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背后折射出来
其实机器人的商业化是一个非常复杂
也是一个非常困难的一个过程
这里面不光是技术的突破跟创新
也要跟市场找到一个非常好的需求的契合
而且它的成本
它的可靠度必须达到客户的需求
所以我觉得机器人的商业化其实是一个非常慢的完成的一个过程
对于很多创业者或者说投资机构而言
实际上是有很容易低估机器人短期遇到的困难
更多的关注可能长期的可能性的
因为我知道你非常早就开始投机器人了
你觉得之前的像垂直行业
垂直应用的机器人的商业化
之前的那部分做得好吗
成功吗
虽然我们今天看到了非常多的机器人的研究
机器人的demo
不管是人形的还是足式的
还是其他一些形态的展示是很多的
开发版是很多的
但是真正商业化能够比如说一个品类或者一个场景卖到100万台位置
100万台是一个非常小的数字手机
我们每年有30亿台手机的销量
汽车每年有一台汽车的销量
但是在机器人领域里面
一年可以销售出100万台的机器人的品类也是非常少的
今天看来真正有商业化的几个大的类别
比如说在家用场景里面
包括像扫地机
割草机这种自主机器人
在商用场景里面
可能今天最大的场景是在仓储场景
仓储自动化仓储的搬运
像亚马逊的Kiva已经达到了100万台的出货量
还有一个场景我认为也算是机器人的商业化
就是无人机
以大江为代表的航拍无人机
消费者无人机或者工业无人机
这里面也是有百万台的销量的
如果你100万作为一个标准的话
你会发现真正达到百万出货量的机器人的品类
哪怕经历了这二三十年的发展
其实是非常少的
其他的更开放的场景
可能今天就在更早的阶段了
还没有形成规模的商业化和产品化的进展
你们现在会看好类似于通用机器人的投资吗
我觉得市场
对这个方向是非常关注的
包括像一些大厂
包括像NVIDIA
包括像各种公司
在这里面有有大量的投入
我认为我的观点必须要承认
是我认为今天通用机器人在一个非常早期的阶段
如果类比PC时代
如果类比移动互联网时代
我觉得可能相当于1980年的PC2005年的智能手机
就是一些核心的技术要素在快速的出现
然后长期早期的探索非常的活跃
但是这里面真正形成了清晰的商业路线
形成了清晰的产品路线还是非常少的
所以我们的观点是这个方向我们会积极的关注
但是什么时候进行大规模的积极的投资
可能要看时间和产品的方向以及团队本身
从我们之前投资机器人这么多年的一个经验来看
我们要识别清楚技术的变量
技术的成熟度和技术的timing是非常关键的
因为如果我们错判了一个技术的程度
那么就意味着可能在这个公司成立十年的时间
我们没有办法交付出一个真正可以售卖的
可以商业化的产品
这是从技术的成熟度角度
从产品跟市场的角度
一定要找到市场跟产品的契合度
也就是我们传统创业所谓的PMF
这一点其实对集成产品也是非常困难的
因为今天我们可能可以不计成本去做出一个非常酷炫的通用集成的demo
但是一个不计成本的设备
我们是没有办法卖到家庭
也没有办法卖到商业场景的
所以这里面对于PMF
对于产品的定义的要求也非常高
最关键的可能最长期来看还是团队
因为做机型的创业不像做软件或者做AI的创业
它既需要有非常好的软件跟算法能力
也需要很好的硬件能力
最终可能还需要非常强的商业和市场化的能力
所以这个其实创业的门槛在我们看来是非常高的
完全不低于比如说新能源电动车创业的这个门槛的难度
所以我们对这方面的标准会非常的高
也会非常期待有几个方面都能够满足的团队来在通用技术这个领域进行创业和尝试
讲的非常好
Lily其实你在NVIDIA这一块儿负责整个的中国机器人
的业务对于中国的商业化环境来说
你觉得中国机器人行业现在它的落地情况怎么样
我觉得中国整个机器人在全球都是做的非常好的
因为我们整体有智能制造生产力的一个大背景下
整体在我们整个NVIDIA看起来中国地区都做的非常好
所以商业化的环境是我认为还是很好的
至少在激情的这个领域
哪些行业是最好的
现在看来的话
我觉得生活服务类
