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道光年间
胡锦涛的太祖父胡允源 离开老家徽州绩溪
到江苏泰州的姜堰做茶叶生意
到曾祖父胡树铭时 已有相当的规模
在上海、浙江等地相继开设了7家分店
同时还经营茶叶出口贸易
兴隆时还曾聘用多名英语翻译
胡锦涛的祖父叫胡炳衡
父亲叫胡增钰
后改名胡静之
胡静之毕业于上海大厦大学
大学毕业后便继承了家族的茶叶生意
创立了胡源茶叶店
胡锦涛的母亲叫李文瑞
是泰县白米镇人
毕业于南通通州代用女子师范学校
后在龙潭小学当老师
胡静之与李文瑞经人介绍相识并结婚
在婚后的第二年
也就是1942年的12月12日
他们的第一个孩子胡锦涛 出生于泰州姜堰
后来胡锦涛的两个妹妹也相继出生
取名:
胡锦蓉和胡锦莱
一转眼,胡锦涛就到了上学的年龄
他最初就读于五巷小学
后又转入了泰州大浦小学
母亲李文瑞是教师出身
所以非常注重子女的教育
胡锦涛兄妹的学习成绩都相当不错
不幸的是
胡母李文瑞在1949年就过世了
当时 胡锦涛只有7岁
由于父亲忙于打理茶庄生意
分身乏术
胡锦涛兄妹曾短暂由姨妈李文桂抚养
但不久后 李文桂也因病过世
从此以后
胡静之便独自抚养兄妹三人
但 孩子们基本上是都跟着舅姥姥
(也就是李文瑞的舅母)刘秉霞长大
胡静之的茶叶生意 在当地做的也是风生水起
在1945至1946年间
胡静之就已经将“胡源茶叶店”
开到了泰州当时最热闹的彩衣街上
生意很旺
他还成为了泰州茶叶公会的要员
新中国成立后
茶叶店被国家“公私合营”,
而胡静之 也从老板
变成为了泰县供销社的一名普通职工
1953年
胡锦涛考入了私立泰州中学读初中
1956年 高中进入江苏省泰州中学
据胡家的族人回忆
胡锦涛年幼时文静、喜欢读书、性格儒雅随和
胡锦涛曾在履历表籍贯一栏中
填过“江苏省泰州”。
父亲发现后对他说:“我们老家是安徽绩溪
你长在江苏
祖籍是安徽
”多年后,胡锦涛在一次全国团代会上
他对来自安徽的代表说:“我也是安徽人
我的老家在徽州地区,我是绩溪人”。
因此 在很多人的印象里 认为胡锦涛是安徽人
实际上 他是个地地道道的江苏人
和江泽民的老家扬州 基本上是一个地方
直到1996年,扬州和泰州才分了家
1959年胡锦涛高中毕业
以优异的成绩 考入清华大学水利工程系
在大学里
他结识了之后的夫人刘永清
他和刘永清当时是水利工程系
同年级学生中 年龄最小的两位
但刘永清还比他略大一点儿
在校期间,胡锦涛成绩依然很优异
除一门儿功课4分外
其余全是满分5分
胡锦涛学习成绩好
但并不是个书呆子
在课外活动方面也是相当活跃的
据说胡锦涛在清华期间喜欢舞蹈等活动
还担任过学生文工团舞蹈队的团支部书记
同时也是水利系政治辅导员
1964年4月胡锦涛加入了党
正值此时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5周年庆
胡锦涛作为清华大学选派的100名学生
还参加了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的演出
这个剧目的总导演是周恩来
当然 作为群众演员的胡锦涛
和总导演应该没什么交流
在10月1日当天
