在眼前的這個世俗我
他能引領你這個世俗我
不斷的自我完善
成為更好的個體
也就是說
在肉體之上
我們具備獨立的自我意志
可以抽象的理解我是誰
我向哪裡去這樣的問題
我的靈魂作為獨立的個體
可以和我所在的家庭,社區
集體做出有效的分離
他們是他們
我是我
我可以自由的做出我自己的人生決策
並且不會有那些內化的道德批判
並且我自己還能對此自我負責
我可以站在更高的角度看待我自己
我像理解我的長相一樣
理解我靈魂的光明面和陰暗面
我知道自己會具備善良、險惡、慷慨、嫉妒
並且全然的接受自己的複雜性
同時呢,也能接納別人同樣的複雜性
我能充分理解肉身我的有限性
和社會的不確定性
不通過依靠別人
或者說控制別人來加強自己的安全感
但是呢,在身心一元的思想結構之下
這種發展就會被天然的阻斷
你會把注意力放在身
而不是放在心上
幾乎所有的注意力都會放在外在關係
身體的生存
而不是內在成長上
以前呢
在豆瓣上有一個小組叫做父母皆禍害
在被封之前呢
有十幾萬的關注
他充分的體現了中國的原生家庭危機
有些人認為呢
這是自己家庭的特異性的問題
或者是上一代的父母
受教育不足的問題
但其實
這個文化背景被大家大大的忽略了
那就是身心一元化的社會
身體被認為是一種倫理的容器
也就是說
身體跟傢具一樣
是用來扮演秩序的
不是來挑戰秩序的
因為在這樣的一個環境下
人的精神世界
是得不到有效的支持和發展的
所以說
絕大多數的個體都沒有辦法有效的
自然的走向成熟
他們的父母之所以讓他們感受到折磨
本質上是因為
他們的父母都是未成年的老年人
當父母捆綁了社會的世俗壓力
和經濟壓力
這些未成年人的不可承受之重
就會對孩子產生變相的折磨
很多人認為是自己父母的問題
但是在這麼大規模的關注的背後
他一定是一個普遍性的文化現象
他們父母身上的那種無法思辨
不能自省
過度控制
沒有邊界
渴望面子
追求穩定
都是心理不成熟的典型症狀
所以呢
我們就會看到開頭的那一類家長
他們的共性就是畢生都沒有成年
雖然托爾斯泰說
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但是你會發現
這些家庭的不幸是高度趨同的
是具有地區特色的
首先呢
很普遍的就是親子角色的混淆
因為家長沒有長大
所以會產生親子關係的倒置
本來父母比較年長
他們應該是容納孩子情緒的容器
但是呢,卻常常對孩子施加情緒
去控制孩子
讓孩子來扮演大人的角色
來反向照顧自己
本來呢,某些夢想是自己的事
但是呢
當他們意識到自己的無力感之後呢
就會轉嫁在孩子
這個更加弱小的人身上
希望孩子呢能替自己實現
當孩子在長大之後呢
透露出想要獨立
想要追求自
由發展的時候
他們的第一反應並不是高興
不是欣慰
而是覺得自己受到了深深的背叛
那第二個非常明顯的共性呢
就是個體邊界的混淆
因為他們的自身
從來沒有實現過真正的獨立
所以他們根本沒有辦法去理解
分離不是背叛
面對孩子
他們會把順從當做是親密
把自主當做是叛逆
於是孩子一旦產生了自我
或者說自我開始發展
就會被情緒勒索或者說道德壓制
隨意的替孩子做決定
讓孩子按照自己的行為來行事
第三個共性呢
就是病態的愛面子
我記得我小的時候
有一次看一個兒童節目
上面有一個媽媽給她的兒子說
哎呀,你這次考試又沒有考好
讓媽媽怎麼跟單位里的人說呀
我當時就覺得這個媽媽簡直好奇怪啊
你孩子的考試成績
難道你要給你單位里的人交代嗎
但是我當時太小了
我感覺我沒有辦法理性的分析
這個特異性的現象
但是長大之後呢
我逐漸的發現
這是因為上一代人
普遍的沒有完成個體和家族
