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 我是小余聊经济!今天我们直接切入正题
——2024年10月末中国的货币总量达到了3097100
亿元!但你知道吗?
去年10月 这个数字只有2882276亿元也就是说 货
币供应量在一年之间猛增了超过22万亿!听到这里
你可能会想:哇!
中国的钱增加了22万亿 经济是不是要飞起来了?
但事实可能正好相反中国经济 可能正处于严重的
经济危机之中?
从常规经济学角度来看M2的增长通常意味着市场上
有更多的钱这理应会激发经济活力 促进企业投资
带动消费
但现在的情况却并不乐观**为什么呢?**因为这些
新增的资金并没有流入市场
而是被锁在了银行里根本没有真正推动经济的增长
举个简单的例子:假如你中了500万大奖按理说你
应该兴奋得飞起 准备买车 旅行度假享受生活!但
如果你选择把这500万存进银行而不是花出去 那这
笔钱对经济的贡献几乎为零
虽然数字上你的财富增加了但因为你没有将这500
万转化为消费或投资
市场上反而会“缺少”这部分财富
现在 这正是M2暴涨的真实写照表面上看 货币供应
量飙升 仿佛经济要腾飞了大家的钱多了 消费和投
资都应该活跃起来
但实际情况是 大家都把钱存进银行 成了“死钱”
这些资金并没有流动到市场无法激发消费或推动生
产 反而可能加剧滞胀压力
说到这里 我们回顾一下历史上两次典型的经济事
件1990年代的日本泡沫经济和2008年美国的次贷危
机 先说1990年代的日本
当时 日本的M2货币也经历了高速增长表面上看似
“资金充裕 经济向好” 但实际上民众对未来经济
充满了不确定感
于是 大家选择把钱存进银行而不是用于消费或投
资结果是什么?货币并没有进入实体经济反而导致
需求不足 企业发展停滞
最终拖累日本进入了长达三十年的经济低迷期
再来看2008年的美国次贷危机
危机爆发前 美国实行大规模货币宽松政策M2的增
速一度达到10.5%按理说 货币量的快速增长应该为
经济注入活力但结果却适得其反
新增资金没有真正进入实体经济而是被银行和金融
机构“圈存”起来
变成了推高资产泡沫的燃料当这些泡沫破裂时 引
发了全球性的金融危机
现在 我们回头看看中国M2的增长中国M2货币一年
之间暴增22万亿看似贷款需求增长
经济繁荣 而实际却上这些钱并没有真正流向实体
经济不仅无法拉动消费或投资反而有可能成为潜在
的经济隐患
就像1990年代的日本和2008年的美国一样当资金被
银行或金融体系锁住时表面的“钱多了”反而会成
为一种虚假的繁荣甚至在关键时刻引爆系统性风险
接下来 让我们来看看M1货币供应量
M1与M2不同 M1是企业的活期存款代表企业的“活
钱”是企业用来日常支付 生产和消费的钱
如果说m2是企业的总资产那么m1就是企业的净收入
我们知道企业的总资产可以通过股票炒作拉高或者
降低
然而企业的净收入却无法通过这些手段来改变
所以m1更加能反映了企业的运转和市场情况根据20
24年10月的数据:
中国M1同比下跌了6.1% 总额只剩下63.34万亿比去
年少了整整4万亿!这就好比一个企业今年的收入
比去年减少了6.1%
企业的收入在萎缩 市场在萎缩这还不是最可怕的
最可怕的是M1的下跌就像一个信号弹告诉大家——
经济在“降温” 市场在“萎缩”如果这个信号被
广泛认可 那么问题就会雪上加霜
想象一下 你所在的公司 年收入一年不如一年老板
为了削减成本 接连裁员
虽然目前你还没有被裁掉
但是你敢在这个时候去买房 买车甚至出国旅游吗
?答案显然是不敢了当企业的收入减少 市场不景
气时个人的第一反应往往是“攒钱过冬”
手里的钱能不花就不花谁知道明天公司会不会倒闭
?