胡锦涛又被选入清华大学的游行队伍
参加了国庆大游行
之后
胡锦涛还把参加《东方红》排练和游行的感受
写成一篇文章
题为:
《上了生动的一课 毛泽东思想的颂歌
——工人农民战士学生座谈音乐舞蹈史诗
〈东方红〉》,
发表在1964年10月6日的《人民日报》上
这是胡锦涛的名字 第一次出现在《人民日报》。
1965年大学毕业后,胡锦涛留校工作
在水利系参加科研工作、任教
并继续担任政治辅导员
由于家境并不富裕
加上还有两个正在上学的妹妹
虽然工资不高
胡锦涛还是每个月给家里寄回5块钱
1966年 文化大革命开始了
清华大学红卫兵 成立了一个庞大的
“革命”造反派组织——清华大学井冈山兵团
也称井冈山战斗队
其领导人就是著名的蒯大富
井冈山兵团成立四个月后 分裂为两派:
一派继续由清华学生造反派领袖蒯大富领导;
另一派是全称为
「井冈山兵团四一四串联会」的四一四派
胡锦涛后来就加入的 就是这个四一四派
四一四派相对温和
基本理念是「河归旧道」,
也就是 认同文革前17年的中共统治
希望重拾当年的美好时光
后来两派展开了激烈论战 并逐步升级
并于1968年4月 发生了骇人听闻的
“清华大学百日大武斗”,
震动了中央高层
并从事实上扭转了高校文革群众运动的方向
关于这段历史
可以参见本频道的另一系列节目——《文革密码》。
胡锦涛当年是清华文艺社团的团长
由于其谦逊平和、与人为善的个性和作风
使他广结人缘
清华虽是文革的重灾区
但胡锦涛在文革中基本上没有受到什么冲击
胡锦涛除了在文革初期
曾联署一张题为
「清华党委是延安不是西安」的
保护校党委大字报外
后来并没参与清华文革中的一系列重大事件
相反
胡锦涛那段时期喜欢外出串联、游山玩水
曾经与同学一起从北京串联到西安、成都、重庆
再由重庆坐船 沿长江而下
但在文革期间
曾是“资本家”的胡静之 不可避免的遭受到冲击
身体也一天天跨了下去
1968年
26岁的胡锦涛结束了9年的清华生活
被分配到了位于大西北的 甘肃省刘家峡水电站
从此开启了他的从政之路
1968年
胡锦涛前往位于甘肃的水电部刘家峡工程局房建队
参加工作并劳动
1969年至1974年
在水利部第四工程局八一三分局
历任技术员、秘书、机关党支部副书记
1974年,任甘肃省建设委员会秘书
此后 历任甘肃省建委设计管理处副处长、
甘肃省建委副主任等职
在此期间
胡锦涛也与结识多年的大学同学刘永清结婚
并相继生育了女儿胡海青和儿子胡海峰
1978年父亲胡静之去世
时年36岁的胡锦涛 回到泰县料理完父亲的后事
此后30年来
他再也没有回过泰县
要说起谁是胡锦涛的伯乐
第一个应该是时任清华大学党委第一副书记的刘冰
2015年10月28日
《北京日报》公共账号“长安街知事”刊文称
胡锦涛、习近平既是清华大学校友
又有一个共同的“清华伯乐”——刘冰
刘冰从1956年到1978年在清华任职
对胡锦涛来说
刘冰既是师长也是上级
后来
刘冰被调任兰州大学当校长兼党委书记
此时 任甘肃建委设计管理处副处长的胡锦涛
经常去兰大看望刘冰
1979年刘冰升任甘肃省副省长
1980年胡锦涛任甘肃省建委副主任;
1982年刘冰任甘肃省委副书记兼秘书长
同年
胡锦涛兼任共青团甘肃省委书记
根据最广泛的说法
胡锦涛最重要的伯乐 是宋平
然而事实如何呢?
