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划经济不是为了繁荣,而是为了战争?…时基因”…的打仗”?从两弹一星到芯片战,一部“经济动员史”全解析#中国经济 #房地產#中国新闻【中国经济】

大家好 这里是小余聊经济
欢迎观看全新的系列节目——《中国经济设计原理

这是一个旨在深度拆解中国经济这台庞大而复杂“
发动机”的深度剖析我们将用20期的节目和大家一
起层层揭开中国经济运行的奥秘
探寻其独特的逻辑和深层基因让大家对中国经济有
一个全面性的认知
很多人觉得 中国的经济模式是从1978年改革开放
才开始’设计’的
但今天 我想把时钟拨得更早一些 回到1949年
那个风雨飘摇 百废待兴的年代因为 要理解今天中
国经济的许多底层代码我们必须回答一个最根本的
问题:
刚刚诞生的新中国 在经济上几乎一穷二白为什么
没有选择当时看起来让
西方国家富裕强大的市场经济而是毅然决然地走上
了苏联式的计划经济道路?
这背后 不是一个简单的意识形态选择而是一场由
当时国内外环境共同决定的近乎唯一的选择
今天 我们就回到那个历史的十字路口看看新中国
的第一份’经济蓝图’是如何被绘制出来的
我们先来看当时的国内新中国接手的是一个怎样的
‘烂摊子’1949年 用’满目疮痍’来形容中国毫不为

经历了晚清的衰败军阀混战 八年抗日战争和三年
解放战争整个国家的经济体系已经基本崩溃
具体有多惨呢?我们来看几组数据:
• 工业基础极端薄弱:1949年 中国的钢产量只有
15.8万吨连比利时这种小国的零头都不到
我们能造什么呢?桌椅 茶碗
当时连一颗铁钉都要叫’洋钉’重工业几乎为零 整
个工业体系是残缺不全的大部分集中在东北和沿海
的几个通商口岸
而且很多还是日本人留下的
• 恶性通货膨胀失控:国民党政府在败退前疯狂
印钞 导致了中国历史上最恐怖的通货膨胀金圆券
变成废纸 物价一天能涨好几次
老百姓对纸币和市场完全失去了信任交易回到了以
物易物的原始状态
整个国家的金融系统 已经瘫痪
• 农业生产濒临崩溃:长期的战乱导致劳动力锐
减农田荒芜 水利设施失修
粮食产量极低四亿多人口 大部分都在温饱线上挣

国家连最基本的粮食安全都无法保证
• 社会秩序混乱:文盲率超过80% 人均寿命只有3
5岁
城市里失业问题严重土匪 特务 旧社会的残余势力
横行大家可以闭上眼睛想一下这个画面:一个国家
没有工业 没有钱 粮食不够吃
社会乱成一团
这就是1949年新中国面临的内部困境面对这样一个
即将倾倒的“大厦”首要任务是把它扶住 别让它
塌了
但仅仅扶住就够了吗?我们再把视线从国内转向国
外 看看当时的世界
留给中国的 又是一个怎样的环境如果说国内是’一
穷二白’那国际上就是’四面楚歌’
1949年 世界已经迅速进入了冷战格局
一边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阵营另一边是以
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两大阵营之间 是政治 经
济 军事上的全面对抗
新中国的成立本身就是社会主义阵营的一次巨大胜

