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熙来很有希望成为中国的总统” _ 商务部长薄熙来 – 2005中国魅力排行榜第一名

薄熙来再一次回到了旅途的起点
这一次他的新职位
是新组建不满一年的商务部
商务部由原主管对外贸易的外经贸部和主管国内贸易的国家经贸委员会合并而来
对薄熙来来说 这是一个充满使命感与好机会的位置
国家经贸委的第一任首长就是他的父亲
而组成新商务部另一半的外经贸部
近年来也是屡有高升
连续输出了李岚清 吴仪 两位副总理
对于一位55岁的明星干部来说
坐上这个位置 几乎是坐上了保送副总理的班车
2004年5月 薄熙来以商务部长身份随温家宝出访欧洲
首次在欧盟官员面前亮相
他开场的致辞便颠覆了欧洲人对中共官僚的传统印象
薄熙来说
不得不说 这个新面孔确实是搞社交和拍马屁的一把好手
商务部长这个位置
薄熙来生动的诠释什么是如鱼得水
他地道而流利的中式英语
收放自如的自信谈吐
开阔的国际化思维
贯通中西的沟通技巧
一扫国际上对于中国官员严肃保守持重的刻板印象
他所到之处受到记者 尤其是女记者们的疯狂围堵
更是让国外同行们开了眼界
风光之下
商务部长每日面对的
其实依然是看不见的硝烟和刀刀见血的贴身肉搏
他每天上班
依旧是慈眉善目 笑脸迎人
只不过搏斗的对象
暂时由热情的群众和滑头的干部同僚
变成了笑里藏刀的外国友人
2001年11月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
根据中国的入世承诺文件
各经济领域所做的开放承诺都将在2005前后陆续进入终点阶段
极速与世界经济并轨的同时
也意味着预期之中贸易摩擦的高发期即将到来
商务部工作对于国家经济的重要程度达到历史高位
商务部的工作
直接影响到当年中国经济的半壁江山
部长的一言一行
关系到上亿人的饭碗
而当年的贸易对手也是毫不手软
2003年 美国就多点出击
分别对中国的电视机 纺织品 家具 人民币汇率等问题发难
时称贸易散打
中方应对不及 一时方寸大乱进退失据
不过 在这几次的摩擦里中方吃下的小亏
都已经随着前任部长吕福源被病魔击倒而被人遗忘
现在的商务部已经进入薄熙来时代
上任不久
期待之中的第一次大考如期而至
纺织业 是后发国家追赶发达国家绕不开的一个选项
尤其是像中国这样的低收入人口大国
作为一个低门槛的传统行业
中国很早就拥有从棉花种植到成品出口的完整纺织产业链
二十世纪初 全国纺织业直接就业人口约有2000万
间接就业人口接近一个亿
得益于国内低廉的劳动力
纺织品和服装是当年中国在国际上仅有的几个优势产业之一
2003年 纺织品和服装出口总额805亿美元
占全年出口总额的18.4%
地位举足轻重
根据世贸组织《纺织品与服装协定》
从2005年1月1日起 长达40多年的纺织品配额管理体制将彻底终结
全球纺织品贸易将开启自由贸易时代
也意味着拥有全球最大生产规模的中国纺织品和服装行业
将进入黄金时代
而现实之中
欧美多国并未按计划在十年的缓冲期内逐步开放市场
而是把接近70%的配额保留到了最后一刻
这就意味着
欧美纺织品和服装行业将在2005年的1月
遭受到中国廉价纺织品的正面冲击
并将毫无疑问的在很短的时间内一败涂地
为了迎接这一场屠戮西方同行的外贸盛宴
中国国内的纺织企业亦是做足了准备
某些消息灵通的省份比如浙江
就有大量工厂在订单不足的情况下疯狂投资扩产
几年间 全省的纺织品产能已扩大了三倍
而他们空置产线也要扩产的底气
正是2005年1月1日这一天
欧美国家全面开放市场的承诺
作为正面冲撞前释放的小小善意
中国商务部在2004年12月27日宣布
从05年1月1日开始 对6类148项纺织产品征收出口关税
征收范围几乎涵盖了纺织品行业的全部种类
但薄熙来给出征收的出口关税数额仅为每件0.2到0.5元人民币