当大家都选择把钱存进银行而不是花出去市场需求
就会急剧下降需求减少 企业的利润空间就更小只
能进一步削减开支甚至裁员
这一来一回的恶性循环 最终让经济失去了“活力
”比如说 小王是个普通白领
原本每年都有出国度假的计划但公司最近效益不佳
老板不时提到“优化结构”于是小王取消了出国
度假的计划果断把旅游预算存进银行 小王减少了
支出
餐馆的收入也减少了 旅游公司老板再一算账收入
又下降了 只能缩减员工规模这样一来 小王的不消
费直接影响到了周边企业和员工的生活
大家的钱包越来越紧最终整个市场都陷入了“死循
环”
M1的大幅下滑还传递出了企业对未来的悲观预期当
企业对前景不看好投资自然停滞 招聘也不积极 甚
至开始裁员 降薪
要知道 企业信心是市场的“发动机”而消费者信
心则是市场的“燃料”
当企业和消费者都选择“刹车”经济这台“引擎”
还能跑得动吗?再来看另一个关键指标——剪刀差
2024年10月 中国的剪刀差已经拉大到13.6%这是一
个非常危险的数字远超2008年次贷危机时期的美国
!为什么这么说呢?
让我们对比一下历史数据:2008年次贷危机期间的
美国:
M2增速为:10.5% M1增速为:1% 剪刀差为9%尽管
美国当时经历了严重的金融危机但M1仍在增长 说
明市场资金并未完全冻结
企业投资和居民消费的仍然处于正增长危机虽重
但经济的心跳还没停止
而2024年的中国:M2增速:7.5% M1增速:-6.1%
剪刀差:13.6%
看到差距了吗?现在中国的“活钱”不仅没有增长
反而大幅下滑
这说明市场流动性几乎枯竭企业投资和居民消费都
在进入“紧缩模式”
大家选择把钱存起来 而不是用于投资或消费回到2
008年的次贷危机 美国虽然危机重重但M1的增长至
少还证明了市场尚有微弱的活力
而今天的中国 M1货币断崖式下跌
直接反映了资金链的紧张和市场信心的崩塌剪刀差
达到13.6% 已经超过了当年的美国这说明中国目前
的经济问题
甚至可能比次贷危机时期的美国更严重
这还没完 剪刀差的扩大这种现象 在经济学上有个
专业术语叫做银行资金的“空转”
通俗来说 **银行资金的“空转”**就是钱在银行
体系里“团团转”却没能真正进入实体经济
可以把这个现象 想象成建筑工地和建筑材料理论
上可以用建筑材料修建高楼大厦但由于没人愿意冒
险开工 材料只能堆放在工地上逐渐变成了“建筑
垃圾”
在现实的世界里 银行就是“建筑工地”而银行的
钱就是建筑材料大量的资金无法发挥作用 白白浪
费掉了
那为什么会出现“空转”现像呢?当市场信心严重
不足经济前景模糊 风险不断增加时
企业就会变得“谨小慎微”
他们宁愿把钱存着 也不敢冒险去扩张
即便银行愿意贷款企业通常把这些资金当作“备用
金”以备不时之需 而不是拿来做真正的投资
不仅企业不敢投资 银行在放贷时对风险的把控和
审核也变得越来越严格尤其是在当前经济低迷的情
况下
银行担心企业的还款能力不足 害怕违约风险因此
银行对高风险客户实行严格“把控”面对这些客户
银行宁愿选择“不放贷”
也要避免坏账企业不投资 银行不放贷大量资金就
像水在池塘里打转
找不到流向实体经济的渠道于是 这些资金就滞留
在金融系统内部变成了一个“闭环游戏”
银行资金“空转”通俗地说 就是像往一辆“趴窝
”的新能源车里加油——油加得多 但车子根本不
动
与此同时 大量的汽油堆积在车里一不小心就可能
引发大爆炸爆炸的风险远远比车子不动更可怕
因为它不仅无法推动经济前进反而成为经济炸药包
政府和央行通过货币政策向市场注入流动性本来是
希望这些资金能进入实体经济
推动生产 投资和消费的良性循环但现实却是 这些
资金大多停留在银行账户里“打转”迟迟进不了市
场
结果呢?实体经济没能享受到“油料”的滋润反而
