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ayer他是要希望能够占领很大的一块
这个市场
对勇峰在刚刚的观点上
你有想要补充的吗
你是说扎克伯格的那个观点吗
我之前听说的是
基本上有很多人我们有一个定论
就是AI会比AR会更早到来
真正能够推进智能眼镜发展的
在目前这个比较短的
两三年的时间里头
AI可以发挥比AR更大的作用
因为AR包括XR
在过去的一年啊
我也作为相关的从业者
其实我是有一些被打击的
两件事情
第一件就是Vinsion Pro发布之后
其实没有达到大部分人的预期
第二个呢
其实就是字节PICO
在它把资源下降了之后
它的销量下滑的非常非常快
这个我们在后台是可以看见的
这两个事情
基本上它让我们会思考这条路
你光靠硬怼
把一个过于创新的眼镜产品
直接投放到大众的消费市场
其实它的难度是超过了所有人的预期
之前我们也统计了一下
全世界在过去的20年在XR上的投入
哈这个投入有人说的很夸张啊
他说这个投入
足够奥本海默做10次原子弹了
但是到目前为止呢
那个领域还没有足够好的产品出来
所以呢现在
我们为什么会做一些
看起来不那么创新的产品
是因为那么创新的产品
作为一个头部的硬件设备
大家是真的不用哈
这是一个非常非常现实的问题
就是你技术哪怕已经成熟了
你能够非常稳定的交付给大家
大家把它去
跟传统眼镜去做对比的时候
还是会觉得它不够舒服
同时呢
它能给予自己的价值其实没有那么大
就是跟手机和笔记本电脑相比
所以呢
它就会出现一个天然的巨大的鸿沟
这个鸿沟可能用户的接受程度啊
比之前的手持的
或者是放在家里的设备相比的话
这个鸿沟更加巨大
更让大家难以接受
所以就会导致它的难度会更大一些
嗯
为什么字节把批扣的权重下降以后
它的销量会急速的下滑呢
很明显
不管是PICO还是同类型的其他的产品
用户接下来持续的购买意愿就是
你的品牌
你的产品已经推送给这么多的人了
但是他留不下来
不会变成新的购买核心
就是用户流程和持续购买意愿偏低
嗯XR最大的难点是在哪
要把它推广开来
最大的难点还是
大部分的人
对于这类产品是没有概念的
所以他们会把这类产品的佩戴体验
锚定在了他的传统眼镜的佩戴体验上
如果跟传统眼镜的佩戴体验去比的话
这类产品就会出现非常非常明显的
不达预期的地方
比如说重啊
佩戴不舒服啊
甚至眼睛疼
耳朵疼因为五感很敏感
特别是有一些特别高敏感的人群
包括什么鼻梁疼
自己的头承受不了
不适合自己的发型
颈椎疼
对所有这一切
护装啊
对
嗯可以理解
我觉得也可以理解对
因为啊我可能属于少数
就是因为我其实使用的硬件比较多
我自己其实是每天使用vision Pro的用
vision Pro的时候
其实你是方便了自己
就是你基本上把任何的地方
可以变成一个办公场所
同时因为它是一个沉浸式的这种体验
其实你完全就可以忽视掉
周围的环境对你的影响啊
我个人觉得这个效果非常的好
但确实是像说的
我们最大的问题是
你在里面很难找到一个killer APP
就比如说在我的场景里边
就是屏蔽屏幕
这个是非常重要
但对于大部分人呢来说
可能它不是一个非常常用的场景
其实我也是每天使用Vision Pro的
但是我主要的使用就是使用它的正面
我觉得它的正念是非常好用的
让我冥想或者是放空会非常的舒服
比其他任何设备都要舒服
其他的我用的就不是特别的频繁
哦你提到的这个场景很种草
感觉要试一下
对我也要试一下
其实刚刚大家说到
我们对Ray-Ban Mata的这个产品体验的时候
其实你们都有讲到啊
就是你们用这个AI功能
或者说AI功能对你们的吸引力
它并不是主打
对就像我刚才说的
其实大部分人购买它的原因并不是AI
甚至因为它的第一视角
拍摄的质量比之前更好
购买它的人
我之前看到有一个报告说
这个是它的最主要的买点啊
占到了42%
就是用户购买它的原因
第一视角的拍摄占到了42%
它的AI呢
其实在过去的六七个月
比我想象的进展要慢一些
另外一个
我觉得它这个AI功能能够火的
另一个原
因我觉得是之前的AI Pin和 Rabbit实在是做得太烂了
就是大家对于一个AI硬件的这个预期
已经非常非常低了
突然发现有一个啊
居然可以查天气
都可以查准的这样一个AI
他觉得是这个AI太完美了
所以我是觉得
大家因为之前的预期太低了
没有想到这个
基本上做成了一个
大家能够理解的这么一个AI
所以
也导致了这个一下会火起来的原因
其实我要说一下就是查天器啊
其实它并不属于大模型具有的能力
因为我们在我们的AI Hub上面