这自然就站到了西方世界的对立面很快 以美国为
首的西方国家对新中国采取了全面的封锁 禁运和
孤立政策
• 政治上不承认:长期拒绝承认新中国的合法地

把国民党当局留在联合国• 经济上搞封锁:成立
了一个叫“巴黎统筹委员会”(CoCom)的组织
列出了数千种商品的清单严禁向中国等社会主义国
家出口从石油 橡胶到先进的机器设备 什么都禁
想通过正常的国际贸易来发展经济 门都没有• 军
事上搞包围:朝鲜战争的爆发 就是最直接的体现
美国第七舰队开进台湾海峡在中国的东北 东南沿
海形成了军事威胁
好了 现在我们把两条线索合在一起看:内部 是一
个濒临崩溃 亟待重建的国家;
外部 是一个充满敌意 将你彻底封锁的世界朋友们
可以想象一下 如果你是当时的国家领导人面对这
样一个内外交困 濒临崩溃的国家
你的首要任务是什么?是让市场慢慢发挥作用等个
几十年看能不能’自由发展’起来吗?
显然不现实 当务之急 是生存
是要用最快 最强力的手段 迅速稳定社会秩序恢复
基本生产 并且集中全国所有稀缺的资源去干那些
关乎国家生死存亡的大事——建立自己的工业体系
特别是国防工业
在这种极端状况下 ‘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显得太
慢 太无力 也太不确定了
唯一可行的方法就是用一只强有力的’看得见的手’
把整个国家捏成一个拳头 把资源死死攥在手里统
一调配
所以 选择计划经济首先是当时国内外极端困难的
现实
逼出来的一条’求生之路’而这条’求生之路’恰好与
当时唯一可能的外部援助方——苏联
不谋而合
被西方世界封锁的中国唯一能求助的 也愿意提供
系统性援助的只有’老大哥’苏联
苏联不仅提供了贷款更关键的是提供了成套的工业
设备 技术和专家也就是著名的’156项工程’
而要接收和运行这套苏联援助的工业体系你就必须
采用和它配套的’
操作系统’——也就是计划经济所以你看 内部的生
存需求决定了必须’集中力量’;
外部的封锁和唯一的援助来源决定了只能走’苏联
道路’当这两个条件叠加在一起计划经济就成了新
中国在那个历史十字路口上
唯一且必然的选择
计划经济的最大优势 就是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

在这个框架下 国家通过计划体系迅速建立起了一
整套覆盖全国的“指令型经济结构”
这套系统不仅覆盖工业农业 交通 能源等基本部门
还延伸至教育 医疗 科研等领域
尤其在国防方面计划经济提供了一种几乎不受资源
限制的“国家动员能力”:
• 上世纪50年代末启动的“两弹一星”工程就是
这一能力的体现
它并非简单地依赖资本投入而是通过全社会的行政
调度 人力集中 部门协作实现了在极度资源稀缺背
景下的突破性科技成就
• 在全国统一指令下 数十万名科学家工程师 军
工人员 基层劳动力
被整合为一个高度协同的系统突破了原子弹 氢弹
和人造卫星的技术瓶颈• 如果放在市场体制中这
样高投入 长周期 短期零收益的项目
很难通过正常融资获得实施空间
这一阶段的计划经济起到了“临时制度替代”的作
用:它代替了缺位的市场机制代替了尚未建立的社
会信任机制
也代替了低效率 高成本的协调博弈过程换句话说
计划经济解决的 不是经济问题本身而是国家如何
在最短时间内构建起一套可
运行的“工业+制度+社会秩序”的组合体系在制度
重构的早期阶段中国优先选择了“均等主义”的资
源分配方式
尽管绝对财富有限但计划体制通过配给制度(如粮
票布票 肉票)实现了基本的公平感
这种公平 并非基于市场的“效率分配”而是基于
国家的“最低保障”逻辑这种逻辑有两个重要作用

