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买的企业信用的债券
和这些商业票据
所以在那个时候
我觉得是有相当的风险的
当然也可能因为这些非常有侵略性
非常大胆的这样的一些操作
可能在那个时候
积累了很多原始资金
所以为它现在的逐渐合规化
奠定了这样的一个基础
现在大家都有这么一个定论
就是泰达一开始
靠不合规业务赚了很多钱
现在它要合规化
它也有足够的资本了
所以现在它已经是
82%是完全合规
18%还不合规
但是我觉得它现在在观望
它其实也做了一些合规的努力
比如说它的备付金里面
有10万个比特币
它其实拿出来了31500个比特币
注入到CEP(Cantor Equity Partners)这个壳公司里面
这样去操作
那这里面有9亿美金
相当于变相卖给了孙正义的软银
所以它在剥离自己的比特币的持仓
在变相剥离
那这个是不是在迈向《天才法案》
稳定币合规的其中的一步
我觉得是
但是很明显它还在观望
你《天才法案》最后会怎么样
因为在迪拜2049大会上
其实他们也讲过
他们以后完全可以在美国
在岸做一个合规的稳定币
然后离岸的USDC继续保留
但是我相信它的重心可能不是在
在岸合规稳定币
因为它赚钱的主要来源
仍然是不合规的这部分备付金
所以它仍然希望这个格局继续下去
为什么有10万比特币
它就是不合规的
它是比例不够吗
就是合规的比例
不是 是因为《天才法案》
完全不允许你备付金里面
持有比特币
有比特币 了解
那你的备付金
可以有商业公司的股权吗
你刚刚提到他们用备付金提
不可以 也都不可以
总的来说 如果说未来的
《天才法案》落地的完整条款
是对离岸稳定币
主要指的就是泰达
但是他们不会明说
他们不会指名道姓
但是他们说的离岸稳定币
进行很严厉的长臂管辖
如果是这样
那我觉得泰达
就只能加速转向合规
这个对所有的合规稳定币
都是有利的
否则如果就是现在的
这样的一个文本的话
那我觉得泰达继续逍遥海外
它赚钱能力是极强的
我最后跟大家分析一下
泰达去年140亿净利润的
整个的来源
大家就能明白
不合规这部分能赚多少钱
实际上Circle去年
它赚了16亿美元的收入
但是如果你假设
泰达去年因为规模是它的好几倍
所以它在纯粹的国债和回购的
这方面的利息
我认为这个收入
也就是在四五十亿美元
所以换句话说
如果泰达是完全合规的
它赚的钱其实主要是
规模方面的这样的一个效益
但也没有超额收益
也就是说
如果它跟Circle是同样一个规模
它可能也就跟Circle的收入是一样的
但是但是
它剩下的18%不合规的部分
给它贡献了70亿美元的超额收益
比如说比特币的增值
还有黄金的增值
还有股权的增值等等
包括它去收购了阿根廷的
这样的一家做蔗糖和新能源的公司
叫Adecoagro
几亿美元收购
这些一共创造70亿美元的收入
然后它自有的120亿美元的投资
又是15亿美元的投资收益
那USDC自己的成本
除了推广费 它只有5亿
那我认为泰达150个员工
可能5亿美元的成本都不到
而且泰达跟USDT跟USDC
最大区别是从来不付推广费
甚至你帮它推广
它允许你去开放你的铸币
和销毁的这样的一个API接口
允许你做它的做市商
你还要倒给它钱
这就是市场第一名的公司
跟第二名的公司一个巨大的差别
就是我们看USDC的成本
它还要去付给交易所
巨大的推广费
这可能是它一个主要成本
但是如果你真的是流通性非常好
交易所还要付给你钱
对 所以我们看泰达
去年130亿 140亿的净利润
主要来源是来源于
剩下18%不合规部分的
18%的备付金储备金资产的收益
70亿美元一半是来自这个
Can有补充的吗
从合规的部分
可能从我的角度来说
泰达虽然现在占有市场
比较领先的一个地位
当然它利润也是非常高的
我个人认为长远来说
排除这个《天才法案》里面
刚才说的这些条款
哪怕美国它不行使它排斥
甚至禁止境外人民币的一些权利
我觉得对于传统金融来说
它能够有足够的信任度
把稳定币用于它所有日常运作的
支付和结算方面的
我目前觉得在美国
只有USDC是可行的
只要传统金融
它如果真的进来了以后
这个USDC它上涨的空间是巨大的
这个可能就是说
虽然一开始USDC
它付出了比较大的代价
包括把巨大的金额
给到了Coinbase去拉用户
去拿流量
但是它这个合规的路线
应该是长远来说
能够让它被传统金融采纳和纳用的
一个非常重要的门票
我觉得泰达它目前主要的业务
可能还是更多倾向于
境外的交易所也好
或者是交易员也好
但是对于传统金融来说
它可能比较难被采纳
最近有一个我看到
让我比较感兴趣的一点
包括CME美国这些比较大的
有巨额交易量的这些交易所
它们都在开始考虑怎么样用USDC
进行全天24小时实时的结算
