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家敦
是一名出生在美國的香港律師
他的父親是中國江蘇人
母親是蘇格蘭裔美國人
2001年他出版了一本書
《中國即將崩潰》
書中他預測中國將在2006年崩潰
該書一經出版就在美國引起轟動
登上了紐約時報的
暢銷書排行榜榜首
他本人也成了中國崩潰論的
始作俑者
連美國國會都邀請他作為專家參加
中國問題聽證會
一眨眼時間過去24年
中國不光沒有崩潰
還成長成為了世界第二大邪惡帝國
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
中共靠著改良版的軟預算約束2.0
把經濟拼上去了
現在大家都覺得章家敦是跳梁小丑
但是如果我們看看
中國崩潰論是哪年寫的?
2001年
那個時代
正好是中國總理朱鎔基臨危受命
搞國企改革的年代
1999年
中國國有銀行的貸款中
70%都是收不回來的壞賬
按照國際標準的紅色警戒線10%
中國的國有銀行倒閉7次都夠了
當年章家敦書中
部分觀點是有道理的
但是歷史沒有如果
2000年前後
中國總理朱鎔基通過抓大放小
下放地方國企管理權給地方政府
硬化了軟預算約束
真的把中國工業體系救回來了
再加上之前分稅制改革
讓中央政府
有能力給銀行系統的壞賬兜底
這兩個改革成功後
中國製造輕裝上陣
加入WTO迎接全球化競爭
一下子就改變了中國的命運
如果朱鎔基當年國企改革失敗了
那加入WTO後
可能本國產業將被強大的外資
衝擊的七零八落
中國國有企業是
中共政權的錢袋子
是中共政權得以維繫的命脈
如果在一個平行時空中
沒有朱鎔基這個人
那中共的經濟體系被外資滲透後
真的有可能被西方和平演變
在禁書筆記看來
朱鎔基當年有些像是
晚清時的曾國藩
其實2002年
中國國企改革成功後
章家敦應該及時修正自己的觀點
而不是死鴨子嘴硬
硬拗24年
說到底章家敦只是一個律師
運氣好出了一本暢銷書後
後續理論更新就跟不上了
但是研究軟預算約束的
許成鋼老師就不一樣了
從軟預算約束到《制度基因》
不斷從經濟和政治兩方面
完善更新自己的反共理論
當年朱鎔基推動中央向地方分權
給大清續命了十幾年
但是時過境遷
中國自2012年開始進入再集權化進程
最後定於一尊
這個從地方向北京集權的過程
相當於是把朱鎔基時代
對軟預算約束的改革
全部都推翻了
現在習近平把自己
架到這個高處不勝寒的位置
他自己也沒法輕易退休
或者再次向地方分權了
分權就意味著被清算
所以走到這一步
軟預算就不可能再硬化了
這就是為什麼
許成鋼老師一夜之間就火起來了
成為各大媒體的座上賓
因為時代的車輪
正在許成鋼老師的背後轟轟作響
今年年初
華語第一時政頻道Youtuber
王志安採訪過許成鋼老師
那期節目200多萬播放量
非常火爆
許成鋼在王志安的節目中反復說
中國這個
政府主導經濟的軟預算模式
不可持續
王志安就死活不相信啊
一直插話打斷採訪對象
我都擔心
王志安會不會下了採訪
揍許成鋼一頓啊(笑
開玩笑啊
採訪完許成鋼後王志安一生氣
後面連著做了兩期
給朱鎔基歌功頌德的特別節目
算是懟回去了
許成鋼是理性反共
王志安是理性挺共
章家敦是無腦反共
如果許成鋼
王志安、章家敦
三個人坐在一起錄一期談話節目
那個大亂鬥的畫面
簡直想想都是太精彩了
我並不是說王志安是大外宣什麼的啊
我只是覺得
單純兩代人的世界觀不同而已
