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收听硅谷101
我是主持人泓君
这期节目是硅谷101与我有一个朋友董晨宇老师的播客串台
Hello董老师你好
hello刘老师你好
董老师是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的讲师
这期我们继续来关注技术对人的影响
每次在美国大选期间都会有各种舆论
他们担心技术的发展会改变大选的结果
比如说有一种声音
就是说推荐算法
它是不是造成了信息茧房
从而加深了人们之间关系点的极端化
最近在跟董老师的聊天中
我发现这个假设并不成立
证明信息茧房存在的可能不到10%
绝大部分的研究其实是证伪的
也是这次聊天让我意识到
我自以为非常能够掌控自己的信息
会取渠道
结果呢
反而是我自己困在了自己的信息茧房里
就比如说我在研究AI的时候
我就会去看AI领域的一些顶级学者的一些twitter
然后我会在他们的关注列表里面去看他们关注了谁啊
但你要小心
有人会说你陷入信息茧房
就通过关注链接来去找
是这样的
听起来是有一点矛盾的这究竟是怎么回事
这期节目我们就从传播学的角度重新理解一下技术
说到新技术来了
然后我发现其实现在我们的很多获取信息的方式
可能是通过算法推荐的
我知道在整个的学术研究圈
算法到底有没有导致我们的信息茧房
有没有让大家被孤立在多样化的信息之对外
最终陷入到一个单一的话题或者单一的观点中
这块董老师你是怎么想
的这一块其实是大家可能最关注的一个话题
我个人认为甚至传播学的破圈最大的一个功臣就是信息茧房这词儿了
可能是在大概2017年
随着各大媒体对于困在信息茧房这样一件事儿的报道
这个学术名词就出圈了
但是我个人认为
可能纵观传播学的各种学术概念理论七七八八加在一块儿
被误解最大也是影响力最大的可能就是信息茧房这词儿了
简单来说一句话
舆论界和科学界在信息茧房这个问题上关注的程度都很大
但是他们两方并没有有效的渠道去相互的联通
这就导致了在舆论一方和在科学界对于信息茧房的认知甚至是完全相反的
舆论界跟科学界分别是指什么
舆论界我可以理解成网友的大众的观点
然后科学界就是像你们真正在做研究的人
然后我们从社会学的角度去研究这个话题
对我就简单说通俗一点
就是老百姓在不断的害怕信息茧房
科学界在不断的证伪信息茧房的存在
老百姓觉得这事儿是个大事儿
但科学界觉得这事儿不是什么大事儿
但是两方不可思议的中间受度强在这堵墙的隔阂之下
双方的声音是没有彼此互通的
造成了各说各话
可能这里面就会有一个大家的疑问了
就是这个信息茧房这词说了这么多
我甚至在生活中也可以有一些我个人的体验去印证这个词
那为什么这个词会被科学界证伪呢
我觉得有两点
第一个方面就是信息茧房这个词它本身的出现其实是大概在05、06年
有一个人叫做凯斯桑斯坦
他是个政治学家
但其实我更愿意称为他是政客
他并不是一个非常严谨的通过实证科学的方式来解释世界的一个科学家
狭义的这个科学家的概念
他当时提出信息解决方案的时候
就特别诡异
因为我们想05、06年其实算法并不是很重要的一个事
甚至大多数人还没听说过算法这词儿
首先信息茧房这个词儿说的其实是博客时代
你想想看05、06年那会儿博客时代的社会问题啥问题
说白了就是比如说民主党和共和党
民主党人有他的博客有很多
共和党也有很多
但是桑斯坦就发现
如果你点开一个共和党人的博客
然后这个时候博客有个功能
就是听起来特别暴露年龄
叫友情链接
博客里的友情链接
他会发现共和党的人会链接共和党的博客
民主党的博客会链接其他民主党的博客
这就造成了一个问题
就如果我们点开一个共和党的人的博客
我们通过他的友情链接一点点的读下去
我们会一直困在共和党的声音当中
这个叫做信息茧房
那如果这个叫做信息茧房的话
桑斯坦显然所批评的并不是友情链接这个技术
而是共和党人为什么不愿意让大家听听民主党人的声音
只是说大家没有点到民主党的博客里面
对
说白了这事是谁造成的呢
那不就是人的责任
对吧
这是从历史上来讲信息茧房的意思
