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一直引以为傲的
就是跟纽约
伦敦并列为世界三大金融中心
但是最近几年
一直被香港压制的新加坡开始反超
现在已然取代香港
成为公认的,新的亚洲金融中心
香港呢则被嘲讽为“金融中心遗址”
对此
香港金管局总裁余伟文亲自下场反驳
让一句网上闲话一下就传遍了全世界
能让一个央行行长级别的高官出面
也充分说明
这句吐槽真是喷到了痛点上
那么
香港还有没有可能重现往日辉煌呢
今天我们就通过这期节目
和大家一起回顾一下
香港在30年里
能够鹤立鸡群的几个关键点
听完这期节目
相信大家对这个问题会有一个答案
香港亚洲金融中心的地位
实际上是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之后
才开始确立的
在这之前
亚洲国家经济发展很快
先后出现了四小龙,韩国、台湾
香港、新加坡,和四小虎,泰国、马来西亚
印尼和菲律宾
当时
吉隆坡、马尼拉、新加坡这几个大城市
在本国政府的支持下
都希望建成区域性的金融中心
再加上本来在亚洲就独一档的
日本东京,这个时候
香港在软硬件实力上
很难说有压倒性优势
就在整个亚洲
以让人瞠目结舌的速度
创造财富的时候
刚刚打败英格兰银行
狙击了英镑的索罗斯
悄悄地把枪口对准了东南亚
1997年,这场由他引起的金融风暴
让四小龙、四小虎的经济几乎团灭
然而在每场危机中都隐藏着机会
危险越大
机会就越大
即便过程是苦涩的
在这场危机之前
不少国家都是采用跟美元的联系
汇率,风暴来临时
面对索罗斯这些金融大鳄
泰铢、印尼盾、马来西亚吉令、新台币
都没能扛住
先后大幅贬值
只有香港
始终将港币兑美元维持在7.75-7.85区间
为了反制做空港币
当时香港政府孤注一掷
采取了很多雷霆手段
比如一个极端的例子
就是曾经把隔夜拆卸利率提高到300%
这是什么概念呢
熟悉外汇的听众应该知道
如果要恶意做空一国货币
那么对手就变成了这个国家的央行
对冲基金自身的规模再大
都不可能跟央行比
所以他们需要使用杠杆
先从银行借入几十上百亿的港币
到市场上抛售
引起恐慌暴跌后
再低价买回来还给银行
一买一卖的差价就是利润
但是从银行借款是有成本的
这个成本就是港币的利息
上面说到
把隔夜拆借利率提高到年息300%
那么日息就是千分之八
如果要做空100亿
每天的利息就是8,000万
没有对冲基金能够承受这么高的成本
香港政府这么做虽然保住了汇率
但是副作用很大
这种畸形的利率
几乎是把跟港币相关的金融活动
全都冻结了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
比如当你看到利率到了300%
那么肯定会赶紧把私房钱拿出来
要去银行存个定期
但是这时候银行一定会说,对不起
今天本行不营业
因为银行是不可能让你今天存1万
一年之后还给你4万的
更不用说利率掉期、远期外汇合约
这些更复杂
对实体经济影响更大
的金融业务
可以说香港是以鱼死网破的决心
打赢了这场保卫战
如今看来
保住港币汇率
大幅增加了港币的信用
为日后超越东京
成为亚洲金融中心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这咱们多说一句
上届香港特首林郑月娥说
1997年在中央政府的帮助下
香港才打赢港币保卫战
但是查遍资料也只能看到
时任总理朱镕基曾经说过
一旦香港有需要
中央将不惜一切代价
帮助维护港币的联系汇率
这么个表态
并没有提供实质帮助的证据
所以这段无头公案
应该是香港人自己挽救了香港
跟中央政府没有什么关系
经过金融危机考验的同时
香港自身
也踩在了大陆经济飞速发展的节奏上
从起步到辉煌再到没落
