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右转的欧洲战场,民主撕裂中勒庞、梅洛尼、魏德尔想要什么?|欧洲极右翼转型

这期的主题是
3个女人带领欧洲向右转
乍一听可能觉得有点不合常理
毕竟咱们印象里
右转都是难民惹的祸
而且右翼浪潮
应该是跟老年、底层
和愤怒的男性选民联系在一块儿
但实际上
欧洲的政治现实
已经在悄悄改写这个老剧本
现在的右翼政党
正在吸引越来越多的年轻人
和女性的支持
而且在他们的加持之下
席卷了更多的议会席位
从边缘走向主流
而在这个过程当中
变化的不仅是选民
还有这些右翼政党本身
咱们看2024年6月的欧洲议会选举
右翼政党
包括那些传统保守派、民粹派和极右翼
一共是拿下了超过1/4的席位
今天的三位主角
极右翼勒庞和魏德尔
主导的欧洲爱国者党团
和右翼梅洛尼主导的保守与改革党团
甚至
分别跃升为议会的第三和第四大党团
而原来议会里所谓的稳定力量
也就是中间派和中左翼
席位下滑明显
如果再考虑到第一大党团欧洲人民党
本身也是相对温和的中右翼
那么毫无疑问
欧洲议会的政治光谱正在显著往右移
不少人都会把欧洲右转的原因
简单的归结为反移民和恐惧伊斯兰
这确实是重要因素
但肯定是背不动这么大一口锅
当下欧洲社会的情况
远比一个单纯的移民问题要复杂的多
所以这期节目
咱们挑出3个国家
法国、意大利和德国
看看勒庞、梅洛尼和魏德尔
她们分别是来自不同的政治背景
但无一例外
都在自己的国家里成功地
推动了右翼政治的合法化和主流化
也彻底扭转了外界对
右翼到底是什么
的刻板印象
咱们选这三个国家
不是因为凑巧
而是因为它们在人口和经济上
占整个欧盟的半壁江山
人口占了47%
经济总量占了58%
是欧盟的绝对主导力量
所以从这三国
就能看出欧洲政治风向真正的转变
咱们也会试着归纳
这些右翼政党现在的共同特征是什么
三位女性
是如何在保留保守主义内核的同时
完成了去极端化的策略转向
而这个趋势
会不会是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
欧洲政治的新常态
欢迎来到郭里有范
我是郭里
咱们就从第一个国家,法国开始
如果要理解今天法国右翼的主流化
有一个家族的姓氏是绕不开的
就是勒庞
1972年, 玛丽娜·勒庞的父亲
让·马里·勒庞创立了极右翼国民阵线
这是一个在法国政坛很特殊的存在
号称自己是民族主义者
实际上很多时候是踩在极右翼的边上
自从成立一直到21世纪初
提出过好多激进政策
包括反对移民、反对欧盟
强调法国的基督教传统
尤其是强调白人身份等等等等
党魁马里·勒庞本人呢
也是动不动就发表明显带有种族主义
和反犹色彩的言论
所以早期
围绕国民阵线的争议是非常大的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啊
法国的主流社会
对这个党是明确排斥的
尤其对很多政治人物来说
支持勒庞是一个禁忌
到2000年前后
国民阵线的支持率呢
长期也就徘徊在10%左右
他确实在某些工人阶层
和经济落后地区呢
有一定影响力
但始终是冲不破主流政党的封锁线
2002年的法国总统大选
因为内斗太严重
左派竟然推出了7名候选人
严重分散了选票
导致全军覆没
所以马里·勒庞捡漏
竟然闯入了总统大选的第二轮
对阵也属于右翼
但是相对温和的希拉克
法国上下都被天降勒庞给吓坏了
全国人民不分左右
都跳出来号称要无条件支持希拉克
全国投票率从第一轮的71.6%
提升到了第二轮的79.7%
这种情况下呢
众志成城
希拉克毫无悬念地
以82%对18%的巨大优势
把勒庞挡在了总统府门外
这次总统大选呢
你可以说是个意外
但他可能也预示着
某种长期趋势的开始
直到2015年
这股潜伏的极右力量
开始被一场全国性的创伤给唤醒
这一年的1月7号
巴黎讽刺杂志查理周刊遭遇恐怖袭击
造成12人死亡
凶手不是外来的武装分子
而是在法国本土出生、成长