宋平曾经当过甘肃省建委的主任
并且与胡锦涛都是清华大学毕业的校友
但其实 真正提拔胡锦涛的
是时任甘肃省省长的李登赢
李登赢是胡锦涛岳父的同事和朋友
提拔胡锦涛时宋平并没有反对
尽管宋平当时是省委书记
并且与李登赢有矛盾
由此来看
胡锦涛是被领导层普遍认可的人才
人缘那是相当的好啊
也可以说 是李登赢和宋平共同提拔了胡锦涛
还有传闻说 是宋平把胡锦涛引荐给了胡耀邦
这种可能性也不是没有
高层领导交流时
夸夸自己喜爱的年轻下属、向中央举荐人才也属正常
但其实 二胡之间还有另外一段故事
1980年代
以邓小平为首中共高层提倡“干部四化”
( 即 领导干部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
为响应此号召
一批年轻的厅级干部被派到中央党校学习
1981年9月至1982年7月
胡锦涛被派到中央党校进修
与胡耀邦的儿子胡德平同班
有一次,胡德平把胡锦涛带到家里
见到了胡耀邦
胡耀邦与胡锦涛相谈甚欢
对其很是赏识
1982年9月
胡锦涛开始进入共青团系统
出任共青团甘肃省委书记
自此走上仕途发展的快车道
在同年召开的中共十二大上
胡锦涛还当选为了中央候补委员
彼时的他才刚满40岁
那是相当的年轻啊
仅过了几个月后
胡锦涛便被调入北京
担任共青团中央书记处书记、全国青联主席
1984年
出任共青团中央书记处第一书记
据说 胡锦涛在团中央的人缘关系很好
不象王兆国 把关系弄得很糟糕
可以说胡锦涛在搞关系方面 是个八面玲珑的人物
期间
胡锦涛与陈云还建立了良好的关系
胡锦涛经常请陈云等大佬参加团中央的活动
当时中共中央一度考虑由胡锦涛出任中宣传部部长
但考虑到当时中央的团派成员已经不少
即让时任贵州省委书记的朱厚泽担任了此职
胡锦涛则受命补缺
于1985年7月出任中共贵州省委书记
首次得以主政一方
不过
胡耀邦调胡锦涛到贵州当省委书记
显然也有历练胡锦涛地方领导经验的考虑
在上任半年后
胡锦涛针对贵州的客观实际及自身的考察所见
便提出了“造血”的扶贫做法
抽调大量干部充实基层
开展了大规模扶贫
1988年经国务院批准成立了
“贵州省毕节地区开发扶贫生态建设试验区”。
在此后,毕节地区情况进步明显
胡锦涛还对贵州省开始大规模的机构改革
政府系统逐步建立行政首长负责制
动作大而迅速
1987年一月胡耀邦被迫下台
在当年的中共十三大上
胡锦涛不仅没受影响
而且还正式当选为了中央委员
1988年10月14日
贵州大学发生进修学员殴打致伤本校学生事件
后来又演变发展成
数千名学生上街游行示威的群体事件
面对事态,胡锦涛连夜召开会议
与示威大学生进行商讨并进行协调
最终化解这一事件
1987年9月至1989年3月间
西藏地区发生了一连串冲突
导致1989年拉萨骚乱事件
1989年1月
中共中央决定
由胡锦涛接替伍精华 出任西藏自治区党委书记
胡锦涛也成为首位没有军队背景的
西藏自治区党委书记
胡锦涛在西藏所面临的局面远比其在贵州时复杂
在其上任不久后
第十世班禅额尔德尼
在1989年1月28日因为突发心肌梗死
圆寂于日喀则
享年51岁
此后,在一系列流言和情绪的扩散下
藏独人士开始举行示威
并爆发一系列骚乱
局势变得异常紧张
1989年3月8日
中央政府宣布拉萨戒严
胡锦涛领导下的中共西藏党委迅速响应
一改胡耀邦时期安抚西藏的开明路线
果断处置了骚乱
迅速恢复了社会秩序
戒严直到1990年5月1日才解除
胡锦涛此举得到了中共保守派们的赞赏
据称 邓小平等中共高层认为 胡锦涛行事果断
对党和国家忠诚
使其在高层中进一步得到赏识和肯定
为其几年后的高升 奠定了基础
1990年4月30日,胡锦涛发表讲话
将平息拉萨骚乱
定性为西藏反分裂斗争的重大胜利
并指出
境内外分裂势力、达赖、台独等分裂主义分子
仍然是西藏社会的隐患
而有关胡锦涛在骚乱期间
身着军装出现在拉萨街头等轶事
因无具体证据支持
仍仅流于传言
而在具体的工作中
胡锦涛延续了其在贵州期间的作风
主张维护班子团结
发展经济和治理贫困
据时任西藏自治区党委副书记、
自治区政协主席的热地回忆:
胡锦涛曾对他说 要多换思想
少换人
1992年14大前夕,胡锦涛离开西藏
以治病为由返回北京
起初曾在中共中央组织部工作
而此时
在中共十三大后
曾担任中央政治局委员、组织部部长的宋平
“八九六四事件”平息后
以 72岁的高龄
在中共十三届四中全会上
增选为排名第五的政治局常委
进入最高领导层
1992年10月
