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生意让红色资本家族被迫退出中国主流经济圈?|中信泰富155亿巨亏事件

红色资本家
并不是那些所谓“红顶商人”的统称
他指的其实就是一个人 荣毅仁
荣毅仁在90年代担任中国国家副主席
儿子荣智健掌舵的中信泰富
在香港呼风唤雨
在胡润发布的中国富豪强势榜上
荣智健从2003到2008连续6年蝉联第一
任正非,黄光裕,王健林,马云
这些同时期的富豪
可能身价更高
但是论政治资源和社会影响力
也只能轮番争老二
但最近十几年
在中国经济发展最快的这段时间里
荣家反而销声匿迹了
今天咱们就来聊聊
让荣家被亲手创建的中信集团
扫地出门的
泰富 155亿港币巨亏事件
欢迎来到郭里有范
我是郭里
解放前
荣家是中国的面粉大王和纺织大王
按照当时的说法
全中国有一半人吃荣家的
一半人穿荣家的
在抗战和国共内战时期
荣毅仁家族并没有像很多大资本家一样
逃到香港
或者是撤到台湾
而是一直坚守在上海
直到1949年
所以后来毛泽东才说
荣家就是民族资本家里的首户
陈毅元帅称荣毅仁为红色资本家
这个名号就由此得来
在中国刚刚改革开放的1979年
根据荣毅仁的建议
中央政府出资2亿元人民币
筹建了中国国际信托有限公司
也就是后来的中信集团
作为中国对外开放和招商引资的窗口
荣毅仁亲自担任董事长和总经理
做了很多开创性的项目
比如帮助中国政府
发行了
新中国成立以后的第一支海外债券
第一次用杠杆租赁的方式
为民航引进波音747
联合李嘉诚成立亚洲卫星有限公司
帮助中国进军全球的卫星发射市场
等等
这些都是别人想做也做不了的项目
荣毅仁在1993年当选国家副主席
同时卸任中信董事长
他有四女一子
唯一的一个儿子荣智健
1978年从水电部辞职
移居香港开始经商
都说有些人的起点
就是别人奋斗一辈子都达不到的终点
说的就是荣智健这种
在经商这一路上
给他抬轿子的都是大佬
比如1991年
泰富想收购香港本地老牌公司
恒昌企业
但当时恒昌的股东
对把公司卖给中资背景的泰富
顾虑很大
于是
香港首富李嘉诚,马来西亚首富郭鹤年
这两位就出面
跟泰富联合收购
成功拿下恒昌
一年之后
又把股份全额转售给中信泰富
所以说荣智健这种背景
只要不作妖
想不成功都难
荣智健的
顺风顺水
一直到2008年
这个时候
他持有在香港上市的中信泰富
18%的股权
是第二大股东
第一大股东呢
是持股29%的中信集团
由于荣家跟中信的特殊关系
对于中信泰富的经营
中信集团是不做任何干涉的
中信泰富
实际上就是荣智建的独立王国
如果大家对21世纪初的中国经济
有所了解的话
那个时候中国经济的引擎已经启动
从基建,房地产,到工业生产
都需要大量的钢铁
全球超过70%的铁矿石产量
都被中国收购
但定价权呢
始终掌握在力拓,
淡水河谷这几个大矿山手上
咱们看这个铁矿石的走势图
从2002年的20美元一吨
短短几年之内涨到2008年的90美元一吨
涨了3.5倍
可以说
钢厂的利润被铁矿石的上涨蚕食殆尽
在这个背景下
要求企业出海去买铁矿
打破几大矿山垄断的呼声就越来越高
但是买铁矿这种投资高
周期长,风险大的买卖
民营企业肯定不会干
国企出手也不行
因为西方国家对中国的国企
一直是很警惕的
尤其是铁矿这种重要的资源性交易
很难通过审批
于是呢荣智健
就像他的父亲荣毅仁
创办中信集团的时候一样
满腔民族情怀