激进化的移民第二代穆斯林
紧接着11月13号
巴黎又遭遇大规模恐怖袭击
这次规模更大
造成130多人死亡
那一年呢
是法国自从二战以来
死于恐怖袭击人数最多的一年
这两件事
就引发了法国社会对政府的追问
移民到底有没有被成功同化
极端主义在法国本土的
滋生机制是什么
多元文化政策还站得住脚吗
简单来说
就是一句话
民众开始怀疑法国是不是过度开放了
这个时候呢
玛丽娜·勒庞
已经完成了跟她父亲的权力交接
她敏锐地抓住了社会焦虑的这个窗口
把国民阵线
包装成了法国安全的最后一道防线
而且非常聪明
没有像她父亲那样
要求赶走移民来激化矛盾
而是强调要控制边境
改革欧盟的申根政策
她也不再主动挑起种族对立
而是把关注点呢
转向保卫世俗主义和保护女性安全
所以一对比就能看出来
这是比她父亲更成熟的政治思维
而且这一次
面对没完没了的恐怖袭击
法国民众的反应也跟过去不一样了
2015年底的地方选举
国民阵线在第一轮
竟然拿下了27.7%的选票
成为全法的第一大党
虽然第二轮
依然是遭到了
从左派到中右派的联合围剿
倒在了选举规则的设计上
这个有点儿繁琐
咱们就不展开了
但国民阵线的民意基础已经牢固
选民分布
也已经完成了扩张
从经济落后地区底层白人
扩展到了城市中产阶级、女性选民
甚至是年轻人
更重要的是
法国的这些社会焦虑
它不是短期情绪
它背后是长期失衡的现实
咱们看几个数据
当时法国的移民人口
占总人口的大概9.3%
其中穆斯林占了8.8%
是欧洲占比最高的国家之一
大城市郊区的暴力事件频发
穆斯林移民聚居区
失业率长期高于全国的平均水平
治安、教育、住房
这些公共资源都高度紧张
在这些地方
国家的管理能力缺位
这正好给了强硬的右翼政党
一个政治情绪的释放空间
他们可以说
你们左派无能,让我们来管
在这种有利局面之下
勒庞干脆就启动了
对国民阵线的二次改造
咱们看看她的具体操作
首先,她是跟父亲决裂
并且把他开除出党
跟历史争议言论要划清界限
接着她把政党名
从国民阵线改为国民联盟
传达的意思是
政党使命从斗争转向了建设
在经济政策上
吸收一部分左翼主张
强调保护福利
反对新自由主义
也不再一味的反欧
而是要求欧盟改革
主张法国主权优先
这些变化
就让普通的法国人觉得
支持国民联盟
不再是一个羞耻性的标签
周围人
也不会再认为你是种族主义
或者是激进派
所以,支持勒庞
也就成了众多的政治态度中
很普通的一种而已
在2017年的总统选举里
她杀进第二轮
得票率是33.9%
到了2022年
她再次挑战马克龙
得票率提升到了41.5%
已经逼近了胜选线
法国的政治研究机构IFOP的数据显示
2022年的总统选举里
18-24岁的年轻人里
有41%投票给勒庞
而在35-49岁的中年女性里
她的支持率达到了46%
这些数字都表明
右翼政党在法国完成了结构性优化
它不再是一个阶级
一个性别、一个年龄段的代表
而是变成了对政府失能
广泛不满的选民的这么一个集合
勒庞呢,就是利用这个不满的集合
一步一步的
把一个曾经被视为极端的政党
带进了法国主流政治的舞台中心
与此同时
在地中海的另一边
另一位女性政治家也在做类似的事
不同的是
她面对的不是国民的安全焦虑
而是对经济的绝望
那么接下来
咱们把视线转向意大利
如果说法国右转的引爆点
是安全和身份认同
那么意大利的转折
就是一个漫长的经济困境
再加上一次政治改革希望的破灭
事件的起点
是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
和2009年的欧债危机
对意大利来说
这是长期衰退的开始
按世界银行数据
从2008年到2019年
意大利GDP实际增长累计只有0.1%
也就是说
陷入了十多年的发展停滞
而同一时期
德国增长了15.7%
法国也增长了9.4%
咱们再看青年失业率
2014年, 意大利飙升到了42.7%
虽然后来略有回落
但是到2019年
还是要高达30%
经济停滞
年轻人看不到未来
再加上官僚系统低效
腐败顽疾
公共债务高居不下
