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的一个关键技术是整流罩打开之后又能合上
还能回来
所以说它现在做了一个整流罩的验证实验
那么在方案设计端要达到什么水平
就是这个方案其实是进一步的细化
是一个明确的技术状态
基本上方案设计阶段结束之后
这个火箭是什么样子的
或者说它的各系统分别是什么样状态
就已经非常细致了
在方案设计阶段
发动机要具备能够可交付的状态
发动机要进行大量试车
比如我们的基本原则是
试车时间15000到2000秒这样一个量级
比如说对于中子号火箭来说
它现在有一个叫阿基米德
它一个中型的液氧甲烷的火箭发动机
它就在这个阶段
它要完成足够小时数的试车
就验证它的可靠性
第三个阶段我们叫做初样阶段
初样阶段是进行关键的大型地面试验
类似于飞机要做静力实验
就是它结构我要做一些加载
看结构能不能扛得住动力
其中一部分关键组件我要进行测试
甚至有一些可能会做一些简化的试车的工作
第四个阶段我们叫做试样阶段
试样阶段就是它能飞了
最核心的就是我要把整发舰装出来
我要去做动力系统的试车
我要去做一系列的试飞前的所有的
演练任务 测试性的工作
其实试验阶段整发舰就是完完整整预发舰了
初样阶段看不同的公司的要求或者不同型号的要求
可能会有一个半拉的东西
可能会有一个完整的东西
那看整个的研制进度的考虑
基本上来说就是论证阶段告诉什么样子
方案设计阶段把它整个的详细设计基本上是完成
初样阶段进行实验验证
试样阶段就把这个箭装起来完成测试准备飞行
这是火箭研发的四个阶段
其实对于国际来说
对于产品来说
我还有应该有一个定型阶段
就是一个固化的技术状态
但是在国内的这样一个研发过程中
现在目前来说还没有这样一个定型的概念
所以说我可能作为工程师
更多的是看的是研发阶段
对于中子号
我认为它现在应该是在
首先关键技术攻关
它应该是做完了或者基本上做完了这个状态
我们能看到他把那个整流罩给秀了一把
它的发动机试车时长
我没有看到数据
它其他的东西
包括它的贮箱
它也做了实验验证
我认为它处的阶段应该是关键技术攻关完成
方案设计肯定是完成的
它现在对应国内这套体系
应该叫做初样阶段
正在进行相关的
比如说结构系统
或者说其他一些重要的子系统的一个大型地面实验
按照一般的规律来说
它目前可能确实还要经过一年以上
才能够具备首飞的状态
另外一个
它的发射场建设也是处在相对初期的状态
当然它的发射台已经出来了
但是考虑它整个的发射场建设周期
还有它一些设备调试
具体的信息
因为它披露里面没有那么的丰富
目前我们没有看到一个完整的箭出来
没有看到动力系统试车
所以说从正常的研制规律来说
我认为它还有差不多一年时间
今年年底是一个比较理想状态
其实火箭发射研发的目标和实际有一定差异
这很正常
我经历的商业航天系统好像都没有按期的
这个确实非常难
因为它确实系统非常复杂
另外一个 SpaceX我们看到也没有达到
马斯克当然他的时间维度和其他人不一样
他会提一个非常冒进的时间
然后最后实现不了
那也还能接受
SpaceX其实也相当一部分
特别到星舰的延期也非常严重
因为它新技术太多了
但是作为一个工程师来说
2025年底能飞起来
我觉得非常厉害
对 所以有人说Rocket Lab就不该上市
因为它上市之后
它每一个给的目标它miss了
然后它再给一个目标
然后又miss了
其实这个在SpaceX当年都体现过
但是如果要是Rocket Lab这样干的话
肯定它会跌
然后再起起伏伏
所以说马斯克早期他对这公司上市这个事情是非常抵触的
一旦上市之后
话语不在他手里了
作为工程师来说
还是希望能够按照一个科学的规律
按照一个工程的实际的研发规律来去做工作
但是有可能受资本市场打扰节奏
但是也能理解像
中子火箭在媒体上经常秀的一个比较不一样的地方
就它“饥饿的河马”的整流罩
其实像这个技术它是独创吗
还是说其实以前在这个行业里也有别人想这样做
其实这个方案我之前带的团队应该是在2019年底或者2020年初
我们当时来论证
当时我们的新型号的火箭
这种路线曾经放在我们的讨论的议题里边
这个路线其实最早类似于从张开整流罩
然后从里面吐出一个东西
比较典型的应该是美国人的阿特拉斯5
它有一个型号
二子级是在整流罩里边的
打开整流罩之后
它二子级才会带着卫星一块飞出去
猎鹰9当时在回收整流罩这个事情比较热
但是我们又在想能不能搞成一个把整流罩打开
把二子级吐出去
然后再把整流罩扣上这样一个方案
然后整流罩随着火箭一起回来