1. 社会稳定:在新中国建国初期 全国四亿多人中
超过八成生活在农村文盲率高 医疗匮乏 就业不稳
如果直接推行市场机制极有可能引发大量失序与不

而计划经济下的“单位制”与“工分制”虽然清贫
却基本消除了大范围失业饥饿与暴乱风险
2. 社会组织的基础工程:每一个人从出生到死亡
都被纳入国家体系
户籍管理 单位人事 医疗保障 教育系统构成了一
种“制度化生存环境”人虽然贫穷 但有序 受控这
也是国家治理在社会层面得以延伸的根本原因
中国原本是一个农业国家 重工业基础极其薄弱
通过“一五计划”等系列国家战略中国在短时间内
建立起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尤其是钢铁 电力 机械
煤炭 交通运输等“国之重器”
苏联援助的156项重点工程主要集中在重工业领域
而计划体制保证了这些项目在全国范围内顺利落地
:• 在资金极度紧张的背景下 国家通过统收统支
优先保障了重点工程;
• 在技术力量不足的前提下苏联专家被组织 翻译
调配到关键项目;
• 在劳动力组织方面几十万技术人员与建设队伍
被统一调度突破了地区 行业 部门之间的协调障碍
这种跨区域 跨部门的强力协调是市场经济短期内
无法完成的也成为中国后续实现自主工业化能源独
立和重工业自给的制度基础
但正是这种高度集中 垂直指令的体制随着体量扩
大 经济复杂性增加开始暴露出严重的“信息错位
”问题
计划经济的基础是“指标”—国家设定每年钢产量
粮食产量 水泥产量 布匹产量等目标
由各级部门层层分解 逐级落实
但问题是:下级只能服从 不能质疑;只能报喜 不
能报忧
这造成了一种制度性的“信息上行失真”:
• 为了完成指标 基层常常虚报产量;• 上级根
据虚假的数字继续制定更高的计划;
•最终出现“亩产万斤”“钢铁超英赶美”的荒唐
目标;
• 资源错误配置 耕地被毁 劳动力浪费经济陷入
灾难1959—1961年间的大饥荒就是这种系统性失真
的直接后果
国家高估了粮食产出盲目征收 导致大量农村人口
无粮可食
据公开研究 死亡人数超过1500万成为计划经济时
期最大的社会悲剧这不是一个执行错误的问题而是
一个制度逻辑层面的根本性失衡:
计划体制本质上依赖“指令正确”但在大规模经济
体中没有任何一个中央可以全面掌握所有真实信息
计划经济依靠的是“完成任务” 而非“追求效率

企业的目标 不是产品多好而是“有没有完成计划
”;干部的晋升 不是看市场反应而是“有没有完
成指标”这直接造成三个结果:
1. 企业缺乏动力:企业没有定价权没有利润考核
一切都由上级指派缺乏自主创新意愿;
2. 个人激励不足:不论你工作再努力 发明再优秀
工资基本固定 甚至吃大锅饭;
3. 科技研发僵化:技术开发由计划批准 周期长
流程复杂
科研人员积极性被严重压抑结果是:一方面国防科
研能够集中突破但另一方面 民用科技和生活消费
领域长期落后
中国直到改革开放前 很多轻工产品仍依赖进口计
划经济的一大问题在于:即使完成了计划任务经济
也可能并不“有效率”
典型例子是“产量崇拜”:
• 钢铁计划完成了 但库存堆积如山 没人用;•
化肥计划完成了 但缺乏运输 堆在港口腐烂;
• 粮食生产达标 但分配系统崩溃老百姓吃不上饭
从宏观历史角度看计划经济是中国经济制度发展中
不可跳过的一步它提供了国家构建初期最为关键的
四大能力:资源动员能力 社会组织能力 国家治理
能力
以及工业体系建设能力然而 计划经济也暴露出其
固有的局限性
它虽然擅长集中力量办大事 快速实现战略目标但
其本质是**“战时经济”
它将民众边缘化** 无法像市场经济那样通过自发
的供需关系和价格信号实时接收和响应民众多样化
的需求信息
这种自上而下的垂直指令模式随着经济体量的扩大
和复杂性的增加
带来了严重的信息失真激励扭曲 创新受限以及民
生长期边缘化等问题这最终决定了:计划经济在中
国历史上是**“有用”的
但不是“永恒”**的它完成了自己的阶段性使命也
走到了自身的逻辑尽头

评论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