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地毯吸尘的核心功能上
我认为在过去几年
以iRobot为例的海外品牌
其实整个迭代速度是比较慢的
那中国的几个品牌
其实一开始是在国内市场
得到的快速发展
因为国内市场一开始的时候
扫地机器人的收入率是很低的
那随着全局建图
扫脱一体的机型的普及
中国市场的渗透率
带来了一个快速的提升
可能从不到一两个点
提升到了接近10个点的水平
而在国内
以云鲸为代表的扫拖一体的机器人
其实解决了中国场景
拖地的这样一个刚需
那因为有拖地的需求
也带来了上下水拖把
清洁机器人基站的这样一个需求
所以我觉得
可能从过去几年的创新方向来讲的话
国内的这些领先品牌
首先还是满足的
国内市场的创新的这个需求
那么也是随着他们进一步的走向台外
我认为会逐渐出现更多的
为海外家庭的这个场景
进行优化的产品
今天这方面的定制设计还是比较少的
嗯对
我们刚刚其实提到iRobot
它自己是占有海外市场很多年啊
其实之前我跟美国的一些律师也聊过
他们有提到
为什么
比如说美国的整个的扫地机器人
还有iRobot创新的进展这么慢
就是因为他在早期做这一块的时候
他其实是为自己的扫地机器人的
很多技术
细节的设计
申请了专利的
那么中国厂商
其实他在想要进入海外市场的时候
他就需要等他的这个专利过期
或者是打专利的官司
所以其实是在好几年里面
海外的产品都是进不来的
但是反过来看啊
我确实又觉得
正是因为这种专利的存在
它让整个市场的创新
反而变得更缓慢了
扫地机目前的核心专利
对于以科沃斯
石头追觅为代表的中国厂商的限制
今天有多强的力度
还是一个值得讨论的问题
我知道iRobot的在几年之前
是起诉过多家中国的扫地机公司的
但是不包含刚才提到的
所有的头部品牌
其实从专利保护的角度讲
它对于长尾的品牌
一些代工厂商或者是方案厂商
其实打击力是更大的
对于头部的品牌
因为头部品牌有自身创新的能力
然后头部品牌也在一些新的功能
新的结构
比如说在过去五六年
广泛出现的一些新的结构
新的创新上面也申请了大量的专利
据我了解
其实包括iRobot
跟科沃斯和其他一些品牌
其实是有交叉专利授权的
所以在今天的角度上讲
我认为
在扫地机器人的一些核心专利上面
对中国厂商的影响力也比较弱
更关键的还是自身创新的速度
我认为今天其实以扫地机器人为例
我们看到一个明显的现象是
中国厂商的创新速度和迭代速度
可以达到海外厂商的多倍
甚至10倍以上
当他有这样的一个迭代
和创新速度的差距的时候
我觉得海外厂商的创新法力
几乎是一个必然的过程
嗯明白
然后我们刚刚其实是从扫地机器人
要不要加可以剪袜子的手臂
聊到了整个扫地机器人的创新
那今年其实还有一个非常核心的创新
就是AI眼镜这块
你可不可以跟大家分析一下
今年其实我们看到
有很多的智能眼镜的公司参展
根据他们的产品侧重点
你会怎么去分类
跟定义这些智能眼镜公司
因为我们抛开细节来看
每一家公司
它虽然是做的名字都是一个东西
但是其实非常不一样
就是你觉得
在这样的一个非常拥挤的赛道里面
可能几百家公司在做
最终谁能跑出来
就是能不能讲一下
你在CES的整个的见闻跟感受
对
AI眼镜是这一届CES非常火的一个领域
简单的说大家可以分为几个类别
一个是以摄影为主打的形态
比较类似Meta Rayban这样的产品
以一个眼镜或者太阳镜的一个形态
增加了摄影和一定的处理的能力
第二种产品是具有AR显示能力的产品
这里面包括像Rockid Xreal
还有其他一些AR眼镜品牌
这里面可能主打的是一些空间计算
包括观影和游戏的需求
还有些新的品牌
在做一些新的显示方面的尝试
比如说这次
也看到了国内一个品牌叫Gyges Labs
他们推出的Halliday AR眼镜是比较创新的
有一种新的投影的一种方式
跟传统的AR眼镜
或者说这种摄影眼镜有不一样的
用户体验
或者说嗯
显示设计
整体感觉
之所以会出现这么多的AR眼镜公司
或者智能眼镜公司
我觉得底层还是因为
整个供应链的成熟
以及中国的无论是方案公司
还是代工公司
生产制造公司的能力的外溢
让一个有产品想法有设计想法的公司
可以非常快速的
实现一个智能眼镜的设计和交付
所以我们看到
在现场可能有实体产品展示的
可能至少有20家智能眼镜公司
绝大部分都是中国的品牌
然后我们也看到了
因为一些显示方案结构方案的趋同
导致
可能在产品的设计和功能定义上面
也是有比较大的相似性
嗯这么多眼镜
你觉得你看好哪个方向
你刚刚提到了
你其实是把Meta Rayban
你没有把它定位成AI眼镜啊
你把它定位成一个摄影赛道的
就是它主打的功能其实还是拍照
