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高端霸主到快速坠落,蔚来为什么会走到如今境地?从工程角度深度分析!

根据2025年第一季度财报
蔚来汽车总营收为120亿元
同比增长了21.5%
环比下滑了38.9%
净亏损达到了63亿元
累计亏损超过了950亿元
季度交付量是在4.2万辆
环比还在大幅的下滑
表现在财报之外的
可能情况要更加糟糕
来到最新的六月份
在终端销售上的表现
蔚来都快跌出Top 20榜单了
别说年底盈利的目标难以实现
感觉生存已成为现实的问题
实在令人担忧
有朋友会问了
你怎么今天突然聊起蔚来了
这个话题很具争议
怎么说呢
其实主要是个人的感慨
我家附近正好有一家蔚来中心
对面正好是华为的旗舰店
这家蔚来展厅开了很多年了
起码是有七八年时间了
我经常会去看看
只要是蔚来发布新车
我都会去走走瞧瞧
一方面呢
我真的很喜欢蔚来的外观设计
从最早的ES8到较新的ET5
蔚来的审美总体是非常在线的
个人感觉蔚来的产品设计
在国产新能源汽车中
绝对是第一梯队
包括它的用料一贯也相当的扎实
同时
包括我表弟我的很多朋友
也都是蔚来车主
感觉特别的可惜
十分唏嘘
是的
我们抛开品牌不谈
蔚来面临如今的困局
应该说
更多是一个战略问题
是一个科学工程问题
而非局部某一个产品的困境
通过蔚来
我今天想聊的
不只是蔚来这个品牌
而是想举一反三
聊聊一些科技工程的发展规律
希望引以为戒
其实我在2022年1月份
就做过一期关于
“换电模式”和“超充模式”深入的分析
里面明确指出了
“蔚来换电”模式
存在的一些弊端
在当时在各大平台
遭到了强力的抨击和回击
现在回头看来
里面其实很多东西都一一应验了
那么蔚来的经营
为什么会越来越困难呢?
蔚来财务背后
真正的困境和挑战又是什么呢?
那么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探讨一下
首先
在十年前
蔚来汽车那绝对是
中国新能源汽车的顶流
我记得16年
蔚来超跑EP9在伦敦发布
以“全球最快的电动车”
刷新了纽北等多条赛道的最快成绩
那是轰动全国
包括马化腾、刘强东、雷军、李想
等一众大佬
都成为了EP9超跑的首批车主
我印象最深的
是在2017年
我当时正好在上海出差
顺道去参观了上海车展
当时蔚来的展台
那是被围得是水泄不通
蔚来的品牌力
关注度
号召力
在国内新势力中
都是独一档的存在
“特斯拉最强大的对手”
“国产新势力的天花板”
“中国高端豪华汽车的顶流”
这些名头
对于当时蔚来的描述
都是毫不夸张的
包括来自于
腾讯、百度、高瓴、红杉等资本领投
“全栈自研”
“最强服务”等口号
都是深入民心的
毫无疑问
自蔚来这个品牌诞生以来
从资源的背景
车友的期望
战斗的意志和技术野心
几乎是中国新能源汽车中
“满配”的开局
没有之一
没有之一
那么蔚来
为什么会走到如今的境地呢?
我看了一下
网上关于蔚来的讨论是五花八门的
有说是因为蔚来品牌定位有问题的
有讨论多品牌战略问题的
也有网友指出应该多学学小鹏
来请王凤英来抓抓供应链管理
等等等
甚至也有把矛头指向李斌本人的
我个人认为
恰恰相反
李斌的能力肯定是毋庸置疑的
他这些年的付出和勤奋
也值得肯定
那么蔚来的问题出在哪里呢?
