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以有非常高的风险系数
但是如果要是你能长起来的话
一定要非常大才行
所以在这个逻辑之下
你就会发现
其实我们刚才谈论的很多的事情是不太符合风险投资本质的
我给大家举个例子
汉诺威工业展
你会发现整个展馆里边有很多的企业
在自己的行业地位里边占的分量都是很高的
但是其实这个企业是做不大的
我随便给大家举个例子
也不一定是和航天工业相关的
比如说我们做减速器的公司
大家都知道机器人里面是要用到减速器的
如果你是一个做本体的企业
你可能把伺服还有控制器你自己做了
但减速器几乎你是不会自己做的
那减速器其实对于这个行业是非常重要的
但是你如果要是仔细去看一看
在世界上最领先的几家减速器公司
它的销售额是不大的
完全没有办法跟我们熟知的这些
博世 大陆
更不用说比亚迪 丰田这样的企业去比了
不是一个量级的
后面要少一个0到两个0
就差这么多
所以刚才我们提到的和航天相关的产业
这里边其实蛮重要的一点就是
对于火箭发射这件事情的一个认识
第一就是这个东西特别的重要
因为它是一切的基础
如果你没有足够的运力
那你所有制造出来的航天器都无从谈起发射了
你不能把它运到你应该运到的地方
那你研发这些航天器有什么用呢
所以你必须要有足够的运力
好用的火箭
甚至在这儿其实我们也有非常明确的期待
你说下一代的火箭
至少对于中国的商业航天来讲
我觉得可能就PK三件事情
当然这个我也不确定其他人是不是完全同意
第一个就是先看谁搞定全流量的技术
第二看谁能做出4.2米以上的芯级
第三看谁能让payload(载荷)尽量的早点接近3%
当然这三个都很难去搞
可是它还非常得有价值和意义
如果要是有这样子的运力保障的话
我觉得我们整个行业其实是有一个很坚实的基础能往上走
但是如果要是我们从商人的角度去翻一翻
钱都是从哪来的
你就会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
其实每年都会有很多报告发出来
就是看咨询公司的报告
很多人都觉得比较无聊
那其实你可以看一些行业里的人也经常会关注的
比如SIA的报告
就是satellite industry association(美国卫星产业协会)
这个数字其实每年都在更新
大家可以看到2024年
如果你看卫星服务相关的部分
它占的比例和火箭发射能差多少
就整个航天产业在2024年全球大概是400个billion
那么你会看到launch services
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火箭发射
在这里边大概只占7.2个billion
但如果你要是说satellite services
那这个其实就是110个billion
差距是非常大的
早年阿里其实有一个很有意思的比喻
大家都知道阿里今天是完全体了
但是当年在香港刚上市的时候
是只上了它的B2B业务
公司的管理层在之前的一次讲话里面曾经打过一个比方
就是说阿里的B2B业务是家里的大哥
淘宝是家里的小弟
支付宝是家里的小妹
那大哥他承担一个责任
就是要去赚钱
把这个家养活起来
然后让小弟和小妹去读大学
小弟可能读了硕士
小妹读了博士
这个家其实以后就撑起来了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讲
你就会发现火箭业务其实就是这个大哥
没有火箭业务的话就没有别的
但是如果只有火箭业务的话
就好比我们刚才说的
阿里如果今天只做B2B的话
你是看不到一个几千亿美金的公司的
那回到我刚才的这个topic
风险投资者
我们不是说去在二级市场去买股票的
也不是去做PE阶段的财务投资的
风险投资人其实还是在非常早的时候
就要介入企业的成长
我们其实期待的还是一个公司能长得特别大
刚才大家也讨论过了
Rocket Lab到底以后这个业务往哪个方向去发展
包括也可能会用一些比较高级的词汇
比如说端到端
其实我自己不太擅长高级的词汇
我觉得其实就是说我们会去考虑一下
如果一家从火箭起步的商业航天公司想把自己做大
那么它最重要的事情是什么
我觉得这里边是有两个事情的
第一个就是既然你是从火箭起家的
你还是要把火箭做好
那什么是好
我刚才提出了我的一个想法
刚才那三条标准
如果要是说的简单粗暴一点的话
甚至一条就够了
就是大家现在还是往大个的方向去做
所以说我们都知道这个大家都在努力
但是你最后往大个还是要去把足够的运力堆上去
另外一条就是千万不要只做火箭
因为如果只做火箭的话
就如同自己拿了一张好牌
