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会带上Ray-Ban Glasses
到车上的时候会接着带着rebonklass
因为开一路就非常的方便
另外一个
我觉得确实是
我在里边用的AI功能可能不是很多
但最基本的AI功能
比如说它能够相对比较稳定的
至少能帮我查一个天气
帮我拍一个照
或者有任何的一些信息
比如说股票怎么样了
这它还是能够相对比较稳定的
帮我解决这个问题的
所以我自己对于这个
Ray-Ban Glasses的体验还是比较好的
你用的是那个墨镜的版本
就是不是一个透明眼镜的版本
对不对
没错
所以听起来你觉得它的主要功能
我总结一下
首先是墨镜
其次是用它作为一个耳机
再次是偶尔用它来拍拍照
呃其实是的
对大家有用过Ray-Ban Meta一代的产品吗
我记得他们一代的产品是2021年发布的
但是其实发布以后
他其实也是没有火的
他们的第二代
我印象中应该是去年发布的
一直到今年才火
我没有用过第一代
第一代我很熟啊
叫 STORIES
对对对
甚至我知道是谁给他们做的
以及他们刚开始下的forecast
和最后的forecast的调整
就全程我应该都是围观有吃瓜的
它第一代的产品
其实是没有达到预期的
这里头有很多的原因
但是最核心的
可能还是它的第一视角的摄像
当时的画质还不够好
所以它很难进行真正的正向的传播
这个是我觉得一个核心的原因
还有就是大家第一代产品
对这种创新的产品
大家的预期拉的会比较高一些
然后实际使用了之后
可能觉得
没有达到自己最开始想象的那个样子
这个可能是它的另外一个原因
嗯我还听说过几种市场的观点
就觉得二代的火
是因为它可以直接跟ins
还有Facebook的这些社交账号打通
它可以在很多博主不用手持的情况下
进行录像
录像的这个部分
它是可以直接把它发社交媒体的
甚至是可以拿着这个眼镜来
去做直播的
这个原因其实也跟画质有关
如果他的画质不够好
或者是他录制本来时间就比较短啊
然后在短时间内
它如果不能产出
比较有效的视频内容的话
其实它就没有后面那一些了
主要是
高通终于有了一个叫AR one的芯片
它有AR one和AR two
AR one当时因为我们之前也做眼镜相机
类似的产品
也问过我们是不是要使用
但后来我们犹豫了一下
觉得这个功耗可能扛不住
所以我们没有做产品的迭代
这个芯片
其实是他们画质提升
非常非常重要的一个原因
之前其实没有足够好的芯片
可以放在一个智能眼镜上
然后供你有一个非常好的camera
提供画质
嗯
所以你们自己的产品会配置高清的
画质跟类似于这样芯片嘛
我们自己的产品目前不带camera啊
为什么
我个人观点啊
就是我们公司坚决的
不把camera放到我们目前的眼镜上
是因为我们目前做的
是更适合中国市场的
能够兼容和替代
他全天佩戴的传统眼镜的眼镜
这种眼镜如果戴camera
它对用户反而带来了使用体验的下降
比如说它在全天的很多的场合
其实是不适合戴一个camera的眼镜
去使用的
不管是它在开会啊
还是它去上洗手间啊
还是一些其他的场合
反而他需要把眼镜摘下来
如果他配了一个比如说近视镜
很难全天使用
这个是我们目前没有加的原因
但未来如果我们也做墨镜的
话可能会考虑啊
所以主要是室内的使用场景
不是室外的
户外的使用场景对
我们比较在乎
大家全天候
从早到晚能够一直使用的这件事情
因为我们替代的其实是传统的框架
在中国其实墨镜的销量没有那么高啊
然后近视人群比较多
所以我们其实做的是完全不同的产品
目前加camera它反而是第一更重了
第二全天佩戴很多场景不合适
第三续航会大幅的缩短
这些都是我们犹豫的原因啊
嗯所以其实我理解
你们做的核心
是一个戴耳机的近视眼镜的产品
对全天候佩戴的戴耳机功能的
能够替代传统框架眼镜的眼镜
嗯这个切入点也挺有意思的
我们要不要先给不懂智能眼镜是什么
或者
没有实际体验过这几款眼镜的听众
来介绍一下
目前Ray-Ban Mata它的这个眼镜
在整个智能眼镜的赛道上
它是一个什么样的定位
它有哪些功能
大家在提到智能眼镜的时候
大家通常指的是什么
就是我们要怎么去分
这样的一个智能眼镜的品类
智能眼镜
其实Ray-Ban Meta它是一个新的赛道
这条赛道就是之前
它不在智能眼镜的范畴里面
经典的智能眼镜
我们说的其实是以XR为主
XR就是AR和VR的统称
像以前的Quest系列
它就是属于典型的VR眼镜
AR的眼镜目前我们知道的还比较少
AR它是指的增强现实
它可以在现实中叠加一层数字的内容
这层数字
的内容可以帮助到你日常的生活
和全天候的场景
这个是AR眼镜的定义
但是因为技术的不成熟
现在还没有特别成型的产品出来
