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160_重新理解信息茧房_为何科学研究与我们主观感受相反_(3)

你​‌​‌​​‌‌​​‌‌​​‌‌​‌‌​​​‌‌‌‌​‌‌‌​‌​​‌‌​​‌‌‌​‌‌​​‌‌​​​‌​​‌‌‌‌​‌​​‌‌‌‌​‌​​‌‌​‌​‌‌‌​‌​​‌‌‌‌​‌‌‌‌​​​‌‌‌‌‌‌​​‌‌‌​‌‌‌‌​‌​‌​‌​​‌‌‌‌‌‌​​‌‌​​​‌​​‌‌​​‌‌‌‌​‌‌​​‌‌‌​‌​​​‌​​‌‌​​​‌​​‌‌‌​​‌‌‌​‌​‌​‌​​‌‌‌​​‌​​‌‌​‌‌​​​‌‌‌‌‌​​​‌‌‌​‌‌​​‌‌‌​‌‌‌‌​‌‌‌‌‌​​‌‌‌‌​‌‌‌​‌​‌‌‌​​‌‌​​‌‌​​‌‌​​‌‌‌‌​‌‌‌​‌​​‌‌​​‌‌‌‌​‌‌‌​‌​​‌‌‌​​‌​​‌‌​​​‌​​‌‌‌​‌‌​​‌‌​​‌‌​​‌‌‌‌​‌‌‌​‌‌‌‌‌​​‌‌‌‌​‌​​‌‌‌​​‌‌‌​‌​‌‌‌​​‌‌‌‌​‌‌‌​‌‌‌​‌‌‌​‌‌‌‌​​​‌‌​‌‌‌​​‌‌​​​‌​​‌‌‌‌‌​​​‌‌​‌‌​​​‌‌​‌‌‌​​‌‌‌‌‌​​​‌‌​‌‌‌‌‌​‌‌‌​‌​​‌‌‌‌​‌‌‌​‌‌​‌‌​​‌‌​‌​‌‌‌​‌‌​​‌‌‌​‌​‌​‌​​‌‌‌‌‌​​​‌‌‌‌​‌​​‌‌​​‌‌‌‌​‌​‌​‌‌‌​‌‌‌​‌‌‌​‌​‌‌​​​‌‌‌​‌‌‌‌​‌​​‌‌‌‌​‌​‌​‌‌‌​‌​​‌‌‌‌​‌​‌‌‌‌‌​‌‌​​‌‌‌​‌​‌​‌​​‌‌​‌​‌‌‌​‌‌​​‌‌‌​‌‌‌​‌‌‌​‌‌‌​‌​​‌‌‌‌​‌​​‌‌‌​​‌‌‌​‌​​‌‌​​‌‌‌​​‌​​‌‌‌‌​‌​​‌‌‌​‌‌‌‌​‌​‌​‌‌‌​‌​‌‌‌‌‌​‌​‌‌‌‌‌​‌‌‌​‌‌‌​‌‌​​‌‌‌​‌‌​‌‌​​‌‌‌‌​‌‌‌​‌‌‌​‌‌‌​‌‌‌​‌‌‌​‌​​‌‌​​‌‌​​‌‌​​‌‌​​‌‌‌‌​‌​​‌‌​​‌‌​‌​‌‌‌​‌‌​‌‌‌‌​‌​‌‌‌​​‌‌‌‌​‌‌‌​‌‌​‌‌‌‌​‌‌​‌‌‌‌​‌‌‌​‌​​‌‌‌‌​‌‌‌​‌‌‌‌‌​​‌‌‌‌‌​​​‌‌‌​‌‌‌‌​‌‌‌​‌‌‌​‌‌‌​‌‌‌​‌‌​​‌​​‌‌​‌​‌‌‌​‌​‌‌‌​​‌‌​‌‌​​​‌‌‌‌​‌‌‌​‌​‌‌‌​​‌‌‌‌‌​​​‌‌​‌​‌​​‌‌‌‌​‌​​‌‌‌​‌‌‌‌​‌‌​‌‌‌‌​‌‌​​‌‌‌​‌​‌‌‌‌‌​‌‌​‌‌‌‌​‌‌​‌‌‌‌​‌‌‌‌‌​​‌‌‌‌‌‌​​‌‌​‌‌‌​​‌‌‌​‌‌‌‌​‌‌​‌‌‌‌​‌‌​​‌​​‌‌​​‌‌​​‌‌‌​​‌​​‌‌‌​​‌​​‌‌​‌​‌‌‌​‌‌‌‌‌‌‌‌‌‌‌‌‌‌‌‌‌‌‌‌‌‌‌‌‌‌‌‌‌‌‌‌‌‌‌‌‌‌‌‌‌‌‌‌‌‌‌‌‌‌‌‌‌‌‌‌‌‌‌‌‌‌‌‌‌‌‌‌‌‌‌‌‌‌‌‌‌‌‌‌‌‌‌‌‌‌‌‌‌‌‌‌‌‌‌‌‌‌‌‌‌‌‌‌‌‌‌‌‌‌‌‌‌‌‌‌‌‌‌‌‌‌‌‌‌‌‌‌‌‌‌‌‌‌‌‌‌‌‌‌‌‌‌‌‌‌‌‌‌‌‌‌‌‌‌‌‌‌‌‌‌‌‌‌‌‌‌‌‌‌‌‌‌‌‌‌‌‌‌‌‌‌‌‌‌‌‌‌‌‌‌‌‌‌‌‌‌‌‌‌‌‌‌‌‌‌‌‌‌‌‌‌‌‌‌‌‌‌‌‌‌‌‌‌‌