但是最后没能够去获取桌上最多的筹码
这个其实是非常可惜的
从商业的角度来说
它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到底哪个领域能来最多的钱
它其实是存在着深层的商业规律
这个商业规律其实是跟人类的需求相关的
我就时常打一个比方
我说下一个时代非常伟大的一件事情就是
我们会有天上的中国移动加华为
大家都知道中国移动和华为是两家很伟大的公司
虽然他们可能特质不太一样
一个是国企 一个是民企
一个是运营商 一个是设备商
但是两个有一个共同的特点
就是它们都解决了老百姓们非常重要的日常需求
至少我们打电话和上网都是由它们来保障的
同时 这两个公司的个头也非常的大
那今天你想象一下
如果在天上有着类似的一张网络
有着类似的许多基站
能够为我们做另外的一层保障
那这其实是一个很了不起的事情
这个公司也会非常得大
那我们相信这样子的公司的建设
很有可能会是某一家或者几家
当时在做火箭的公司慢慢发育出来的
但是我们不做很细致的预测
我们不确定到底这个做火箭的公司
以后是把自己做成了中国移动加华为
还是和其他的企业合作达成了这样的目标
这个事情我觉得it depends
但是我相信在未来的十年之内
这个画面会越来越清晰
如果来拆解一下SpaceX 3500亿美金的估值
其实你刚刚大概说了一个产业链价值的比例
你觉得对于SpaceX这样的公司来说
可能多大的比例来自于它的火箭制造发射
还有多少来自于星链
有多少可能来自于龙飞船那种更远的一些愿景
假如你真的是只看财务的指标去给一个公司做估值的话
那其实今天可能差不多是一半一半或者是四六开
因为之前大家曾经也有人在公开的渠道
拿到过它的一个projection
大概是在2023年年底的时候
其实这两边的收入就比较接近了
但是我认为从长远发展的角度
如果它不分拆的话
那你会说有可能它的价值
以后会越来越变成几乎完全来自Starlink
这是从财务的角度
那你如果要是另外一种角度
比如说这是我们自我发明的
有点像刚才打那个比方一样
就是你去评估每一块业务的价值
不一定是通过财务数据来算的
而是通过它的业务逻辑
包括它在技术层面上到底能够起到了多大的支撑性的作用
甚至历史上曾经有过这样子的一种考虑
X可能会做成一个类似于下蛋的母鸡这样的角色
它其实可以永远不上市
你会发现一个很有趣的事情
它在把自己的产品做得越来越好的同时
它的财报是越来越难看的
因为我们知道它的核心价值体现在什么地方
就是让自己的运力成本呈几何级数往下调
如果你是一个迅猛下降的状态
那你就会意识到这不就是你的收入在迅猛下降
当然这是单位收入
就是你最后还要乘另外一个乘数
这个乘数就是你的payload
但是你会发现它两个的上升下降的陡峭程度是不一样的
我们知道其实在科技和工业领域
如果你真的做到了革命性的改造的话
你的成本可能真的是非常迅猛的掉下去
断崖式的下跌
这也是革命的基础
大家都已经享受过类似的一些好处了
比如说当年福特的T型车出来
老百姓都买得起汽车了
今天大家也都因为安卓买得起手机了
那早年的手机和汽车都很贵的
所以说它这个价格就是以一个非常迅猛的方式跌下来的
但是另外一点
你不可期待的是你的发射的payload
或者发射次数也是以同样的迅猛的方式加上去的
因为它不符合整个制造业和航天产业的发展规律
它可能涨的也很快
但是比价格掉下来的陡峭程度肯定还是要缓一些的
两个东西一乘
你就会发现
其实你的财报还是变难看了
这其实就很搞笑了
我之前也打过一个比方
就是早年会有一些婚恋网站
收入就很有意思
你每次满足了对方的核心需求
你就发现你丧失了对这两个人的获取收入的能力
因为他们俩结婚了
他就不会再上婚恋网站了
所以这样子的一种模式
其实对公司本身是有害的
但是你又不能拒绝技术层面的进步
你是一定要让一款好的火箭能够在成本上迅猛的下降
我回到刚才那个话题
如果要是今天去评估一下哪一块业务应该上市
哪一块业务不该上市
历史上曾经有人会考虑过
X它就做一个生蛋的母鸡就好了
因为你做的越好
其实你越难看
实际上你应该让你的子子和孙孙为家里边添砖加瓦
也就是说你生出第一个孩子叫Starlink
Starlink是天上的中国移动加华为
当然中国也会做这个
那就有点像ATT 沃达丰和移动一样
历史上可能大家相对来说还比较离散
因为每个国家都有不同的运营商
以后可能就是中美是最主要的参与的玩家
但是也一定不只是Starlink
中国也会有
这是你生出来的第一个孩子
然后第二个孩子也许是Dragon
第三个孩子i don’t know
也许是因为Artemis计划产生了一些新的业务
比如说历史上曾经跟Bezos打官司的lander(登陆器)