还有智能制造
包括像汽车的仓储物流的这些赛道都还蛮好的
生活服务类我可以理解成是扫地机器人
割草
中国可能没有割草机器人
但是中国是割草机器人非常大的一个OEM
出海对对对
出海所以也做的非常好
另外的话生活服务类的话
像您说的割草机是其中一个场景
然后另外的话像一些比如说配送对吧
包括我们无人机的配送
无人小车的配送
生鲜类的
以及一些可能能直接送到家里的一些服务类的场景
包括像工业上生产制造类比较多的
像操作类的
搬运类的都有
搬运类的仓库搬运
然后还有新能源供应链上的流水线的那一类的那类算是机械币
但是它是可能是垂直领域的机械臂
对是的
这样说其实我感觉整个的应用场景还是非常广的对
本身机器人是不分行业应用的那Peter
你觉得中国的机器人行业它的落地怎么样
肯定是在一个非常活跃和快速演进的一个阶段
首先大量的机器人的品牌跟厂商是中国公司
其实在欧美国家
你真正找到的成规模的有商业化的机器人的公司
不管是to c还是to b也下相对来说是比较少的
我觉得跟整个产业的成熟度和供应链的能力都是相关的那中国有非常多的机器人公司
他们提供的场景也是覆盖了to c到to b的各种场景
大量的产品是在国内销售
但是也有很多场景跟品类是主要在海外销售
或者只在海外销售
所以我觉得这点基本上中国的发展是
非常领先的那从投资的角度来说
你觉得它是一个可以大规模投资的领域吗
客观来说
我觉得其实不太是因为虽然它非常活跃
但是真正的规模跟量级并不是很大
就像我说的
真正出货量超过100万台的品类是非常少的
如果整个产业只能出比如说10万台机器人
那么它对应的产值其实是比较小的
比如说我们刚才看到的送餐机器人
已经是一个比较活跃的品类了
但是他可能每年的出货量全世界加起来可能不到5万台
或者说不到10万台
你乘以它的单价
其实是一个比较小的一个产业
在这样一个相对来说比较小的产业里面
你要找到特别大的投资机会
其实是很不容易的
这是为什么今天大家对于通用机器
对人形机器人有这么高的期待
因为大家希望机器人的通用化
能够把机器人的场景跟规模可以得到极大的扩张
虽然这件事情目前还没有发生
但是大家对这个事情有持续投入的意愿跟兴趣
我理解今年机器人行业它又开始变火了
是因为大家其实有看到大模型对机器人行业的一些提升
你刚刚也提到了
现在机器人行业的发展可能像是1980年代的互联网跟2005年代的移动互联网了
你觉得现在是一个你们去开始看通用机器人跟投通用机器人的时间吗
我们会去积极的看国内外的非常多的公司
其实我们都有接触跟研究
但是可能要承认的一点就是
我们认为今年行业是在非常早期
而且如果我们真正的目标是要做到一个通用机器人
他面临的挑战
他需要的投入的时间跟成本跟资源可能是一个非常大的一个量几个规模
这个难度有可能是大于当年特斯拉在05年04年做电动车的这个难度
就大量的配套的能力跟资源
还需要建设整个生态
在非常早期的一个阶段
所以对于通用机器人的投资这件事情
我会持有一个相对比较精神乐观的一个态度
我说一个有意思的事情
就今年3月份在NVIDIA GTC的那个会议上面有一场分享
请来了波斯顿动力的创始人Marc Raibert在讨论通过机器人跟人性机器人这个topic
其实他说到一个很有意思的观点
我这里分享一下
他认为以人性机器人为代表的通用机器人的规模商业化需要至少十年的时间以上
从2024年来看
他认为这个周期是超越绝大部分风险投资人的基金的存续期的
言外之意他不建议VC真正参与到这种事情的投资里面去
因为这个事情需要的周期是超过大家想象的
所以你的判断跟他是一致的
我觉得他代表了一个真正在这个领域里面从业了30年
代表了整个世界上人性机器人研究最前沿的科学家
研究人员
一个保守乐观的一个态度
就是这件事情虽然我们今天看到非常多的变化
看到非常多的变量
看到机器人可以抓取一个苹果一个东西
但是它离真正的商业化的落地其实是差别还非常远
就以抓取为例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