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163_与大疆Pocket首任产品经理聊聊_如何从无到有定义一款硬件产品_(2)

你们是怎么看这些用户和这个用户的需求的
对,回到我们的原点用户来说,其实我们对用户他的定义
首先我们是有一些他摄影能力的入门和一些专业之分的
OK ,本身我们是定义为一条入门的民用产品线,更多的你可以理解它确实不具备那么多的光学
以及摄影构图等等的这些素养,或者说这些经验没有那么丰富
所以他需要依赖一些辅助来帮助他成片,成一段效果还不好的片
你可以理解他在拍摄的过程中和拍摄完的后剪辑上面 我们需要预制一些模板化的动作
来帮助他迅速把这些素材达到一个可用的水平
当时在 pocket 有这个 idea 的时候,其实 vlog 这些自拍的形式还没有特别流行
所以说我们最开始的时候定位是一个他拍的一个项目
拍摄别人,拍摄自己生活里面信息有趣的一些东西, 一些风景或者一些事件
你可以从我们选的这个焦段上面就能看出来
pocket 的一代是一个 28 毫米的一个镜头
我也想说这一点,对,感觉是一个他拍焦段26
到 28 的这个焦段,其实它都是一个不太广的一个焦段
所以说他在自拍的时候,在人的一臂伸出去的这个臂长里面
其实你的脸或者是你的身体如果自拍的话会占据过大的画幅
而当时其实这个形式没有特别流行
所以说我们在二代的时候也是迅速听到了这些反馈和反应
所以说改进了,或者说是更换了这个焦段
对,然后这就说到 pocket 的第二代了,就是我看见其实你们是把焦段更新到了20毫米
然后很多用户就说感觉大家能读懂他们的心声,同时你们还增加了一些
比如说像那种广角镜头的小配件,就更加便于大家去自拍了
包括我看还有博主就是说最开始就是你们把那个相机的线是卡在一代的那个壳上
但是二代你们是把线可以直接卡在相机上,这样他就可以把他的手再解放出来,就是用手拎着相机就可以了
就是这种非常非常小的细节点,会让大家觉得大疆是懂用户的
第一代,其实他在 idea 诞生的初期,在项目立项的初期是 VLOG 还没有火
大家拍短视频拍的多是以一些旅途或者生活分享为主
这个时候其实 28 毫米、 26 毫米的这个镜头是可以 cover 得住的,但是在这个项目,因为它有一定的开发周期
回到 17 年下旬,或者是到 18 年的这个时候,其实 VLOG 已经逐渐的开始有一些火,有一些苗头了
在这个过程里面你想大更换方案肯定是来不及
而且在它发布的时候,其实那个时候才真正火起来
所以说 pocket 是赶在一个很奇妙的一个节点,前半程是短视频,后半程是vlog
而它们中间的需求其实差别确实比较大 所以你看一代时候的宣传策略
大疆官方 大疆的 marketing team 从来自始至终没有提过自己是一个 VLOG 神器
但是奈何这个形态实在是太好用和太小巧了
用户非常非常的喜爱,他们会拿着这个产品,各种场景都会去用
而 pocket 正是因为踩中的这些点,所以大家天然地认为这个产品即使是一代 我也想让它去拍VLOG
非常想让它成为大家心中或者是一个民选出来的 vlog 神器
所以说我们也是收到了非常强烈的需求,也意识到了 vlog 来势不可挡,所以我们尝试着二代的时候
其实本质上是一个我们技术有演进,然后有进步,在这个技术和需求都非常有演进和明确的情况下
我们做了一个一代的全面加强版
但是基本上你可以看到二代和一代的体积是一样大的,我们在做了众多的改进之后
依然没有丢失 pocket 的便携性,这点我觉得是一个让我非常自豪的一个事情
甚至像三代,其实在三代的时候,它已经在一个万事俱备只欠一英寸的这个阶段了
所以在定义的时候,当然一英寸的 Sensor 其实没有那么好做
就是过往你可以看到大疆的产品线在 Mavic Pro 上面
其实它是有一英寸的版本,但是那个一英寸的 Sensor 是不带相位对焦的
所以它肯定是在手持拍摄里面,就是Jeremy你也肯定知道对视频拍摄来说对焦的重要性
非常重要
对,如果在技术先决条件我们还没有准备好的时候,我们不能在二代就贸然选择这个方案
但是在三代的时候,诶,技术被攻克,所以一切都非常的顺理成章
而且三代还有一个当时我立的一个非常大的改进,就是这个旋转屏幕
太妙了
对,这个屏幕的滑感太爽了
对这个屏幕的大小,它会完全地决定用户的创作欲望
小的屏幕会限制它的创作欲望的,而大的屏幕大家这个爽感就会来
但是这里面肯定你说从可靠性,从里面的堆叠,从技术方案的一些选用,肯定有很大的挑战
