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羅斯少數民族分裂傾向和俄烏戰爭陰影下普丁帝國的未來命運《反對現代性的俄羅斯》書評

這裡和中國新疆
阿爾泰地區的距離只有447公里
圖瓦共和國還有另一個
中國人耳熟能詳的名字
唐努烏梁海
這片土地最早是清帝國的領土
辛亥革命後
當地說突厥語的
蒙古族群
一直執著於建立一個獨立的國家
但是胳膊擰不過大腿
唐努圖瓦人民共和國建國20多年後
在1944年被蘇聯吞併
根據2021年俄羅斯人口普查數據
圖瓦共和國的總人口為33萬人
在該地區
圖瓦族是主要民族
佔總人口的82%
而俄羅斯族僅佔16.3%
現在的圖瓦族人
排斥俄羅斯文化和俄語
首都克孜勒以外的
很多圖瓦人都不會說俄語
沙俄帝國打輸一戰後解體
蘇聯帝國打輸阿富汗戰爭後解體
歷史告訴我們
俄羅斯帝國的終結
從來不是因為外敵入侵
而是內部的邊疆少數民族
看到帝國戰爭失敗後
對邊疆控制力減弱
紛紛趁機開始搞獨立
誰才是紅色帝國終結者?
不是戈巴契夫而是葉爾欽
葉爾欽是蘇聯最大的俄獨分子
回顧蘇聯解體歷史時
普丁一直將責任
推給戈巴契夫的改革
但事實上
真正終結蘇聯的
就是提拔普丁的老領導葉爾欽
1990年為了對抗蘇共中央
葉爾欽公開支持各聯邦主體
向中央爭取地方主權
並且喊出了那句歷史性的口號:
各聯邦想要
多少主權就拿多少主權
只要你能吞得下
在贏得了地方共和國支持後
葉爾欽隨即宣佈
俄羅斯共和國脫離蘇聯
其他加盟共和國紛紛效仿
蘇聯由此土崩瓦解
那麼問題來了
一旦普丁在烏克蘭戰場上失敗
誰能保證不會出現第二個葉爾欽
當普丁帝國的執政合法性
全面崩塌時
分裂不是是否會發生問題
而是誰先開第一槍的問題
今天禁書筆記給大家帶來的是
亞歷山大·埃特金(Alexander Etkind) 的
《反對現代性的俄羅斯》(Russia Against Modernity)
作者是俄羅斯解體論的堅定支持者
這本書既沒有繁體中文版
也沒有簡體中文版
如果你對本書感興趣
別忘了點贊
把影片加入你的個人中心
在現代國家的治理模型中
權力的合法性通常建立在公共財政
與社會契約之上
政府向企業和個人徵稅
並將這些稅金通過財政
再投資於醫療
教育、基礎設施
國防和創新體系
由此構建出一個良性循環機制
人民因保障而安居樂業
政府收稅的基數也隨之擴大
但是俄羅斯的玩法完全不同
作者埃特金在書中指出
普丁政權下的俄羅斯
採取的是一種
寄生型國家結構(parasitic state)
這種結構與
傳統的現代國家模式背道而馳
俄羅斯的財政高度依賴自然資源稅
2023年
俄羅斯
石油與礦產的資源稅
佔聯邦政府總稅收的40%
而這一比例在美國各州中
最高也不超過11%
埃特金稱俄羅斯為典型的石油國家(petrostate)
而且是對外軍事野心勃勃那種
石油帝國
普丁與人民之間不再是
徵稅換治理的社會契約關係
而是零和博弈搶錢模式
人民無法通過選票改變政策
普丁支持的寡頭資本家
也不依賴市場競爭獲取財富
整個國家
陷入到一種盜賊寡頭(predatory oligarchy )統治中
統治者不需要關注如何
創造新的財富
而是著重於如何分配
地下的石油資源
這種結構的特點是
國家以暴力機器和能源佔有形成
雙重壟斷
政府掌握軍隊同時壟斷油氣
再將開發特許權分發給
忠於領袖的寡頭
普通人民不再是國家的主人
而是僕人
國家不需要擴大稅基
只需要穩住能源價格和寡頭網絡
邊遠地區變成了國家內部的殖民地
西伯利亞與烏拉爾等資源大區
不僅沒有得到應有的財政支持
反而變成了採礦業
污染重災區和傾倒核廢料的垃圾場
俄羅斯這種制度極其脆弱
而且無法自我糾錯
高油價時
