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年连战出任外交部长
这是李登辉对他政治能力的一次考验
当时国民党的外交权力一直掌握在“官邸派”手中
两度担任部长的沈昌焕对外交决策有幕后影响
因此与李登辉不合
连战在外交部并无任何班底
几位次长也都是沈昌焕人马
他的上任给人一种孤军深入、前途未卜之感
出人意料的
一向稳重保守的连战竟锋芒尽显……
“我是谁”是一个非常深刻的问题
至今为止
人类是唯一一个主动提出“我是谁”这种本体性问题的动物
所以尽管知道机会渺茫
孤儿们还是会终其一生寻找他们的亲生父母
几乎所有人都会在某一时刻情不自禁的问过自己
我是谁?
我从何而来?
我存在有什么意义?
假如你去问台湾人这个问题
不管在哪个时代
答案都显得格外复杂
追根溯源
台湾文明的根基并不是中华文明的分支
而是东亚-南洋大航海文明链的一部分
在明清以前
台湾主要是原住民族的聚集地
属南岛语系
大约五六千年前
台湾原住民的一部分往南迁徙后
逐渐形成了今天包括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新西兰、夏威夷……
等多个民族在内的南岛语系族群
也就是说,台湾是南岛语系的起点
是南岛族群的伊甸园
16-17世纪
随着海上帝国扩张时代的来临
台湾因为航运要冲的地理位置
成为荷兰、西班牙角力的战场
虽然荷西统治非常短暂却让台湾首次被纳入全球商业体系
1662年,郑成功攻打台湾
驱逐欧洲人后占据全岛南部
他将大量汉人带入台湾
建立了以屯垦、军政、儒家文化为核心的新社会
连横,字雅堂,台南人,1878年生
其先祖来自福建漳州
于康熙年间移居台南马兵营
“马兵营”即郑成功骑兵驻扎之地
道咸时期,连家开始兴旺
除园圃生意外还开设糖厂及樟脑生意
逐渐跃升为台南豪富
1895年,清政府将台湾割让给日本
命令台湾布政使唐景崧等官员弃岛内渡
但不少台湾人拒绝投降
台北士绅丘逢甲拥立唐景崧为台湾民主国大总统
刘永福为大将军
起兵反日
连横的父亲连得政也积极投身到投日运动中
四处奔走为刘永福筹措军饷
日本接管马兵营后征收连家祖宅为法院用地
连得政很快病逝
自此后连家开始衰落
1897年
连横曾到上海的圣约翰大学短暂学习俄文
后因母亲催促他返台完婚而弃学
同年
迎娶“台湾保险业之父”沈鸿杰之女沈筱云
和众多富家公子的选择差不多
连横弃商从文
在台湾和内地办过多家报纸
因为当时的中国知识分子普遍将台湾视为“荒蛮”之地
自恃才高的连横还曾回到厦门参加大清的科举考试
可惜未被取中
1908年
连横开始着手撰写《台湾通史》
自1912年至1914年间
他在中国内地进行了一次长途旅行
先后在上海、武汉、北京、沈阳等地盘桓
还受赵尔巽邀请在清史馆任职
取得了大量台湾的资料
这对他编写台湾史大有助益
1920年《台湾通史》正式出版
这是有史以来第一部以台湾为本的历史记录
其体裁依照司马迁《史记》体例而成
起自隋炀帝,终于台湾割让日本
全书共有纪4、志24、传60,共88篇
实际上从连横撰写历史的方式就不难看出他的自我身份认同
连横生活的时代是一个破碎和令人怀疑的时代
台湾既有原住民
也被欧洲与日本作为实验场
又是汉人流亡与拓殖之地
复杂的多重身份
让追问“我是谁”这个问题
显得格外迫切
本质上
连横与发明中华民族的梁启超一样
都是中华主义者
他虽然也将原住民纳入自己的历史体系中
却赋予他们原始、野蛮的形象
他通过将台湾视为大清之外的一个独立国家而使得台湾成为中华民族的一部分
“夫台湾固我族开辟之土,延平既至
析疆行政,抚育元元
而我颠沛流离之民
乃得凭藉威灵、安生乐业……
而故留此海外乾坤,以存明朔也”
作为一个正统的中国文人
连横曾因为日本政府禁止使用台语而无比忧虑
他编写并出版了《台湾语典》保护台语
1930年
连横因为在《台湾日日新报》发表文章,主张“鸦片”有益引起争论
因为这件事他甚至被所在的诗社除名
有人认为他在为台湾总督府重开“鸦片特许证”开脱
有人认为他经济窘迫
这篇文章稿酬丰厚能够帮他暂渡难关
连横的外孙女林文月则指称此文是冒名发表
无论如何
1930年的台湾在日本的治理下
经济高速发展
现代化的教育和医疗系统日渐完善
铁路、公路连通南北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故国再好,人也要面对现实
况且是十分美妙的现实
对于连横这样生于大清、长于日治的人来说
无论是抱守残缺,还是拥抱新政
实际上都情有可原
不管真相如何
连横很快用实际行动对自己的身份和文化认同做出了选择
1933年,他携全家移居上海
三年后因肝癌在上海病逝,得年58岁
连横与妻子沈筱云育有三女一子
其独子即连战之父连震东
据说连横逝世前曾写信给连震东:
“今寇焰迫人,中日必有一战
光复台湾即时也”
“儿媳即将生产,若生男则名“战”
寓有克敌制胜,自强不息
收复故国,重整家园之意”
连震东,1904年出生在台南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的同一年
连震东前往日本
进入庆应大学中学部学习并在此期间开始参与政治活动
他曾与台湾著名政治人物郭国基、吴三连
在东京领导四百多名学生响应台湾的自治运动
后郭国基成为台湾省参议会议员
吴三连则做了台北市长
返台后不久,1931年
父亲连横得知儿子的志向与抱负便写信给好友张继
“弟仅此子,雅不欲永居异域
长为化外之民,是以托诸左右
昔子胥在吴,寄子齐国;
鲁连蹈海,义不帝秦
况以轩黄之华胄,而为他族之贱奴
泣血椎心,其何能?”