当然这里面并不能完全通过这个案例去证伪
如今算法和信息茧房的关系
我们就要继续往前推了
继续再往前推
我们会发现和信息茧房相类似的这些概念就一个接一个的出来
比如说还有些什么概念
所以我可以随便给大家说几个
往后说就有回声史效应的echo chamber
还有所谓的过滤泡filter bubble
还有什么一些相对小众的互联网的巴尔干化等等等等
就各种各样类似的字的学术名词就出来了
但是问题在于
如果我们想要说这些名词是算法带给用户的一个负面的效果的话
我们不能讲故事
我们要用科学证据
我相信这个是大家可以达成的共识
但比如说在后续的这些概念中
最有名的可能就是依莱帕里泽所提出的叫做过滤泡
这本书前几年也翻译成了中文
但是你仔细看这本书
比如说我们就翻开了第一页
那第一页讲什么事儿呢
他讲的是帕里泽和他的几个朋友共同在谷歌上搜索了同样一个词
好像是一个什么石油泄露的事
具体我忘了
就是搜这个词的时候
他发现不同人获得的信息是完全不一样的
然后他认为这其实是谷歌背后的算法在操纵
让大家的信息获取产生了所谓的隔阂
每个人都活在一个人气泡当中
彼此之间是无法共同呼吸同样的空气的
但是这仍然是故事
我说的故事的意思是
他并不不能去被用科学的数据统计学的方法来去证明
或证伪
如果我们再继续往下走的话
那有没有科学研究在做这事儿呢
其实有很多
有举个例子
其中特别有名的一个研究是德国慕尼黑大学的研究者
这人叫做马里奥海姆
他做了一个类似的
其实是复刻了帕里泽的这个谷歌试验
他首先建了四个谷歌新闻的账号新账号
然后他花了一周时间训练这四个账号
他的训练方式是他通过搜索不同的群体
可能比较喜欢搜索的词
来让谷歌新闻去相信
这四个典型的德国用户分别是上了年纪的保守派的寡妇
50岁的中产阶级的父亲
40岁忙于事业的单身汉
还有一个30岁的多金的职业女性
简单来讲就是他想一想这些人可能喜欢搜什么
他在不断的搜这些人特别喜欢搜的内容
来训练这个账号
好
这个账号练成了
练成之后
他开始用这四个账号共同搜索一些在德国当时非常流行的公众广泛关注的新闻的关键词
这个结果就可以印证到底谷歌会推给这四个典型的人完全不同的内容还是完全相同的内容
然后发现仅出现过一次的结果
也就是说这四个人只有一个人搜到过一次
其他三人都没搜到
这个结果占所有搜索总量的2.5%
这是一个相当低的一个数字了
也就是说大家搜索到的结果
其实有大量的重叠之处
所谓的信息茧房并不能够通过这样的科学实验去证明
那继续再往下走
似乎这件事情让我们担心的不是信息茧房了
而是太没茧房了
也就是说个性化推荐似乎可能是被我们夸大的一个事儿
后面美国有一个乔治华盛顿的一个研究者叫奈哈斯特
他又继续做这个研究
他得出了一个非常有趣的结果
他其实当时征集了168位真实的谷歌新闻用户
然后让这些人去搜索谁呢
就是希拉里和特朗普的新闻
然后他们发现大家搜索的结果高度相似
并且69%的结果都来自于美国最大的五个新闻新闻集团
这在美国的语境当中
至少这个发现证明了一件事
就是我们的担心是完全找错了方向
这个研究对于美国来讲触动最大的可能是算法没有导致信息茧房
没有让他们互相隔绝
相反他们其实被困在了五大媒体当中
美国媒体过度的垄断
让大家得到的信息是非常集中化的
这个发现有意思
这可能是另外一个极端的发现
当然我只是给各位简单的介绍两个科学研究
因为时间原因
但是我想做一个总体的图景的描绘
就是以我个人触及到的关于算法和信息茧房之间研究的所有的英文文献当中
证明信息茧房存在的可能不到10%
甚至这个数字会更低
就绝大部分的研究其实是证伪的
其中最有名的一篇的题目就叫做the echo chamber is overstated
比如说echo chamber就是回音室
就是我们刚才说的跟信息茧房类似的一个概念
他认为回音室是过度被高估的
因此他也做了大量的问卷
得出了类似的结论
但是如果我们想把这个list在不断的往下延伸的话
其实我们可以讲可能两三个小时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