我们连了大概有18个大模型
有些大模型它可以支持查天气
以及当天的一些新闻和信息
有一些大模型呢
它主要是情感陪伴和音色做的比较好
但是它并不支持查天气
查询天气它虽然很实用
包括我用语音控制一些设置的功能
拍照的功能
它们都属于叫传统AI
或者传统语音的功能
大模型的威力还没有完全体现出来
当然他也反映了另外一个问题
用户根本不知道自己要用AI来干什么
或者用大模型来干什么
对一些大众来说
他的自由度过大了
然后要让你用对话框
或者是让你用语音来问
一张嘴都不知道要说什么
这个是一个非常非常普遍的现象
就最早的时候
像Google Search这种
查天气占到可能要30%的query
就是大部分人拿到第一反应就是我天
能不能查个天气
当用户觉得我最基本的功
能都没有办法满足的时候
你作为一个简单AI
都没有办法
给我提供一个准确的信息的时候
他会对你这个东西的预期
会快速的下降
所以我确实同意
这个大语言模型不是做这个最好
但是终端用户
他并不会关心你到底是大语言模型的AI
还是个普通的AI
我只知道
我现在需要做一件简单的事情
你能帮我做了
那因为现在有很多创业公司
他们都在做智能眼镜吗
就是你怎么看
现在大家这个智能眼镜的创业潮
你觉得大家在这中间
竞争的几个最重要的点是什么
我先说一下中国市场
你之前说有20多家在做Ray-Ban Meta
类似的产品
你说的过于保守
目前我们已经知道的
应该是超过50家了
甚至因为最近有大量的朋友
在我们发布会之后过来跟我们沟通
甚至也有人说达到了80多家
为什么
是因为他们每天会收到各种各样的BP
包括供应链上游的解决方案商
他们会收到各种各样的问询
他们要做各种各样的报价
他非常非常的热闹
但是对我来说
我觉得他只是一种卷的缩影
大部分的创业公司
他可能还是没有想清楚的
但是他先干了
为什么他干了呢
因为干这个方向他能融到钱
但是相对来讲
其实我觉得不会有那么热闹
也不会有那么的持续
他可能会是一场快速的战斗
因为类似于Ray-Ban Meta这样的产品
它全方位的
其实对一个团队
特别是一个资源没有那么多的
中小团队
我觉得几乎是无法完成的一件事情
他们可以把这个产品去做出来
但是不管是从他们认知上
还是从他们的更高维的
一些资源的获取上
比如说我们说决定一个墨镜的
有一个核心要素是品牌
他们自己的品牌肯定是不够的
就全方位的
它比之前其他的产品的挑战
会更大一些
比如说比泳池清洁机器人
比摄像头比行车记录仪
这是之前都发生过的
中国公司在美国卷过的一些品类啊
比他们的整个门槛会高非常多
他不是你做了一个这样的产品
然后号称去接了open AI
你就能解决的问题
嗯就是核心点
其实还是大家对产品的理解
跟产品的定义
包括你最后把这款产品
做成一个什么质感的东西
这样的一个点
对这不是一个性价比的产品
它不是说我比Ray-Ban Meta卖的便宜一半
然后我就能获得一个更大的销量
这不是这类产品
它要做好呢
它这个上限其实是很难做出长板来的
更不用说他们需要除了硬件之外
他们在软件上要做非常多的事情
它需要有全站的一个软件团队
因为没有人能跟它把所有的事情做好
比如说它需要有眼镜固件的工程师
它需要有手机的APP工程师
手机系统工程师服务器工程师
AI训练的工程师
这一切它是非常非常高的一个成本
他们也未必能够组建出这样的团队
组建出来之后
也未必会有比较好的AI的应用出现
到最后就
变成了他只能说连接大模型
依赖于大模型的迭代
大部分的目前我们看到的创业公司吧
他可能未来都会面临这样的一个情况
所以你们要做对什么事情
才能长期留在这个赛道
我们需要走得再快一些
我们需要AI想得更清楚一些
不要抱侥幸去找解决方案商去完成
硬件和软件都要自己做
同时我们离传统眼镜越近
我们未来就越安全
因为传统眼镜的很多
在过去100年被证明的
传统眼镜的特点
其实大厂他很难去做
你是说
就比如说镜片为什么能做到那么薄
然后它的戴的舒适度很好
就是类似于这些特点
包括它的渠道
我举个例子吧
比如说传统眼镜
它已经证明了这类产品
它需要极大的多样性
就是它的SKU需要很多
但是呢对一个消费电子厂来说
它需要减少自己的SKU
单个SKU它需要有足够大的量
就是把所有人全部标准化
它才能够有更高的效率
这是它们刻在骨子里的一些事情
以前小米手环
我做到8种腕带的颜色
就已经非常极限了
现在你一个眼镜你说好
我要戴开腕
同时我是一个连线的方案
我要做超过10种框
这件事情
在任何的大厂应该都是不被接受的
就是以我对大家的了解啊
因为你整体的库存管理