相对于十几到数十美元的零售价
显然是形式大于实际
看起来更像是对欧美国家发起的一场公关活动
时间进入2005年
全球纺织品贸易配额体制宣告结束
中国的廉价纺织品瞬间涌入欧美
一季度数据出炉
中国纺织品出口表现惊人
对美国出口35亿美元 增长70.5%
对欧盟出口39 亿美元 增长48.3%
即使在征收了出口关税的前提下
还是对欧美相关产业造成毁灭性的冲击
迫于国内的产业压力
4月4日 美国抢先发难
引用当年谈判时埋下的伏笔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工作组报告书》第242段条款
对多项中国纺织品进口重新设定限额
4月6日 欧盟跟进
对中国纺织品对欧出口量
设定不同程度的年增长率限制
实质恢复配额制
面对欧美方面的来势汹汹
中国方面迅速服软
5月20日 商务部又宣布
将从6月1日起 大幅度提高74种纺织品的出口关税
其中多数产品的税率比原来提高了4倍
但中方的和解姿态没有得到任何回应
纺织品出口受阻
给中国政府造成巨大的压力
因为国内大量纺织企业
为了迎接出口欧美市场的机会
已经押下重注
按商务部当年的估算
如果欧美市场的配额制度延长一年
将有六千家中国企业因现金流断裂而破产
数十万的纺织工人将在当年失业
百万工人大下岗的血泪经验历历在目
千钧重担再一次压到薄熙来的身上
进入新世纪
廉价纺织品这样的低端产业对美欧无足轻重
但却是当时中国的命门
作为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来第一场重大的贸易争端
温家宝国务院缺少应对经验
也已经做好了打持久战的准备
经过短暂的战术分析
中方决定由政治分裂的欧盟开始进行突破
6月10日 欧盟贸易代表曼德尔森应薄熙来邀请访问上海
经过十多个小时的谈判
在11日凌晨达成了最后一分钟协议
签订了《中欧谅解备忘录》
在记者的闪光灯下 双方握手言欢
一片欢声笑语之中
熙来部长不忘嘲讽美国
根据备忘录
欧盟承诺终止对中国出口纺织品的调查
同时欧盟将在2005年7月20日至2008年
继续对中国出口到欧盟的纺织品维持三年的配额制
并在2008年彻底开放市场
预期中可能持续几个月的谈判
薄熙来仅花了十几个小时便成功拿下
一场快刀斩乱麻的表演 技惊四座
在签署备忘录
到备忘录生效的40天空档期
又出现欧洲贸易企业抢购中国纺织品
结果在运输途中便用尽当年配额的情况
8月底 已有超过8000万件欧洲贸易商购买的中国纺织品滞留在欧洲各港口
经过9月的新一轮谈判
以削减部分下年度的配额作为代价
顺利将这批滞留商品放行
薄熙来以狡猾的手法
大幅拉高了当年对欧洲出口纺织品数量
并再一次达成最后一分钟协议
成功签署中欧纺织品协议
本轮的中欧纺织品贸易争端
在一片欢声笑语中结束
薄熙来用他的精彩表现
证明了西方人同样听得懂中国式的阴阳怪气
对于薄熙来在本轮纺织品贸易争端谈判中的表现
外媒给出里程碑式的高度评价
认为这是中国政府在新时代
灵活而不僵化 抗争而不对抗的崭新风格体现
但我们从今天的视角回看
所谓的崭新中国风格
更确切的说
应该是薄熙来的
个人风格
薄熙来和曼德尔森握手的大幅彩色照偏
以英雄的形象登上各种报刊的头条
一时风头无两
对于协议的成功签订引来的夸赞
薄熙来说
温总理和吴仪副总理实际上才是这次谈判的总导演
是他们运筹于帷幄之中 决胜于千里之外
而现实里 在整个谈判过程中
真正被世界看到的中国人只有一个
两个月后 又以相似的条款与美国签约
国内媒体盛赞这是获得了双赢
当然所谓的双赢
也在十多年后被解释为中国赢两次
国内媒体给出双赢的评价
自然也少不了远在大洋彼岸的中文评论家
嘲笑薄熙来软弱 让欧美大获全胜
欧美将成功守住纺织业
并将会制造更大的争端在贸易上彻底击溃中国
不过这种颅内高潮并没有化为现实
二十世纪的最初十年 依旧是一个君子时代
