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llo,大家好,我们的听众中有朋友可能听说过JJ Lake
这是一个位于硅谷中心 Mountain View 的创新空间加孵化器
也是硅谷 101 的公司所在地
我们的很多节目就是在JJ Lake 的会议室里诞生的
JJ Lake正在招募创业团队,申请他们的孵化器项目
主要关注在先进制造、生物医药等硬科技领域
特别适合希望利用好亚洲的生产制造、供应链市场等优势的创业者
JJ Lake 可以给创业者提供最高价值 600 万美金的创业支持
在过去的 5 年里,有 450 多家团队申请了他们的孵化器
108 家团队入选,总融资额超过 4 亿美金
此外,JJ Lake 也向创业者提供虚拟办公室、共享工位、独立办公室等各种服务
不管大家对租用 JJ Lake 的办公空间感兴趣,还是对孵化器项目感兴趣,
都可以联系JJ Lake 的负责人柳一夫,他的邮箱是 yliu@jjlaker.com
那我也会把他的微信号和邮箱放在我们的 shownotes 中
需要的小伙伴可以直接联系他
下面就请收听我们今天的节目
欢迎收听硅谷101
我是泓君
我们今天来聊一聊中国AI顶级人才的黄埔军校
他们很多都来自清华姚班
在过去的20年里 姚班出了很多独角兽公司的创始人
比如说小马智行的楼天城
旷视科技的唐文斌、印奇等
包括现在很火的月之暗面
他的创始人杨植麟
在过去几年也是姚班的任课教师
除此之外姚班也培养出了一群顶级的AI学者
他们相继进入斯坦福大学、普林斯顿大学、杜克大学、清华大学等国内外知名大学任教
这个传奇的计算机实验班是图灵奖得主姚期智先生于2005年在清华成立的
如果说进入清华很难 那进入姚班的本科生更要经过严格的选拔 由姚先生亲自制定培养计划
姚班成立至今已经20年了
我非常好奇姚班经历了怎样的发展过程
而号称打造一流本科生的姚班又是怎样培养这样一群天才的
那么我们今天邀请到了2010级的姚班本科学生
同时现在也选择回姚班任教的吴翼老师
吴老师现在也任清华大学交叉信息研究院助理教授
hello
大家好
吴老师本科也是在清华姚班
博士在UC Berkeley
之前还在OpenAI的时候做过研究员
那现在同时也是边塞科技的创始人
整个背景是非常厉害的
谢谢谢谢
我是2010年的
2014年的时候在姚班读本科
然后在Berkeley读PhD
19年的2月份一直到20年的7月份
在OpenAI工作
然后20年8月份
就回到清华姚班重新当老师了
所以现在也是在姚班当老师
嗯对
那吴老师我是非常好奇啊
2020年的时候
当时你是为什么
会辞去OpenAI研究员的工作
回到清华交叉信息研究院的
开玩笑的说就是
肯定是那个时候
不知道有ChatGPT这样的东西
哈哈哈嗯
其实我是在2018年的时候
就决定回叉院当老师
然后当时也签了这个offer
我当时应该是整个姚班历史上
第一个回姚班当老师的
自己毕业出去的学生
所以我去找OpenAI工作的时候
其实那个时候就已经确定
我2020年的8月份要回国
所以其实是入职之前就确定了
所以导致那个时候我没有拿股票
哈哈哈现在后悔吗
也还好也还好
哈哈哈对
其实你刚刚有提到
您是在这批清华姚班出去的学者里面
相当于是第一个回学校任教的
那在你之后
还会有其他的之前的学生学成归来
回到姚班来任教
大家现在在研究的一些整体的方向
是什么可不可以给我们介绍一下
还挺多的吧
我回去之后我也帮我们院代言啊
因为我在姚班还算人缘挺好的
所以上下的都还认识
所以我也劝了不少人回来
就比如说我们院
我是零字班的
就回来了
现在我们院三字班有一个人回来
然后可能五字班也有人回来
所以现在可能我们院本科是姚班毕业的
得有3个人
清华毕业的就更多了
那我们现在把时间拉回到2010年
你是2010年到2014年再姚班
你在上学期间
在清华姚班的期间
你觉得他们的学习方法跟学习体验
有什么特别之处
有哪些让你印象深刻的地方
因为我们知道
姚班其实是有两类学生嘛
一类就是竞赛类的学生
可以说也是海选的天才中的天才
还有一类是从清华的
应该是其他的本科生中选的一些
感觉都是非常优秀的人啊
就我很好奇
他们是怎么去培养一群极为优秀的人的
姚班其实有些阶段了
我们说一下当时那个时候
当时的话姚班大概是30个人
只有一个班
现在其实挺多了
现在可能有七八十个人
然后也有不同的方向
我觉得姚班基本上分个三个阶段
我觉得第一个阶段
就是姚先生刚回来的时候
姚先生刚回来的时候是2005年
第一次开始搞这么一个实验班
当时是一个