所以在他们之后呢
又有人在VR的基础上
想出了一种迭代的路线
我们管它叫MR混合现实啊
它是用video camera去拍摄现实的景象
然后把它实时的
就像你拍照的时候Preview画面一样
把它呈现在你的
一个全封闭的一个显示器上
在这个基础上再去叠加内容
这个我们管它叫混合现实
之前智能眼睛大概就这三种
但是到目前为止
还没有特别成功的产品出现
有很多有影响力的产品
但是他们最后呢
都没有实现一个合理的商业的闭环
就是没有赚到钱
所以智能眼镜
它是一个投入巨大的赛道
但是到目前为止产出非常的有限
到Ray-Ban Meta
它其实是在AI时代
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
就是做好一个更好的传统眼镜
的基础上
再它叠加一些相对轻度的智能
这些智能的功能
它是围绕着AI来建立的
比如说它家的camera
除了可以实现
良好的第一视角拍摄之外
它其实等于是让AI有了一只眼睛
可以随时看你看的东西
来更方便知道此时你想要做什么
围绕AI来搭建的眼镜
是目前比较新的一种智能眼镜
它也是一个新赛道的开始吧
所以我觉得挺有意思的
就我们看这个智能眼镜
如果放的很远的话
我们可以看它
最终它可
以是AR VR XR
然后我们把它放近一点
它可以是一个有智能的音频功能
跟摄像功能的一款眼镜儿
同时切入到现在非常热的AI赛道
可以带有AI功能
所以我觉得整个产品的切入点
感觉还是一个蛮好的
实际的
目前看起来是一个比较好的时机
但是呢
因为它硬件的技术门槛没有那么高
所以很快的
就会有非常非常多的玩家来入局
这个赛道
在未来的半年内
可见的不管在中国和美国
它都会变得非常热闹
我知道
之前bose就是那个做耳机的公司
他们其实也做过新智能眼镜
但是当时用户就觉得哎
他其实就是做了一款眼镜形态的耳机
我不知道你有没有了解过这款产品
那款产品其实销量蛮高的
蛮高是多少啊
过了100万台啊
那成绩其实相当好啊
对但它的问题啊
就我们自己周围的朋友去调研和分析
可能它的问题是出在良率上
产品质量的问题
会导致大家反复的需要去维修
然后也会给他们带来很高的成本
我有好几个朋友
是以前bose音频眼镜的用户
他们最多的在一年拿去返修了5次
每次都是免费的
那款产品定价多少
如果是人民币的话
大概在1,500左右吧
美国可能需要再去确认一下
啊那也不便宜挺贵的
它的问题其实是出在硬件架构上面
它是一个连线的方案
同时它的镜腿又需要折叠
在反复的折叠中
它这个连线就会变得不稳定
甚至坏掉
这个是一个物理原因
因为其实我们在提到智能眼镜的时候
用户在选择的时候会去比较价格
你们会怎么去考虑智能眼镜的定价呢
因为我们就是做这类产品的
我们首先啊肯定不会成本定价
其次呢我们定价的核心的毛病
其实是传统眼镜
包括如果要做墨镜
是传统墨镜这个行业的调研报告
以及实际的我们的用户访谈
所以我们的定价
其实是接近于传统眼镜的定价
略微比它要高一些
大概是这样的一个策略吧
我可不可以理解成这种策略
现在看起来
它还是一个不能盈利的一个策略
这个策略如果做好了
其实可以盈利的
上到多少规模可以盈利
因为这个里头它有很多
特别是墨镜啊
它其实有很多的溢价
比如说品牌溢价呀
然后有时候你刚需你必须要买呀
Ray-Ban Meta它肯定比它之前的Quest的毛利
还是要高的
它的定价区间在Ray-Ban的墨镜的基础上
再往上加的话
其实眼镜或者墨镜
它本身的在市场上这么多年
它的毛利都不是低的
你需要做的就是基于这个定价
然后提高你的效率和销量
基本上还是有希望能够盈利的
嗯理解上
你有补充的吗
对我可以作为一个在美国的消费者
来考虑这个问题
一方面我本来自己的glass也是Ray-Ban glass
所以我会考虑说OK
那它其实是在我现有的这个基础上
加入了AI和耳机的功能
我就会考虑说OK
那我多加的AI的
功能和这个价值
是不是超过了我现在戴的这些眼镜
而且你也知道在弯曲这个地方的话
基本上你都是需要戴上这个Sunglass的
就你必须要戴上墨镜的
同时呢你也知道Ray-Ban
它本来就在一些眼镜店的合作里面
是有的本来你的医疗保险
你的眼镜保险
是可以覆盖一部分的费用的
尤其是
如果说是一些比较好的公司的话
它可以覆盖的成本就会更高一点
在这个角度来说
本身它的做工和质量又有保证
同时你的医保又能够涵盖一部分
那你多加出来的AI和耳机的功能
只要能够平替掉
比如说你其他的任何一个东西
对于大部分人来说的话
其实是不是一个很难的选择
对其实这个就印证了刚刚永丰说的
还是在一个传统眼镜跟用户的访谈
跟用户的接受度上的一个定价
是的
一款智能眼镜它的核心成本是什么