台灣也有這種代際認知差異
王志安在2001年時是30歲左右
他親眼目睹了朱鎔基通過國企改革
給中共改命
所以他對中國政府
主導的經濟模式有信仰很正常
當時也確實是軟預算約束改良版2.0
剛剛登上歷史舞台的高光時刻
但許成鋼老師今年75歲
許成鋼30歲的時候是1980年
正好是中國改革開放初期
許成鋼在30歲
經歷了中國最自由開放的一個時代
也經歷了中國政治轉型失敗後
選擇了共產極權的全過程
30歲
是一個人世界觀成型的重要年紀
禁書筆記猜測
王志安和許成鋼
兩個人的世界觀道路
就是在他們30歲的時候分道揚鑣的
許成鋼很少在公開採訪中
提及軟預算約束
人家是懂流量的
一說這個觀眾就都勸退了
節目沒法做了
今天禁書筆記就算是做公益了
這期節目我的流量不要了
我通過整理許成鋼、錢穎一
科爾奈的幾十篇公開論文
試著給大家科普一下
這個重要的概念
如果有疏漏
還請許成鋼老師的粉絲海涵
關於許成鋼很出名的《制度基因》
那本書的書評
我的節目中也做了四期了
大家可以去翻翻
軟預算約束這個概念
是匈牙利學派的創始人
科爾奈(János Kornai)提出的
科爾奈(János Kornai)是第一個用西方經濟理論
系統解構
蘇聯計劃經濟模式的經濟學家
好幾次被提名諾貝爾經濟學獎
可惜一直沒能獲獎
科爾奈是許成鋼在哈佛的
博士生導師
當年和他一起去
美國拜師的另一個同窗
就是鼎鼎大名的
中國經濟學家李稻葵
他們這一批人畢業後
許成鋼選擇留在國外當老師
李稻葵回國投共吃狗糧了
李稻葵最高
曾經做到過
中國中央銀行
貨幣政策委員會委員的位置
相當於是美聯儲
議息投票時的那個票委
中國的經濟學家這個群體分為兩種
一種是吃狗糧的
比如李稻葵
這種給皇帝出謀劃策的
體制內經濟學家
狗糧吃太多腦子會有後遺症
李稻葵從央行退下來後
認知能力就快速退化
李稻葵老師
在2022年五道口論壇的講台上
病情發作
當場不受控制丟出暴論
他說兩年的中國防疫
為每個中國人多增加了10天壽命
建議中央
盡快把中國的產業工人集中起來
在工廠旁邊建集中營
一邊隔離一邊生產
禁書筆記以前和他有過一面之緣
現在他身染重疾
我也是扼腕嘆息啊
除了狗糧經濟學家外
還有一種經濟學家是吃貓糧的
一般叫做某某證券首席經濟學家這種
這種貓糧經濟學家
其實說白了就是券商投行養的
KOL意見領袖
肯定不會去淌反共的渾水
許成鋼老師算是比較少見的
願意下海反共
而且有真材實料
吃白米飯的經濟學家
那麼軟預算約束到底是什麼玩意呢?
我們先從許成鋼的老師
科爾奈的軟預算約束1.0開始講起
軟預算約束用一句話來說
就是中國常見的熊孩子親子關係
意思是
小孩像熊一樣在外面調皮搗蛋
中國熊孩子的家長
一樣要老老實實的給他兜底
擦屁股
國企是中共的兒子
國企中的中央企業
則是共和國的嫡長子
許成鋼的老師科爾奈稱之為「縱向關係」
對應的是西方的企業
和政府之間平等的「橫向關係」
在西方國家裡
政府和私人企業之間是平等的
兩者之間根本就沒有血緣關係
但是中國改革這麼多年
國企和政府之間還是斷不了血緣
大家經常說的國進民退
或者民進國退
就是折騰的這些誰是誰爸爸的破事
在中國一個事業單位或國企
當他們面臨財務困境時
每次都有上級部委
通過各種方式幫助他們輸血
渡過難關
長期下來後
這些組織就對效率和虧損
不再敏感了
預算對他們來說
就不再是一個硬性約束
變成軟性約束了
熊孩子在外面再怎麼調皮搗蛋
家長能怎麼辦呢
能把小孩扔了嗎?