跟大陆的依存关系也在不断变化
第一个阶段是1992年到2003年
我们可以把这段时间
叫做前金融中心时代
咱们看一下这个图
中国实际利用香港投资折线图
1992年达到75亿美元
是1991年的3倍以上
那么这一年为什么有这么大的变化
大家可能已经意识到了
邓小平1992年初的南巡讲话
把眼看就要夭折的改革开放
重新拉回正轨
香港商人们敏锐意识到机会真的来了
比如李嘉诚
虽然70年代就受邀访问过大陆
但是他坚决拒绝到内地投资
然而邓小平南巡之后
李嘉诚在当年
就投资了人生中第一个内地项目
60亿港币开发深圳盐田港
两年后又拿出20亿美元
在北京长安街边上建了东方广场
到97年金融危机
之前每年香港在大陆的投资
已经达到200亿美元
对香港来说
大陆的人力、土地、能源都太便宜了
于是香港商人们
把生意一股脑都搬到了内地
当时香港跟广东的关系
就叫做前店后厂
这段时期的中国
整个社会都处在爬坡阶段
从行政层面的
中央和地方政府的分税制改革
到国企改制
再到打击邪教和扫黑除恶
都是摸着石头过河
而香港在资金、企业管理
贸易网络等所有方面都有优势
即便在九七回归后
虽然两地在行政上是上下级关系
但在经济关系中
香港始终处于主导地位
这个阶段大陆是非常需要香港的
第二个阶段是2003年以后
真正的亚洲金融中心时代
2000年大陆的GDP超过1万亿美元
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同一年申奥成功
男足又踢进世界杯
不仅是经济
可以说
整个社会都处在一个欣欣向荣的状态
之后连续几年
GDP都能保持两位数增长
反观香港
虽然打赢了港币保卫战
但是资产价格大幅下降
股市和房地产
总共蒸发了8万亿的财富
以工作拼命闻名的香港人
失业率达到8%
包括钟镇涛
王杰
张卫健这些非常走红的娱乐明星在内
有十几万香港人破产
几十年来都财政盈余的香港政府
也开始出现了财政赤字
2002年底
朱镕基在香港的演讲中曾经表示
特首董建华就跟他吐苦水
说一年有600多亿的财政赤字
以前攒下的财政储备
最多也就够再支撑三年
情况很严峻
也是在这个演讲里
朱镕基说
动用我们一切可以动用的资源和手段
促进香港的繁荣和稳定
几个月后的2003年初
香港特区政府请求中央
开放游客自由行
以刺激本港经济
最开始中央政府有所顾虑
表示中央不是不愿意撑香港
只是担心大陆这边的门一旦打开
是关不上的
日后大量的内地游客去香港
有可能引起各种问题
香港政府当即表态
如果中央支持开放自由行
香港会把所有的准备工作都做好
对香港的警察
海关、入境处的工作都很有信心
就此
商务部代表中央政府和香港特区
签订了《内地与香港
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
其中就包括开放内地游客自由行
香港自此迎来大陆游客的井喷
咱们看一下这个图
自由行之前的2002年
大陆游客683万
占到香港游客总数的41%
自由行之后的第一个完整年度 2004年
大陆游客猛增到1,225万
占到游客总数的56%
而到2018年
香港游客总数达到峰值6,500万
其中大陆游客5,100万
占比已经达到了78%
随着经济重新活跃起来
香港政府也终于摆脱了赤字
从2004年开始再次回到财政盈余状态
除了旅游业
在经贸关系安排协议
以及后续的补充协议里
还有特别重要的一项
是关于金融合作的
不仅放松了金融服务的限制
还尤其鼓励内地企业到香港上市
经过10年的发展
到2013年
香港的资产管理、IPO规模、私募基金
都已经超过东京
成为亚洲最活跃的金融中心
咱们以最能体现认可度
和金融服务水平的IPO为例
从2009年到2011年
香港联交所超过纽交所
是全球IPO募集资金额度
最高的交易所