但是很庆幸的是 pocket 的 team 非常好的、非常完美地完成了这项任务,这个也是我觉得非常大的一个改进
所以到了三代就说回来,有了今天重现一代的这个盛况
到处都缺货,然后用户反响也非常好, NPS 的推荐值也非常高
是,所以网上还有一句话,就是说买产品要买第三代,就是任何产品好像都有这样一个规律
其实我们看到刚刚你说的这个时间线就是 2018 年推出的第一代
2020 年是第二代, 2023 年是推出了 pocket 3 为什么每一代之间它会隔这么长时间呢
比如说两到三年的这个研发周期之久,基本上 是两年或者是 18 个月到两年之间
是因为硬件产品的供应链吗
对,我觉得它是一个在目前的开发和供应体系下一个行业的周期性的一个结果
就是因为 pocket 它本质上是一个你可以理解成一个机器人项目,就是它在里面有传感器、有算法、有执行器
有它的算力,所以它不是特别简单,它横跨的影像、音频,然后还有一些 AI 的功能
横跨的软硬件,它既要在本体的记载、嵌入式上面做很多功能的固件
让这个小机器独立可以使用,然后它也要在手机的 APP 端,然后做很多的事情
所以说这个开发工作量其实是巨大的,而这个开发的周期天然本身就长一些,而且 pocket 它是比较稀有的
就是市面上独一无二的这种物种他过往没有很多的经验可以让我们来学习,都是摸着石头去过河
去探索供应链里面也没有像手机一样这种完善的规模化的组件
然后供我们去使用,然后我们都需要自己去研发,自己去定制
这里面无形中也会加上这个周期,所以说对我来说,或者对我这个前从业者来说
18 个月到 24 个月这个周期我认为已经是非常了不起的一个时间了
它里面要克服的困难是巨大的
嗯,对
为什么 pocket 一直是在一种供不应求的状态中呢
这个我觉得对任何一个商业公司来说,或者是对 pocket 项目组来说,它没有动力,也没有必要去饥饿营销
OK 的卖的其实是非常好,而且它因为让这些个人的视频创作者,这些UGC,这些 PUGC 用得很爽
他们天生自带传播属性,所以这个就有了一些用户裂变的基础
所以说 pocket 的起量它是既快又急的,它的加速度非常大,大到了让这个供应链很难在短时间内去应付下来
而且抛给它工程技术难度也是偏大的,它没有那么容易的产出来
所以说就一直会处在一个相对来说供不应求的一个状态吧
就简单来说,其实每一次的销售都超出了你们之前的预期
是的
每次都超出了预期,然后尝试上调预期,然后发现似乎还能有更大的潜力去可以做
然后其实还有一个我不知道这个问题你能不能聊啊
因为我知道它可能是所有相机产品里面一个非常核心的商业机密的环节
其实大家去用一款相机,还是因为这个相机它的摄影功能或者摄像功能非常好
其实我们根据用户的评价来反馈的话, pocket 1 它的画质其实是不如同价位的旗舰型手机的
但是 pocket 2其实当时已经跟手机做的差不多了,现在我们再去看 pocket 3跟手机对比呀
比如说 Jeremy, 他个人是认为它是好于手机的
同时我其实也用了 pocket 3,我觉得你们整个的色彩跟光线都调的非常非常的好,我就很好奇是怎么做到的呢
我尝试从没有商业机密,然后没有一些技术细节的角度来解答这个问题哈
就是首先 pocket 它确实在画质上面是从相对落后手机到追平再到超越的这么一个情况
本质上我觉得有几个点,最大的还是得益于大疆它的技术研发以及它这个高效的组织能力
因为你知道其实 pocket 它在早期的时候在 DJI 不是一个主力的产品线,甚至在更早期在项目立项初期
没有人听说过,没有人接触他这个项目,或多或少都有一些质疑
我那个时候每天面对最多的就是一些灵魂拷问,用户已经有手机了,比如说为什么要用pocket
为什么要买你这个东西
在这个过程里面,在大疆普遍没那么看好的情况下,你是很难拿得到很多的资源的
更别说其实大疆它的这个体量规模,它的研发人员的数量跟手机这些,当时手机已经在卷光学了
跟手机这种天然的光学或者是整个影像的大 team 来说
它是差着量级的,所以说早期的时候是陷入了一个非常资源不对称的一个竞争
而在这个过程里面, DJI 又是完全从零开始白手起家,所以说当时在非常有限的资源底下
能做到攻破各种技术限制这种行业限制,切中用户需求
交付出来一个至少在画质上切入接近当时主流旗舰手机的这么一个画质
我认为已经是相对了不起的一个状况 而且我们在对一代的时候
产品的定义其实非常的准确,一代最大的卖点其实就是便携性
就是解决它拍摄先拍得到我们再说拍得好这个事情