我觉得受姚先生个人风格影响
特别特别强烈的一个阶段
04年05年 比如说当时楼天城
现在这个Pony AI的创始人楼教主
楼教主就是当时四字班
04年第一届姚班的学生
他们那个年代的姚班
就是以理论计算机科学为主
因为这是姚先生自己的老本行
当时有一个客观的原因
也是姚先生觉得
理论计算机科学
是整个计算机科学的基础
但是为什么在国内
没有好的理论计算机培养体系和课程
所以当时姚先生回来
专门以理论计算机科学为中心
设计了一套培养方案
那么基本上是到了10年左右
在我们这几年
这一届学生呢
基本上开始
因为姚班也运行了一段时间
开始有新的老师回来
比如说像我们院
现在刚评上正教授的一些老师
基本上都是我在读本科的时候
从海外陆续回来的
比如说我们院的许葳老师
也是Berkeley毕业的
然后有黄隆波老师 李建老师
这些都是我在读书的时候
从海外回来的
从那个时代回来之后呢
我们永远是开始有各种各样的别的课程
比较广泛的课程开始设置
这是一个时间段
然后再到可能就是我回来前后
这个时间段
那么整个院里面
基本上像我们10年左右
这一批本科生开始有人回国
整个院基本上
我认为
和美国的一流高校基本上接轨了
课程体系也好
培养体系也都好
也都非常前沿非常全面了
所以是这么一个发展阶段的
基本上不变的事情是
一 姚班非常重视理论
就是计算机理论
所以确实有不少的理论课
第二件事情呢
是姚班的课程确实非常难
就总体上非常难
像我们那个时候理论课就非常多
非常重
也难度非常大
像现在的话
因为他们的课程特别多了啊
每一门课
都是像我们这种海外回来的老师
新开的所以难度也非常大
所以比较偏重理论
比较难第三呢
是姚班学生确实培养自由度非常大
这也是不变的
举个例子
比如说我们读书那会
我们的总体要求的学分或者学识数量
比起其他院系是少的
就客观上说是少的
你说课程少还是什么少
课时数少
但是我们需要坐在课堂里面的时间
会比别的学生少一点
但这个原因也是因为我们课程难
所以呢
他就认为你课后需要花更多的时间
所以呢就把有一些学生放在了课后
但事实上
导致我们需要在课堂上坐在那的时间
是少的或者说
我们必须要花的一些
非自主安排的时间
是比别的院系要少的
并且更灵活
就导致什么呢
导致我们院的学生
有更多的自主支配时间
自主支配时间
他可以自己做科研
还可以去实习
还可以去访问
其实我那个年代
2010年左右
当时最好的科研的机构
是微软亚洲研究院
因为当时中国没有那么好的AI嘛
所以你想做AI的话
需要去微软亚洲研究院
那是最好的地方
但是去实习需要花时间
大部分的院系其实是
你不可能有学生能够抽出时间去实习
我们院如果你真的把课排好
你是可以一周真的做到
有两到三天时间没课
大家就是在研究所里面待着了
比如说我们院
现在基本上能够做到
大三的一个学期可以不排课
出去实习
对 他们就会选择出去实习
会选择去美国访问
这些事情院里面都非常非常鼓励
当然他是有个发展流程的
但是总体上姚先生是能够做到
重视理论培养
然后课程难
给大家足够的空间
我想说的是
这些人其实不是培养出来的
而是涌现
智能的涌现嘛
其实姚班这个班也比较像涌现这些人
他们做的研究
比如说我那个时候做的一些研究
我也不是院里面老师带的
像我们班里很多的这些研究啊
我现在
我们班里有很多做教授的同学嘛
当时我们也有些做的比较好的同学
他们做的研究
其实也不是跟院里面的老师特别相关
嗯但是没有关系
你只有给了他们足够的
让他们知道这个世界是这么大
然后把很多好的人传在一起
然后呢你再给他们时间
他就会自动的涌现出来
所以姚先生做的事情
都是把这些最好的人
把它聚集起来
聚集起来之后呢
给他们时间和空间
并且告诉他们这世界上有很难的问题
然后大家就会自己探索
所以有的时候也会说
姚班比较卷嘛
那确实可能有一点卷
对我听下来就感觉是
把全中国最聪明的一群人
首先先聚集起来
然后给他们足够有挑战的问题
再让他们有足够的自由度去探索
对
我今天还看了一个姚先生的采访
我觉得挺有意思的
他里面有一段话是说
如果你有一门课
就是你拿到的分数并不高
他说这是一个好事
至少你知道你以后的事业方向
就可以不用选这个方向了
所以我看得出来啊
他其实是一个非常鼓励大家
去找到自己擅长的东西
跟热爱的东西的一个学者
挺有意思的
我觉得
你说的这个话确实我还有印象啊
就姚先生自己本身也是挺风趣
很幽默的
而且姚先生也是大家嘛
他讲的很多话其实挺深刻的
有些话是我读书的时候其实不觉得
但回头看的话
其实他讲的话是很深刻
但这个深刻呢
我可能在我读书的时候也不一定知道
还其实也会讲一些玩笑话