你体量太大了
你整体的产线的管理
你的后台会变得极其的复杂
它会带来很多的效率问题
会带来很多的比如说有些缺货
有些又库存过大就
是很多的风控方面的问题
因为我们也推出了我们自有品牌
定制的镜片嘛
如果大厂
他要把镜片的服务也去做的话
那这就会变成一件
更加更加复杂的事情
因为每一个人的眼睛的状况
都是完全不一样的
他没有办法完全兼容
用标准化的方法去解决
所以这是传统眼镜的东西
但是比如说做定制化的镜片
这个成本会很高吗
这个成本还好
因为传统眼镜行业
它镜片的毛利是很高的
镜片的定制
其实对Ray-Ban Meta来说是蛮容易的
只是如果以我的个人观点
我是觉得戴镜片使用的Ray-Ban Meta
它其实没有办法那么的持久
如果是持久的话
就是要么他还有另外一副眼镜
他随身带着
然后在一些场景下可以替换
要么就是他在里头某一些功能
他在他的使用场景里头
没有办法被替代
只有这两种可能性
但是对大众而言的话
其实我是表示怀疑的
就是配近视镜来使用的话
配近视镜来使用
如果它没电了
那它可以就作为一款普通的眼镜使用
它只要不用它来听音频设备
或者用它来拍照就可以了
对那我觉得要看他在有电的时候
能给他带来多高的价值
如果有电的时候带来的价值不够
他没电了之后
要把一个40多克的一个产品戴在头上
对很多人
特别是亚洲人来说是很有压力的
嫌重
对
要接受的重量基本上是在20-40克以内
哦对
你其实说到了一个
我刚刚一直特别想问的关键问题
就是说在
智能眼镜它加入了芯片
跟这种可以当耳机来使用
包括可以当摄像头来使用
所有的这些考虑在内
它会给产品增加多少的重量
要看你的技术水平
要看你的堆叠的水平
也要看你的一些核心器件
你能否做到突破
加camera和只有音频
它是完全的两件事情
只有音频
你可以理解为
它就是一个TWS耳机的一个方案
它只是它的麦克风和它的speaker吧
需要一个更大
然后需要有音枪
所以它的重量会稍微重一些
但是它还是能够足够做到轻的
左右加起来的话
极限情况下不算
电池大概也就是几克的重量
电池呢
就取决于你需要这个产品续航多久
续航的越久你需要的电池就越大
电池它也有大几克的重量吧
如果要做到相对满意的一个续航
加起来这大概就是十几克
但是对带camera的一个产品来说呢
因为它100%是连线的方案
它不能用TWS分体的方案
它带来的好处就是只需要一块电池
但是它的坏处就是
它需要更大的电路板
它需要更大的芯片
camera以及
如果它要做一些其他的一些设置的话
比如说它拍摄它需要更好的一个收音
所以它需要更多的麦克风
把这些全部加起来
极限的话应该在20克以上了
嗯你们现在的产品有多重
我们现在最轻的眼镜
如果不含镜片的话是30.7克
是我们钛金属的版本
你们未来有会在减重方面
会有进一步的产品吗
就你怎么考虑续航跟重量
我们在电池上投了巨大的精力
甚至已经接近了
在电池基础材料和封装技术上的
目前的极限吗
它未来会体现在我们的产品上
就是我们希望电池保持相同的容量
但是更轻更小
这也是我们未来最大的一个瓶颈之一
就是要逐渐的接近传统眼镜
最大的瓶颈之一
我们投了很多的资源
嗯
如果现在
我们把这个产品
放在一个终极视角来看啊
你们觉得未来智能眼镜
它有没有可能是一个取代手机的机会
或者是一个类似于第二手机的
这样的一个产品
我其实仔细研究过
当时Steve Jobs第一次发布iPhone的时候
他在那个弹幕上面展示了几个功能
他当时展示了我记得是三个功能
第一个是浏览网页的功能
第二个功能是听音乐的功能
第三个功能是打电话的功能
也就是说如果说你要取代手机的话
你最少需要有一个屏幕对吧
你就是让Google Glass
你要有个屏幕可以看一点东西
第二个就是他能听音乐
就是有一些这娱乐的能力
第三个的话就是说你至少要能支持我
带着你就可以打电话
可以跟别人沟通的能力
就这三个能力是必须要做的
所以站在我的角度来说
任何的智能设备的话
他想取代我的手机
他这个三个功能是必须要有的
红军你这个问题
其实我们忽然从比较具体的地方
进入了到了一个非常宏大的
非常宏大的一个话题啊
我出来创业之前
其实我当时的title
是小米手机部的部门总经理
然后我们公司长期的愿景
有生之年系列
就是
我们希望在我们下半辈子的时间里头
看到这种可能性
并且
我们是推进了这个进程的公司之一
所以你说未来他有没有可能
我是觉得他是必然会发生的
但是
他跟当下的这个技术是没有关系的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