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与建 毁灭和创造
是在当代的中国执政市县 绕不开的一个议题
大江南北
评价市县级别的干部究竟怎么做
才是真正的有所作为
对城市的改造 一定能排在一个重要的位置
而拆建之道中的佼佼者们
他们不吝个人结局 敢冲敢打 为城市留下个性鲜明的政治遗产
也往往可以青史留名
这个男人叫耿彦波
农村家庭出身 平平无奇的路人相貌
在高级干部中 中规中矩的大专学历
如果说 在他过往的职业经历里曾表现出什么过人的能力
以及最突出的标签
那必须是疯狂
早在1995年耿彦波在灵石县第一次获得执政地方的机会时
便被人唤作疯子县长
因为他居然要花5000万元 当年全县财政收入的一半
去修复一座破破烂烂的王家大院
2000年 耿彦波离开灵石 主政榆次
上任之初 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炸掉了榆次第一高楼凌云大厦
开启大规模的拆迁与重建
这次 他在榆次获得了江湖诨号
对于耿彦波疯狂的所作所为
当地人难以理解
曾给他寄过子弹 送过花圈
寄往省委和国务院的举报信更是多如腊月的飞雪
不过 最后都由时间为他的疯狂正了名
这一次 他的新职务是大同市市长
赴大同上任前
他向省委提出的条件是最少让他做完一个完整的任期
大同 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
两汉名郡 北魏京华 明清重镇
辉煌历史绵延至今 已经超过2300年
但在近现代中国历史上 古城大同却是以煤矿闻名
到上世纪80年代 大同已经成为全国煤矿产量最高的城市
列居当年的“世界三大煤都”之一
围绕着煤
大同也从一座历史文化名城转变成了一座资源型城市
煤矿给大同市带来了巨大的财富
也带来了一骑绝尘的环境污染
黑色 成为这座城市的标志性色彩
很长的一段时间里
大同市的天空中总是漂浮着黑色的煤面
自2004年环保部第一次公布全国十大污染城市开始
大同便连续数年上榜且排名靠前
而以巨大污染为代价换回来的财富
则被城市中的权贵阶层瓜分殆尽
许多的底层普通百姓却仍过着穷困潦倒的生活
特别是大同市古城内的棚户区
说是贫民窟也不为过
至于城市的文化
则像城外云冈石窟中的佛像一样
永远披着一层薄纱
和城市的前景一样 黯淡的黑色
对未来的悲观
不仅来源于糟糕的生活环境和文化生活的缺失
更受影响于国家未来发展的大环境变化
随着煤矿资源的日渐枯竭 以及国家能源结构的转变
对煤矿的开采需求 是否还能支撑起一座如此规模的城市
必须要画上一个大大的问号
即使不是像甘肃玉门市那样
因资源枯竭而被抛弃 成为一座鬼城
也难逃像今日的黑龙江鹤岗
陷入持续衰退萎缩的厄运
在转型求生与躺平等死之间
大同市迎来了新市长耿彦波
当年山西省委对他的评价 是“最能干事”的干部
而他的搭档兼半个上级市委书记丰立祥则号称“无为书记”
同时 他还是前一任的大同市长
让耿彦波这样强势的人到大同当市长
显然是省委默许大同市政府架空市委
放开手脚轰轰烈烈的大干一场
尝试对大同进行一次抢救
耿彦波也是不负省里的重望
到任当天便推翻了国务院刚刚批复的大同市城市规划方案
理由是原规划布局散 没特色 路网设计不够合理 产业布局不够集聚
十天后 他掏出了一份全新的“一轴双城”方案
“一轴双城”的规划理念来源于共和国成立之初
梁思成与陈占祥为北京市规划的“梁陈方案”
对老城进行整体保护 在郊外开发新城
古今兼顾 新旧两立
耿彦波的新大同规划 直接借鉴了梁陈方案的核心思想