以中信泰富香港上市公司的身份
在2006年
花4.15亿美元,买下了西澳磁铁矿项目
这是中国在海外的第一个铁矿
然而从签字的那一刹那
这个绞肉机一样的项目
齿轮就开始转动
首先是这个矿的品位非常低
含铁量只有23%
这是一个什么概念呢
大家可能都知道
中国自己的铁矿石储量
在世界上能排到前五
但是开采量却非常小
就是因为品位太低
不值得开采
跟泰富西澳项目同类型的磁铁矿
国内矿的平均品位是36%
也就是说
泰富买了
一个都没有达到国内平均品位的铁矿
第二是严重低估了建设难度
我们知道
大型项目上马前必须得有可行性研究
但是西澳铁矿项目的这个环节
做的是非常失败的
买下铁矿以后
泰富立刻就跟中国最大
最专业的矿产开发建设单位
中冶集团
签订了一个
总价17.5亿美元的建设承包合同
中冶集团负责项目的设计建造直到
验收等一切前期工作
这就有点像买精装修公寓
泰富就等着拎包入住了
中冶这边呢
本来是想照搬国内的经验
把自己的工人队伍拉过去
边建设,边调试,边生产
但是
他们完全不了解澳洲有关劳务输入
环境保护
安全生产各方面的法律
设计方案一改再改
最后项目投资从17.5亿美元
一路飙升到97亿美元
要知道买这个矿本身才花了4.15亿
不过现在想想
这可能也是能从澳洲矿业大亨手里
买下这个铁矿的原因
要是这个钱这么好赚
人家干嘛不自己干呢
在这个背景下
除了项目本身的缺陷以外
泰富还面临着另外一个巨大的风险
就是汇率风险
因为整个项目需要用澳元支付
而当时的澳元
处于从2001年开始的升值周期
到2008年
澳元对美元已经从0.495涨到了0.94
而且市场普遍预期
澳元的币值必将跟美元平价
泰富吓得不轻
以整个项目97亿的投资额计算
澳元每升值10%
就需要多支付9.7亿
这对于已经面临巨大资金压力的泰富
是承受不了的
这个时候
全香港都知道
泰富有进行汇率对冲的需求
于是那些从来不雪中送炭的金融机构
纷纷上门推销自己的外汇产品
其中有一款臭名昭著
别名叫做I will kill you later的累加期权产品
莫名其妙地被泰富选中
咱们看他这个外号就知道
意思就是我先给你点甜头
回头再杀死你
那么这到底是一款什么样的产品呢
泰富跟银行签的是一个固定汇率
约定在未来两年
泰富每个月从银行
购买固定金额的澳币
当市场汇率高于0.87的时候
泰富按0.87买
这个时候是赚钱的
当汇率低于0.87的时候
泰富要按0.87购买两倍金额的澳元
这个时候是亏损的
同时约定
当泰富的利润达到5,150万美元的时候
合约自动终止
但是没有亏损限额的终止条款
也就是说
泰富签订的是一个盈利有上限
但是亏损无下限的合约
最大理论亏损可以达到85亿美元
关于这个案子
能查到的所有公开资料
都是从技术角度分析交易本身
或者从管理学角度
批判公司治理结构不合理
我觉得这些都没办法解释
泰富管理层
为什么会签下这个显而易见的毒合同
咱们不妨放弃现在的这个上帝视角
退回到2008年7月份
假设咱们就是泰富的财务负责人
看看面对的是什么情况
大家可能知道,澳币跟纽币,加元一样
在外汇市场上属于商品货币
已经连续上涨7年
而中国从澳洲大量进口铁矿石
是支撑澳币币值的主要原因
以2008年北京奥运会为契机的招商引资
和基础设施建设
以及大规模的城镇化
让全世界都相信
在可以预见的将来
看不到中国经济有熄火的迹象
中国对铁矿石的需求只会越来越大
澳币的坚挺是有保障的
我们知道
汇率是两种货币的比值