就是我们抛开研发的那一部分费用
包括因为它后面也接入了AI功能嘛
就我们抛开这些非常耗成本的
深度研发的这一块来说
它的一些
比如说在硬件上
它的成本结构是怎么样的
智能眼镜有很多种
比如说Vinsion Pro
它也是智能眼镜
它和Ray-Ban Meta的差异就非常大
如果回到Ray-Ban Meta的话
其实我们自己也做了拆解啊
我们觉得它在硬件上的成本的构成
最核心的还是它的芯片
就是AR one的成本
其次呢应该是
他跟歌尔定制的音频单元的成本
但是这个成本
他可以通过比较大的量去做摊保
他的单体的成本应该也不低的
其次就是Carmar和传统墨镜
镜框这些部分
基本上就这大的
就这三类吧
嗯
那比如说我们去分析Ray-Ban Meta它的成本
觉得它一个眼镜
它大概它的成本
会到一个什么样的比例
我其实好奇它现在的这个定价
它是一个盈利的策略
还是一个亏损的策略
它在一个什么样的区间内
Mata一直的定价
其实都不是那种
把价格会定的比较高的一个策略
具体它的成本我可能要去再确认一下
它的毛利比Quest是要高的
但是也没有高的
让它很快就可以盈利的程度
在这个里头
它其实还有一个新的问题啊
Meta其实可以进一步的降低它的价格
来获取销量
它的整体的盈利
因为销量的增加
也不会造成比较大的影响
但是它是一个商业的选择
因为它不能那么强势的去取代
Ray-Ban的传统墨镜
如果它的定价
已经接近一个更低的临界点的话
它就会出现一个我们叫虹吸效应
它会把美国现在的传统墨镜的用户
全部给吸过去
哪怕它的智能
目前还没有办法提供特别高的附加值
它也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所以它的定价也有一些商业上的影响
需要考虑的
而且他们其实在定价上
也是合作方嘛
其实有跟是有一个分成的
对这一块
其实也是他们很重要的
一个成本的构成
为什么最近他们出现了
Meta要进购股份这样的
事情也就是
为了确保他们未来的持续的合作
不能让传统的强势的墨镜品牌
觉得他们在蹭
甚至在收割自己
所以你觉得
Meta不会自己再出一个
单纯的一个墨镜品牌
他目前是在进购股份
我觉得
他会沿着现在已经被证明的策略
往前去延续
他不会在现在
做那么激烈的一个产品变化
嗯还有我觉得是不是传统眼镜
比如说像Ray-Ban
在自己的分销渠道品牌效应
包括它供应链的完整度上
它其实已经是有一个
非常强大的优势的
就是说如果Meta进入到这个领域了
它毕竟是一家互联网公司
它其实不是一家硬件公司
更不是一家眼镜公司
我是觉得在这个合作中
因为有了这个品牌
并且有了他们品牌
后面的一整套的大的供应链
是为他们加分不少的
而且我看现在很多其他的科技公司
就是已经有新闻爆出来的
都在找合作
对Meta来说
供应链其实不是问题
核心带来的
主要是
品牌和用户心智的长时间的建立
以及它的基于墨镜的分销渠道
这两个是Reben的非常非常核心的价值
工厂的话
包括供应链上游这些就还好
我有一种感觉
就是因为从可穿戴设备
如果说这个智能眼镜
到最后
肯定会往可穿戴设备这个方向去靠嘛
那未来肯定会发生的事情
我觉得是往AR和VR方向去
对吧因为它
其实我是觉得智能眼镜和AR之间
其实是没有
特别明确的鸿沟
如果说是从Oculus的角度往下做的话
我个人感觉
它是有可能这些厂商直接会做一款
无论是眼镜怎么样
有点像当年郭格拉斯当时在做的事情
Google其实当时就直接做了一个Google Glass
他当时并没有思考过
我要跟某个公司去合作
然后他直接走了这个企业的这条路
所以我是觉得很多的厂商
他是有可能从上往下
开始做这些眼镜的
就是从现在来看
我也问过很多人
大家都觉得Meta的这款智能眼镜
它其实不是一个特别创新的产品
因为它可能卖的核心的功能点
就像你们说的
它戴着耳机很方便
它可以拍照这些
它其实不需要那么新的技术
对我其实正好有幸听小扎
正好见到他好几次
他讲了其实很多遍
就是他觉得在手机那一个时代的时候
Meta其实是吃亏的
因为他不control整个这个硬件平台
所以当比如说iOS
或者说当这个安卓告诉他说哦
你的广告不能再分发的时候
他们有很多功能其实没办法再做了
所以站在Meta这个角度来说
我相信他们肯定是想做一个硬件平台
能够取代掉你的所有的什么手机啊
其他的东西
所以我觉得站在Meta角度来说
他是肯定希望做这个事情的
然后他想做一个完整的这样一个大通
就可能有小屏大屏全面屏
对吧
他可能想把这个整个生态系统做出来
所以他希望在未来的穿戴设备上面
不单单是只是一个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