如果USDC
它能够真的被采纳的话
我觉得它虽然一开始
付出了比较沉重的代价
但是它长远的发展
我个人觉得是比泰达要好的
但是我有一个跟进的问题
Can你讲了
你觉得合规的
像USDC的这种合规
对于传统金融机构来讲
是一个巨大的优势
特别是在未来
这个《天才法案》实施
在有了非常清晰的监管框架下
这个会成为大量的
传统金融机构采用它
可以看到有巨大的机遇
可是我的问题就来了
那为什么传统金融
不自己去发行自己的稳定币
以及有自己渠道的这些
在合规的金融体系里面
占有话语权的参与者
他们自己发行稳定币
不是也是一个选择吗
比如说美国的大型银行
花旗 美国银行等等
它们其实已经在组了一个财团
打算发行自己的稳定币
一个一起发行的稳定币
另外像PayPal以及stripe这样的
拥有渠道的这些科技金融公司
这些支付公司
它们也已经在发行稳定币了
那这些对USDC
应该会产生巨大的竞争吧
怎么看这种发展
在你回答这个问题之前
其实我稍微想给一个评论
就是关于刚才提到的
USDT的盈利模式
跟USDC盈利模式
其实你讲得特别的精彩
可是我就想说一下
确实USDT会挣钱
问题就是在于收益和风险
永远是相对应的
风险越高收益越高
USDT之所以有巨大的收益
一个是它的盘子大 规模大
但是另外一个 它好野
它是在一个蛮荒的西部里面
勇敢开拓的那种野蛮人的形象
聪明的野蛮人
所以它可以敢于用用户给它的
本来应该一比一
要去兑付的这个资金
去做很多在传统金融
肯定不允许它做的事情
去投资股权 买比特币
然后投资各种各样的东西
获得超高的收入
不合规的那部分的
反而能获得巨大的收益
但是它面临的风险也特别高
好消息的就是
Tether真的是幸运儿
过去这么多年没有出问题
或者说是到今天没有看到
这些问题真正爆雷
相比之下 比如TUSD
就是孙宇晨购买的那个稳定币
最近因为法律问题又爆出来
他们之前拿了别人交给他们的
来meant 就是发行这TUSD的钱
拿了5亿美元去搞矿业的
大宗商品的融资的投资
结果基本到目前都收不回来
甚至包括像USDC这么乖宝宝
因为有一部分备付金存在硅谷银行
因为这个故障
导致他差点被大家挤兑
那他的运气真的太不好了
所以看他挣钱也要看这个风险点
这是我想补充
刚才那部分的一些看法
但是我更期待两位能够回应一下
传统金融机构它们发稳定币
对USDC这样的合规稳定币发行者
带来的压力到底有多大
对 我觉得首先同意
就是现在很多传统金融行业
它们其实也在考量
怎么样发行自己的稳定币
但是比如说我们看到
PayPal已经发出来了
甚至在索拉纳上非常火了一段时间
包括他们以很高的派息
15%到20%去吸引用户
但是最后他们流通量还是不够
我觉得很多交易对还是没有
所以导致它现在
DeFi上有一定的用户
但是中心化交易所上的交易量
其实还是远远不够的
我个人是这么看的
我觉得所有的这些
最终就是一个distribution
和一个liquidity的问题
就是有没有用户
有没有流通量的这样的一个问题
传统金融行业
包括这些几大银行
他们可以推出他们个人的稳定币
他们甚至可以做到非常的合规
但是从我的角度来看
传统金融行业 包括银行
他们推出各种各样新的产品
和吸引用户的这些
其实是非常慢的
他们的infrastructure要更新起来
其实会需要花很长很长的时间
所以我觉得
他们的innovation的步伐
应该是跟不上Circle
尤其是他们现在
推出一个新的稳定币
我个人觉得稳定币
它是一个winner take all market
可能会有一个不合规
和一个合规的一个稳定币
比如说泰达和USDC
现在这样的一个分布
但是一旦有一个
clear winner出来了以后
我觉得是很难让其他的人
能够介入进来的
因为用户他不想去在
不同的稳定币之间进行兑换
他也不想去manage
他这个池子有多少
那个池子有多少
我觉得稳定币至少在美国
和监管比较严苛的一些环境
包括欧洲
应该是一个属于
winner take all的一个market
所以我对USCC还是比较看好的
迪 你怎么看呢
因为按照你节目一开始你分享的
对USDC未来业务估算的模型
随着稳定币整个市场的扩大
USDC市场占有率
其实你是把它
可以假设为
一种假设是它是不变的
这个市场占有率
随着这么多的合规的
特别是传统金融的机构
有巨量的用户
有自己的渠道
也有自己品牌优势的
这些金融机构
都要发行自己的稳定币了
这也是大趋势
那你怎么看真的在这个市场里面
USDC的市场占有量的变动
首先我们要看一下
未来稳定币的规模
比如说你三年要做到2万亿
甚至10万亿
你的具体路径你要靠什么
我把这个称为两级火箭
过去确实稳定币
主要是在链上交易和CEX交易