张继,国民党元老
我们曾经在之前的节目《陈独秀》中提到过他
赴日学习期间
张继与陈独秀、邹容等人结识
1903年某日晚
为了戏弄大清学监姚大人
三人闯进其卧室
由张继抱腰,邹容捧头,陈独秀挥剪
剪掉了姚大人的辫子
还将辫子挂在留学生会馆的梁上示众
辛亥革命后
张继当选中华民国首任参议院院长
他最开始支持孙中山的联俄容共
后来却积极反共
是西山会议派的主要成员之一
连横与张继的友谊开始于1905年
当时连横在厦门创办了《福建日日报》
革命党人频繁与他接触
希望能借由此报宣传革命思想
在此期间,连横与张继相识
两个热血青年很快结为至交
连横与张继的关系
是连家后代最终走上政治之路的重要原因
据说张继看到连横写来的信当场落泪
此后连震东便一直追随张继左右
一二八事变后,张继前往西安
打算以西安为陪都
建设西北为抗日基地
连震东与张继一起来到西安
担任西京筹备委员会委员
主要负责项目的财务统筹与预算工作
1940年,连震东迁往重庆
出任国民党中央战干团教官
并被授予少将军衔
抗战胜利后
连震东回到台湾接管台北州的军政事务
1949年国民党败退台湾
连震东再次因为身份特殊受到重用
在中国大陆时期
国民党内部山头林立
大家比较熟知的有:
军统系、CC系、政学系、孔宋系、团派等
这些旧派系来台后竞争力逐渐消失
但人脉关系网依然存在
台湾本地的政治派系战前就有
战后则分为台中派、阿海派、半山派等
台中派以台中林家的林献堂为首
多为地主士绅
阿海派的领导人是蒋渭川与许丙
由日治时期御用士绅与部分反日分子组成
蒋渭川与许丙二人原本政治理念并不相同
战后却为了共同对付“半山派”结成联盟
半山派
多由日治时期到中国求学或做事的台湾人组成
因为外省人被台湾本地人称为阿山仔
因此这些人被称为半山
国民党为了有效管理台湾必须依靠台湾世族
但又不信任台湾本地人
因此起用半山派担任高级公务员
半山派内又有多个派系,如:
连震东系、游弥坚系、刘启光系等
两蒋到台湾后采取了让党内各派系掌握中央重要机关
让地方派系担任地方议员、乡镇市长的政策
但底线是绝不允许中央派系与地方派系结合
在这样的统治模式之下
逐渐形成了今天台湾独特的政治风貌
连震东身份特殊又极具才干逐渐受到重用
一路从台北县长、建设厅长、民政厅长、省政府秘书长到内政部长……
不断节节高升
连震东与妻子赵兰坤最被人津津乐道的是“生财有道”
夫妻二人自六十年代开始投资股票与地产
在1989年台湾国税局的资料中
登记在其子连战名下有六笔土地
约20250坪
据台湾报刊估计
价值约为200亿元新台币
当然此估值未经官方核定,仅作参考
除了党内工作
连震东也有诸多社会兼职
1951年,《中华日报》社改组
连震东由社长改为董事长
他力荐叶明勋为社长
在文化、新闻界建立了广泛的人脉关系
从连震东身上可以清晰看到“台湾人”这一身份
充满了命运的无常与时代的悲喜
连家先祖虽是福建移民
但在台湾传承多代
算是道道地地的台湾人
然而由于时代与历史的复杂性
连震东与父亲连横在选择回归大陆成为中国人后
却又因为时事再度迁回台湾
台湾也在郑成功之后再一次成为流亡与拓殖之地
这其中的兜兜转转,让人叹息
1986年,连震东在台北逝世
享年82岁
总经蒋经国特颁总统令褒扬连震东:
少励志节,克缵家风,深明民族大义
学成献身祖国,竭智宣劳,共御外侮……
尤于地方自治,懋积孔昭
膺聘资政以来
复多献替,平居热心公益,为世所称
正是连震东在政界的深耕为后来连战的崛起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命运这种事,你不能不承认它的存在
仿佛连家与台湾有什么特殊的缘分
在其先祖自康熙年间入台后
几代人跨越江河湖海
再次回到台湾扎根发展
不过这时候的连家
已不仅仅是地方豪族
还是政坛显贵
连战,连震东独子
1936年出生在西安
后随父母暂居重庆
1946年,10岁的连战离开家乡中国
回到家乡台湾
作为“高干子弟”
连战自小接受了严格的教养