因为资金的空转效应
越来越多的钱被困在金融体系里企业 消费者手中
的“活钱”却越来越少整个经济也陷入了“资金荒
”
那这种资金空转到底有什么恶果?表面看 它让市
场上的流动性变得枯竭直接导致生产低迷 投资意
愿下降 消费疲软
但更深层的问题在于当银行大量资金无法流入实体
经济时它们往往会去寻找新的“出口”
就会在市场上引发过度投机的现象
举个例子 今年9月份中国股市的“疯牛”现象就在
一定程度上印证了这种资金空转效应当资金在银行
体系内不断循环却无法流入实体经济时 资金就会
缺乏出口
资金也像水一样
水满了会溢出 并且流向低处 资金也是一样满了就
会溢出 流向那些能提供短期回报的领域
比如股市 甚至一些虚拟资产市场这就是所谓的**
“资金的非理性流动”**也可以理解为资金的“空
转”引发了投机泡沫
会让大家更好地理解资金的非理性流动我们举个例
子去了
假设你手里有一大笔资金但你看不到任何有前景的
商业机会那你会怎么办呢?你很可能会把钱投向股
市盯上那些看起来会涨的股票
甚至一些风险较大的投资产品
这个时候 股市就成了“资金的出口”因为这些市
场相比实体经济更容易提供短期的回报——尤其是
在
低利率环境和货币宽松政策的影响下
对于投资者来说股市可以在短期内提供极大的盈利
机会
而这种市场往往并不需要实际的生产力支撑甚至许
多时候它就是一个“零和游戏”——并没有创造出
任何实际价值只是资金的转移和价格波动
当资金无法进入实体经济进行投资时它就会流向这
些“投机市场”
这种资金的“非理性流动”最终可能引发一个更严
重的现象——市场泡沫举个例子 9月中国股市的“
疯牛”现象正是典型的投机泡沫
当大量资金进入股市时 股票价格就可能飙升但这
些价格上涨并没有真正的经济基础
它们不过是资金过剩的产物在历史长河中每一场经
济泡沫的背后都能看到资金空转的影子
资金空转与过度投机最严重的后果是会导致经济与
金融市场的脱节
这种脱节的后果 不仅仅是金融市场的过度膨胀更
是在实体经济中形成了一个巨大的“空洞”企业因
为缺乏资金无法发展消费者因为收入下降无法消费
整个经济的增长也因此受到压制而这些投机市场看
似活跃但它们并没有为经济提供任何实质性的支持
当大量资金涌入股市或房地产等虚拟资产市场时表
面上看市场上非常繁荣股市 楼市都一片“红火”
但如果这些市场没有与实体经济的增长挂钩那么这
种繁荣将是一场泡沫
注定会在未来某一天破裂
到那时 不仅股市会崩盘整个经济也会陷入更深的
危机所以 资金空转不仅仅是一个金融现象它深刻
影响着整个经济的运行和健康
如果资金不流向实体经济最终将流向投机性质的领
域
而我们看到9月份股市的“疯牛”现象就是这种空
转资金的一个显着标志
当M1下降 而M2增长时市场就会进入了一个典型的
“流通失衡”状态这种失衡直接推高了通缩的风险
那么 通缩到底意味着什么呢?简而言之 通缩就是
物价普遍下跌
乍一听似乎是件好事——物价便宜了大家可以用更
少的钱买到更多的东西然而 现实情况远比表面看
起来复杂通缩实际上是经济危机的前兆
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假设大家都认为商品价格还
会继续下跌
那么消费者的心理就会发生变化
大家就不再急着买东西反而会选择等待价格进一步
下跌你可以想象一下 2015年房价一路飙升时售楼
处几乎是人满为患 因为大家都知道
“今天不买 明天房价可能就更贵”
2015年购房者的心理是“今天买更划算”所以消费
积极性很高 反观这两年 房价开始下跌售楼处就会
变得冷冷清清 消费者的心理转变为“不急 等一等
价格或许还会再低 ”
这种“等一等”的心态实际上导致了需求的进一步
萎缩
这种情况不仅限于房市其他大宗消费品——比如汽