中欧中美纺织品谈判的结果
以短期利益为代价
为前景未明的中国纺织服装业
换取了一个可确定的光明未来
而在这一轮行业交替中持续押注的弄潮儿
也大都成了上一代的商界赢家
而在中国和西方的纺织品贸易中
到底谁才是最大赢家
2005年5月 薄熙来在巴黎发表了后来广为流传的
中国最近购买了30架空中客车飞机
其中5架是空客A380
由于中国出口纺织品利润较低
中国出口约8亿件衬衫才能抵一架空客A380
中美欧纺织品贸易争端
不过是美欧敲打中国兑现入世承诺的前菜
美欧真正关心的知识产权 市场准入 高附加值工业产品等议题
才是他们为中国商务部长准备的真正考验
但这一年里 在纺织品贸易争端中的表现
已足够让薄熙来在国际上名声大噪
成为了知名度仅次于胡温的中国官员
甚至超过了外交部长
而他也确实在各种场合大放厥词
替外交部长发言
亲近薄熙来的记者盛赞他的表现
是开启了中国的商务外交
延续着在大连和辽宁时期的风格
薄熙来从魅力市长到魅力省长
现在是魅力部长
《南方人物周刊》 在2005 年的特刊
中国魅力五十人排行中
将薄熙来列在首位
这份特刊肉麻的吹捧他
而这份排行榜
除了薄熙来之外 还有四位政治人物一起登上了榜单
他们的排名是
吴仪如果看到这份榜单
想必是相当的mmp
因为她吴仪 就是薄熙来的顶头上司
这狗屁杂志
不让她上榜也就算了
把她排在薄熙来的后面
到底是几个意思
当然杂志的挑拨 也不完全是空穴来风
薄熙来在部长位置上取得巨大成功
但他对外高调乖张 对内傲慢跋扈的作风
又再一次引起了顶头上司的不悦
薄熙来任商务部长
多次随同顶头上司副总理吴仪
以及总理温家宝出访
然而薄行事主动
往往会在外事访问中充当交流的主力
事后又吸引来大批媒体记者报道他的事迹
记者也喜欢他的话题性
积极配合夸大他的作用 夸赞他外交手腕的高明
喧宾夺主的意味不言自明
而吴仪不仅是薄熙来的顶头上司
还同样坐过薄熙来正坐着的商务部长位置
俗话说 货比货得扔 人比人得死
刚才说的民间媒体
把两人放在一起比较
居然还把她放在薄熙来的后面
这隐身上司和高调下属之间的关系
何止是微妙两个字所能表述
于公 薄熙来跳太高
让她这个上司难堪
于私 吴仪号称铁娘子
是传闻中中国官场罕见的性少数群体
更是无力亲近薄熙来喷涌而出的性张力
不过 吴仪可能不喜欢他
但志在再攀高峰的熙来部长
似乎也并不太把所谓的顶头上司太当回事
而且在民间 喜欢熙来部长的人确实是多数
相较于国内媒体充满感情 毫无底线的追逐和吹捧
西方媒体对薄熙来的看法
就少了许多幽默和感情 但却更加大胆
西方媒体称他是来自东方的精英 思想非常西化
是少有的具有共同价值观的中国共产党高级干部
可以被西方社会所接纳的新一代政治新星
甚至德国的《柏林日报》这样的小刊物
都注意到了这位遥远东方的大明星
他们在2005年底的一篇报道中说
薄熙来外貌出众 工作专业 风度翩翩 言辞犀利
他有经验 有棱角
懂得如何把人争取到自己一边
甚至外国的谈判对手败于他的顽强精神后
也把他称为‘中国第一名的现代政治家’
他是一个天生就能进行竞选的人
如果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一个民主国家
薄熙来很有希望成为总统
除了薄熙来自己
他还拥有一个当时全国最有名的老婆
和全国最有名的儿子
开来大律师美丽聪慧独当一面
瓜瓜大少爷英俊博学获奖无数
从知名度上说
这是那个年代当之无愧的中国第一家庭
当然 在这个时期大歌星彭丽媛也很有名
但浙江的习书记火出圈却还要等上几年
回到商务部的熙来部长
几年间 各种毫无节制的吹捧
很显然 已经远远超出了他的职务级别和真实的政治地位
2006年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第五年
中国入世的开放承诺陆续抵达终点
中国五年的入世保护期即将结束 算是通过了期中考试