其中内地公司IPO数量占了62%
截止到2023年最后一个交易日
内资企业在香港上市有1,447家
占香港上市公司总数的55%
内资总市值23.7万亿港币
占港股总市值的76%
可以说最近20年香港股市的活力
绝对是来源于内资股的贡献
不说别的
就光股票印花税
2022年香港政府一共收了531亿港币
其中内资股交易就贡献了87.5%
也就是465亿
在内地企业在香港上市这件事上
香港政府赚了个盆满钵满
香港头上还有一个光环
就是名义上的
大陆吸引境外投资最大来源地
咱们看疫情前最后一个正常年份
2019年,中国吸引外资1,412亿美元
从香港流入了963亿
占比达到68%
同一年中国对外投资1,369亿美元
对香港投资905亿
占比达到66%
看到这个数据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觉得有什么不对劲
2019年香港的GDP才3,600亿美元
这3,600亿
还得覆盖政府税收
全港打工人的工资和企业的运营成本
从宏观上
是挤不出1/4拿到大陆来投资的
这说明这根本就不是香港的钱
如果咱们再结合
外资企业
在大陆能享受的各种优惠政策
那么这件事就符合逻辑了
其实这900多亿美元里
很大部分都是内地商人
绕过大陆的外汇管制
把资金转移到境外
套个马甲
再以外资的名义回来投资
整个过程中
香港其实就是连通内外的一座桥
资金进进出出
担了个“挥金如土的虚名”
说到这,大家可以明显的感觉到
以2003年
签署的经贸关系安排协议为节点
香港和大陆在经济地位上的主次关系
发生了质的变化
在这之前
不论是对制造业的投资
还是房地产和基建
香港都是投资方
具有主导权
而之后
为了尽快从金融危机中走出来
从大陆的发展中迅速获益
香港果断的把自身定位变成了服务方
到2019年
包括金融、会计、法律、贸易、旅游等等
全口径服务业的就业人口
已经占到了88.8%
整个香港社会变成了一个大号的“乙方”
而大陆就变成了它的“甲方爸爸”
从2020年到2023年
香港股市连跌四年
总跌幅39.5%
纵向比
创下港股历史上最长的连跌记录
横向比,全球主要市场表现最差
甚至以前傲视全球的IPO
无论数量还是集资额
都徘徊在近20年以来的低位
与此同时
大陆的富豪们
也纷纷把资产
转移到离中国更远的新加坡
一方面摆脱中国政府的控制
另一方面也更便于投资
新加坡传统的辐射范围——东南亚地区
香港这个原来沟通内外的桥
现在越来越像一条单行线
走了,就不会再回来
虽然
97年亚洲金融危机和08年次贷危机中
香港也遭受重创
但当时是全球性问题
中国大陆依靠强大的制造业
率先走出困境之后
带动香港也摆脱危机
但这次完全不同
以美国、日本为首的全球主要经济体
表现都很好
甚至有经济过热的风险
只有中国和香港处在萎缩区间
从疫情封城开始
大陆经济环境迅速恶化
俄乌战争中的亲俄立场
又让全世界都担心台湾海峡会开战
所以外资企业从大陆撤离的步伐
也就越来越快
外管局发布的2023外国直接投资净额
仅仅330亿美元
不仅是创下了30年新低
甚至还不足两年前的1/10
更别提人口老龄化
房地产暴雷这些更无解的结构性问题
现在“甲方爸爸”都吃不上肉
那么“乙方”自然也就喝不着汤
这次
香港恐怕再也没有可以借助的力量
有人可能会说
是这几年香港的政治冲突
才导致了香港的衰落
我认为这个原因可能有一定的影响
但并不是决定性因素
因为资本是“中性”的
它只追求利益
并不评判道德
89年情况比现在严峻的多
但是欧美、日本往中国的投资也没有停
所以香港有没有“普选”
有没有“送中”
在资本的世界里
可能没有人在乎
以上就是本期内容
感谢收听,下期见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