個體和集體的分離
沒有建立個人的主體性
和一種自成體系的自主的價值觀
他們對於自我的認知是高度的
依賴他人的評價的
所以說經常會聽到家長跟孩子說
你學習不好
讓我在單位里抬不了頭
你到現在都沒有結婚
讓我沒有辦法出去見人
在這種語境當中
你會發現
他們的自我分離壓根就沒有完成
他們會把孩子的事情
混同為自己的事情
把孩子的尊嚴
混同為自己的尊嚴
把周圍人對自己的看法
混同為他自己對自己的看法
面對他人對他的觀點
自己對自己的觀點
以及實際的現實
他們缺乏基本的分辨能力
第四個特點呢
就是無法反思
我之前有看到有一個人說了一句話
就是說呃
很多父母終其一生
都在等孩子說一聲謝謝
而很多孩子終其一生
都在等父母說一聲抱歉
我在這呢主要討論後半句
很多人呢
都會發現
自己的父母無論做了多麼離譜的事
都不會給自己道歉
他們覺得為此很傷心
但是實際上呢
是因為他們的父母的心智
沒有發展到一個成熟的階段
也就是說
他並不能意識到
道歉不是一種自我貶低和自我攻擊
也不會喪失父母的權威和尊嚴
身心合一
這種思維最大的問題呢
就是一個人
無法從當下的自我當中分離出來
形成一個主體的我和一個客體的我
並且呢,進行審視和思辨
因此呢,在上一代人
或者說很多中國人那裡呢
他們很難自己審視自己
因為自己審視自己的時候呢
他缺乏有效的一個心理距離
這就導致他們自己審視自己的時候
是極度的痛苦和難受的
因為這種反思
在他們看來
並不是一種自我成長的機會
而是一種自我攻擊
自我的道德審判
會帶來心理和精神上的羞恥感
而這種對於自我審視
和自我思考的恐懼和害怕呢
會極大地阻斷一個人的自我迭代
和自我超越
當父母不是成熟的大人
就很難把孩子塑造為成熟的大人
我之前為什麼說
很多人的心理髮展
都停留在了青春期之前呢
因為青春期
是一個人主體
理性的人格發展的關鍵時期
這個時候呢
我們的大腦
正在經歷第二輪
大規模的神經網絡重塑
一個人負責判斷自我認知
衝突調節的前額葉皮層呢
在這個階段會迎來快速的發育
所以在這個階段呢
神經的可塑性是極高的
非常的適合重構信念系統
因此呢,一個人青少年时期
他建立的信念呢
會伴隨他一生
因此呢,在很多人在分析一些強人
偉人的時候呢
都會去主動挖掘
他的青少年時期是怎麼度過的
因為呢,能夠很大程度的
從他青少年時期的經歷
去挖掘出他的個體信念是如何建立的
他到底構建了一個怎麼樣的個體信念
過了25歲之後
大腦就會趨於穩定
而且在這個時候呢
你已經步入了社會
生存壓力很大
人就很難有足夠的生理空間
和心理空間
做出改變
但是可惜的是啊
在青春期呢
人在這個年齡
一般都會處在
父母和學校的雙重高壓之下
就會無形中錯失個人人格的分離
和主體性的建立
等到他們的孩子在成為父母之後呢
依然不能夠成為一個大人
而是會把這種創傷
這樣的一種思維模式繼續傳遞下去
那麼這就會帶來一個更大的問題
那就是我們整個社會
都充斥著不同年齡階段的未成年人
當社會的主體人群
具備類似的心智結構
就會帶來特定
的社會形態
也就是說呢
會帶來整個社會的結構性幼態化
首先呢,我們就會發現
社會文化充斥著情緒化
每天的新聞都是一個情緒熱點
追著一個情緒熱點
如果呢
出現了非常有爭議的社會事件
你就會發現
大家會根據自己的情緒快速站隊
展開罵戰
不會給理性的分析
留有足夠的討論空間
媒體和意見領袖呢
也會因為網民的喜好和網站的限制
而主動放棄思辨的功能
主動給網民的情緒加把火
久而久之
我們就會發現
我們的網絡環境表面上很熱鬧
實質上內容很空洞
一切都是段子化
雞湯化,宣洩化