中國現在
面臨的就是這種親子關係難題
西方國家
也有少部分政府控制的國企
但是人家的政治體系中
權利責任分明還有司法和媒體監督
說白了就是家教好
養出來的小孩有教養
大思想家胡適
曾經給兒子寫過一封信
「我只是碰巧成為了你的父親」
「你只是碰巧成為了我的兒子」
「我並不是你的前傳」
「你也不是我的續篇」
「你是獨立的個體」
「是與我不同的靈魂」
「你並不因我而來」
「你是因對生命的渴望而來」
「你是自由的」
「我是愛你的」
「但我絕對不會以愛之名」
「去掌控你的人生」
中國容易出熊孩子的一個重要原因就在於
馬克思主義信徒們
根本就不相信什麼
孩子是獨立的靈魂這種鬼話
對於共產信徒來說
孩子就是生產資料和生產工具啊
中國傳統家庭文化中
常說的一句話「養兒防老」
也是類似的意思
暗含的邏輯是
孩子是一種投資品之類的東西
養小孩就類似於投資一個長期股票
將來必須要上交紅利的
在中國這種控制狂式的社會中
子女和家長之間
就是赤裸裸的控制和反控制的博弈
作為下級單位
既然無法擺脫這種血緣控制
那就要想辦法反控制
拿捏住上級單位
比如我就瘋狂擴張債務了
你能拿我怎麼辦
你敢把我私有化嗎?
國企一旦大規模私有化了
你的江山還坐的穩嗎?
我就擺明雇傭一大票冗余員工
然後告訴你如果我倒了
這些體制內的人全部失業
造成社會穩定問題
讓你中央吃不了兜著走
科爾奈稱之為
「企業財務計劃的事後談判」
國企跑項目時候
都是先要從
國資委那邊擼到一個項目
什麼可行性評估都是扯
先上馬再說
出了問題事後再說
中國有句名言叫做什麼「日」後再說
下級通過這種「日」後再說的方式
反向控制住上級後
又是如何要錢的呢?
這裡面最重要的方式
就是通過銀行系統給軟貸款
什麼是軟貸款
就是那種借貸雙方
都不擔心還不上的貸款
因為有中國政府兜底
所以銀行不怕國有企業違約
貸款額度都優先給到這些優質客戶
大家如果去看香港的金融市場
中國那些大國企
發行的美元債的利息
在國際市場一樣非常低
說明華爾街也認可這些公司的信用
中國的國企
就相當於是拿到了遊戲中的
無限彈藥模式
雖然這些公司內部各種腐敗
效率低下
但是他就靠著無限彈藥一招
就可以卷死民營企業
除了軟貸款
有些企業還低價拿地
或者得到
國家頒發的壟斷牌照等各種優勢
開過公司的人都能明白
哪個公司能拿到的貸款更多
他就可以擴大生產規模
壓低價格卷死競爭對手
而無節制的擴大生產規模
就會帶來過度投資
央行又必須過度貨幣放水
來支撐這些投資
否則經濟就會失速
最後就是
整個社會的經濟結構出現大問題
現在中國經濟已經這個德行了
還在不停的擴建電動車產能呢
用子女教育來舉例
某個家庭外表光鮮
但敗絮其中
還有幾億人沒脫貧呢
結果家長省吃儉用
把有限的資源
全部都花在熊孩子身上了
一筆錢本來可以進入家庭儲蓄中
提前還房貸
改善家庭經濟狀況