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我们做好取舍,一步一步来
那么在二代的时候,其实抛开的已经得到一些证明了它在市场的潜力
它相对来说在整个组织里面它拿资源会更容易一些
然后另外大疆也在这个过程中完成了 pocket 的冷启动,有很多的影像的积累
虽然说这个时候团队开发人员的规模还是落后于手机这些传统的大厂的规模,而且落后很多
但是这里我就不得不再夸一句大疆的人才密度,这些天才工程师们,天才的程序员们
他们真的非常非常的能打,所以说人才在这里面我觉得也起了很大的关键的作用
怎么招 到这波人的
这个就是我觉得大疆这个企业非常有魅力的地方,可能它是我认为一个研发人员心目中的一个乌托邦
在这里大家不用太担心商业的一些事情
我觉得大疆是国内为数不多的这种愿景驱动的公司
是它给你们,比如说产品经理、工程师的空间非常大,不过多的从商业目标上做产品的导向
这是一方面,而且更根源的你还要回到公司这个创始人他本身的一些特质上面
首先创始人就是这样的,他就是一个典型的航模爱好者
然后把自己的兴趣变成了自己的梦想,变成了自己的事业
而他下面招的这些人,包括我们都是在过往的学生时代非常喜欢机器人,然后打着各种比赛
RoboMaster、RoboCom、RoboCup
在过程中一路证明自己,并且非常希望去改变世界,非常有梦想 眼里有光的一群人把这些人招进来之后
创造一个相对舒适的环境,让他们发挥最大的价值
我觉得是这个公司研发的土壤非常具有肥力和养力的一部分
而且它的长线目标非常清晰,就是不做非常平庸的产品
就是做世界上最好的东西,做独一无二的东西,去做那些别人做不到的东西
能不能用一些具体的例子表达一下什么叫做舒适的环境
因为我其实对人才密度这一块是非常非常感兴趣的
就是以我自己的例子来说,我毕业之后以校招生的身份进入DJI,然后参加 OSMO这个项目
在这个过程里面是我是没有完成一个学生到一个工程师的转换的,他会用项目给你大量的机会
然后去培养你去模拟,在这里面你会得到一个快速成长的空间
他对新手有非常高的包容,非常长的容错期,在这个过程里面你不用怕犯错,你要做的事情是成长
是向周围的这些非常聪明、非常有经验的前辈们去请教
快速地提升自己,武装自己,到了你能独当一面,到当打之年的时候,他又会用很多公司内部的一些福利
比如说一些周围比较花你时间的事情,然后如果你不想干,其实内部很有意思,它是有一些小制度的
比如说它有一个内部的行政券的制度,有些事情你不想干,你可以每个人每个月有一些定额的一些行政券
你可以让想干这些的同事,然后你给他一些这个行政券的辛苦费,让他去干这个事情,互惠互利
然后就只让大家专注在自己想干的事情上
而这个行政券是可以兑换现金的,蛮有意思的,有一套内部的自己的小货币系统
这个有意思

你想当时我是应届毕业生,其实我的社会经验不是很丰富,它会提供很多公司的公租房、员工宿舍
你以一个非常低廉的价格,甚至包了水电这些直接去入住
你在这个过程里面是免去的跟房东来回拉扯、勾心斗角这些琐事的
所以说让大家更多的精力集中在自己的成长和项目的交付上面
他对新手对应届生来说是很友好的
对,我刚刚打断你了,你刚刚讲到了二代,正准备说三代
就是二代的时候,你可以看到其实他在还是保留便携的这个情况下,他做了很多提升
首先他的这个收音特别特别的好,无论是这个机载的收音
还是我们给它出了一套无线 Mic 的系统,都得到了用户广泛的认可 然后我们选到了合适的焦段
我们迭代了云台的系数,然后这个云台零点几秒就立刻就启动了,直接进入一个拍摄状态
我们还改进了这个云台的可靠性,这些它跌落的时候会检测到进行一个自我保护的动作,让机械云台不再那么脆弱
同时我们还在画质上面也更新了Sensor,也有更好的画质,完全追平
甚至因为有这些机械、云台等一些天然的优势,在综合的实力上其实是局部反超了当时的旗舰手机
然后它整个过程从音频到视频到使用体验到中间的这个 story 模式,智能的剪辑的部分
它在整个场景上其实已经到了一个很高的一个可用度,用户的满意度其实非常高
而唯一就是有一些相对专业的用户,他对画质开始有一些要求,有一些需求
这个时候其实就是到了我说的万事俱备只欠一英寸的状态
那么第三代在底层的技术项目组得到突破了之后 那就把它产品化交给用户手里,大概就是这样一个过程
Jeremy 你要不要跟大家解释一下一英寸底是什么意思
我们这里说的一英寸底也好,1/2

评论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