‌‌‌‌‌‌‌‌‌‌‌‌‌‌‌‌‌‌‌‌‌‌‌‌‌‌‌‌‌‌‌‌‌‌‌‌‌‌‌‌‌‌‌‌‌‌‌‌‌‌‌‌‌‌‌‌‌‌‌‌‌‌‌‌‌‌‌‌‌‌‌‌‌‌‌‌‌‌‌‌‌‌‌‌‌‌‌‌‌‌‌‌‌‌‌‌‌‌‌‌‌‌‌‌‌‌‌‌‌‌‌‌‌‌‌‌‌‌‌‌‌‌‌‌‌‌‌‌‌‌‌‌‌‌‌‌‌‌‌‌‌‌‌‌‌‌‌‌‌‌‌‌‌‌‌‌‌‌‌‌‌‌‌‌‌‌‌‌‌‌‌‌‌‌‌‌‌‌‌‌‌‌‌‌‌‌‌‌‌‌‌‌‌‌‌‌‌‌‌‌‌‌‌‌‌‌‌‌‌‌‌‌‌‌‌‌‌‌‌‌‌‌‌‌‌‌‌‌‌‌‌‌‌‌‌‌‌‌‌‌‌‌‌‌‌‌‌‌‌‌‌‌‌‌‌‌‌‌‌‌‌‌‌‌‌‌‌‌‌‌‌‌‌‌‌‌‌‌‌‌‌‌‌‌‌‌‌‌‌‌‌‌‌‌‌‌‌‌‌‌‌‌‌‌‌‌‌‌‌‌‌‌‌‌‌‌‌‌‌‌‌‌‌‌‌‌‌‌‌‌‌‌‌‌‌‌‌‌‌‌‌‌‌‌‌‌‌‌‌‌‌‌‌‌‌‌‌‌‌‌‌‌‌‌‌‌‌‌‌‌‌‌‌‌‌‌‌‌‌‌‌‌‌‌‌‌‌‌‌‌‌‌‌‌‌‌‌‌‌‌‌‌‌‌‌‌‌‌‌‌‌‌‌‌‌‌‌‌‌‌‌‌‌‌‌‌‌‌‌‌‌‌‌‌‌‌‌‌‌‌‌‌‌‌‌‌‌‌‌‌‌‌‌‌‌‌‌‌‌‌‌‌‌‌‌‌‌‌‌‌‌‌‌‌‌‌‌‌‌‌‌‌‌‌‌‌‌‌‌‌‌‌‌‌‌‌‌‌‌‌‌‌‌‌‌‌‌‌‌‌‌‌‌‌‌‌‌‌‌‌‌‌‌‌‌‌‌‌‌‌‌‌‌‌‌‌‌‌‌‌‌‌‌‌‌‌‌‌‌‌‌‌‌‌‌‌‌‌‌‌‌‌‌‌‌‌‌‌‌‌‌‌‌‌‌‌‌‌‌‌‌‌‌‌‌‌‌‌‌‌‌‌‌‌‌‌‌‌‌‌‌‌‌‌‌‌‌‌‌‌‌‌‌‌‌‌‌‌‌‌‌‌‌‌‌‌‌‌‌‌‌‌‌‌‌‌‌‌‌‌‌‌‌‌‌‌‌‌‌‌‌‌‌‌‌‌‌‌‌‌‌‌‌‌‌‌‌‌‌‌‌‌‌‌‌‌‌‌‌‌‌‌‌‌‌‌‌‌‌‌‌‌‌‌‌‌‌‌‌‌‌‌‌‌‌‌‌‌‌‌‌‌‌‌‌‌‌‌‌‌‌‌‌‌‌‌‌‌‌‌‌‌‌‌‌‌‌‌‌‌‌‌‌‌看又新茧房了
我又特喜欢了
原来我心里想法说的真对我真的被害了
它其实是有一个互相在叠加的一个循环
当然这个循环从不同的主体的角度来讲
它是良性的还是恶性的那就是大家的价值判断了
这是第一点
从主观上来讲
但是这个主观还不足够能够去解释这一切
而从客观上来讲
个性化推荐一定会把你喜欢的内容或者算法猜测你喜欢的内容
加大它的推送力度
这是肯定会存在的
但是问题在于什么呢
问题在于信息茧房所讲的事情是我们被困在一个气泡里
无法接触到另外一些气泡中的内容
这和现实的经验是不相符的
我举个例子
从算法机制
咱们就说不管是图文
视频这些平台
以算法驱动这些平台他自己的利益出发
他想的是什么
他想的肯定是增强用户的粘性
那么增强用户的粘性一定是通过他喜欢什么就推给他什么吗
完全不是这样的
因为在心理学中有一个叫做间歇性的强化满足
举个例子
如果说我喜欢看小姐姐跳舞
抖音也好
快手也好
他在不断的给我推荐小姐姐跳舞
每一个视频都给我推荐小姐姐跳舞
这件事情会让我的内心获得满足吗
心理学实验告诉我们
不会不
这会让我逐渐觉得没意思
这是为什么呢
我来举一个关于鸽子的实验
非常有名
这个实验者他准备了两个笼子
每个笼子里都放了数量相同的鸽子
这两个笼子的区别在于
第一个笼子只要鸽子啄一下笼子里的红色按钮
就会有一定分量的食物出来
然后另外一个笼子里的鸽子
它啄一下按钮出来食物的概率是一定的
比如50%
结果就发现那些啄一下就确定能有食物出来的那个笼子里的鸽子
他的饮食更加节制