結果這個家長非要溺愛子女
把這些錢給熊孩子買玩具
短期可能感覺不出來什麼
但這些熊孩子養成了亂花錢的習慣
無止盡的伸手要錢
最後就會對家庭賬本
造成長期的傷害
許成鋼把軟預算約束比作是一種
無限搶奪資源的癌症
癌症本質上就是
人體系統的資源錯配
這個癌症遲早會拖垮中國這個宿主
有人可能會問
根據軟預算約束理論
中國在1996年開始
就已經是癌症晚期了
怎麼可能朱鎔基
一通騷操作給救回來呢
難道真的只靠一個人的天才
就可以幫助中國這麼大的國家
力輓狂瀾嗎
其實曾國藩能夠幫助清廷續命
不只是在於他本人的才幹
一個很重要的時代背景是
當時慈禧和滿人貴族集團
面對著滅國危機
同意給地方團練武裝分權
朱鎔基的改革
和江澤民同意給地方分權
是密不可分的
中國內部的
狗糧經濟學家早就熟讀過
科爾奈那本《短缺經濟學》
巴山輪會議時
中國還特地把科爾奈騙到中國
好吃好喝招待
忽悠他給中國經濟改革支招
後來科爾奈對此後悔不已
中共把軟預算約束的問題
研究透了之後
就開始對系統進行大升級
禁書筆記在今年2月
創建這個頻道的時候
前面四期節目
講的都是許成鋼的新書《制度基因》
其中有一期節目是毛澤東做封面的
大家可以去看看
那期節目中我提出一個概念
叫做毛聯邦
這個不是我自己瞎想的啊
這是許成鋼
和他的哈佛同學錢穎一
在上個世紀就提出的一個觀點
中國試圖通過搞聯邦制
給蘇聯的軟預算約束打補丁
升級到軟預算約束2.0
大家想象一下啊
如果你是鄧小平
你不可能把國企都廢掉對吧
廢掉第二天黨就完蛋了
但是這些下面的國企
每天無節制的亂搞錢
你也扛不住
那怎麼辦呢?
想來想去
還是要從子女家教方面下手對吧
養小孩時有一個普遍的經驗
就是有兄弟姐妹的家庭
比獨生子女家庭的小孩更有家教
所以
鄧小平就在毛澤東的毛聯邦基礎上
發明瞭一個東西
許成鋼稱之為「區管式極權主義」
禁書筆記翻譯一下就是
不搞獨生子女了
多幾個兄弟姐妹互相競爭
中央下放一定的財權
鼓勵地方政府之間互相競爭
因為地方政府的資源是有限的
誰的孩子誰抱走
如果地方國企亂搞
當地的財政就吃不消了
所以地方政府在玩
基於GDP排名的升官遊戲時
就會適當的考慮投入產出比
不能利用軟預算約束
讓國企無限制的搞錢
上面提到的這種思路
也叫做去「中心化硬化」
這個意思就是說權力只要集中了
中心化了
就容易產生軟預算約束問題
反之去中心化了
有競爭了就可以把軟預算硬起來
這裡我們再舉一個例子:高鐵
在改制前
負責高鐵建設的是
國務院下屬的鐵道部
鐵道部融資
一部分是來自政策性銀行國開行借錢
每年都上千億的借
另一部分是中行
按照基準利率在下浮10%
借給他們
另外鐵道部自己發的債
也被稱之為準國債
利息成本只比國債高一點
2011年
中國發生了一次可怕的高鐵追尾事故
直接損失1.9億人民幣
死亡40人
出了這麼大的事情
說明中國從世界各國