即将卸任中共常委的宋平与乔石
先后担任中共“十四大”筹备组组长
期间把已经来京的胡锦涛也吸收进这个筹备组
并向邓小平建议 提拔胡锦涛为新一届政治局常委
邓小平接受了这个建议
经中央政治局常委宋平推荐 及邓力群提名
1992年10月19日
时年49岁的胡锦涛在中共十四届一中全会上
越级当选为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排名第七)、
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负责常务工作)
进入中共最高领导层
成为正国级的领导人
当时,胡锦涛的实际年龄
相较于其他6位政治局常委的平均年龄
足足小了16岁左右
也因此
当选总书记的江泽民在会后的媒体见面会上
称呼他为“年轻人”。
这样的年龄和安排
若非有着对未来人事布局的特殊考虑
是几乎不可能实现的
所以外界普遍认为
这是邓小平是为江泽民安排了一个接班人
后来的总书记习近平和总理李克强
在2007年
也有越级直接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常委的经历
同年11月
胡锦涛不再兼任西藏自治区党委书记职务
正式进入了中共中央
邓小平考虑接班人的方向是
绝对不能为六四事件翻案
同时
89年后邓小平的经济改革路线
一度受到陈云和李先念保守派的阻挠
所以
邓小平也要确保他的
市场经济改革、发展私有经济
和引进外资的政策不会改变
1992年南巡后
在江泽民确保支持邓小平的经济改革路线后
得以继续留任总书记
隔代指定胡锦涛接江泽民的班
应该 仍然是出于这一考虑
胡锦涛在贵州时是改革派
在西藏时是镇压派!
同时深受保守派元老青睐的胡锦涛
也算不上是陈云李先念派系
胡锦涛虽然曾被胡耀邦重用
但是在政治上 是符合邓小平的用人标准的
至于邓小平死后
为什么胡锦涛没有被废掉
这就与胡锦涛的八面玲珑的处事哲学有关了
他没有得罪什么人,各派都能接受
得到了党内高层的广泛认同
所以才得以顺利接班
1993年2月,胡锦涛接替乔石
任中共中央党校校长
1997年9月19日
54岁的胡锦涛在中共十五届一中全会上
继续当选为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和中央书记处书记
党内排名由第七上升为第五
1998年3月
胡锦涛在九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
接替荣毅仁出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
1999年9月
胡锦涛在中共十五届四中全会上
被增补为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
成为江泽民名副其实的接班人
为接下来的权力交接而做准备
1999年5月9日
胡锦涛以国家副主席身份
就中国驻南联盟大使馆被炸一事发表了电视讲话
阐述中国政府态度
并对各地的集会游行表示肯定
此时 做为接班人的胡锦涛
被全世界都认为是一个谜
其实
这一点对中国人来说也是一样的
胡锦涛之所以成为一个谜
是因为他自1992年
被邓小平”破格提拔”为中共政治局常委以来
一直保持低调
在漫长的十年等待期间
从未显示出一点儿个人色彩
从未表达过与中共”第三代”政治路线
哪怕是稍有不同的观点
二零零二年六月,英国一家知名杂志
使用《谁是胡?》
作为封面文章的标题
显示着当年世界
对中共新一代领导人 的关注
以及谜题一样的猜测
这也是中共权力斗争的暗箱运作
以及权争的结果无法由民意决定的
必然现象
做为即将成为中共“第四代领导人”的胡锦涛
在全面掌权前
谨言慎行、行事低调、不露声色的表现
使得国际媒体 和国内的老百姓
对他掌权后的政策风格
充满了种种的猜测和期待:
这位毫无特点的年轻人
有没有能力领导一个13亿人口的大国?
会不会更注重中国经济的平衡发展?
会不会把中国的政治改革更多地提到议程上来?
2002年11月15日
59岁的胡锦涛在中共十六届一中全会上
接替江泽民当选中共中央总书记
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最高领导人
开启了为期十年的 最高领导人生涯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