而那些需要用一定概率来去出食物的鸽子
他会更多的来着那个按钮
我的意思是什么呢
就是多巴胺的分泌并不是我喜欢小姐姐跳舞
我看到了小姐姐跳舞之后我会分泌
而是我在刷到下一个视频之前
我在想会不会有一个特别好看的小姐姐出现在我的面前
我在想这个事情的时候
在期待这个事情的时候,多巴胺的分泌其实是最高的
我再举个例子
比如说微信
我们在看微信的提醒的时候
他告诉我们有一条新信息
但他不会告诉我们这是点赞还是评论
是很简短的评论
还是很长的评论
是很稀松关系的朋友的评论
还是很亲密关系的朋友的评论
还是我可能暗恋的那个对象的评论
他不会告诉我
这个时候我们的多巴胺分泌是最大的那这时候会有两种情况
一种是失望
原来是一个我都不知道他是谁
什么时候加的一个人给我点了个赞
我可能会觉得浪费我这一秒钟
但也有可能是我特别亲密的一个人
我甚至我暗恋的那个人给我留言
留的还特别长
我会非常的开心
而在这个期待当中
我们会增加我们的多巴胺分泌
同样道理
即使从平台的利益角度
他也不会去制造这样的一个过滤气泡
而这种过滤气泡的完全的极端化的制造
其实是有损于用户体验的这是一个从心理学角度讲的另外一个事情
如果还要增补的话
其实还有第三个角度
如果我们去用大数据的方式来检验到底人们的信息获取
因为算法驱动的各种平台的出现
它是变宽了还是变窄了的话
其实有计算机方面非常有名的一篇研究恰恰证明它是变宽了
事实上我们因为算法驱动的各种平台
文字的
图片的
视频的这些平台的出现
我们的每一届消费时间在变长
而媒介消费时间变长的时候
我们所看到的东西其实是更加多元化
相比我们上一代人
我们知道的东西其实是更多的
而不是更少的这是从两个主要的角度和一个补充的角度来讲
为什么大家可能会认为自己的生活被陷入到信息茧房当中
但是我稍微再补充一句话是什么呢
我并不是说信息茧房完全不存在
这个是很难去用科学研究证明一个事儿不存在的
从科学研究当中
我们会发现证实一个东西的难度比证实这个东西不存在的难度要小很多
就是相当于我们最近不有一个社会事件
就一个中专的女生
她因为数学考试获得了很高的名次
被大家质疑
在这里面你发现证实他作弊这件事情所需要的证据
其实相对来讲
如果不考虑获取难度的话
它其实是更容易的
但是证明他没做这件事
那这咋咋证明
就很难证明
那很难
对法律上也是这样的对
最后就变成了你要剖开自己的肚子来证明自己没有吃这个粉
这个其实是非常困难的一个事儿
所以我觉得比较保守的和稳健的一种结论是
至少信息茧房在客观上存在的程度是大大被我们高估的
它其实并不是一个特别重要的或者特别普遍的一个事情
这是科学研究可能得到的一个比较稳妥的一个结论
对你刚刚在在比较早期的一段分享里面
你还提到说之前有一个研究证明
其实大家的信息的获取来源是被五大新闻集团在把持
那现在有了社交媒体
这个研究是证明大家的信息是在变得更宽了
我觉得这个挺有意思的
他是不是反而是在证明我们的观点在变得更加的多样性
我可以从两句话来说
第一其实在很多的涉及到媒体平台上
你会发现你很难找到一个全网都认识的博主
我之前有一个非常有趣的经历
就是我和一个在抖音小红书上都是非常头部的美妆区的一个博主在聊天的时候
他做的影响力我知道是非常大的
但是我在跟朋友转述我们的聊天的时候
其实大部分朋友都不知道这个人的存在
这个是一个蛮有意思的一个现象