所有的文化內容都趨向於低認知負荷
即時的情緒刺激和廉價的共鳴
被轉發最多的呢
都是感動
憤怒,苦難的視頻
而理性,複雜
結構性思考的內容呢
會逐漸的消失
因為這種內容啊
根本上就沒有人看
也就不能吸粉
那麼有思考的人呢
在發表觀點的時候
他發現他根本得不到任何的正反饋
久而久之呢
就會產生自我懷疑
把自己的思考藏在心裡
逐漸的消彌
第二個特性呢
就是社會文化拒絕反思
反思和思辨
是一個人建立了內在主體性之後
才能具備的能力
因為這個時候
人們在審視自我的時候
才有了充分的空間
由於大多數人的主體性他沒有建立
無法自我的分離
無法把自我和集體分離
那麼對於自我的反思
社會的反思
他都會爆發出一種
無法自我辨別的憤怒和羞恥
所以當有些人呈現出反思的時候
就很容易被這些人圍攻
即便呢,這些反思是真的指出了問題
對社會真的有改進價值
久而久之呢
喜歡反思的人就沒有了表達的空間
最終就會選擇沈默
只剩下一種聲音的狂歡
第三個特性呢
就是社會文化壓抑創新
個體普遍性的追求自我超越
最大的好處
就是帶來整個社會的活力和創新
當環境使得個體只追求身體的生存
而不追求內在的超越的時候
那麼就沒有人願意對自身的工作形態
自身的商業模式進行創新
創新並不是說電動車、AI才是創新
咖啡廳是不是有新的裝修形式
餐廳是不是有耳目一新的菜單
這都屬於創新
當你走在大街上
發現無論是商場還是便利店還是餐飲
都是一家複製一家的時候
這就意味著大家已經不願意成長了
第四個特性呢
就是無力推動社會的改變
當人們集體性的心智
呈現出一種未成年的狀態
就會表現出害怕混亂
厭惡自由
期待強人
因為他們的內在太過於的單薄和脆弱
對於複雜現實缺乏足夠的心理承受力
所以說呢
他們就不能以一個成人的視角
讓社會的秩序建立在制度和契約之上
而是會期待自己在一個環境當中
有那種父愛式的領導
然後,自己去扮演一個只需要順從的群眾
當上面的人
沒有拿出統一的步調
來指揮大家的時候
社會就很容易陷入集體性的迷茫
和群體的焦慮
好了,今天呢
就先聊到這裡
其實這本書啊
是我5年前看的
很多的內容呢
我幾乎已經忘記了
我自己作為一個個體呢
我的身心分離
以心為主
以身為輔呢
也就是近五年以來的事情
在過去的五年當中呢
我逐漸意識到
我的內在靈魂是我的主體
而我的外在肉體是我的工具
我們的肉體呢
從出生到死亡
可能只能從50釐米增長到200釐米
但是我們的精神世界如果是可視的話
可能是從一個黃豆那麼大
逐漸增長到像一個足球場那麼大
甚至像一個江海
像一個湖泊
像一個高山
因為它可以隨著我們個人的經歷
不斷的立體的
有縱深的去擴展
不斷的去開發
它本身的廣闊性和複雜性
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說呢
很多時候
我認為我自身的精神世界才是實相
而我的肉體呢
是一個虛相
像汽車一樣,所謂的健康、漂亮、穩定的性能
都是為了我的精神世界獲得更大的體驗來服務的
我的身體,我的肉體本身,它並不存在任何深刻的意義
如果沒有我內在精神的支撐和追求
(身體這個汽車)它沒有任何的能力去任何的地方。
當我發生了這種非常有效的分離
我發現我自己內在非常的舒適
我也更加的有勇氣
我也會發現
我自己擁有了最根本意義上的自由
好,下一期呢
我們繼續聊身心合一的思維
是如何限制人們對於“權利”的認知的
喜歡的朋友呢
可以關注,留言
點贊,分享
我們下期再見

评论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