很明显
这一定是蔚来的核心战略出了问题
我可以明确的告诉大家
就是换电的战略
成为了蔚来汽车目前
最沉重的负担
“蔚来换电”的本质
其实和当年日本汽车
发展氢能源的底层逻辑
是非常相似的
问题也如出一辙
接下来
我们将从横向和纵向两个角度
来和大家铺开具体分析这个问题
首先是横向
这里我要明确告诉大家一点
不管是“换电”
“充电”
“传统燃油”
还是“氢燃料”
人类对于能源的需求
永远是追求
规模效应
经济效应
以及社会整体最大利益的
任何形式的补能
这里都体现了非常明确的
“基础设施公共化”的特征
这里我给大家推荐一本书
叫做《The Master Switch》
是我上大学时
数字电子教授推荐的
它是由哥伦比亚教授Tim Wu所著
里面就举了非常多的例子
比如说AT&T贝尔实验室
是如何垄断电信行业近半个世纪
到后来拆分后释放出新的创新活力
里面提到了微软Windows平台
从1990年代霸权全球
到后来分解的过程
以及早期互联网TCP/IP协议的
建立与共识
包括3GPP机构的成立
与通信技术的大爆炸
里面提到了很多
关于“公共科技基础设施”的
发展的鲜活案例
Tim Wu教授的核心观点就是
新兴技术的迭代与发展
由于其公共平台的属性
最终巨头垄断的封闭生态
一定会走向“中立平台化”
直至下一轮技术革命被打破
我之前就出过视频
和大家聊过氢能源汽车
其实日本从1974年
就开始启动了“阳光氢能计划”
到2014年丰田推出的全球首款
量产的氢燃料电池(汽车)Mirai
丰田不仅掌握了
氢燃料电池所有核心技术
也深度参与到了加氢站的投资与建设
丰田氢能和蔚来换电类似
走的同样是
“技术-基建-整车”
全链路把控模式
是的
我们对于丰田的技术实力
是不用太质疑的
前前后后
丰田加上日本政府的补贴
整个氢能项目的投资规模
大概在百亿美元级别
可以说是压上了整个日本国运
那么为什么丰田做不成呢?
很明显
中美不跟嘛
如此大规模的专用基础设施投资
首先要考虑的不是技术先进性
适配性
而是技术的开放性
与整个社会的经济效益
如果中美主要两个市场不玩
那么氢燃料电池汽车
是永远不可能有未来的
日本发展氢能汽车
真正的问题从来不是在于技术
核心的困境
始终在于“技术孤立”
蔚来换电的模式是一样问题
NIO Power掌握大量的专利技术
这就等于是让每一个电动车品牌
建立自己一套独一无二的补能系统
丰田大概是在2023年
开放了大概8000多项
氢能源汽车的核心专利
但是已经为时已晚了
蔚来虽然现在与长安、吉利
等7家车企
包括宁德时代
在换电领域开始合作
但是合作前提
是必须采用蔚来的电池规格
这其实也相当于要求竞争对手
放弃技术主导权
接受蔚来制定的标准
实质上
依然很难从单一主体主导的闭环生态
走向平台化的
社会公共基础设施平台之路
如果每一个电动车品牌
都要做自己的换电平台换电标准
这又会造成整个社会极大的资源浪费
这才是问题的本质根本问题
当然
这里有人会反驳
在燃油车时代
不一样的是要加油吗?
蔚来可以做成换电时代
新能源汽车时代的加油站
这潜力巨大
NIO Power可能是未来的中石油
恰恰相反
全球燃油车
反而是全球产业链合作
最好的范例和标准
传统燃油体系的全球化标化
其实是经历了上百年的合作与博弈
整个上下游
背后是成千上万家企业的通力合作
才有了如今的成果
从开采到运输
从D4814油品规范
到2006年重订的IOS 4928标准
从加油站抗爆指数
苯含量
甚至到加油口的尺寸
弯曲度
加油站油枪的高度
你去全球旅游就会发现
全球的加油站都有着一致的标准
中国的中石油、中石化
美国的壳牌、美孚
英国的BP
沙特的阿美
这背后是一套标准的
全球基础设施的范例规范
它从来没有被绑定在
任何一个单一的品牌之上运营
更不可能绑定在
某一家车企的标准之上
是的
我想说什么呢
总结来说
任何补能系统
特别是面向公众的补能系统
其实都呈现出
“基础公共设施”的特征
任何一家企业
它既想做裁判又想做选手
都不太可能成功的
不管是丰田、特斯拉、比亚迪
还是我们的蔚来
我们刚刚是从横向的角度
也就是产业的视角
来阐述了换电存在问题
那么接下来
我们再从纵向的角度
也就是技术发展的视角
来和大家简单聊聊换电
我们来思考一个问题
我们为什么要“换电”
而不是“充电补能”
其核心逻辑是什么呢?