车 家电等也都受到类似影响
消费者普遍选择“观望” 而不是“消费”当大家
都不再积极消费时 市场需求急剧下降整个经济也
陷入了萎缩状态
消费者不愿消费 企业也陷入了困境当价格持续下
跌时企业的利润空间被压缩——商品不仅卖得少
价格也低 成本却在上涨
企业面临着生存压力为了应对困境 不得不采取减
产 裁员等手段随着裁员的增加失业率上升 消费者
的收入进一步缩水
消费能力也变弱企业的生产积极性大幅下降甚至有
的企业不得不倒闭
这一系列的负反馈作用进一步加剧了经济下行整个
经济进入了恶性循环
在这样的环境下企业的生产和投资意愿几乎化为泡
影整个经济陷入低迷
市场流动性越来越枯竭消费者和企业的信心都受到
重创如果中国经济一旦进入通缩阶段它就像一个黑
洞 吞噬的不仅仅是消费的活力
连企业的生产和投资意愿也会被吸走最终可能让整
个经济陷入全面的通缩在经济下行 通缩加剧的情
况下传统的货币政策和财政刺激
措施往往已经很难起到效果
比如减税降息货币宽松等本来是用来刺激消费和投
资的手段但在通缩环境下 这些政策往往失效
为什么?因为消费者和企业的信心都受到了严重打
击
大家不再愿意消费和投资 即便政府提供更多资金
也无法激活市场的活力就像一辆失去动力的汽车
无论给它加多少油它都不会动一下
这个阶段在经济学中被称为“政策的无效化”是一
个非常危险的阶段
在这种情况下政府的经济刺激措施可能无法扭转经
济的颓势
甚至可能加剧市场的不稳定性在流动性收紧的情况
下企业和个人的流动资金逐渐减少
债务压力也随之不断加大许多盈利能力较差的企业
开始陷入困境
为了应对危机 很多企业采取了“借新还旧”的做
法短期内虽然能够勉强维持 暂时缓解债务危机
但如果经济形势没有得到根本好转企业的盈利能力
依然没有恢复那么这种“借新还旧”就会变成一个
无底洞债务压力日益沉重 企业的困境也将愈加严
重
“借新还旧”是一种短期内看似能够解决问题的方
式
企业通过借新债务来偿还旧债务暂时获得喘息空间
然而 这种方法不能解决根本问题如果经济没有得
到根本性的好转
企业的盈利能力没有恢复“借新还旧”最终会成为
一个恶性循环
企业依赖这种方式 债务逐渐积累最终陷入一个“
滚雪球式的债务危机”
每一次借新债都加重了企业的偿债压力最终可能让
企业越来越难以自拔更令人担忧的是中国政府最近
推出的10万亿化债计划
实际上也是一种典型的“借新还旧”模式政府通过
注入大量资金来帮助地方政府渡过难关这样短期内
可以缓解债务危机
避免财政困境的恶化
然而 从长远来看这种做法可能会进一步增强债务
的积累
未来偿债压力更大甚至可能会使整个经济陷入更加
深重的困境政府的这一“借新还旧”模式就像是给
经济注入了短期的“兴奋剂”
但却忽视了它可能带来的后续债务负担
如果经济环境没有根本的好转这种债务模式可能导
致财政长期处于一种恶性循环中甚至让地方政府在
债务上越陷越深
从货币数据来看 中国经济正呈现一种**表面繁荣
暗藏危机的局面虽然M2增长迅速 市场看起来活力
十足但M1却急剧下跌**
意味着流通中的现金和活期存款大幅减少这一现象
的背后 实质是经济活力的严重不足企业和消费者
的实际购买力
和投资信心正在持续下降这些数据的背后 揭示了
中国经济中一系列复杂的经济问题——信心流失
市场萎靡 债务压力加重 通缩风险上升这些问题不
断累积 最终可能一步步把我们推向一个更严重的
经济危机
今天的分析看完你有没有对中国经济未来的走向有
更多的思考?欢迎在下方留言和我一起聊聊你对未
来经济的看法!
如果你喜欢这样的深度解读别忘了点赞 分享并订
阅我的频道 我们下期再见!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