讨论完之后
当时我们认为
类似于猎鹰9这种火箭
它如果连整流罩一块回来了
第一它整流罩会特别长
整流罩和火箭一块回来就会更长
回收起来非常难
而且整流罩是一个空壳
猎鹰9基本上是一根铅笔
它回来的状态是3/ 4节铅笔
如果说我要把整流罩一块带回来了
就像一根铅笔上面1/4节给去掉
上面还补了类似于纸一样状态的一节结构
非常脆弱
回来之后很可能在返回这个过程中就断了
所以说当时这个方案就被我们算是否掉了
当然那次我们开会之后
我上网搜了一下
我发现有一些网友已经提出过类似方案了
大家在脑洞猎鹰9以后会怎么样的时候
所以说我后来一直跟其他人在我们聊在火箭构型上或者火箭研发上
就是太阳底下无新事
所有的方案可能前人都想过了
有时候开玩笑说想创新
就是把五六十年代NASA那一堆报告翻出来看一看
把冯·布劳恩的那些疯狂的想法翻出来看一看
看看有没有什么启发
看看这些想法拿到现在有没有什么能实现的方式
考古式创新
其实像这种方式
它并不是一个特别新的
不是说没有人想过
但是实现起来
真正说把它推向工程应用
Rocket Lab肯定是第一家
它为了解决这刚才我提到
比如说整流罩打开之后
回收起来非常难
是一个非常脆弱的细长结构
它其实把整个舰做的特别粗
作为一个中型运载火箭
它直径历史性的达到了7米
其实同等规模的
比如说国内的像长征五号
长征五号是国内直径最大的
起飞规模将近900吨
它的直径是5米
但是对于Rocket Lab它的中子号火箭
起飞规模其实比长五应该还小一些
但是它直径历史性地突破了7米
越是短粗的东西飞起来的时候越不容易折断
这样就能保证他能够带着整流罩还能飞回来
它整个的方案是非常闭环的
为什么我能做到短粗
是因为我用的是一个复材结构
然后复材加工能力非常强
我用复材去做这样一个7米直径的箭体
对它来说就不是问题了
但是对于我以前干的型号来说
做一个7米直径的火箭
我做铝合金的构件
我做铝合金结构
我需要投入大量的钱去设计它的工装或者模具之类的东西
投入的前期的生产成本非常高昂
对它来说
它的碳纤维的生产能力非常强
像它的生产是垂直整合在里边的
而我比如说想去生产一个7米的火箭
我可能就是要在市场上看
哪一家能够做这7米直径的火箭
我要花多少钱让它去做这个东西
投资的量级和周期是不一样的
跨系统的话
生产 研发 技术路线统一的闭环的工作它能做到
所以说它就搞出来这么一个东西
但是在我在19年或者20年的认知
我认为做不出来
但是它在应该是22年的时候推出来
当时我觉得非常有意思的
我们都非常欣赏这么一个路线
但是我可能不会去做
总算让我们从猎鹰9的各种变体里边突然跳出来
有这么一个新的火箭
对我们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激励
它最终用直升机加降落伞的这种回收方案
这个跟之前哪个有关联
在它前期设计中
我认为没有关联
这个路线不是一个好路线
因为伞回收其实在猎鹰9的早期我们叫做1.0版本
其实做过这种伞回收 很难
一般伞是亚声速开伞
就是速度比较低的时候开伞
这样的话它在整个超声速的减速过程当中
它结构其实已经可能会有些损坏或者有些破坏的情况
火箭至少是三十多吨
这么重的一个东西想去开伞是非常困难的
伞会非常大
开伞的可靠性也很难
而且开伞一瞬间相当于整个结构都会有巨大的一个承载的影响
开伞的话它应该是海上降落
它会落在海里边
海里你再把它捞出来再去修修补补什么的
能不能用
这其实是非常困难的
或者说它的价值就不是特别大
历史上像这种伞回收
其实在航天飞机和阿里安5固体助推器
它是进行过伞回收的
也都一直在用
其实效果一般
它更多是为了回收而回收
比如说航天飞机的巨大的一个固体的助推器的碳纤维的壳
当然那壳非常贵
里边还有一些电器设备
因为它要落到海里之后
里边要进水
然后它还要清理
还要打捞等等
其实很麻烦
NASA其实最后为了颜面
为了重复使用而重复使用
至少在我们的脑子里
伞回收是一个过时的方案
但是电子号它有个区别
就当时提出来用直升机回收
说白了就是在天上就用一个直升机把它挂住
这样的话它不用落到海里边儿
然后再回收起来就好很多
就不需要再洗
就是非常完整的
然后我直接放在船上
当然是理想非常丰满
现实非常骨感
最后它测试的时候挂住是挂住了
后来但是发现控制起来非常困难
其实这个路线放弃了
本身直升机它控制起来就不是太容易
我还要考虑它的相对运动
还要伸出一个钩来把它那个伞挂住
其实难度很大
它是一个非合作的目标
比如有风等等
操纵起来其实有危险