而薄熙来商务部长职务的期中考试 成绩则是优秀
从这一年开始 他不再需要媒体来炒作他作为商务部长的成功
从中美欧纺织品贸易争端开始
知识产权 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 中非贸易 人民币汇率
一轮又一轮的艰苦谈判
充分证明了他的价值
强硬而不失灵活的立场
刚柔并济的谈判风格
巧妙得体的分寸把握
使中国在各种谈判中不动声色的占据强势地位
2006年12月 薄熙来回到母校北京大学
做了两个小时的演讲
全面总结中国入世五年成果
当然 也是夸耀他自己的个人业绩
薄熙来总结
入世五年 中国的贸易和产业实现了历史跨越
中国同时成为世界新兴的工厂和市场
中国制造正在成功的转向中国创造
中国入世五年的历程证明
哪个民族更勇于开放
就有更多的发展机会
从而走在世界的前面
站在2024年 回看薄熙来的总结
这些漂亮话确实所言非虚
而他任职商务部长的几年
也是中国经济真正起飞的几年
从民间和外国观察者的视角看
都很容易的得出
这位优秀部长即将在2007年底的中共十七大上
进步为中央政治局委员的结论
2007年 为迎接年底的中共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
中国顶层官场战鼓擂动 硝烟再起
按照宪法 国家主席 国务院总理 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等职务连续任职皆不得超过两届
胡锦涛 温家宝 吴邦国 贾庆林等1940一代
将在2013年的两会退休让贤
所以 2007年的中共十七大
将是1950一代首次进入中央政治局
并基本确定未来十年中国政坛格局
十七大前 年轻一代之中最受关注的政治明星是下面几人
按当年的热门程度排序 他们是
1955年出生 经济学博士
曾任共青团中央书记处第一书记
是新一代的团派领袖
1953年出生 中共元老习仲勋之子 太子党
年轻的经济改革派干部领军人物
1950年出生 思想相对亲近西方
是团派新一代的第二号人物
1955年出生出 身小干部家庭
是几大热门人选中唯一一个真正的平民子弟
团派新一代的三号人物
有国务院工作经验
同时深得胡温二人的信任
1949年出生 中共元老薄一波之子 太子党
政绩突出 知名度高
形象放浪 花边新闻多 野心勃勃
1948年出生 前副总理姚依林的女婿 也是太子党
经济方面的专业人才
处理北京SARS疫情表现突出
1954年出生 土生土长的上海干部
形象佳 受民众欢迎
而1955年出生的王沪宁
在2007年没有人会想到
他能在政策研究室主任这样的位置脱颖而出
攀上今日的高峰
1957年出生的青海省委书记赵乐际
是最年轻的十六届中央委员
不过由于青海省的政治地位较低
在2007年并没有进入热门人选清单
薄熙来这几年业绩突出
身边凝聚了不少支持他的力量
从他个人的声望和政治实力来说
晋升政治局委员已经是十拿九稳
2007年1月15日
薄熙来99岁的老父亲 中共元老薄一波在北京溘然长逝
未能亲自扶熙来登上更高的一层
薄一波年事已高 早已不问政事
但他的去世 也唤起了部分党内高层对薄熙来报以更高的关注
尤其是小道传闻
薄一波对江泽民有知遇之恩
更是让人们笃信 薄熙来在这一年进步的可能
而对于薄熙来来说
这一次的换届
除了政治局委员席位之外
他更为关注的是职务的分配
他最理想的职务自然是顶头上司吴仪的国务院副总理位置
原因有三
第一是年龄问题
薄熙来1949年出生
与1942年出生的胡锦涛和温家宝
并没有拉开十年以上的代差
而根据江泽民与胡锦涛交接时
党内形成的七上八下潜规则
等到十年后 2017年的中共十九大
薄熙来已经68岁 按惯例只能退休
这也意味着在现行的规则之下
他并不能成为第五代领导核心的可能人选
他在中共党内唯一可能冲击政治局常委的机会