政党又频繁更迭
意大利人的耐心
就这么一点一点的被消耗光了
从进入21世纪之后
意大利平均两年换一个总理
好多人讽刺说
意大利换总理
比米兰时装周上的模特换衣服还快
就在这种普遍的不满
和政治厌倦过程中
一个新的政治实验横空出世
这个实验
叫五星运动
五星运动的创始人不是职业政治家
而是一位喜剧演员
叫佩贝·格里洛
他的基本思路就是传统政党都烂透了
要让人民重新掌权
那怎么掌权呢
就用社交媒体
用线上投票
用全民参与
说白了,就是想用互联网平台
打造一个数字化、直接民主的乌托邦
五星运动的主张是五花八门
但听上去
都特别诱人
包括全民基本收入
反腐败,拒绝欧元
限制财阀,环保优先等等等等
五星运动是既反精英
也反媒体
它要反一切看起来像是体制的东西
它的这些主张
对当时正处在彷徨中的意大利人来说
“彻底砸掉旧世界”,正好对上了胃口
2018年, 五星运动以32.7%的得票率
摘得议会第一大党
组成联合政府
梦想实现的太快
网络狂欢变成了政治现实
但治理国家
不像热血青年喊口号那么简单
要不怎么说
优秀的政治家
是一个国家最宝贵的资产呢
五星运动的问题
从上台那一刹那就开始暴露
它的政纲过分理想化
内部结构又极其松散
派系林立
再加上完全没有行政经验
所以在政府的运作上
可以说是表现拙劣
咱们看看它干了什么
首先是对欧盟的态度
反复横跳
一会说要支持欧盟
一会说要限制欧盟
盟友们都懵了
再有
它的政治承诺跟财政现实严重脱节
你要搞全民基本收入
但是全世界都知道
意大利政府的财政早就巨额赤字了
根本负担不了
再一个
联合政府内斗不停
频繁更换联盟对象
最后,也是让民众最不满的
经济增长没有兑现
失业问题也继续恶化
梦想实现的有多快
梦醒的也就有多快
不到4年时间
五星运动的支持率
就腰斩过半
意大利选民也意识到
所谓人民的政党
并不意味着就能解决人民的问题
革命的热情退潮之后
五星运动留下的
依然还是积压的债务
和悬而未决的治理危机
就在这种改革幻觉破灭的背景下
梅洛尼悄然登场
梅洛尼的政治根基不浅
她是出身于意大利右翼青年运动
早年曾经在意大利政坛的常青树
前AC米兰队老板
贝鲁斯科尼的政府里
担任青年部长
2012年她联合创办的意大利兄弟党
也是从贝鲁斯科尼的中右翼
自由人民党
分裂出来的
她是政坛里
少数敢公开表达民族主义立场的
右翼女性政治家
但梅洛尼能脱颖而出
并不是因为她的出身背景
而是她对右翼政治的重新定位
意大利兄弟党不是像五星运动那样
要推翻一切
而是号召恢复秩序
梅洛尼在竞选里就强调过很多次
她说我是乔尔吉亚
我是女人
我是母亲
我是意大利人
我是基督徒
她这种定位
非常有感染力
就让意大利人
逐渐接受了
一个不像过去那么极端的右翼领袖
2022年, 意大利兄弟党在全国大选里
获得了26%的选票
成为第一大党
梅洛尼顺理成章地
成为意大利战后的第一位女总理
对这个结果
不少媒体都惊呼“意大利极右翼上台”
但实际上
梅洛尼上台之后的表现
明显是更偏向务实
她继续履行对乌克兰的承诺
保持意大利政府跟欧盟的合作
保持谨慎的财政政策
避免大规模支出
在移民问题上强调
打击非法,接纳合法
这就避免了被贴上道德标签
可以说
梅洛尼是
踩在五星运动的
政治泡沫破灭之后的真空里
用更稳健的保守叙事
接住了意大利人对秩序和责任的渴望
她的支持者画像
也发生了类似勒庞在法国那样的扩展
根据民调机构SWG的数据
梅洛尼的选民里
35岁以下占比超过三成
女性选民比例高达45%
过去意大利右翼选民以老白男为主
现在的支持群体已经发生了实质转变
而且在他身上
右翼去极端化的倾向更明显
党名和党徽
虽然还保留着代表极右
法西斯意味的三色火焰
但她在台上的政策
不断向中间靠拢
所以说,在法国
勒庞是在摆脱父亲的影子
那么在意大利
梅洛尼是在努力跟法西斯做切割
这一点
跟下一位要出场的韦德尔
也形成了有意思的对照
她的个人身份
几乎是打破了
人们对右翼领导人的所有传统想象
相比于法国的安全焦虑
和意大利的经济低迷