國內秩序還可以勉強維持穩定
但遭遇油價下跌或者戰爭失敗時
就很容易崩盤
因為統治者和被統治者之間缺乏信任
統治者權威崩潰後
就必然會引發革命和清算
為了解決這個內部困境
普丁唯一的選擇就是對外擴張
獲得烏克蘭的礦產和資源
作為帝國遠徵的戰利品
這個出發點
和另外一個石油國家伊拉克
當年侵略科威特的動機完全一樣
石油國家加上軍事野心
是最可怕的組合
埃特金明確指出
俄羅斯
根本不是一個真正意義上的聯邦
而是一個偽裝成聯邦的帝國
聯邦成員不得自行脫離
內部高度極權
國家資源被制度性掠奪
這種體制遲早因為內外壓力而崩潰
當戰爭無以為繼時
俄羅斯就會步入
第三次帝國終結的循環
繼沙俄帝國與蘇聯帝國之後
普丁帝國也將被肢解
我們必須認清一個誤區
俄羅斯並不是一個
試圖融入西方但失敗的國家
俄羅斯精英
很早就有意識的拒絕了西方化
俄羅斯從來沒有認真考慮過成為
西方現代國家的一員
韜光養晦不是為了爭取改革的時間
而是為了養精蓄銳有朝一日「幹死你」
普丁政權清晰的知道
自己要走的是一條具有俄羅斯特色的
新帝國主義之路
這條道路的盡頭
是俄羅斯民族的偉大復興
這個選擇不是被迫的
是主動的戰略決斷
其意識形態內核體現在兩點上
「俄羅斯傳統價值觀復興」
和「大俄羅斯主義」
俄羅斯傳統價值觀復興
具體包括以下三點
第一、東正教的國家工具化
東正教會成為國家治理的延伸
有些像是中國的居委會
作用就是控制社會的道德觀
教育內容
第二、壓抑文化與思想自由
以反同性戀
保護兒童
反對西方頹廢文化為藉口
全面打壓藝術
文學、新聞與言論自由
在國家層面製造道德潔癖
第三、盲目排外與俄羅斯族優越論
將西方人、LGBT
自由派知識分子
非斯拉夫民族
烏克蘭人
甚至是中國人
都打造成非我族類
其心必異的敵人
這套體系最終的目的
是徹底摧毀西方民主社會
所依賴的開放社會結構
把所有俄羅斯人的思想
都關進一間密不透風的鐵房子裡面
大俄羅斯主義則是普丁
帝國戰略的另一核心思想
它不是一種民族認同
而是一種地緣統治哲學
它有三個核心
第一、對外擴張的正當化
俄羅斯始終將自己
定義為歐亞文明的山巔之城
烏克蘭、格魯吉亞
摩爾多瓦等國
被視為俄國歷史上
不可分割的神聖領土
對其發動戰爭
被塑造為俄羅斯帝國的復仇
是伸張歷史的正義
第二、中央對地方再集權
普丁通過設立聯邦區代表制
直接控制各聯邦主體
這些總統代表不經民選
直接由中央垂直任命
形成自上而下垂直的帝國管理系統
第三、取消或削弱地方民主制度
2004年別斯蘭人質危機後
普丁借機廢除了地方長官直選制
所有重要官員
回歸到中央批准與任命制度
聯邦主體名義上保有自治
但實質上形同虛設
這些動作的最終目的
是在俄羅斯聯邦外殼下
重建一個帝國架構
明面上
保持俄羅斯憲法規定的聯邦框架
但實質上恢復沙皇或
蘇聯時期的中心-邊疆模式
強化對邊疆地區的
資源掠奪與文化同化
俄羅斯不希望成為第二個德國
而是希望成為第二個羅馬
俄羅斯不想通過制度改良融入全球
而是試圖通過軍事與宗教
重構一個沙俄文明圈
俄羅斯民族的偉大復興
是以軍權和神權為基礎的帝國復辟
它不是向未來邁進的國家
而是一個
努力將21世紀變成19世紀的國家
2018年
俄羅斯聯邦頒布新法律
強制全國學校以俄語為唯一教學語言
禁止以少數民族語言
為基礎的教學體系
標誌著克林姆林宮
在去聯邦化道路上邁出關鍵一步
對韃靼、布里亞特
薩哈等擁有獨立語言
與文化的民族而言
這不僅僅是文化打壓
更是一種系統性的去民族化
這項政策的背後
是普丁對俄聯邦人口結構
持續變化的焦慮與控制欲
根據2021年人口普查數據
俄羅斯族的人口比例在
10年間從77%下降到了71%
儘管俄羅斯族仍然佔多數
但是在少子化