并按照政治精英的模式规划其人生道路
1968年
在获得芝加哥大学政治学博士学位后
连战与妻子方瑀返台,逐渐步入政界
连战出身世家,自小耳濡目染
非常熟悉官场哲学
据媒体报道
连震东曾教导连战应少说话、多做事
进入政界后
连战行事守本分、不夸耀
仕途始终一帆风顺
他回国后即被杭立武看重
加入其负责的国际事务研究小组
由于该小组直接向蒋经国汇报
连战亦常有机会与蒋经国会面
1975年
连战任台湾驻萨尔瓦多全权大使
自此正式开始了自己的仕途
和很多人的认知不一样
政治与医学、法律一样有自己的“传承系统”
是一个专业化极高的“技术活”
不仅需要熟悉制度、广泛的人脉
还要懂得怎么和媒体、公众、国际接轨
这些软实力,是普罗大众难以企及的
1981年,连战45岁入阁成为交通部长
是历来最年轻的部长
这是连战仕途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
不过连战生性稳重保守
而交通部长则要天天与海难、空难打交道
并不是连战所长,在任六年
连战缺乏明显的建树
他自己也说自己确实是“门外汉”
好在他虚心刻苦
1984年被擢升为国民党中常委
再次成为中常委中最年轻的一员
连战自己说:“我的命运大概还不错
但命好并不足恃
如果不肯用心
到手的一切还是会失去”
低调稳重、刻苦用心
几乎是连战一生行事风格的体现
1988年连战出任外交部长
当时的外交部由“官邸派”沈昌焕把持
据说
当连战走进外交部的会议大厅时
场面一度沉默
几位次长都默契低头
无人答话——他们都是沈昌焕系人马
然而仅仅过了三个月
北京和莫斯科就都听到了连部长的大名
他绕过沈昌焕,直接带团访问苏联
为台湾的经贸外交带来巨大突破
沈昌焕大举反攻不成,黯然辞职
连战上台即“扳倒”官邸派
消除了李登辉在外交决策上的掣肘
可谓出师大捷
台湾自此也在连战的影响下开始了“弹性外交”
1990年,李登辉欲收归省府权力
连战调任台湾省政府委员兼任主席
1992年
李登辉与郝柏村的“李郝之争”进入白热化
两人之间的斗争既是路线之争也是权力之争
双方经过数轮激斗之后
最终以郝柏村被迫下台收场
得利于李郝之争
1993年
连战顺利通过投票成为新一任行政院长
他也是首任台籍内阁首脑
1996年,连战与李登辉搭档
当选为中华民国历史上首任民选副总统
此后在2000年、2004年他两度参加总统大选
可惜均败于民进党的陈水扁
当时,国民党已入台执政50年
无法摆脱“保守”“威权余孽”的形象
还有诸如黑金政治这样的丑闻
这让许多选民感到厌倦
2005年,败选后的连战访问中国
这在当时是轰动一时的大事件
它不仅是一次简单的破冰之旅
还是非常高明的政治布局
这是对岛内绿营的一次否定性回应
也向全世界展示了“自家事、自家了”的和平姿态
连战访中对台湾政坛及马英九后来的获选产生了深远影响
不觉年华似水流,20年弹指一挥间
对身在其中的我们来说确实犹如大梦一场
今天的台湾和二十年前相比
已经风气大变
我们来看这样一组数据
根据台湾各大民调
在1992年
认为自己是台湾人的比例是18%
到2020年已经超过63%
2024年则接近70%
这其中的变化自然是国际局势、香港政局、文化隔阂等多种因素的叠加
但无论如何,人心似水、民动如烟
台湾人的身份认同似乎又一次走到了一个历史的分水岭
历史总是这样吊诡
这样的让人捉摸不定
百年连氏,三代传奇
族群迁徙、身份重建
地方豪强、政坛显贵……
连家一如台湾自身
在时代的浪潮中来来去去
进进退退
“我是谁”本是一个哲学问题
到了台湾人这里却成了一个不可回避的现实
不知道
明天命运又会把我们带到哪里呢?
槐陌蝉声柳市风,驿楼高倚夕阳东
往来千里路长在,聚散十年人不同
但见时光流似箭,岂知天道曲如弓
平生志业匡尧舜,又拟沧浪学钓翁
好,今天的节目就到这里
我是文婷,下次见!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