德国右翼的崛起有一个更隐蔽
但也更难处理的驱动力
也就是文化认同的失落
因为作为两次世界大战的发起国
全世界人民都可以对本国文化骄傲
但是德国人不可以
所以德国的极右翼
一直处在非常特殊的位置
带有纳粹、种族主义意味的这些元素
在德国不仅是政治禁忌
更是法律红线
所以自从二战之后
德国的极右翼一直不敢高调
哪怕是有
也没办法进入到主流政治里
但这个局面
在2015年以后开始松动了
那年,德国总理默克尔决定
在叙利亚战争背景下
接收大量难民
结果,德国一年之内就涌入了89万人
主要是来自叙利亚
阿富汗、伊拉克这些地方
这可不仅仅是一个
写在报告里的抽象数字
因为面对被政府强行分配的难民份额
很多小城市和乡村地区的公共资源
像学校、医院、住房、交通这些
都突然受到了挤兑
而跟民主原则不相容的是
原来住在这儿的本地居民
根本就没有资格参与这个决策过程
问题也很快就暴露出来
语言和文化差异
导致大量难民难以融入
默克尔政府
本来想用难民来弥补劳动力不足
但就业市场
短期根本就没有办法
吸纳这么多低技能劳动者
这期间
一些难民群体参与的暴力事件
也被媒体大量关注
最敏感的是2016年跨年夜的性骚扰事件
全国有超过1,200多名女性报案
嫌疑人大多是有北非和中东背景
这一系列事件
就把原来极右翼
私下才敢表达的一些问题
推到了主流媒体
和普通德国家庭的日常讨论里
大家都问
德国能不能
要求移民遵守德国的价值观
是不是因为历史包袱
就必须得对多元文化一味包容
就在这股情绪的酝酿过程中
德国选择党迅速崛起
这个党
本来是为反对欧元而生的
主打财政保守主义
但在2015年之后
领导层更迭
政治路线全面右转
从反欧元转向了反移民、反觉醒文化
反对多元化
这个时候
党内最引人关注的就是魏德尔
她的出现
完全打破了外界对极右翼领导人
所有的传统印象
魏德尔是经济学博士
曾经在瑞士的金融行业工作
精通多国语言
是一个公开的女同性恋
而且据媒体报道
她跟跨种族的斯里兰卡裔伴侣
共同抚养着两个孩子
就这么一个
怎么看都像是左派中的左派的人
竟然成了德国最右翼政党的领军人物
这让很多人一开始根本不敢相信
但也恰恰是因为她这种非典型
成了德国选择党
向中间选民打开突破口的一把钥匙
她说的很多话
如果换成传统的右翼男性政客来讲
可能会被打上种族主义、性别歧视
或者反移民的标签
但是从魏德尔嘴里说出来
你就不能那么轻易反驳
这就有点像黑命贵的时候
非洲裔自己出来批评非洲裔
就更容易被听进去
所以同样的内容
魏德尔说出来
就不是排外
而是文化保护
不是讲种族纯洁
而是传统价值观
不是反对多元化
而是反对没有底线的宽容
这就让魏德尔的很多政治语言
听起来更理性
背后表达的文化焦虑
也就更能打动中间选民
那么就在这种温和
但是又精确的攻势之下
德国选择党的选民版图也发生了变化
从早期集中在失落的工业区
逐步向城市扩展
从老年男性
扩展到了一部分中青年和中产阶级
特别是在18-29岁的年轻选民里
支持率
已经突破了20%
说明本来应该是最开放最包容的人群
也开始对多元化产生了反感
当然,即便到现在
德国选择党依然还是存在很多争议
党内有不少激进言论
很多时候
仍然还是踩在种族主义红线上
德国的政治环境
毕竟还是比别的国家更警惕
即便选择党
已经是贵为联邦议会的第二大党
仍然没有其他党派愿意跟它结盟
而且
选择党已经被德国的联邦宪法保护局
正式列为了极端右翼
议会也在考虑
是否要限制选择党
在议会中的一些权利
所以,事实很明显
选择党要想正常参与本国政治
最现实、最奏效的做法
可能就是
在保住右翼选民支持的基础上
更大幅度的推进去极端化
从获得选民认可
变成获得其他党派认可
只有这样
未来
才有可能得到结盟和进入政府的机会
说到这儿
就到了咱们今天的重点
简要总结一下
极端右翼在法国、意大利、德国
体现出来的去极端化的共性
同时
看看光谱右翼对欧洲政治的未来走向
又有哪些具体影响
那么从共性来讲
咱们可以看到
这三位女性领导人