飲酒、戰爭與離婚率高企的背景下
其人口佔比正快速萎縮
相對的來自北高加索
西伯利亞和遠東的少數民族
由於生育率較高
人口增長穩定
成為了普丁眼中不穩定
但無法忽視的邊緣力量
俄羅斯聯邦
名義上擁有89個聯邦主體
其中21個是非斯拉夫民族共和國
那些共和國歷史上本來就是
被沙俄吞併的區域
地方身份認同強於國家認同
普丁深知
一旦俄羅斯族在當地
失去人口主導權
那麼俄羅斯的
中心-邊疆統治架構就會被動搖
於是他就想出了一個邪惡的手段
把邊疆民族當成冗余人礦資源
送去前線當炮灰
在俄烏戰爭中
我們看到韃靼、布里亞特、達吉斯坦
薩哈等少數民族士兵的傷亡
遠遠高於莫斯科和聖彼得堡徵兵區
這並非偶然
而是一種蓄意的種族大清洗
將邊疆民族視為戰爭中的人礦資源
用鮮血來維持俄羅斯
主體民族的人口比例優勢
這種納粹式的人口調控
並非沒有代價
在遠東西伯利亞與高加索各個地方
自治與獨立的呼聲正在暗流湧動
2020年
哈巴羅夫斯克市長因為
反莫斯科政治路線被捕後
引發大規模抗議
2022年以來車臣、韃靼
布里亞特等地
不斷有青年拒絕服兵役
薩哈、巴什基爾等地的
知識分子公開呼籲
文化主權
語言復興和區域財政自治
禁書筆記認為
俄羅斯聯邦內部現在的薩哈共和國
布里亞特共和國
圖瓦共和國是三個潛在的火藥桶
這些地區的政治
文化經濟三方面
都蘊含著巨大的分離主義能量
下面禁書筆記
要帶著大家梳理一下這三個地區
首先是薩哈共和國
薩哈也被俄羅斯族稱為雅庫特
當地人自己並不認可這個稱呼
但是因為歷史原因
國際上主要還是使用雅庫特這個詞
薩哈共和國是俄羅斯境內領土面積
最大的共和國
面積高達308萬平方公里
是1/3個中國
85個台灣
全俄羅斯90%的鑽石儲量都在這裡
佔全世界產量的1/4
還有大量的黃金
鈾礦、石油、天然氣、煤炭等資源
薩哈共和國2023年的GDP高達280億美元
長期向俄國中央政府上交
大量的財政收入
但是當地居民中
仍有15%的人生活在貧困線之下
莫斯科攫取當地的資源財富
但是卻不給當地
居民帶來應有的發展
當地的雅庫特人是突厥語民族
17世紀才被沙俄政府納入版圖
蘇聯解體後
當地曾經一度出現過民族覺醒
和自治訴求
葉爾欽對此採用了懷柔政策
給當地留下了更多的資源
並且給雅庫特人更多
語言文化方面的自由
普丁上台後
不光是回收了這些政治權力和財富
還要送雅庫特青年上前線當炮灰
因此當地迅速出現了
自由雅庫特基金會這樣的反戰組織
他們利用俄羅斯民族論壇
作為網絡陣地
幫助當地的青年逃避兵役
並且宣傳獨立思想
從經濟角度看
薩哈共和國如果獨立
靠著鑽石
石油天然氣
貴金屬這三大產業
就足夠作為立國的經濟支柱了
如果把薩哈變成一個獨立國家
那麼這個新國家的人均GDP
甚至比上海都高
薩哈共和國在
地理上分為
南部工業區和
北部少數民族聚集區兩部分
南部地區靠近西伯利亞鐵路
有發達的交通網和工業基礎
大部分礦產也都在南部開採
但這裡的人口構成以俄羅斯族為主
雅庫特人則被趕到了更偏遠
更靠近北極的凍土區域
這些凍土區域極為落後
大部分行政區連公路都沒有
薩哈共和國的情況
其實和中國的新疆非常類似
都是遠離帝國中心的資源重鎮
南北薩哈對應新疆的南北疆
漢族人和維族人混居的北疆
工業程度更高
也更富裕
維族人聚集的南疆
則是以農業為主的落後地區
下一個火藥桶是布里亞特共和國
布里亞特位於貝加爾湖的北岸
主體民族布里亞特人屬於蒙古語系
是俄羅斯境內規模較大的少數民族
布里亞特人在歷史
文化、宗教上都和蒙古族更加接近
都信仰藏傳佛教
他們在身份認同上
距離信仰東正教的俄羅斯族更遠
如果說薩哈共和國像是
資源儲量豐富的新疆
那麼布里亞特共和國就像是
高山峻嶺的西藏
17世紀末到18世紀初
