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恒大事件
普华永道的声誉被严重影响
很多长期合作的客户
都在排队跟普华解约
它的前十大A股客户里
包括中国银行、中国人寿和中石油在内的
8家都已经公告要改聘其他事务所
示范效应之下
普华正在被越来越多的客户抛弃
普华永道正在面临自从进入中国市场以来
最危险的局面
与此同时,普华永道
正面临香港会计和财务汇报局
和中国证监会的双重调查
因为涉案金额巨大
罚款金额会打破审计行业
2.12亿元人民币的罚款记录
今天我们就一起去看看
普华永道是怎么跟恒大绑在一起的
欢迎来到郭里有范
我是郭里
普华成了恒大的审计师
双方的合作一直持续到2020年
整整15年
这15年里
普华永道对恒大的年报
一直出具的都是无保留意见
这种无保留意见报告
是所有被审计公司里最喜欢的
因为另外三种报告
保留意见、否定意见和无法表示意见
情况由轻到重
都表示财务
数据有问题
而且一般情况下
如果事务所给出具了后三种报告
审计和被审计双方肯定是不欢而散
靠着连续15年的无保留意见审计报告
从最开始的一年50多万审计费
到2020年的一年4,500万
普华永道总共从恒大身上赚了2.7个亿
双方关系的迅速升温发生在2012年
从此以后就彻底地绑在了一起
当年的6月21日
香港股市早盘
著名的做空机构香椽
突然抛出一份57页的《恒大做空报告》
说根据公开资料推断
恒大通过六种手段财务造假
得出两大结论
一、恒大事实上资不抵债
面临严重的流动性危机
二、恒大高层一直通过庞氏融资
来掩盖公司财务状况恶化的事实
报告一出
恒大股价瞬间下跌20%
卖空规模比前一个交易日扩大了30倍
这个时候
恒大命悬一线
关键时刻
许家印一方面召开发布会
稳定公众情绪
另一方面
马上聘请
以普华永道的资深会计师
为核心的应对团队
连发两份反驳报告反击香椽
这次表面上是恒大对香椽
但实质上是普华和香椽两方较量
因为恒大的财务数据
是普华出具了无保留意见的
如果香椽从公开数据
都能推断财务造假
而拥有更全面非公开资料的普华永道
竟然没发现
那么普华的角色就有问题了
要么是帮凶
要么就是专业性太差
所以对普华来说
这是场不能输的硬仗
几经拉锯
普华和恒大这边最后赢了
但是这件事并
没有结束
后来香港证监会以误导市场为借口
把香椽告上法庭
这一打官司
你来我往
时间越拖越长
最后宣判是到了4年以后的2016年11月
结果香椽败诉
总共赔了近700万港币
香椽为什么会输呢
最主要原因就是从一开庭
香椽这边就要求
公开恒大的原始财务数据
找一个独立第三方审查有没有造假
但这个要求
被香港证监会和法庭给驳回了
给的理由是
既然你的做空报告来源于公开资料
那么就在公开资料的范围内
证明做空的合理性
不需要调用非公开资料
这一下就给案子定了调
香椽这边的推断
大部分是从逻辑和常识推理来的
根本不可能从恒大内部拿到一手资料
作为证据
所以官司肯定赢不了
在庭审过程中
普华的杨姓合伙人作为关键证人出庭
证词讲了好多
咱们提炼一下
核心就三点
首先是普华永道不认可香椽的报告
那么其次
基于这个判断
就不需要重点调查
香椽提到的财务数据造假
最后根据以上两点
在做空事件之后
普华并没有调整审计方法
2011年之前是怎么审的
后来也怎么审
原来查哪些重点项目
后来还是查哪些
这么审的结果是什么
大家也看见了
普华给恒大出了最后一份
也就是2020年的无保留意见报告
才4个月恒大就爆雷了
足以证明
普华采用的审计方法是有问题的
其实很多人有疑问
普华永道不去关注财务造假数据
到底是基于专业判断认为没问题
还是知道这些数据有问题
所以故意不去碰
因为熟悉事务所业务的都知道
对恒大这种规模的客户
事务所是有团队全年服务的
因为它不仅是出年报
还有季报、半年报
还有发债、股票分红
增发、定期的投资者见面会等等等等
所有对外发布的财务数据
都要再三审核
所以对于负责恒大的审计经理来说
对恒大真实的财务状况
可能比对自己家有多少存款都清楚
时过境迁
再回看香椽做空报告里那句名言
恒大结局已经注定
不能确定的只是时间而已
不知道普华和香港证监会
是不是应该去和香椽说句抱歉
目前普华正在接受
香港会计和财务汇报局的审查
审查分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审查普华的职业操守
和审计程序
这部分已经查完了
没什么问题
第二个阶段
是有关过去15年审计质量的检查
现在还在进行中
这才是重头戏
审计失败这个娄子经够大
但更吸引眼球的
是简单粗暴的营收造假
开篇提到恒大地产的世纪大丑闻
根据
中国证监会对恒大地产的处罚公告
2019-2020两年
恒大地产通过提前确认收入
虚增了主营业务收入5,600亿
虚增利润920亿