七拼八湊的高鐵技術
在當時遇到了技術整合的難關
這個時候銀行系統就有點虛了
就打算提高貸款利率了
如果這個時候
按照西方國家的處理方式
那就是媒體炮轟甚至內閣倒台
高鐵投資肯定要踩剎車
但是在中國這片魔幻的土地上
發生了什麼呢
中國把當時鐵道部部長劉志軍拉去
判了一個無期徒刑頂罪
本來還要對鐵道部的預算下手
結果鐵道部跑去中南海哭訴
說是如果因為現在資金問題
停掉高鐵
那麼中國中鐵
中國鐵建、南北車全部都要倒閉
鐵路工人大面積失業
引發社會動亂等等
國家發改委一看不行
只能硬著頭皮
繼續借給鐵道部1,500億人民幣
如果當年在2012年踩剎車了
當時鐵道部的負債只有2.62兆人民幣
結果就是因為這個軟預算約束機制
不光沒踩剎車還踩油門了
後面中國裝模作樣搞了一個改制
把鐵道部的行政機構併入交通部
企業職能剝離出來組建了中鐵總
也就是現在的國鐵集團
改制後的國鐵的融資成本大幅提升
但是借債衝動絲毫不減
而且還通過表外融資的方式
花式借錢
截止到2024年12月
國鐵集團負債6.2兆
13年時間債務總額反而增加了236%
相當於每個中國人
無論你坐不坐高鐵
都借給了中鐵4200塊人民幣
國鐵已經借了這麼多錢債台高築了
2024年還繼續燒錢投資了8500億元
同比增加11.3%
現在除了京滬高鐵外
其他城市的高鐵都賠的稀裡嘩啦
車票連項目的利息都不夠付
為什麼全世界所有國家的高鐵里程
加起來總和還不到中國的一半
就是因為這個玩意
根本就是賠錢的貨
只是在個別人口稠密地區才能回本
傻子才建那麼多高鐵呢
之所以國鐵集團暴走
原因就是因為鐵路建設的權力
全都集中在他一家手上了
這點對於銀行也是一樣的
如果整個銀行體系的權力能夠分散
那麼一個國企的項目
就會從原來的單一大行定向融資
變成銀團融資
銀團內部的各個金主之間有一個博弈
這個博弈會促使金主們督促
國企遵守財務紀律
如果大銀行的某個地方分行
可以一家通吃
把當地某個基建項目直接包圓了
那背後得有多少權錢交易啊
為什麼禁書筆記要
反復強調
金融系統和軟預算之間的關係
因為國企利用軟預算約束
反復刷銀行貸款
比以前忽悠
直接財政撥款那種方式更可怕
貸款可是有槓桿啊
作為銀行來說
即使發現某個項目已經變成壞賬了
因為前面的貸款已經沈沒了
所以銀行往往不得不選擇
再給這家國企一筆新的貸款
死馬當活馬醫
否則玉石俱焚
大家就全下水了
中國這套企業和國有金融體系中
缺少有恆心的私人股東
都是國企幹部任期制度
國有銀行的幹部明知道是無底洞
但是也只能繼續提供融資
先拖過自己的任期再說
國企從商業銀行內里無限制的
榨取不受約束的貸款
商業銀行給這些國企的放貸
累積到一定程度的壞賬後
就會把這些不良資產轉給
四大資產管理公司AMC(Asset Management Corporation)
為什麼中國的AMC是四家呢?