或者拍视频
另外你的一个定位是AR眼镜
你怎么去看
这些眼镜的哪个路径是对的
它能成就是你怎么去评判
我觉得今天的智能眼镜
AI可能都是辅助功能
可能从今天的硬件成熟度
和产品成熟度来讲的话
无论是摄影还是这个观影
可能是用户今天长时间使用
这样的产品
和长时间交互这样产品的核心痛点
所以呢
从今天的产品成熟度来讲的话
把这些核心的feature做好
可能是用户持续购买
和使用这样产品的原因
我觉得可能今天还不太清晰的是
因为很多产品的AI能力
会依附于一个公开的
或者是合作的大模型的能力
那怎么把真正的AI能力
多模态或者说大于模型能力
跟产品进行很好的结合
我觉得还没有看到特别清晰的方案
我看到蛮多的尝试
但是很难说今天作为一个眼镜品牌
谁会在这个方向里面
获得压倒性的优势
然后对于AR的眼镜来看的话
可以明显看到今年大家显示的效果
不管是亮度,FOV和重量
这几个关键的指标
我觉都有不小的提升
但是也看到像这些能力上面
其实对于整个供应链的依赖
还是蛮强的
所以对于独立的品牌公司
怎么在这里面获得压倒性的产品优势
我觉得还不是一个很清晰的一个问题
嗯所以作为投资人
你会投智能眼镜这个赛道吗
目前我还没有在这个领域面
进行直接的投资
如果我要投资的话
可能会关注上游核心供应链
一些创新型的方向和技术
如果这里面
能形成比较高的集中度的话
你觉得可能存在的技术壁垒是什么
就是上游供应链
它怎么样
才能成为一个非常显著的优势
比如我举个例子电池啊
这个问题挺难回答的
我自己觉得没有看到特别明显的优势
不管是显示的方案还是光学的结构
你觉得Orion算是
一个明显的优势吗
就是Meta
今年他们connect大会
发布的那一款AR眼镜
我觉得他们在显示跟光学上的突破
还是蛮大的
我觉得Meta现在做AR眼镜
包括Apple做AR眼镜
可能今天对于两个巨头公司来说
更关键的是突破性能的上限
他们也是比较愿意有这个预算
去拉动国内的这些供应链厂商
跟他们配合
但是这些结构
或者说这些方案很多并不是独家的
一旦就供应链的能力上来了
其实是可能赋能非常多的第三方公司
品牌的这是为什么
现在市场一下子出现这么多Meta Rayban的copycat
因为它的一些方案和设计
其实一旦Meta成型过后
其实别的公司follow一个方案
是非常快的
我觉今天核心问题
从VR眼镜的角度来讲的话
还没有一个特别solid的
非常刚需的user case
让这些产品有比较大的出货量
我觉得在VR时代
Oculus VR在游戏
在单人娱乐这个场景是有PMF的
所以它有一定的出货量
但我觉得在AR眼镜今天
不管是Vision Pro还是Oculus的尝试
Meta的尝试
我觉得还没有达到
消费者一定要购买的这样一个临界点
Meta Rayban是一个好的example
就是在两三百美元的价格
作为一个摄影眼镜
带有一定的AI交互和语音能力
它可以达到部分用户长期佩戴
长期使用的临界点
但我觉得今天的AR眼镜还没有到这一点
然后当这一点实现的时候
一个创业公司
怎么持续获得它的领先优势
我觉得是一个蛮大的question mark嗯
对我觉得你说的这点非常有道理
就是之前
其实我们有做过
跟Meta Rayban相关的播客
他们的产品经理就觉得
首先Meta Rayban
我们把它定位成一款AI的智能眼镜
不如说把它定位成一款时尚单品
就是首先它是一款需要你佩戴
非常舒服的眼镜
就这个里面挑战就很多
比如说欧洲人亚洲人
他的这个脸型是不一样的
眼的间距
包括你鼻梁的高窄都是不一样的
就是你怎么样把它设计的舒适
这里面就有门槛
同时它的外观戴上去是不是时尚
你的SKU品类的分类
包括Rayban在过去的销售体系里面
建立的整个的销售的网络
所有的这一切都是非常重要的
所以其实我是看到你说智能这一块
包括造这些眼镜的这一块供应链
它的壁垒是很容易打通的
但是我看到的反而是在传统眼镜
因为我们说智能眼镜
它首先是一款眼镜
大家做好一款眼镜这个事情
其实本身就是有壁垒的
因为你做一个ToB的解决方案
跟一个消费者真正愿意掏钱出来买了
还觉得值
还会推荐给身边的人的
这样的一个产品逻辑是完全不一样的
对所以你问我
有没有智能眼镜或者AI眼镜
从一个创业或者投资的角度值得关注
或者是特别看好的
我觉这就是一个很难回答的问题
因为有可能这个方向的特点
和这种产品的特点
它对于创业公司来说
本身就没有那么合适
或者说
创业公司作为一个单点的产品创新
或者一两个核心卖点的产品创新
对于支撑整个商业上的成功是不够的
无论是从用户价值的角度
还是从商业壁垒的角度
可能都不够
如果
它不是一个特别好的创业公司的机会
那大概率