这两份财务报告也是由普华出具了
无保留意见
爆雷前的恒大
是个股权结构非常复杂的商业帝国
前半段讲的在香港上市的那个恒大
是恒大中国
是恒大系最顶上的母公司
接下来咱们要讲的虚增收入的恒大地产
是恒大中国的子公司
主要负责运作恒大在大陆的地产业务
目前还不是上市公司
那它为什么会被中国证监会处罚呢
这是因为恒大地产发行过公司债
发债审核也归中国证监会管
证监会认为虚增营收和利润
误导了债券投资人
情节严重
所以顶格处罚
恒大地产被罚了41.75亿
许家印个人罚款4,700万
而对审计、发行这些中介机构的审查
仍在进行中
这个审查就是片头提到的
罚款金额可能会创纪录的那个处罚
那么这5,600亿虚增收入是怎么回事
普华到底有没有责任
按当时的会计准则
房地产企业确认卖房收入
应该是要等到房屋正式交割以后
但实际操作中
很多大型民营开发商
都是在客户签订购房合同的时候
就确认收入
这么做的好处显而易见
提前确认收入
能把营收和利润做大
能让报表更好看
就更容易获得银行贷款
发行债券,也能支撑股价
对保证现金流的健康至关重要
对这一点呢
政府是心知肚明
但为什么一直视而不见呢
这是因为提前确认收入
就能提前产生纳税义务
也就是说政府能早收税
所以民不举官不纠
双方就保持着默契
恒大一爆雷
它这个提前确认的收入就出问题了
首先是楼都烂尾了
根本就交割不了
在技术上没办法完成所有权的转移
所以报表跟住建局的数据就对不上了
再有就是子公司恒大地产虚增的利润
也合并到了母公司恒大中国的报表里
这让在H股上市的恒大中国
能够在香港进行分红
在恒大暴雷之后
许家印还从上市公司
强行分走了198个亿
这个吃相就太难看了
还有一点就是虚增的5,600亿收入
提前产生了792亿的应交税款
恒大根本没钱交
别看对那些烂尾楼业主
它可以不闻不问
但是税务局还是不能惹
恒大资金链断裂之后
政府2021年12月开始
对恒大进行专项审计
提前确认收入
这个事就给查出来了
恒大这会已经是破罐破摔
心想盖不住就调回来吧
正好能少交792个亿的税
但这样一弄
普华就尴尬了
5,600亿的规模太乍眼了
虽然说是行业默认操作
但说到底还是不符合会计准则
到这一步就僵持住了
双方开始互相挖坑儿
给自己留后路
所以恒大接下来两年的年报难产
直到2023年双方公告解除服务关系
紧接着利安达事务所
被任命为恒大新的审计师
利安达当然不能给普华背锅
所以按照会计准则
把2年5,600亿的收入调回
普华也就被晾在了半空中
大难临头各自飞
哪怕是到了证监会行政处罚的当口儿
许家印还在拉普华垫背
在申辩书里说
恒大地产的违法行为
已经超出了行政处罚追责时效
不应予以行政处罚
且应由审计机构承担责任
证监会当然没有采纳许家印的意见
而是明确表示反对无效
会计是会计
审计是审计
不管谁有问题
都追查到底
可能有听众会有疑问
当初
普华为什么非要帮恒大提前确认收入
不能拒绝吗
这个还真做不到
因为审计业务的同质化竞争
事务所在大企业面前的谈判地位
是相对弱势的一方
通常情况下
审计开始前的碰头会上
公司的财务总监就会提出各种要求
比如说股东今年的利润目标是10个亿
好像还差一点
你们能不能给想办法调整一下
那么事务所带队的合伙人
无论如何也得咬着后槽牙答应
“您放心,我们尽力而为”
这就是审计行业的现状
更何况提前确认收入
本来就是地产行业的默认操作
普华根本没有别的选择
从普华的操作来看
它违规毫无疑问
但这里边也透着被裹挟的无奈
造成这些后果
最主要的原因
就是审计机构的角色定位
在目前这个环境下
审计师名义上为股东服务
但实际上被董事会指定
工作中又依赖管理层的配合
审计费还是被审计对象支付
是一个特别矛盾的角色
想要不受干扰保持独立
实在是太困难
所以各种审计丑闻才层出不穷
如果要改变这种状态
就必须得改变
审计机构和被审计公司的关系
把审计机构的选择权和费用支付
从被审计公司剥离出来
让事务所不用再陷入一旦查出问题
就会丢掉客户的道德困境
但说起来容易
做起来难
背后有很多法律原则的问题
太多利益相关方的角力
所以
这么一个一拍脑袋就能想到的办法
美国、英国、德国这些发达国家也做不到
所以说普华和整个审计行业
所面对的尴尬局面
未来都很难改善
尤其在经济下行周期里
繁荣时期能掩盖的很多问题
难免会逐渐暴露
有多少甲方出问题
就会有多少乙方受牵连
按照路透社最新报道
中国财政部正在严查
四大会计师事务所
对金融公司
尤其是高杠杆金融企业的审计质量
所以普华这件事
很可能只是整个审计行业的开胃菜
有分析说
普华现阶段审计条线的裁员规模
在25%到40%之间
处罚落地后可能还会有调整
如果您有什么最新消息
欢迎在留言区跟大家讨论
以上就是本期内容
感谢观看下期见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