这些场景去扩展的
就是所谓的交易场景
实际上有一些暗流涌动的
这些支付场景
只是我们没有太注意
这几年已经发展了很大
例如说俄罗斯它卖石油
很多都是用BDC和USTD去结算
所以其实《天才法案》落地了以后
按现在美国的这样的一个趋势
和欧洲以及韩国各方面的
香港这样的一个趋势
我会觉得阳光化的支付场景
会是一个非常大的场景
而这个主要是to B场景
而不是to C场景
因为C端的用户他要大规模进来
首先他对钱包这个东西
他是非常不理解的
而且他们也不会增量
我认为也不会到CEX去
C端的这些投资人
更多的会跟着互联网券商
例如RobinHoode eToro
富途 老虎 微牛
随着它们上架一些B的产品
他们继续留在互联网券商这里交易
而不会到CEX
所以我会觉得交易所这个行业
会有新增流量
但是新增流量的最大受益者
会是互联网券商
而不是CEX
从支付这个场景来说
为什么我觉得一开始to B
而不是to C呢
因为加密货币 稳定币本质上
你是一个后端技术
你这个钱包是很难大规模推广的
但是你要推广到C端
最后我觉得大概率
可能是跟AIagent语音助手相结合
比如说你跟这个agent说
我要买100美元的BTC
你帮我换一下
它就完成了
你不需要理解钱包是怎么运作
你不需要理解私钥 助记词等等这些
就能完成等等
那这个时候我觉得才是C端的
大规模推广的时候
那么在目前这个阶段还是to B
to B那意思就是说
像李嘉诚他们投资的BPay
就是菲佣
你要把香港赚的这些港币
你要汇回菲律宾
你去一家7-11门店
你走进去说我要汇款
跟去西联一样
实际上这个后台用的是比特币
或者是稳定币支付
然后你的亲人在菲律宾的一家7-11
你走进去就能把这个钱取走
但是至始至终你认为BPay
这样的一个服务是类似西联的
你根本不需要知道什么是比特币
什么是稳定币支付
所以这就是一个to B的
这样的一个场景
在这样的一个场景下
其实可以做得很大
而且这样的一个场景下
我认为银行背景和支付机构背景
是有巨大的优势
而类似像meta Facebook这样的
巨量的消费场景也是有巨大优势
他要推一下
其实大家完全不用理解
什么是稳定币
什么是加密货币支付
最后你只需要明白
这个东西它手续费特别的便宜
它比现在的这种卡组织
它比银行转账都要便宜很多 而且快
它比很多支付机构都要快得多
C端只需要理解这个就可以了
所以说既然是一个
阳光化的to B的场景
那你就可以想象了
就是谁在B端
掌握了一个巨大的优势
那它可能会发展得特别的快
包括像USD1
我们都知道USD1
现在你21亿美元的这个量
是怎么来的
其实就是一笔交易
哪一笔
就是MGX投资币安
20亿美元就是用USD1
等于是双方达成了一个协议
然后就让它通过一笔交易
就把它的发行量给提上去了
对 一笔交易就20亿了
那么我们可以脑补一下
任何一个中小国家
如果想要跪舔一下Trump家族
他说我跟你今天
签了这个贸易协议
或者是个大宗商品出口协议
这个协议可能100亿
我直接宣布100亿都用USD1支付
瞬间第二笔交易
就变成120亿规模
我觉得这比喻不现实
第一 这个显然不可能这么去做
因为毕竟我们讲的那20亿的交易
就是两个私人公司达成的
另外一点就是
为什么当时这笔交易可以实现
是因为最起码接收方
是认可这笔USD1的价值的
如果接收方不认可的话就没意义
但是币安为什么接受
这背后有别的故事
我们不展开
但是币安也有办法把这笔
拿到的20亿USD 1
再倾销给它的用户
所以才能让这笔交易达成
是
这有先决条件的
对 这个我们就不展开了
但总的来说我是想说to B场景
其实它很容易去推广这些
这是第一个场景
我认为在未来两三年
你要3年到2万亿
我认为大部分这种支付的场景
无论是跨境支付
还是境内支付的支付场景的
to B的扩展
我觉得3年2万亿是非常有可能
那么在下面一个场景
我认为仍然会回到交易场景的爆发
我觉得现有的交易场景
已经很难再爆发
下一个场景就是STO的
大规模的流程简化
门槛降低了以后
这个其实SCC已经讲过了
就是要大幅简化
大幅简化以后
万物上链的时代
这又是一个交易场景的爆发
这个时候就是第二级火箭
所以我是觉得先支付to B场景
在链上交易场景的这样一个爆发
我觉得竞争还是会非常激烈的
我们很难判断谁会胜出
就是像哪怕是过去仅仅是CEX的
这个交易场景和链上交易场景
USDT和USDC之间的争斗
我都可以说充满了偶然因素
包括USDC的起量
其实是Coinbase的早期
蛰伏了一段时间
而且Coinbase是2018年
开始支持做USDC
但是2018年到2020年之间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