提出以御河为界 将城市主体一分为二 “一轴双城”
对河西的古城进行整体恢复性保护
力图复现这座北魏都城 明清重镇往昔的辉煌
对河东的新区则进行现代风格的建设
这里呈现的将是当代最著名的建筑大师的作品
如果耿彦波的方案能够顺利落地实施
大同将重拾昔日文化上的辉煌
在黑色的煤矿中涅槃重生
新规划中 为大同描绘的美好未来令人神往
但美好未来的背后是不菲的造价
按最粗略的投资估算
做一个五年的短期计划
道路建设的投资 每年30亿元 五年150亿
计划建设安置房和保障房20万套 即使按每套12万元的低造价
这项投资便高达240亿
为服务拆迁 用于破产安置
以及学校 医院改造项目的民生投入预算170亿
新城的五大场馆加上新市政府大楼太阳宫 六大地标
按最保守的估计投资40亿元
重建古城城墙 预算投资50个亿
重建代王府 计划投资5个亿
修复断水干涸的文瀛湖 至少花费2个亿
修缮城内的古迹 每个项目投资数千万到数亿元不等
再加上早在计划之中的中级法院 市检察院 第五人民医院 大同二中等等新项目
林林总总 即使按照最省钱的玩法
耿彦波重塑大同的计划也要花费700亿元
而在耿彦波来大同之前
大同市的GDP是504亿元
财政总收入93亿
过去 每年用于城建的资金不足一亿元
从不足一亿的预算 直接激增至百亿
闻者无不大惊失色
而且 仅计划用于城建投资的支出便超过了全市的财政总收入
耿彦波的造城计划
可以说是搭上了大同市身家性命的豪赌
已经不是用疯狂二字所能简单的形容
巨大的投资计划
除了有上级的大力支持
市长还需要向社会解释其中的合理性
2009年 耿彦波远赴日本
寻得日军侵华时期的大同市城市规划图纸一份
这份七十年前的规划
与耿彦波的一轴双城 古今分开 新旧两立的规划理念不谋而合
当年的日本设计师写道
耿彦波不住感慨
顶着政治不正确的大帽子
耿彦波冒天下之大不韪
请回当年的日本方案
将这份沾满历史血泪的旧规划
放在了城市规划展览馆里大同规划史的最前面
“它的层次比我们过去的规划要高得多”
耿彦波对当年日本方案的肯定
当然不是出于对血泪历史的怀念
而是这个方案很好的解释了
大同市在建国后的数十年中在城建方面走过的弯路
多年来对于城建的忽视 已经欠下了巨额的城建债
这些城建债 已经压到了他这一任的市长的手上集中爆发
所以 他耿彦波将要做的事情
不是用5年时间 去花掉未来50年的钱
而是用5年时间 还清过去50年欠下的城建巨债
为实现新大同的规划
耿彦波废寝忘食 每天工作18个小时
他没有见过凌晨四点的洛杉矶
但一定很熟悉凌晨五点的山西大同
他铁腕式的拆迁和大手笔的安置
以及对手下干部和供应商的苛刻
让他同时成为了大同市最受爱戴和最受憎恨的人
为了项目的大干快上 他可以独断专横
不顾社会舆论和官场上的潜规则
时不时的越权拍板
甚至时常踩着法律红线
为了前进几乎是不顾一切代价
作为不惜一切代价的另一体现
耿彦波甚至同意了纪录片导演周浩随身跟随自己
拍摄自己日常工作的片段
他一个市级干部成为纪录片的主角
这件事放在中国官场上是极端出格的举动
影片一旦播出
可能造成的舆论影响是完全脱离他的上级们的控制的
作为影片的主角
他有可能会因为在影片中的表现获得社会舆论的支持
进而获得更大的自主权力
也有可能因为在影片中展现出的一些出格举动
在更大的范围激起民间对于政府权力的反感
动摇党的根基
周浩记录他工作的片段
在后来被整理成纪录片《大同》 又名《中国市长》
纪录片播出的结果 是这部影片广受好评
却触碰了党的敏感神经
但也让耿彦波的名字和他在大同的所作所为 被更多的人所知
短短不到两年时间