澳币汇率的一方是澳币
另一方就是美元
那么美国那边怎么样呢
其实这个时候
美国的次贷危机已经开始1年多
美联储多次降息
但经济困境仍然没有缓解的迹象
所以澳币和美元,谁强谁弱显而易见
这个逻辑下
押注澳币升值或者至少不贬值
几乎就是稳赚不赔
这也就是为什么
合同条款看起来对泰富那么苛刻
其实泰富赢面大
赚的少,银行赢面小,赚的多
双方风险和收益正好达到平衡
从公开资料反推
合同规定
泰富每个月的购汇金额
大概是1.5亿美元
按照合同签订第一个月的市场汇率
这第一笔就可以赚804万美元
以合同自动终止的盈利上限
5,150万美元计算
即使汇率不再上涨
最多只需要7个月
这单合同
就能以中信泰富止盈离场而结束
所以到现在
咱们几乎可以肯定
以泰富
这种员工规模达到27,000人的庞然大物
有健全的财务部和法务部
不可能发现不了合约的巨大风险
唯一合理的解释就是
公司内部对澳币的走势
达成了一致看法
评估后认为风险可以忽略
半年躺赚5,000万美元的买卖,值得干
金融市场就是这么有意思
即使你预期中的事情真的发生了
那么市场的走向
也不一定按照预想的方向前进
2008年8月
美国那边又出大事了
雷曼兄弟倒闭
次贷危机升级
按常理美元应该下跌
然而意想不到的是
雷曼兄弟倒闭是个核爆级别的事件
这个时候
全世界的资金只想避险
没人还考虑赚钱
所以
美元成了全球投资者追逐的唯一币种
几乎所有其他国家的货币都大幅贬值
当然也包括澳元
在避险需求面前
中国购买铁矿石
对澳币的支撑根本不值一提
8月份澳币汇率跌到0.858
因为汇率低于0.87
所以
泰富就需要按照合同金额的两倍购汇
也就是说
交易额变成3亿美元
这一单实际亏损410万美元
潜在亏损1.08亿美元
折合7亿港币
但是考虑到上个月还赚了800万美元
泰富觉的
这可能也就是汇率的正常波动
没什么担心的
9月份澳币跌到0.794
实际亏损2,620万美元
潜在亏损6.6亿美元
折合46亿港币
情况已经很严峻了
这么大的亏损额
按照上市公司的规定
应该发布公告
但是泰富还想赌一把
也许澳元能反弹呢
10月份澳币跌到0.6
单笔实际亏损9,100万美元
潜在亏损22亿
折合155亿港币
这个时候
泰富实在扛不住了
再不公告就要负刑事责任
于是 10月20日
泰富正式公告
杠杆式外汇买卖合约未变现
亏损额155.07亿港币
两名高管引咎辞职
股价开盘暴跌38%
当天收盘下跌55%
后来母公司中信集团出手
紧急调拨116亿港币支援泰富
同时承接泰富的投资损失
集团高管空降香港
随着荣智健在2009年4月被迫辞职
中信泰富从荣氏的独立王国
正式收归中信集团
吊诡的是
泰富发布公告的10月份
正是08年金融危机期间澳币的最低点
如果泰富能坚持一年
扛到2009年10月份
澳币汇率就会回到0.89
再次达到盈利点以上
而到合约规定的最后一个月
2010年10月份
澳币汇率果然达到了跟美元1:1平价
可能是宿命吧
荣智健没有得到坚持两年的机会
红色资本家
荣毅仁家族在抗战和改革开放之初
国家最困难的时期做出了巨大贡献
而到了中国经济驶入快车道的时候
竟然因为贪心
一笔
最多也就赚5,000万美元的投机交易
而落寞收场
从此以后再也没登上中国经济的舞台
令人惋惜
以上就是本期内容
感谢收听到最后,下期见

评论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