清朝曾經和俄羅斯爭奪過
布里亞特所在的外貝加爾地區
最終在《中俄尼布主條約》
和《中俄恰克圖條約》中
布里亞特被划入了俄羅斯帝國版圖
布里亞特的人口構成和薩哈差不多
當地布里亞特人佔35%
俄羅斯族佔65%
如果按照人口比例
俄烏戰爭中死亡人數比例
最高的族群就是布里亞特人
這次俄烏戰爭中
布察大屠殺的兇手第64摩步旅中
也有來自布里亞特的士兵被捲入
讓當地人在國際輿論中承擔了罵名
但當時的犯罪行為
其實是指揮部的集體命令
以女性為主的自由布利亞特基金會
指責莫斯科把髒水潑向少數民族
讓他們成了替罪羊
布利亞特的獨立相對薩哈更困難
主要原因是布里亞特的經濟實力有限
只有少部分礦業
大部分都是農業和林業
經濟上無法自給自足
一旦俄羅斯中央政權崩潰
缺少經濟支柱的布里亞特
未來可能會出現
「獨而不立」
變成蒙古國或者中國的附庸
所以對於他們來說
更好的選擇是俄羅斯能夠內部改良
建立一個民主自由的新俄羅斯
在公平法治框架下
實現布里亞特的高度自治
薩哈共和國是因為油氣資源
財富分配不均
試圖獨立
布里亞特是因為少數民族
身份認同產生
分離主義傾向
圖瓦共和國的獨立可能性
則來自於中國
這裡是俄羅斯境內
和中國淵源最深的一塊土地
圖瓦最早是清帝國的領土
屬於烏里雅台將軍府管轄
被稱為唐努烏梁海
1911年辛亥革命後
中國對唐努烏梁海的實際控制瓦解
沙俄帝國趁機填補了這塊權力真空
直接派軍進駐了唐努烏梁海
把這塊區域化為
西伯利亞總督府管轄的殖民地
1917年俄國十月革命爆發
俄羅斯陷入內戰
這次換俄羅斯人出現權力真空了
當地的突厥蒙古族就試圖
趁機建立一個獨立的藏傳佛教國家
過了一年
1918年中國的北洋政府迅速派兵北上
短暫奪回了唐努烏梁海的控制權
時間到了1920年
又換成中國內部打直皖戰爭的內戰了
北洋政府
不得不召回唐努烏梁海的駐軍
在蘇聯內戰中失敗的白軍撤退到此
建立了基地
1921年蘇聯紅軍消滅了當地的白軍
順勢扶植了
親蘇的唐努圖瓦人民共和國
當時國際上
只有蘇聯和蒙古承認這個新國家
1944年10月
蘇聯通過假公投
將已經建國20多年的
唐努圖瓦人民共和國併入自己的版圖
當時的中華民國政府對此抗議
但是國際上無人理會
1950年中共默許其成為蘇聯領土
但在法理上仍然屬於
「未主張未放棄」的狀態
直到1994年中俄簽訂了西部劃界協定
這才從法理上
正式割讓唐努烏梁海給俄羅斯
和滿清時期被割讓給沙俄的
外興安嶺那些領土不同
法理上直到1994年
唐努烏梁海依然屬於中國
無法管轄的一塊飛地
你今天要是在中國的
簡體中文互聯網上
搜索「唐努烏梁海」五個字
迎面而來的
就是鋪天蓋地的民族情緒
大一統執念
和對那片
本該屬於我們的土地的無盡惋惜
這塊飛地未來是否會走向獨立
和俄羅斯戰爭失敗後
中國選擇
如何收拾俄羅斯留下的殘局
密切相關
從薩哈的資源掠奪
到布里亞特的身份撕裂
再到圖瓦那塊
被歷史遺忘的東部邊疆
這不是孤立的民族問題
而是整個俄羅斯帝國
結構性崩潰的早期症狀
今天的俄羅斯就是快進版的中國
兩國在表面上制度不同
一個是能源寡頭支撐的威權國家
一個是工業資本驅動的極權體制
但其實執政內核高度一致
那就是權力不服務於人民
而是寄生於人民
兩個國家
一個以開採石油瓜分國家剩餘價值
另一個靠開採人礦維繫大國國運
如果你把14億中國人當成一種自然資源
那麼中國
本質上也是一個資源型的石油國家
這兩種體制
都在反現代性邊緣上游走
而當戰爭失敗或信任危機來臨時
他們也將面對同一個問題
「如何壓住邊疆民族的心?」
禁書筆記、用科技復原被消失文字
我們下周再見

评论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