耿彦波的造城便取得了广受质疑 又肉眼可见的成绩
批评最激烈的是文物保护界的专家
2009年 在修缮一新的华严寺出现了一块崭新的碑文
碑文内容由耿彦波亲自撰写
主题是警示后人 铭记自己在项目中的种种错误作为
满口的认错 字里行间却处处流露出对专家的鄙夷和不服气
以及作品得成的侥幸和愉悦
也体现耿彦波认为的
文化应当以实物作为载体的理念
修旧如旧的现代建筑
对于文化的传承和振兴的作用
总会好于凋零的断壁残垣
对于耿彦波重修古建
专家评价他的项目 是花大价钱做假古董
但民间却觉得他复活了文化
耿彦波坚持严格按照《营造法式》一书中的建造方法复现的实物
远比在古画中欣赏更让人沉醉
漫步其中 甚至能穿越千年重拾辽宋时期的文化记忆
这些项目 极大的拉低了亲近古代文化的门槛
从此 在大同享受中华古文化不再是专家的特权
按耿彦波的说法 城市建设就是经济建设
一方面通过古城修复带动文化旅游产业
另一方面 对于大同这样的落后城市而言
做好环境才能吸引投资
家有梧桐树 自有凤凰来
至于数百亿元的建设资金从哪里来的问题
耿彦波最初计划城建耗资500亿元
其中贷款100亿元
政府自筹100亿元
争取中央和省里的支持资金50亿元
另外的250亿元则来源于“经营城市”
耿彦波的大手笔 上来就借了数十个亿
项目得以启动
2008年底 国务院推出了四万亿投资计划
耿彦波的造城行动又得到更大程度的政策环境支持
但处在大拆大建之中的大同市
与耿彦波期望中游人如织的文化旅游名城
显然还相去甚远
远水尚解不了近渴
何况是市长空手绘制的大饼
市长工作的每一天
都面临着巨大的财政支出和寻求资金的压力
市政府也付出巨大的努力
在大拆大建中稳住城市的现金流
耿彦波投入到城市建设中的钱
到底是从哪里来的呢
第一 是财政收入
2007年至2012年
大同的财政总收入从93亿元增加到190亿元
一般预算收入从36亿元增加到80亿元
城市最基础的财力得到显著提升
因财政收入的提高 额外投入到城建的投资约有百亿
第二 是来自于以土地财政为主的“经营城市”
新建城区带来了大量可供开发的土地
耿彦波亲自主管规划 土地 房管 城建部门
又将国土局下设的土地储备中心由正科级单位升格为正处级
并要求全市所有的土地都归拢到土地储备中心
市政府通过土地出让在五年时间内赚得约250亿元
第三 是争取上级资金
耿彦波治下的大同市官员
一改过去山西官员跑动不积极的作风
他们在北京和太原积极活动
每年跑到的资金竟接近于过去十多年的总和
五年下来 各种大大小小的项目争取到近百亿元的改造资金
第四 是对政府部门经费的斤斤计较
市政府下辖的各个单位的办公经费平均削减了20%左右
并把市政府下面各局委的小金库全部收回到市财政
而对于手底下的公务员
耿彦波在任五年 没给他们涨过一次工资
积少成多 聚沙成塔
几年下来 抠门抠出来的钱也有数十亿元
再加上其他一些地方的开源节流
林林总总又是数十亿元的收入
加起来 算是基本满足的耿彦波500亿造城计划的投资需求
但耿彦波执政大同五年
在造城计划的实际执行过程中
全市用于城建的实际投资接近1000亿
其中市政府承担了700多亿元
这其中 200多亿元的缺口
则以贷款和地方政府债券的形式进行补充
大手笔投入背后 是耿彦波与前任们完全不同的思路
在他看来城市是个产业
别人是“有多少钱 办多少事”
而他信奉的是“办多少事 找多少钱”
比较幸运的是
百亿巨债所承载的是耿彦波重振大同的决心
短短几年时间内 大同古城恢复了一半以上
城内的几处古代建筑群一一修复完毕
干涸多年的文瀛湖重新灌满恢复了生机
数百公里的新建道路和桥梁
新造和改建了数百家学校和医疗机构