另外一句话是什么呢
就是对于平台而言
我相信相对于一两个头部来讲
所有平台都更倾向于众多腰部的崛起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讲
博主其实也是非常的去中心化的
就比如说有些朋友会聊天的时候说说你看现在那些明星我都没听过他什么歌
他怎么就那么红
这个很莫名其妙
然后因此而有一种怀乡病出现
就是还是刘德华好啊
你看老少嫌疑每个人都知道
但是我想告诉各位的是在如今的媒体环境中
不会出现第二个刘德华了
所有人都知道的那个人不会出现了
为什么
是因为在我们小时候刘德华的火
不仅因为他的职业的素质高
他唱的歌好听
更因为我们那会儿除了刘德华没有太多选择
我们的电视就那几个频道
比如在我小时候还没有有线电视
我们加起来家里的电视我记得非常清楚
九个频道
而九个频道我听所有歌曲都要通过一个节目来听
叫做CCTV3的中国音乐电视
而这个频道中所放的就是那几个歌手来回唱
所以在这种媒介环境中才可能出现这种超头部
但是在如今的媒体环境当中
即使出现了超头部
这种超头部的站在顶峰的时间也会非常短
它会非常频繁的替换
而在此之下出现了大量的利基市场
在立即市场中
比如说我喜欢汽车
那我可能会知道一个汽车领域非常有名的什么什么说车之类的这样的一个账号
但是喜欢美妆的人完全不知道这个人的存在
也没有任何的博主试图把所有人知道我
所有人喜欢我当做他的职业目标
他的职业目标一定是针对一个具体的利基市场
在其中做垂直领域
现在不是有个词叫垂类垂直领域的这种创作和提升自己的影响力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讲的话
你会发现我们所接触到的博主的可能性
或者博主在参与到热点事件中的丰富性程度
一定是比以前更高
前几天我看到了一个数据
我觉得这特别能够直观的反映博主的多样性程度
我觉得大家可以猜一猜
截止到去年的12月
全网的短视频账号有多少个
我会发现这个数字让我非常的惊讶
有15.5亿个
这里面超过十万粉丝的账号数量有50万
超过100万粉丝的账号有4万
超过1000万的粉丝的账号数量有1000个
所以你会发现这里面形成了一个非常规整的一个金字塔的结构
其中的腰部账号其实撑起了主要的所谓的博主经济或者创作者经济的这样一个生态
我们所能够接触到的信息的渠道是远远超过传统媒体时代的
我再举一个最简单的垂类
大家都会在短视频平台上
比如抖音上
你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的探店的博主
去年我也看到另外一个报告的数据是光是获得了收入
就是可以盈利的探店博主
在抖音一个平台上就有58万人
也就是说你想看那个探店
你有58万个可能性的选择
而这个相对于传统媒体时代是不可想象的一件事情
而且15.5亿
我感觉人均1到2个账号
但这里面我觉得可能会有专业机构他会做账号的矩阵
所以他会比较多
但这里面也要说到15.5亿
这账号中有一部分肯定是在沉睡的
我们以前剪辑一个视频
如果你用一个苹果电脑的话
有专门的剪辑的软件
我当时记得很清楚

评论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