就是專門對接
四大行不良債權的四個夜壺
喜歡聽中南海秘聞的觀眾
都聽說過賴小民這個名字
賴小民掌管的公司
是四大AMC中
專門對接
工商銀行不良資產的一個夜壺
華融資產
不良債務
繞了一圈繞到AMC時
還是在國有金融體系裡面打轉
擊鼓傳花傳到賴小民手上時
在2018年就爆雷了
禁書筆記認為
如果一個中國金融行業的從業者
在2018年賴小民案發後
還沒有動過移民的念頭
那就算不上是合格
最後中共判了賴小民死刑
是死刑不是死緩
華融後來被中國僅有的
3家正部級央企
之一的中信集團接盤了
另外兩家正部級央企
一個是中國主權基金中投
另外一個就是前面提到的國鐵集團
巧了啊
如果榮毅仁創建的中信
未來再爆雷了
誰來救呢
那只能是中國中央銀行了
所以中國金融圈都管央行叫做央媽
大家不是那種專業對專業的關係
而是說誰是誰的爸爸
誰又是誰的媽媽
中央銀行在這裡面
就相當於是技術官僚
從最後一道閥門
中央銀行作為最終貸款人
必須要保持一定的獨立性
在銀行被國企拖下水之前就要說清楚
你們不能亂來啊
就算出現流動性危機
我也只救那些有償付能力的銀行
以前的中國
中央銀行還有一定這樣的獨立性
2023年
中國成立了一個
凌駕在中央銀行至上的機構
中央金融工作委員會
在這之後
中央銀行的獨立性已經大不如前了
對軟預算約束的制約作用就更弱了
其實說到央行軟預算約束
並不是社會主義國家獨有的現象
因為許成鋼老師是中國問題專家
所以對其他國家的軟預算約束
談的比較少
日本某種意義上也算是一個
半軟預算約束的國家
而且很有可能
中共現在正在考慮借鑒日本經驗
把軟預算約束系統升級到3.0
在西方市場經濟國家中
日本算是一個奇葩
90年代日本泡沫經濟崩潰後
國家陷入了長期通縮
萬般無奈下
日銀使用了一種禁忌的邪術
MMT(Modern Monetary Theory)貨幣政策來救經濟
簡單說就是只要能把CPI
物價漲幅控制住
那政府就可以無節操的借債
無節操的貨幣放水
日本自從安倍內閣
開始使用這種邪術滾雪球
去年日本政府債務佔GDP的比例
已經滾到216%了
這個水平排名世界第二
第一是黎巴嫩
第二是日本
第三是蘇丹
因為日本央行
無節制的為財務省融資
所以日本政府的預算紀律
事實上已經被貨幣政策軟化了
變成軟預算約束了
日本很多依附在大企業下面的
小型僵屍企業
早就應該倒閉了
就是因為一直能拿到超低利率的
銀行貸款才活到今天
有日本學者認為
這部分企業數量
可能佔到了日本企業總數的30%
日本可以這樣玩
是因為他們的經濟常年通縮
不擔心通漲
另外日本的汽車
工業機器人等製造業也都還算強
這就是為什麼禁書筆記認為
中國可能會抄日本央行的作業
但是整體來看
日本的社會勞動生產率在OECD
總共38個國家裡面排名墊底
大企業人浮於事
小企業靠貸款苟且偷生
都是軟預算約束在作怪
軟預算約束
帶來的另一個巨大的問題
就是國家的創新力不足
日本這個國家是出了名的
創新力匱乏
創新很重要的關鍵
就是必須要靠市場化機制
出清掉那些失敗的項目
但是
只要軟預算約束可以靠無限彈藥
給失敗的項目續命
這個優勝劣汰的出清過程
就永遠無法完成
許成鋼老師的研究也指出
軟預算約束
在集中力量乾山寨這條路上
有其優勢
如果我們回看幾十年前
日本和中國一樣
同樣也是一個山寨大國
包括台灣
台積電
現在獨步天下的先進制程技術
最早是從哪來的
也是從美國德州儀器學來的
只不過日美韓台這些美國盟友之間
技術轉移和技術抄襲的
邊界其實非常模糊
同樣的事情
在中國就是技術抄襲
在美國亞洲盟友那裡
就算是技術轉移
這就是地緣政治下的特殊潛規則
1979年中美正式建交後
鄧小平立刻急匆匆的跑去美國
認大哥,拜碼頭
並不只是為了要投資
還是要技術
蘇聯是軟預算約束的鼻祖
美蘇爭霸時
蘇聯用了吃奶的力氣
也沒能山寨到美國的半導體技術
就是因為蘇聯不是美國的盟友
中國在AI領域有沒有可能
超越美國呢
只要中國現在還是定於一尊的
中央極權體制
還是美國的頭號敵人
那中國的科技創新
就絕無可能打敗美國
甚至以後想靠抄襲賺點錢都很難
以後有機會我再講講老毛子的故事
如果你也喜歡許成鋼的論文
別忘了點贊
把影片加入你的個人中心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