就是五年后 2012年的中共十八大
第二个原因 自然是职务晋升的路径
他从国务院组成部门的首长
晋升到国务院副总理
再到国务院总理
直来直去 不走弯路 水到渠成
而且国务院副总理
也是刚刚去世的老父亲曾经坐过的位置
想要延续这份家族荣耀也是人之常情
第三 是对未来职务的期望
既然已经没有成为中共中央总书记的可能
那么他在未来最极限能达到的目标
就是国务院总理
而按照惯例 国务院总理均是由国务院副总理晋升
那么 他必须在这次换届中拿下一个副总理位置
才有在2012年角逐总理宝座的可能
而从级别上说
副总理确实就是所有的副国级职务中级别最高的位置
中国虽大 可在2007年这个节点
却只有那四把国务院副总理的椅子
能真正的满足薄熙来的狼子野心
2007年10月 中共十七大如期召开
习近平 李克强 汪洋 李源潮 薄熙来 王岐山等几大明星
都在本次大会顺利当选政治局委员
而习近平和李克强更是越级晋升
直接进入政治局常委 当上了储君
成为本次换届最大的赢家
薄熙来与国务院失之交臂
他获得的新职务 是中共重庆市委书记
这个安排令薄熙来大失所望
以他卓越的搞经济能力
即使未能如愿将副总理位置拿下
那将他外派的话
最适合他发挥的地方
当然是经济龙头上海和广东
而刚成立数年的直辖市重庆
这座城市的一号首长并不是传统的政治局委员兼任的职务
前几任的市委书记都不是政治局委员
重庆市的结构
是一个老工业基地主城区
带着十多个贫困县
还要接纳三峡库区移民
虽然是直辖市
但整体的经济发展水平
甚至不及全国平均
在2007年 重庆不仅无法与上海广东相提并论
甚至还不如辽宁
即使是比较发达的重庆主城
也比不过他的老巢大连
以至于当时有种说法
薄熙来本次是遇到了明升暗降
被流放出北京
并将很快淡离出中国核心政治圈
两个月后 吴仪副总理在一次会议上高兴的向在场的记者宣布
很快 北京政治圈传出小道消息
正是吴仪用所谓的裸退为代价
阻止了薄熙来接任自己的副总理职务
本台却觉得
这个最广为流传的说法最为荒唐
本次换届 当时拥有巨大政治声望的温家宝总理连任
国务院的重大人事安排 怎么可能轮得到她吴仪染指
而她所谓的裸退 更像是一个笑话
人赤条条的来 两手空空的走
难道不是天经地义
庸夫俗子留恋权势富贵令人不齿
而她吴仪呢 也不过是正常退休
却也不忘找来一大群记者 报道自己的高风亮节
大肆吹嘘一番
何尝又不是沽名钓誉之辈
而薄熙来此次折戟的真正原因
早在2004年上任商务部长之初
一篇专门报道他光辉事迹的杂志文章便已道明
这篇文章在不起眼的段落里写到
据悉 国务院一位主要领导人曾告诫薄熙来
担任国务院部委的领导跟地方的领导不同
还是谦虚谨慎一点好
否则会走弯路
而在当代中国官场的语境之下
「主要领导」这四个字所指的只能是一个人
确实
四张国务院副总理的交椅近在咫尺
却苦苦求之而不得
不仅求之而不得
还兜兜转转 被发配到了千里之外的山城
确实在政治和物理上都在走弯路
不过 虽然是弯路 但终归还是进步了
再说 他薄熙来出道二十多年
从来也没有走过中庸之道这条大路
而多年来的特立独行
也让他早早的习惯了孤独和一骑绝尘
最终鹿死谁手 还且请君拭目
离别的这一天 终于还是来了
送别的同事挤满了商务部的白色大厅
商务部名门精英云集
他们的颜值和气质
远远甩开当年在大连市的海军广场
围栏上 挂出了常回家看看的横幅
在礼仪小姐的簇拥下 熙来夫妇挽手缓步走下台阶
又是老一套的熙来式话别
他的眼中噙着泪水 口中道着长长久久
在场的每一个人都被他真切的不舍所感动
年轻的红衣美女为熙来书记送上鲜花
却引来开来上下打量 警惕不悦的目光
熙来提议大家唱一首歌
歌声尽 掌声起
熙来挽过开来的手
向朝夕四年的同事们鞠躬致谢
最后 在一片依依不舍的欢声笑语中
他一拜一挥手 从此相忘于江湖

评论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