另外一方面天气影响也会很大
因为它有海上回收
海上的话风等等
有可能会对人员操作
和回收的本身成功都会会造成不利的影响
这种伞回收更不是新方案
就直升机回收它其实是洛克希德马丁早期做过这方案
具体时间我有点忘了
应该是2000年前后
应该也是回收固体的助推器
很有意思的是
其实洛克希德马丁是Rocket Lab的一个投资方
所以说当时有很多人怀疑是不是洛马这些东西给了Rocket Lab
让它去炒作一下直升机回收
然后把市值给往上抬一抬
投资方可能就会有好处
确实它技术路线是非常相似的
甚至它们用的直升机都差不多
最后这个技术路线没有走通
首先用伞加直升机这方案
它们是技术上风险比较大
后来他们提出了一个概念
就是说我直接落在海里边洗洗再用
效果似乎不是特别的好
当时它说是洗洗收了回来的发动机是可以用的
它们确实用过
但是整个箭
尤其里边的管路动力系统之类的
过了次水之后
很难讲有没有其他的问题
它们可能也确实没有敢用过这个东西
再有一个问题就是刚才我提到它是一个垂直整合的
它这个碳纤维的生产能力非常强
它成本也控制在比较合理的范围之内
它回收的必要性就没有那么的强烈
而且它一开始这个火箭没有按照回收来设计
其实回收这个事情能不能把成本降下来
其实要看我第一收回来的这个东西在成本占比是多少
第二我要看我回收起来的费用是多少
第三个还有一些单次发射需要的成本
就是发射费用
回收和发射的费用占比如果高到一定程度
而一子级回收这部分的成本又不是特别高的话
下边可以我们做一个简单计算
就是每次我用它还要花很多钱
但回收这个东西又不值钱
那我回收它干嘛呢
我们在做可回收火箭的时候
这个账一定要算清楚
另外我要把回收这东西本身价值做大
在整个火箭的占比里边做高
或者说让整个成本上去
或者说我把这个规模做上去
而我单次使用它的费用
可能就不会随着这火箭的大小而又线性地提高
可能它是一个噪音的程度会有一个上升
然后拉平的这么一个状态
打200吨的是这些钱
打500吨的是这些钱
为什么不单做一个500吨的火箭
500吨的火箭贵
打的东西也多
然后发射费用 使用费用是差不多的
这样我才能让可回收这个故事能说远
才能去真正降成本
而Rocket Lab这种小火箭本身又不值钱
我发射一次费用反正也不会太便宜
另外他回收关键是我要派条船过去捞
可能花个几十万美元或者是甚至上百万美元都有可能
最后你捞出来东西也就几百万美元一个东西
我为什么还要捞它
我去清洗一遍
还要花100万的美元
整个成本就不划算了
所以说只有这个火箭成本到了一定量级
我去回收它或者发射它的成本又不是特别高的情况下
回收这故事才能说远
对于这个中重型火箭
它最贵的应该是发动机对吧
然后整流罩呢
它整体大概一个火箭的成本结构大概是
SpaceX说它的整流罩是600万美元
大概如果是国内做一个类似整流罩的话把它换成人民币
大概是这个量级
7倍
对 差不多
我不知道为什么这么贵
我其实不太理解
但是它就是这么说的
它就收回来 它就确实在用
它这商业模式能说圆
那就这样吧 我就认了
但是国内没有人有太大兴趣
没有人说我们把这个事情作为一个降成本的方式
而且回收本身就很难
这东西本身也就是个几百万人民币的东西
我印象里边它应该是RUAG做的
就是瑞典公司
我个人的看法
成本应该是能控制很好的
整流罩有一个纯粹的比较薄的碳纤维的结构
按说是它强项
成本可以降下来
它就折腾这么一圈儿
好像我感觉意思不大
可能更多还是一个可回收的story
对 它确实很有意思
我非常喜欢
但是它这个账儿真正是不是降低成本我不好说
然后除了火箭的发射之外
Rocket Lab它还通过收购
还有自己做的各种方式
它扩展了很多业务
除了航天制造
还有卫星制造 在轨管理 数据管理
这些技术之间
因为它看起来好像每个技术都有挺高的壁垒
那它之间有没有哪些是有关联或者能够复用的技术
或者说比较想做到一个这样的端到端的公司
它有多难
从整个航天产业链来说
它的上游 中游 下游大概是怎么划分的
然后其中可能哪块业务的商业价值最大
我想先跟大家普及一下我们这些人的一个观点
从企业家或者从工程师的角度
只要产品能够解决客户的需求和问题
那这个产品肯定就是有价值的
但是从投资者的角度来讲是不一样的
因为我们做的是风险投资
风险投资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内核
就是我们是要赌一个大的东西出来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