都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极端派
虽然都来自右翼政党
但她们都通过去激进化的方式
主动调整了话术、策略和形象
把自己跟那些排外、反犹
退出欧盟的老右派们划清了界限
她们嘴里说的
虽然还是国家安全
文化认同、民族至上这些老话题
但用的是新包装
勒庞以安全主题
来强调民族融入和世俗主义
梅洛尼
在政治混乱之中
主打家庭价值和国家秩序
而魏德尔是用文化保护代替了反移民
更重要的是
帮助一部分德国人
喊出了压抑多年的德国价值观
现在这种温柔又保守的组合
也不一定就意味着
这些政党真的就彻底脱离了
极右的根子
也许更像是一种功能性的中间化
保不齐
就会逐渐发展成一种更隐蔽
效率更高的保守主义
同时呢,咱们也能看到
整个欧洲
除了这三个国家
像比利时、匈牙利、克罗地亚等等
绝大多数国家
都已经产生了比过去强硬的多的右派
虽然在左右对撞的过程中
像西班牙、波兰左翼政党有时候
也还能重新抢回主导地位
而且在欧洲议会里
从左翼到中间派
甚至一部分温和右翼
也还都在联手防范极端右翼政党
但是从大趋势上来看
过去几年
右翼确实是在以肉眼可见的速度窜升
那么这种右转趋势会不会继续下去
会不会成为欧洲政治的新常态
我认为
可能性不小
主要原因有三个
首先是选民结构已经在改变
咱们前面反复提到过
今天支持右翼的
早就不再是局限于愤怒的老年男性
而是涵盖了越来越多受过良好教育
有良好收入
原本不屑于支持右派的人
他们对极端叙事可能不认同
但是对现状也是有明确的不满
所以,也就不排斥
去支持那些
看上去可能有治理能力的右翼政党
第二
传统中间派还是拿不出对抗策略
不管是法国的共和党
德国的社民党
还是意大利的左翼联盟
面对社会性问题
总是习惯性回避
对移民啊,治安、文化冲突
社会整合这些问题
因为自己选民基础的限制
他们不敢说太多
那么
空间就被那些敢说的右翼人物填补了
第三,
就是极右翼自身的进化
这三位女性政治家
已经不太依赖煽动了
她们做的是一步一步拓展活动空间
她们要从愤怒代言人
升级为政策设计者
让右翼真正变成
选民心里可以信赖的一个选择
当然了,咱们都知道
温和不代表软弱
融入主流
也不代表妥协
极右翼可能只是换了说法
换了战术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
大概率
可能会有这么几个趋势
难民政策肯定是要进一步收紧
不光是说非法移民
像包括家庭团聚
难民资格等等等等这些细节
肯定是会增加限制
尤其是像福利资格
要优先照顾本国人民
可能也会被法律化
还有就是
欧盟内部的主权争议
可能会变得更敏感
尤其是在移民分摊、能源补贴
司法管辖这类涉及到主权的问题上
成员国
可能会更要强调自己做决定
限制欧盟的手别伸太长
当然,最后
性别、宗教肯定会成为政治上的拉锯战
比如是否要继续推进性别中立语言
是否允许跨性别进入女性专属空间
学校的宗教教育要放在什么位置
这些很多已经定过调的话题
很有可能会被重新拿出来辩论
那么这种保守化
虽然不一定必须得被定义成退步
但它也确实意味着
在欧洲,原来那些约定俗成
不容置疑的自由主义思想
大概率
是要进入再讨论讨论的阶段了
而这股趋势
当然不会只发生在右翼
为了不被边缘化
主流中间派也会开始微微右转
比如在移民问题上采取
更强硬的立场
在文化上更宣扬传统
在外交政策上
更注重本国优先
这种缓慢的漂移
可能会是未来欧洲政治的新常态
勒庞、梅洛尼和魏德尔的崛起
背后代表的
是整个社会情绪的重新组合
现在可能只是这股潮流的开端
还远不是终点
那么
保守政治能不能真的提供治理能力
看似温和的右翼愿不愿意被制度约束
极端主义会不会趁虚而入
这些,都是未来值得关注的内容
等以后有什么有意思的话题出现
咱们再聊
以上就本期内容
如果对政治经济相关话题感兴趣
欢迎订阅郭里有范
感谢观看,下期见

评论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