它以后可能会和月球上方的空间站
是有一个非常频密的运送货物或者人的这么一个过程
以后在空间段里边
我指的是地月空间带里边
和近地空间也会有更多的基础设施
会有港口 会有加油站
但是加油站加的不是gas
是其他东西
会有酒店 这些东西都会有
所以从我的角度来看
如果你解决好了运力
然后你又意识到了你生的孩子
其实有一些可以做成巨大无比的公司
那其实你可以衍生出更多的业务
关于Rocket Lab的创始人Peter Beck
其实他也是一个挺神奇的人
他并非知名院校毕业
而且是在新西兰这个听起来
没那么硬科技的地方发展壮大
他自己也是自学成才的那种创始人
野生的发明家
然后也算是那种从边缘到主流的案例
其实在商业航天里面
竹岩你觉得什么样的创始人的那种特质可能会是加分项
我个人其实非常喜欢有跨界融合特质的团队
大概的意思就是有可能你的团队里边有专家
但是最好也有完全不来自于这个系统的人
我来说一下为什么
其实Musk已经被大家谈烂了
但是假如你仔细去分辨一下他之前干的事情
你甚至也可以说他最早的时候是做支付宝的
那家公司其实后来是跟Peter Thiel的公司合并了
成了后来大家都知道的PayPal
其实他也不是最早最重要的那个人
但是无论如何
他其实跟航天工业是没有关系的
那么早的时候他其实没有太多的积累的
他不像今天我们中国的商业航天公司有很多创始人
他可能做了一辈子航天
已经非常资深了
他可能出来的时候
创业的时候也是四十多岁了
因为我们知道这个航天产业跟互联网产业不一样
如果你做成了一个某个方向的主任设计师
那有可能你已经是三十多岁的人了
互联网产业的可能二十来岁小年轻就出来创业了
所以你会发现其实那个时候的Musk他也不具备这样的一个基础条件
我觉得他为整个行业做出的贡献大概是这样子的一个事情
因为航天产业是一个高度复杂的集成化工程
这里边牵扯到了太多的要素
又因为它的工况特别夸张
稍微有些东西不对的话就会造成严重的结果
所以大家会在里边有很多血泪教训
它不像是我们消费级的电子产品
消费级电子产品如果要是死机了的话
你是完全可以重启的
你做一个火箭和卫星
当然不能这样
所以它的容错率比较低
于是这里面就会产生很多的规矩
假如说有100个规矩
我们会发现其实这里边可能有98个都是对的
如果你试图去更改这100个规矩
你会发现你在绝大多数的情况之下
你都会被打脸
因为这都是前辈用血泪换过来的
它之所以这样定
还是会有当年的一些原因
但问题就在于
它一定不会是百分之百都对
有一些东西其实是值得去改进的
谁有足够的能力在不被其他人骂死和把钱花完的前提之下
能把那两个不够合理的规矩给他改了
这其实是一个非常值得深思的问题
说到融合背景的这件事情
你会发现谁更容易去改这个规矩呢
其实可能不是原来在航天体制内出来的这些朋友们
不是说大家能力不足
我觉得大家都是有能力的
但是每个人有自己的一个思维习惯
就有点像我们味蕾一样
中国胃其实是吃不了太多白人饭的
这个东西其实就是一种习惯
工作的习惯
思维模式的习惯
所以我个人更相信的是从另外一个领域进入这个行当的人
他反倒更有一些可能把这个东西给它找出来
当然找出这个东西本身是很难的
要付出巨大的代价
Musk传现在有很多人也看过了
你会看到其实这里边有很多神奇的事情
比如说猎鹰9有一次发射
应该还是首飞
它这个天线应该是被暴雨给浇坏了
那么它是拿吹风机给吹干了
然后就发射了
那你如果要是从我们国家队的角度来讲
这个事情我相信是不会干的
你怎么解释
如果要是在专家面前
大家肯定会觉得是胡闹
但那一次发射成功可能也恰好保证了它没有错过那个窗口期
保证了它商业上的一些利益
所以这件事情我觉得是要分开看
就是没有绝对的对和错
但是如果要是你完全偏袒了100个都对这样子的观点
我相信是不够科学合理的
对 我觉得SpaceX在网上 马斯克发了很多图
很多网友都觉得原来以为航天应该是一个那样的感觉
但其实马斯克把它做成了一个非常低成本
但是又非常能实现它的一个东西
然后大家都很紧张
因为我是86年的
如果要是听众有些是同龄人
肯定你们还记得小的时候上这个计算机课
那个时候还叫微机房
当时在机房里是要换鞋套的
然后有厚厚的窗帘
就好像这个计算机非常的娇贵一样
有粉尘和阳光它就要挂掉
这是小学的事情
90年代可能中期末期
但很快就出现了网吧
我们当年都是打着红警 星际这一代长起来的
在网吧里也就出现了另外一个很诡异的事情
大家都穿着趿拉板
喝着可乐大声喧哗
老板养的狗也在这个网吧里来回来去地跑
就一片混乱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