也不是一个好的风险投资的机会
嗯
理解
然后它可能更多的是大公司的机会
对我一直有个观点
如果智能眼镜
或者其他的穿戴设备
跟智能手机的距离过近
或者说它的功能和价值的实现
依附于智能手机本身
那它大概率的宿命就是
成为智能手机的一个附件
而当它
成为一个智能手机的附件的时候
绝大部分市场份额
会被智能手机厂商给获得
那这里面最好的例子就是真无线耳机
TWS耳机这里面以苹果的Airpods为代表
加上三星
华米OV等中国的智能手机厂商
这6家品牌
应该是占据了真无线耳机
绝大部分的市场份额
其实对于独立的真无线耳机品牌
甚至是一些老牌的音频厂商
像索尼 BOSE
森海塞尔这些传统耳机厂商的市场
都会急剧的因为手机厂商的存在
而得到挤压
所以智能眼镜很大的一个可能性
或者很大的一个结局是
以华为
小米三星为代表的这种手机厂商
推出这种高度集成高度一体化的产品
而侵蚀今天这些独立厂商的市场
份额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讲
我对在这个领域的直接投资
会有更多的question mark对
我觉得是非常有价值的思考
而且从这个耳机的角度来说
我就是你嘴里
非常典型的那一部分耳机用户
就比如说以前可能用森海塞尔的耳机
然后就直接选择Airpods了
典型的消费用户就在不停的流失
当年我在做投资之前啊
14-16年的时候
就是在Google Glass的团队里面做glass AR眼镜
我们当时意识到
AR眼镜对于手机的依赖
其实是一个非常束缚性的条件
所以在那个时候
我们就希望在AR眼镜上面
引入Wifi的能力
这样它可以不通过手机
直接跟网络建立联系
那么受限于当时的这个无线技术
跟电池技术
我们没有办法在眼睛上面装上蜂窝网
让它实现不依靠局域网上网的能力
那我认为今天可能对于智能眼镜来说
这也是一个同样的问题
如果智能眼镜的连接性和AI的能力
都要通过智能手机才能实现的话
因为我们在眼睛上面没有太多的算力
也没有太多的电池能力
那么它必然会变成
智能手机的一个附属产品
如果是这样的话
它独立做成一个新的计算平台
的可能性
就很低了
嗯我理解你说的
其实上一次
我们在跟Meta的产品经理聊的时候
她提到了
有一些部分
我没有在播客里面放出来啊
就比如说她其实提到了
他们在做这个产品设计的定义环节
有很大的一个
难点就是说眼镜里的东西
你要以什么样的方式传到手机里
就是你整个的交互怎么设置
怎么样快
这里面其实是有还蛮深
跟蛮大的一套东西的
对我用过Meta Rayban的产品
我认为这里面的体验和流程
还不是特别的丝滑
是的对
他们还在探索
对理想情况
我希望整个过程是透明的
就是当我在眼镜上拍摄一个东西
或者看到一个东西
它可以非常自然的
非常无缝的同步到
无论是手机上还是云上
然后
我可以方便进行下一步的分享和操作
我觉得今天哪怕像这样一个功能
也没有实现特别顺畅的流程
其实我看到过一些创新型的AI产品
在试图解决这方面的问题
或者说团队在努力思考
找到这方面的一些解
嗯对
你刚刚提到你14年到16年是在Google Glass
对吗
Google他们最近也在准备
他们所有的这个AR Glass
他们其实跟XREAL就是有合作
2024年12月份宣布的
它也会打造一个整个的智能眼镜平台
但是具体它的产品方向往哪个方向走
我觉得可能也是
他们明年会陆续会有一些动作出来
有可能我觉得站在谷歌的角度
这肯定是一个不能失去的市场
谷歌在可穿戴设备上面就有一整套
比如说智能手表Android Wear的生态
它赋能了很多智能手表的公司
推出兼容安卓系统的智能手表
我认为同样的事情
Google想在AR眼镜
或者说智能眼镜上面实现
只是之前硬件产品的
成熟度不够高
导致在这个品类里面
还没有形成一些比较大量
和广泛普及的硬件产品
我认对于谷歌的策略来说
只有当这个品类的硬件的销量
和产品的丰富度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
谷歌在这里面
做一个软件平台型的生态
才有意义
或者说
当这些智能眼镜需要有更强的AI能力
需要跟智能手机
跟安卓系统
有更深入的绑定跟结合的时候
那Google的优势在模型端在云端
在操作系统端的优势才能够得到发挥
所以我认为
谷歌会一直关注
和等待这个时机的出现
但是谷歌大概率不会自己跳下来
做太多或者是太复杂的眼镜产品
为什么这个就是我很好奇的
他们到底是开放一个生态
还是自己做硬件
他们是怎么想的
因为其实谷歌在硬件方向是有积累的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