但是其实想想蛮有意思的
比如说我们当时
我们院会经常组织一些讲座
其实我们院的讲座密度
是非常非常高的
也会鼓励本科生去听讲座
我们那个年代的姚先生
还会每年请我们吃一次饭
给我们做一些对话
然后我们就问他
我说我们班里有个同学问说姚先生
这个talk都是前沿talk
我们听不懂怎么办
对吧你还要让我们去听讲座
但我们都听不懂
姚先生说没有关系对吧
听你听不懂的讲座
可以培养科学家的气质
哈哈
其实也挺对的
因为大部分时候你就是听不懂嘛
有时候都是听不懂
那听着听着可能就听懂
或者
你大概从里面能够收获到一点东西
就能对你有用的
读书的时候很容易
大家会觉得你所有的东西都要搞懂
但可能本来摇摆
你就会发现
上来你就会发现咦
怎么这些人是这个样子的啊
这个东西怎么这么难
你很快就会意识到
哈哈哈
反正有很多东西你都是不懂的
有很多讲的一些话吧
就是你那个时候可能印象挺深刻的
但他确实对你产生了很多的影响
嗯
你大学的时候你的主要经历
跟你怎么去设定自己的目标的
我属于班里成绩一般的那一种啊
就我自己是搞竞赛的
可能你高中的时候
还觉得自己挺厉害的
然后你到了姚班之后
就会发现
周围都是些什么人啊
卷不过所以我当时其实知道
自己反正GPA应该卷不过这些人
我就想
我把我一些我喜欢的课就好好上
不喜欢的就拉倒就算了
哈
然后呢
我当时也确实在微软亚研院花了很多的时间
然后我当时也去Berkeley访问
所以当时也是非常感谢院里面
给了我们一个机会
我当时是后来是拿到了院里的资助
当然我去伯克利访问的时候
其实并不知道院里面有这样的政策
然后最后也是院里面觉得
哎发现这些小孩
自己还能去找到一些海外的机会
能去访问呢
去做出一些科研的成绩
所以呢
也把访问这件事情
变成一个制度性的固定下来
也是表班
大三学期
有一个学期可以资助大家去海外访问
也是基本上从我们那一届
我跟我的几个同学自己探出了一些路
然后姚先生觉得很不错
然后呢 21年开始就一字班开始试点
到基本上二字班开始就固定下来形
成一个传统
这个也是从我们那届开始的
所以我们那届的人
就是属于大家都比较能折腾
但是折腾的客观原因是
我们确实比别人闲一点
我当时还算比较能折腾吧
因为我其实大二就去微软亚研院实习
大二的暑假
其实当时我去了Facebook
我当时是Facebook历史上
第一个从大陆过去的本科实习生
当时也去了解了一下
就是当时硅谷啊湾区以及当时的很多
反正看到了那样的一个事件嘛
然后到了大三的暑假
我又去UC Berkeley访问
然后后来就跟着我的导师继续读PhD
所以我基本上属于我们班还比较能折腾
朋友比较多的那种
但肯定不是成绩最好的我
我当时应该是排30%的样子
我们30个人
我好像排第10这样
肯定就是属于成绩一般的那一挂
在这样一个环境里也很好了
我跟大家介绍一下
吴翼其实是在你高二暑假的时候
就拿到了IMO竞赛中的金牌
然后是被清华交叉信息学院保送去的要办对吧
不完全对
我是搞信息学竞赛的嘛
所以我是高一暑假保送了清华
然后高二全国比赛拿了金牌
然后高三进的国家队嘛
在我们那个年代
因为姚班只有30个人
当时按照惯例
是信息学只有国家队才能进姚班的
所以我其实一直不知道我能不能进姚班
直到我高三确实进了国家队
哈哈哈OK
然后你刚刚提到
其实你是第一个
自己去找到这种海外的访问机会
包括是当年应该还叫Facebook
我是Facebook第一个直接从大陆招过去的实习生
你是怎么样
去发现这样一些新机会的
跟探索出来这条路的
其实挺有意思的
这个都是阴差阳错
我可以分享一下当时是怎么回事
首先呢
我当时比较能折腾
我当时就特别想去实习
我实习的时候呢
我也脸皮比较厚
我去找我的师兄
所以我找了6字班的
我的一个师兄叫唐文斌
唐文斌是现在旷视科技的CTO
当时他也是搞竞赛的
然后呢他创业也是很成功了
上一代人工智能企业里面
很成功的例子
然后我找唐文斌
我说师兄你帮我想想办法
我想去Google
因为当时12年的时候
Google中国还是很好的一个地方
现在Google就几乎撤出中国了嘛
他就找了他的师兄
然后呢他以为那个师兄在Google
结果那个师兄刚好刚跳槽去了Facebook
然后唐文斌帮我找的时候
也没说想干嘛
他就说哎
这个师弟帮我推荐一下
唐文斌的师兄
我们一个那个二字班的师兄
就随手就内推了
于是呢到我这就会发现
有一天突然我在我的邮箱里面
收到一封来自Facebook的邮件
说想不想来了面试一下
然后我就打电话去跟他家面试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