其实很明显
我们是想通过
标准化电池包的快速更换
达到燃油车时代
人们习惯的快速补能方式
其核心需求
是想解决续航历程焦虑的问题
但是问题是
从工程技术角度
为了完成“换电”这一件事情
其实牺牲掉了
或者说多做了“八件事情”
我看视频时间也不短了
我这里和大家大概列举一下
第一
换电牺牲掉了车身的刚性
我们知道现在的电动车
非常讲究CTB
也就是Cell-To-Body一体化设计
通过一体化集成
通常能够让电车
减重大概10%-30%
刚度提升大概25%-35%
空间利用率也能够大幅度提升
而换电模式
电池包天然为独立模块
需要通过卡扣连接
这不仅会影响车身刚度
更多部件还会增加重量
第二
成本的增加
成本的增加是两方面
一方面
由于换电需要额外加固框架
车身制造本身的成本自然会增加
另外
换电站建设对于我们普通用户而言
也是巨大的潜在沉默成本
第三
更多冗余的设计
从工程角度
越是复杂的机械结构
天然就会有更多故障发生可能性
换电模块
需要有精密的定位销
高强度的限位器
独立的电池包外壳
换电高压插拔接口等等
相较于普通电动车
会额外增加很多冗余的设计工作
和更多的成本
第四
换电也会造成技术迭代的枷锁
我们知道现在锂电池技术
是在不断地推陈出新
对于换电模式而言
电池就是资产
从400V到800V
从普通锂电
到半固体电池
以及后续的全固态电池
锂空气电池
电池技术目前是在不断地高速发展中
电池包规格是很难找到
标准化和一致性的平衡点的
比如说蔚来800V高压平台
就与旧站冲突
乐道L60
因为电池包减厚了几厘米
就与主品牌换电站物理不兼容
而蔚来ET9
也需新建四代站来支持800V平台
包括萤火虫
又需要独立的换电站体系
等等等
这些问题
还在反复的上演中
我们无法想象之后
固态电池大规模推出后
是不是第4代站
又要全部重新新建升级呢?
还有哪些问题呢?
我可以想到
比如车内空间侵占的问题
高峰期换电站排队的问题
增重等造成实际续航较低的问题
BaaS电池租用费用过高的问题
包括换电站电池健康度不透明的问题
制约能量密度提升的问题等等
这里我就不一一列举了
是的
换电是解决了续航焦虑的问题没错
但焦虑永远会被新的焦虑所打破
从科技发展史观这个角度
面对行业的痛点
用户的痛点
我们一定不要试图“曲线救国”
一定要去用技术用突破去打破焦虑
要用科技突破去征服焦虑
这才是正道
在科技发展历程上
已经无数鲜活案例了
早期的数码相机CMOS落后
存储价格昂贵
人们有继续使用
可更换胶片的柯达相机吗?
面对互联网流媒体时代的到来
人们有继续使用画质更高
可更换光碟的DVD播放器吗?
随着智能手机的发展
面对手机续航过短的问题
人们为什么还要继续努力开发
新一代的硅碳负极电池技术呢?
一样的道理
科技引领革命
其核心不是妥协
不是为了解决焦虑创造新的焦虑
不是执着于某一个模式
而唯有创新
比如说用超级快充解决补能速度问题
用高性价比的固态电池
解决电池的续航和安全问题
用储能技术解决峰谷电差问题等等
当然换电
在固定路线
比如说重卡、无人车、无人机
包括平台型企业还是可以去尝试的
包括随着自动驾驶的发展
情况还在变化中
那么今天的视频就和大家聊到这里
听到这里的朋友
应该能够体会到
我不是想去评论蔚来的
只是想从技术角度
和大家探讨各种方向的利弊
当然
蔚来也有很多值得尊重的地方
我只是想以蔚来作为引子
来告诉大家技术方向选择的重要性
在技术战略上的问题
一定要慎重
要多思考多复盘
最后感谢大家的观看
有什么问题和观点
欢迎在视频下面留言
我们可以展开更多讨论
那么朋友们
我们下期视频再见!

评论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