新城的几大地标建筑也开工建设
一切都在往好的方面发展
所有人都相信 只需要稍加几年的时日
大同便能以一个崭新的面貌归来
2013年2月3日 耿彦波在大同市长的位置刚好坐满了五年
省委言而有信 给了他完整的一届市长任期
这天《大同日报》头版刊发山西省委组织部的“干部考察公示”
确定耿彦波同志为大同市委书记人选考察对象 现予以公示
似乎可以让耿彦波在更好的位置完成他的计划
但三天后 一纸调令却把耿彦波调动到省会太原
这一反常的调动 没有任何人给出任何的解释
耿彦波被调离大同
他主政时力推的多项大型工程立即陷入停滞
接任他职位的新市长面对民间的压力
不得不嘴上承诺“新官理旧政”
但却用实际的行动叫停了耿彦波的125项工程
其实也是人之常情
耿彦波大干快上
他主导的多项工程手续并不齐全
只是被他用市长职权暂时掩盖了问题
而耿彦波的大手笔造城规划 更是让城市债台高筑
保守估计的负债数额就有二百多亿元
而真实的负债数据可能连他自己也搞不清
加上房地产市场也开始出现疲软的迹象
可以说 在耿彦波离任时 大同市财政已经游走在悬崖边缘
稍有不慎 便是满盘皆输
没有人会为了耿彦波的理想
拿自己的政治前途去冒险走钢丝踩红线
而就在耿彦波被调离的一个月前
已在候任国务院总理的李克强就说
耿彦波这个名字与“造城”两个字如此深刻的绑定
他留下的遗产 显然是一个烫手山芋
至于耿彦波 他未来几年在太原的工作也收敛了许多
更多的专注于拆改 而非他最擅长的造城
这次调动的结果
是耿彦波带着无尽的遗憾离开了大同
他身后的大同半身出水
他留下的半拉子工程遍布全市
对于耿彦波来说
这次的调离强行中断了他实现理想的进程
但也许也是一种对他的保护
他几年里大刀阔斧的搞建设
他对工程的严苛要求
严重压缩了利益勾兑的空间
这过程中开罪过的人不计其数
而他在执政过程中的所作所为更不乏出格之举
这些事要不要上秤 也不过是领导的一念之间
让他留在这片是非之地 存在相当大的政治风险
而大同市也已经走上了他设计好的旅游开发之路
发展已经进入了正轨
无论是谁来接手 都只能继续走耿彦波的路
唯一的区别无非就是速度的问题
一年后 山西省腐败大案爆发
被中纪委定义为塌方式腐败
耿彦波在大同时的搭档 市委书记丰立祥
也在这一场大地震中落马
大同市建设的停顿直到2015年
又一位新任大同市长张吉福上任
他重拾起耿彦波的大同规划 继续推进古城建设
同一年 山西省拿下了2019年的第二次青年运动会的承办权
大同市则抓住这个机会 取得了其中的冬季项目的承办资格
借举办运动会之机
陷入停顿的五大馆建设终于得以重新启动
并在2019年前陆续竣工
终于 大同市还是按照耿彦波的规划完成了转型
虽然时间比他最初的计划要晚上了几年
如今 出现在媒体上的新大同面貌焕然一新
就像耿彦波的《大同赋》里写的
充满争议的耿彦波
也在这一年的春节前退休
他没有获得一个副省级的闲职 作为多年奉献的嘉奖
耿彦波退休后三个月
官方对于耿彦波在大同的造城运动给出了他们的评价
住建部和国家文物局的联合通报说
山西省大同市 河南省洛阳市
存在在古城或历史文化街区内大拆大建 拆真建假问题
导致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历史文化遗存遭到严重破坏 历史文化价值受到严重影响
而人民的评价又是什么呢
他们早已用双脚和钞票进行了投票
这一年 大同全市旅游总收入达到了762亿元
超过了大同市全年GDP的一半
十倍于耿彦波走马上任的2008年
两千多年历史的古都
已然褪去了北方煤都的称号
完成了华丽转身
发表回复